APP下载

高中思想政治课表现性任务的探究设计

2021-12-12罗雪峰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40期
关键词:表现性新知建构

罗雪峰

[摘           要]  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表现性学习方式符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创设表现性任务,让学生在任务情境中去发现、建构新知识,以内化与外化并行的方式,达成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提高能力素养的目标。

[关    键   词]  高中思想政治;表现性学习;表现性任务

[中圖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0-0142-02

一、引言

表现性学习设计并非现在才提出,对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表现性学习设计,在实践教学中少之又少,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表现性学习依靠表现性任务的展开,如何去克服当前制约表现性学习设计实施的困难,最终就指向了表现性任务的设计与把控,这也成为推行表现性学习设计、落实学生素养培育的有效抓手。因此,本文就以如何进行高中思政课表现性任务的设计为切口进行探究。

二、对表现性任务的认识

表现性任务是表现性学习开展的载体,而表现性学习的过程指向任务的完成,任务完成的进程不仅是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内化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学习者外化表现、学以致表的重要过程,为评估学生表现性学习成果提供了依据。所谓表现性任务就是学生在具备一定真实性的“操作”情境中的学习产品或表现,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完成表现性任务的活动,将内化与外化衔接起来,实现情、知和实践化一体化的过程。

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表现性任务的设计需要从拓展视野、发散思维的视角出发,帮助学习者在活动任务过程中更好地对所学内容进行吸收内化。任务的设计也是最后对学生进行表现性评价的依据。因此,表现性任务设计之前需要明确以下问题,做好任务设计的准备工作。

(一)了解学习者自身已有的知识背景、经验结构等

美国学者沃利斯等人建构了一个类似于布鲁姆学习目标分类学的核心素养“金字塔”,在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学生的先前学习经验、特质和个性构成了学习的基础。这些已有的知识经验结构的差异性,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在任务活动中的体验以及思维技能的发展。这有利于引导学生思考、回忆,在新的表现性任务过程去“释放”“展露”旧知,激发个体自身的经验储备,为“新知”搭桥铺路,在外化表现的状态中,加快实际应用的迁移,促进新任务的完成。

(二)基于课程标准,前置课程目标

学科课程标准作为课程教学的龙头,不仅是教师教学的行为指导框架,还是对学生学习的一个系统规划。表现性任务设计是以课程目标为基本导向,建立在单元知识、技能、习惯的基础上,并策略性地融入单元教学过程中,经由学生把它们整合到教、学、评的各个环节,以驱动与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将课程目标前置,能够让学生提前理解课堂重点,做好相关准备,某种程度上也是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标准具象化就是课程的目标,任务的设计必须基于目标,这样任务目标的达成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在表现性学习中的有效性,从而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与完善。

(三)组建优质小组,了解学习团体合作的情况

表现学生“本质”的任务设计,本身就强调在接近真实生活的任务情境中进行探究来表现成果,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需要与同伴之间进行交流,发散各自的策略思维。表现性学习的主体是具有不同独特个性的学生,任务的设计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因此需要采用多样的、个性化的小组合作等形式,使得成员之间能够更好地互补,最大限度地去优化团体的内部结构。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表现性任务设计的策略

(一)立足于学生的知识经验背景,拓展任务的“深广”度

表现性学习的过程具有主题任务性的特点,而对于任务设计进行“深度与广度”视角上的延展,能够更好地使学习主体对认识对象产生多角度的、新的认识,能够丰富学生对主题现象的理解,探究现象本质,发散思维进行知识建构,将不同方面的新旧知识“联结”起来,形成新的有意义的结构认知体系。

如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的教学中,设置任务情境:教师同学生一起参与设计了高真实性的体验型表现性任务——开展同城汽车展览会,小组分别担当商家与消费者的角色,每个小组记录各自了解不同品牌、价格车辆到购买的一系列流程。最后,各小组以心理分析师的身份进行互评。基于思政课程的宽泛背景,我们以此为发力点,在广度上增加货币、价格的任务,这里主要是对旧知与新知之间的联结与处理。在纵向维度上延展至哲学,在更为宽阔的视野中分析消费行为及心理,基于此进一步提出以下任务。

延展:购买展览会的汽车的消费行为为什么能够得以完成?为什么有不同的消费行为出现?

分析:引导学生连接旧知,明确消费的两个基本条件:货币媒介、商品价格。有了货币,了解价格,有自身的需要,自然就进行了消费。人们对不同车消费的行为,反映了人各自的自我认同需要,产生了务实、攀比等不同心理。这背后反映了个体消费行为—消费理念—价值理念—价值判断与选择的逻辑关系。由经济的消费现象引导学生将其与哲学联系起来,使得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消费理念,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合理的消费。

(二)聚焦于真实任务情境创设,提高任务的适切性

任务情境中的真实性,是学生“学以致表”的学习驱动力,在具有情绪色彩的情境中,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的兴趣、能力,有效地对学习内容进行感知操作,在表现性学习过程中积极地进行自我表现,建构新知。因此,要基于一定真实性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开发,设计出最佳的表现性任务,使其能够符合学生学情,提高任务的适切程度。

例如,在《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的部分教学内容中,依据听证会的特性,本堂课设置为表达型的表现性学习任务,各个小组根据自身的角色收集材料,最后一同进行讨论,总结并举行了关于学校各项收费合理性的模拟听证会。首先,要做好听证会的程序准备工作,师生结合课程内容选择合適的主题。其次,合理分工,组成实力相对均衡的优质小组,进行模拟听证会角色扮演。由学生交流讨论得出,本次听证会应当涉及的主体:教育局、学生家长、学校、新闻媒体、人大代表。最后,由各自模拟的主体代表就自身收集的材料进行发言、讨论,总结出相关的对策。

听证会完毕以后,本着“深挖”课堂的原则,设置表现性任务:群众、专家、政府等部门在不同的事件会有不同的立场,为什么?民主决策的途径除了社会听证,群众还能通过哪些方式?它们之间的联系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了解各途径,真正明白民主决策的意义所在。

(三)基于学习方式建构任务形式,提高任务的有效性

学习方式作为一种促进学生认知建构与发展的重要形式,在学习方式的基础上进行任务的建构,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背景的基础上,充分地通过表现性任务将学生完成任务的认知过程表现出来,促进有效的学习和思维的扩展。学习方式的类型包括脚手架式学习、螺旋式学习、合理压缩学习、整合式学习等。

例如,基于螺旋式的学习方式建构表现性任务。螺旋式学习方式注重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联系旧知识,以达到巩固和发展新知,引导学生在任务情境中运用新知解决问题的目的。例如,在《让优秀传统文化绽放时代华彩》一课的教学中。

任务情境:课前观看在国内风靡一时的节目——《国家宝藏》,九大博物馆甄选镇馆之宝,由演员演绎国宝的前世故事,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记录的气质,通过节目的形式让国宝文物“活起来”。

要求:1.自由组建小组单位(由教师微调,避免小组差距过大),每组认领一到两个文物,课前查阅文献资料,自选方式(小品、展板等)表述其意象之美。

2.每位成员的参与要在成果中以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成果活动时间在5~6分钟。

3.各小组成果展示完成后,回答问题:交流探讨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哪一件?让优秀文化活起来的目的是什么?结合自身经历以及课本内容谈谈。

4.传承优秀文化,结合所学,经济生活当中的主体,例如企业、劳动者;以及政治生活中的主体,如政府、人民代表大会及人大代表、政党等主体,各自的发力点从何入手?你作为学生不属于以上主体,你又应该从何发力呢?

该表现性任务情境以暗线的方式将优秀传统文化是什么、为什么、如何传承的问题蕴含在其中,再结合所学的政治、经济的知识,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表现,从多个角度去分析、思考学科内容,通过对旧知的外化来建构对新知的理解,例如能够了解到文化价值,提升文化修养,增强文化自信,最大限度地发挥表现性任务的效用。

四、结语

表现性学习作为学生综合素养发展以及创新人格塑造的重要形式,通过任务情境的推动,激发学生表现力,建构新知。思政教师以课程标准为指导,设计聚焦学生能力发展的表现性任务,能够更好地在学生“外化表现”的过程中完成对学习者综合能力的评估。

参考文献:

[1]肖龙海,管颐,汤叶青.“表现性学习圈”: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教学范式[J].当代教师教育,2017,10(3):76-81.

[2]肖龙海,管颐.新课堂:表现性学习与评估一体化[J].课程·教材·教法,2017,37(3):18-23.

编辑 栗国花

猜你喜欢

表现性新知建构
高中说理性文言文表现性评价案例设计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建构游戏玩不够
The Five Steps of Achieving Racial Equality
论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表现性学习
新知
新知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