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教育
2016-03-31张晶
张晶
摘 要: 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是祖辈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财富,其精华就是“德”,在当代国学盛行必然有其理由,因为“适者生存”,流行必然是社会之需要,更何况是精华。文章从做人做事、孝悌、人格等方面做出点滴思考,让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教育工作。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做人做事 孝悌 人格
中职教育目标是培养行业需要的中等实用人才,这种教育定位就决定了中职学校生源的宽入口特点。宽入口的特点导致所招学生素质的参差不齐。中职学生大部分文化基础较差,学习的主动性不强。虽然整体而言,他们的道德素质是好的,但相当一部分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存在人格不健全,对待挫折缺乏正确的态度,人生目标不尽明确,感恩心不强,孝悌观不强,荣辱观不完善,缺乏远大志向和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待学习持应付之态度,“混个毕业证”的心态普遍存在,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综上所述,问题之存在主要在于思想,那么我们就应该找到一剂治疗其病因的良方。中华传统文化的精要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成形理论和实践素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丰厚文化底蕴之中,其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给我们的后嗣子孙留下了一笔挖掘不尽的宝贵财富。但在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繁荣的背景下,我们在汲取其精华的同时,也走进文化迷宫,让我们找不到方向。就像中药可以根除病因一样,中华传统文化也逐渐盛行开来,而此时我们好像才突然找到了博大精深的真正含义。
那么如何将中华传统文化纳入中职教育,从近年的教学和对国学的学习中,我归纳了几点,觉得收效甚好,希望将之总结出和同行共同商讨完善。
一、引用传统文化教育中职学生学会做人做事。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就在德育,它凝聚了多少先贤的智慧和经验。中职学生大部分将在毕业后走向社会,为了很好地适应社会,首要的是学会做人做事,否则会因此而多经受些不必要的挫折弯路,甚至会因此产生抱怨社会的不良情绪,使自己处于亚健康心理,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德育教师引用先贤的一些精髓理论,能取得很好的德育教育效果,也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内涵。例如儒家思想中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就告诉我们君子说话要非常谨慎,好像木讷不言的样子,做起事情来却非常迅速有效。老师在讲述这个的时候,可以结合一些企业案例,使课堂更加生动,强化学生对名言的认知。又如“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下》),所谓“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样样稀疏”,告诉学生,有些事情只有懂得取舍,某些事情不为,才能集中精力做好自己认为该做的事情,如果什么都要,那么只能一无所获。再如“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这点对于学生进入社会,在机关单位或者国企等单位就业,非常有警示作用。告诉学生,没有把握的话,不要轻易出口,尤其是牵涉别人的缺点的时候更要谨慎。如此,才能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避免“罗生门”。
二、汲取传统文化之孝敬父母,让中职学生学会孝悌。孝顺出于天性,是一个人立身处世最基本的品德。首先让我们来欣赏一句名言,从感性上让学生认知孝。“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父母亲的年纪,做子女的一定要记得,一方面是为了他们的高寿而欢喜,一方面为了他们日渐老迈而忧虑)(《论语·里仁》)。学习此名言的时候,让我们创设情境,而不是单纯解释其意。孔子三岁父亲过世,十七岁母亲过世,他根本没有机会感受到父母年老时子女的心情,却说出了如此贴切之话,让学生从感性上受到教育。孝敬父母我们知道要孝,那么该如何孝敬呢?首先要从心里敬重父母,我们可以由一个小故事引入:父母年纪大了,吃饭时手发抖,经常把碗摔破,媳妇为了省钱,于是给公公买了个木碗。有一天媳妇下班回家,看着自己的儿子在门槛上拿着小刀刻木头,于是问儿子在干吗,儿子说在刻两个木头碗,一个给爸爸,一个给妈妈。于是媳妇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知道是个不好的榜样,因为只想着经济上能省钱了,却不知道事实上是对公公的不尊敬,没有想到公公的尊严。由这个故事导入,再来引用名言: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我们毕业了,或许能每月给父母生活费,但心中不一定尊敬父母。父母念书不多,成就不高,但父母对我们的恩情如天地一样。因为他们我们才得以成长、生长,所以我们一定要从心里尊敬父母。除了尊敬,我们还要学会与父母沟通。“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是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处于青春年少的中学生,尤其在于父母沟通中存在问题,所以拿这些例子启发他们将取得很好的效果。
三、用传统文化之精华完善中职学生人格。文章开始说到了中职学生人格之问题。作为德育老师,完善学生人格是我们必做之工作。人格的修养,必须做到“知行合一”。一方面要加强理论的学习,另一方面要加以实践。孟子说:“值得喜爱的行为,叫做善;自己确实做到善,叫做真;完完全全做到善,叫做美;完完全全做多善,并且发出光辉照耀别人,叫做大;发出光辉并且产生感化群众的力量,叫做圣;圣到人们无法理解的程度,叫做神。”善、信、美、大、圣、神,是人格之美的六大境界。我们可以结合新近发生的社会时政、一些正能量的新闻解释其内涵,让学生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切身感受,以使内化,将之运用到德育的实践活动中,最终转化为行动。
……
中华文化之精深是我们无法穷极的,但我们可以从一点一滴做起。通过中职德育工作者的努力,使宽入门槛的学生,在学校也能受到精细化教育,健康地走入社会。
让学生在走进社会的时候也内涵极其丰富,人格完善,道德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