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的仁学思想浅析

2021-12-12张爱春王胜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40期
关键词:孝悌颜渊仁爱

张爱春 王胜

[摘           要]  孔子繼承了周朝文化中的德政的思想,进而创造性地提出了“仁”的学说。孔子的核心思想是关于仁的学说,而仁的根本是孝悌,这种爱是一种由近及远的爱,同时提出了为仁之方,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思想。孔子的仁学思想对中国民族优秀品格的形成发挥了重大而深远的作用。

[关    键   词]  孔子;仁 ;孝悌

[中图分类号]  B22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0-0078-02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处于“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的混乱时期,社会混乱,民不聊生。孔子对当时各个诸侯国的战争非常憎恶,希望通过礼乐仁和的梦想实现人民的安居乐业,因此提出了“仁”的学说。孔子第一个提出“仁”的思想,并将它最终确立为儒家的核心思想。关于《论语》中,提到“仁”的地方有58章,“仁”字出现了109次。仁是一种全德之名,同时也是最高的道德。关于什么是仁,我们需要通过《论语》进行解读。

一、仁即“爱人”

“仁”从字源上看,从人从二,即二人为仁,表示两人互相依靠,对人友善,用仁爱之心和谐相处。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这里的“爱人”即关心、关爱他人。所以说仁来源于对他人的关爱。当我们看到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需要帮助的人时,我们都会怀着一颗仁爱之心,希望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他们,在关爱他人的过程中,我们的内心也始终充满了愉悦之感,即人们常说的“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这种爱是一种无私的爱,也是社会和谐的源头活水。有了爱,我们的社会将会变得更加美好。就整个社会来说,每个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而每个家庭又是由个人构成的,因此只有人和人之间友爱,家庭才能和谐相处,整个社会才有凝聚力,才能正常运转下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团结”“友善”正是仁爱在现代社会的体现。

二、仁的根本是孝悌

孔子所描述的仁爱是一种有差等的爱。这种差等之爱就像是水里的涟漪一样,一圈一圈,由里到外扩张,它是有层次性的,从里向外,越来越浅,这种层次感也是我们能够直接感受到的。这种差等之爱也与孔子所处的时代相关,它是为了适应宗法等级制度而产生的,仁爱的自然基础是血缘关系,即先爱自己最亲的父母、孩子、兄弟姐妹,然后是朋友、同学,由近及远,一直可以扩展到对陌生人的关心。

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也无法谈爱其他人,因此,孔子的仁爱的基础即孝悌。“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这说明“仁”根本就是血缘家庭的亲情,离开了亲情,“仁者爱人”便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另外,孔子指出这种亲情之爱可以逐步向外扩展,形成“泛爱众”,即关爱更多的人。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这体现了一个人做事要抓住重点,而做到仁的重点则是做到孝悌,抓住了重点,那么其他事情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说仁的根本是孝悌。

“孝悌”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孝”孝敬父母,二是“悌”则是尊敬兄长。这里重点解释一下“孝”。“孝”是“仁”的根本点,就孝而言,我们不仅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关心父母,还要了解父母的心意,完成他们想做的事情。有这样一个故事:曾参和他父亲曾点,曾参每天给父亲做饭吃,父亲吃完后都会问一句,还有剩余的吗?为什么这样问呢?原来父亲是一个善良的人,如果锅里有剩余的,就想把剩余的饭菜拿给穷人吃。因此,能实现父母的心愿也是孝敬父母的一种方式。孝敬父母还包括照顾好自己,不要给父母找麻烦,还有一个词叫作“色难”,即不要给父母看脸色,让父母开心,完成父母的心愿,让父母活得开心。

仁爱之心除了孝悌,还体现在对他人的关爱上。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

“恭、宽、信、敏、惠”等优秀的品格是仁的一种表现,同时仁也是一种最好的、最全的道德表现。在论语中有说到孔子有五种德性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如“温、良、恭、俭、让”。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诚信”也能从儒家思想中找到源头。这也是今天一个人能后立足世界的基础。

三、为仁之方

在孔子看来,做到仁完全是一种主观自觉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即孔子说:“仁离我们远吗?我想要做到仁,仁便来了。”

“为仁由己”孔子还强调做到仁爱的方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积极方面体现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论语·雍也》)意思是:仁只要自己想立,便也帮助别人能立。自己想达,便也帮助别人能达。能在切近处把来相譬,这就可以说是(实践)仁的方法了。即我们每个人有某种需求,就要想到别人也有同样的需求,我们需要将心比心。比如我们需要别人的尊重,同样,我们也要尊重他人。消极方面则体现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也不应该强加给别人,自己讨厌做的事情,也不要推给他人,比如我们人和人相处,我们讨厌别人插队,那你自己也不要插队。即使是国与国的交往也是一样,如最近日本把核废水倒入海洋,就是没有仁德之心的表现,是一种极度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行为。

由此观之,要做到仁,就必须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展开,主要体现在做到仁必须具有同理心,既然知道自己有某种需求,必须要想到他人和你一样,也有这种需求。特别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我们做人的底线,如果做不到,也不能称自己是一个“人”,更没有所谓的“仁心”。

四、克己复礼为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意思是: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我自己来践行礼,那就是仁了。只要一天能这样,便见天下尽归入我心之了。为仁完全由自己,哪在外人呀!”颜渊说:“请问详细的条目。”先生說:“凡是不符合礼的便不看,凡是不符合礼便不听,凡是不符合礼便不说,凡是不符合礼便不做。”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仁是礼的内在根据,礼是仁的外在表现。礼是一种外化的行为规范,如果一个人自觉地以“仁”的标准要求自己,去实践内心的仁德之心,那么就能外化成人的礼仪规范,通过礼来达到“仁”。

而孔子本人也是主张恢复周礼治国,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意思是:孔子说,用政令来诱导他们,使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民只是暂时地免于罪过,却没有羞耻心。如果用道德来诱导他们,使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不但有廉耻心,而且人心归服。就今天而言,也是有借鉴意义的。我国是一个法治国家,但依旧离不了德治,德治也是一个软约束,能让我们内心有一个标尺,自觉做一个遵纪守法、有德的公民。

五、结语

孔子被后世尊为圣人、素王、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位于“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仁”的思想产生于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是适应当时社会需求而提出的。而春秋时期也属于轴心时代,而这个时代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孔子的思想不仅仅属于他那个时代,对今天的中国和世界依旧产生巨大的影响,即使是两千五百多年后的今天,仁学思想依旧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孔子所遇到的问题,今天依旧存在。孔子的“仁”的学说奠定了中国哲学人文主义的根基,塑造了中国文明的特质,决定了后来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儒学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同时也影响了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大部分人两千余年。如果用一句话来评价孔子,让我想起了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的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来,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但精神方面却大不如人意,“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蚀着我们的心灵,使一些人无视道德、无视法律。人与人之间只有利益,缺少了友爱、关怀。孔子的“仁”的思想,就今天来说有利于社会的和谐,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同样也适合今天的国际关系,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对于加强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孔子.论语译注(简体字本)[M].杨伯峻,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3]任继愈.中国哲学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4]邹新.论孔子的仁学[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

[5]滕维雅.论孔子的仁学思想[J].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1993(2).

编辑 张 慧

猜你喜欢

孝悌颜渊仁爱
病榻侍母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仁爱来到我身边
小学德育教育从孝悌入手
学习仁学思想传承中华文明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教育
Unit 2 Topic 3 of Book 3 (仁爱版)教案设计
是谁害了颜渊
是谁害了颜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