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史”网络文化作品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路径研究

2021-12-12韦娜俞锋王丽萌王华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47期
关键词:四史思政育人

韦娜 俞锋 王丽萌 王华

[摘           要]  网络文化作品作为一种文化教育资源逐步运用于高校思政教育中,受到师生的广泛好评与喜爱,但是仍存在缺乏工匠精神、缺乏兼通高校思政教育与网络文化的师资队伍、两者衔接不足等问题。根据自身参与网络文化作品开发的实践经验,思考从活化红色教学资源、融合地方文化和校园特色、推进校园融媒体建设以及讲好中国思政故事四个方面,探究“四史”网络文化作品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新路径。

[关    键   词]  “四史”;价值定位;网络文化作品;高校思政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7-0154-02

网络文化作品来源于网络文化,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恰逢建党一百周年,各高校争相开展了“四史”网络文化作品收集、展映活动。“四史”网络文化作品创作过程中坚持围绕学生、服务学生、关爱学生的原则,通过优良的作品实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目标。2020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围绕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课程思政的实施,意味着网络文化作品需要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承担更多的责任,高校要加速推进网络文化作品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研究,推进两者融合有助于落实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的迫切要求,这样有助于发挥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有助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网络文化作品和高校思政教育协同育人。

一、“四史”网络文化作品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定位

(一)有利于打造网络思政教育阵地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网络文化作品作为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学生使用最广的“两微一端”平台中传播,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前沿的“四史”理论知识并丰富其精神世界,强化网络意识,还能帮助学校拓展网络平台,打造网络思政教育阵地,增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话语体系,进而壮大主流舆论。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从古代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如今习近平总书记所讲:“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个人梦融入中华民族复兴梦中。”“四史”网络文化作品的范围广泛,通过挖掘“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红色文化资源,将理论中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生动、有趣。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以史为镜、以史明志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四史”中英雄人物事迹通过视听结合的形式呈现出来,比枯燥的文字更有画面冲击力,更容易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有利于以文育人,增强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论述,它既充分肯定了文化育人的独特优势,又为新形势下增强高校思政课育人实效性开出了良方,提供了遵循。网络文化作品在推动“四史”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非常关键,是达成“学史明理、学史崇德、学史增信、学史力行”目标的先决条件。通过独具匠心的文化作品讲述建党一百周年的历史脉络,通过“百花齐放”作品样式展示党和国家崛起的艰辛历程,学生在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的时候,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更坚定了党和国家文化生命力延绵不断的理想信念。

二、“四史”网络作品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困境

(一)缺乏“工匠精神”,网络文化作品质量良莠不齐

相较于传统的单一的授课模式,“四史”网络文化作品通过短视频、微课等新颖的方式传播内容深受学生的喜爱。但是高校思政网络文化产品是有特定要求的,它关系着能否在学生“拔节孕穗期”把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扣好,关乎能否达成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然而,目前各高校的网络文化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在传播效果上也大相径庭,一方面体现在创作网络文化作品时,功利化明显,设计出的作品流于表面和形式,缺乏对作品的精挑细选和打磨;另一方面由于网络文化作品主题本身受限于时效性,为了节省时间、精力相互模仿,致使作品千篇一律,难有精品。供给侧不平衡使得好的作品少之又少,工匠精神难以体现。

(二)缺乏兼通高校思政教育与网络文化作品的队伍

网络文化作品主要传播途径是在思政课堂上,思政课老师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中坚力量,其首要任务就是讲好思政课,但由于网络文化作品是一种新型的网络文化产物,大部分高校还没有为思政老师提供网络文化相关的专业培训和理论研究讨论。很多思政老师还没有及时对网络文化作品进行深入且细致的了解,甚至在理解网络文化作品的内容时出现偏差。因此,学生作为被动接受者,教師一知半解也会造成学生似懂非懂,育人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三)缺乏对网络文化的认知

网络文化作品是网络文化的一种,网络文化伴随着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大学生是网络文化的主要参与者和学习者。众所周知,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这也给高校思政工作带来不确定性:优秀的网络文化可以帮助学生塑造优良的品格和价值观,但是不良的网络文化却可能带来恶劣的影响,一些网络文化作品明显偏离了主流价值观,利用学生的知识盲区进行渗透,青年学生中某些个体认知不足而盲目相信,会产生负面影响。

三、“四史”网络文化作品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探索

(一)活化红色教学资源

“四史”等文化中集合了许多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和故事,是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网络文化作品在选题方面要有针对性,针对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要寻找出符合他们年龄认知特点的内容,主题上要贴近生活、实际,网络文化作品不单单是对某个英雄或者某个伟大事迹的描述,还要重现历史英雄群像以及感人事迹背后的精神。此外,在“四史”等文化中精神还需要进行提纯,我党在历次伟大斗争中锻造出了伟大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等,即使是在和平年代,也依旧是弥足珍贵的教学资源,都需要通过网络文化创作再一次重现历史,能够指引大学生成长并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融合地方文化和校园特色

各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时,地方文化和校本特色不够突出,导致在人才的培养上还有些许不足。一是网络文化作品在设计之初就应该挖掘学校的校本元素。二是开展以“讲好红色文化故事”为主题的征文活动,收集以校园热点为主题的正能量视频作品,组织思政微党课比赛,随后将获奖作品内容张贴在宣传栏,视频、音频作品在学校各个平台进行循环展播。三是强化师资力量,深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充实教师网络文化理念,弘扬优秀网络文化,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中,提升其参与感和获得感,帮助其树立远大理想,争当新时代青年。

(三)推进校园融媒体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政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高校紧跟时代潮流,因时而进,纷纷开设了自己的抖音、微信视频号,但是目前校园的媒体还没有聚合,应该充分抓住网络文化产品的介入机会,推进校园各媒体的融合,开设“党史著名人物”“党史百年天天读”专栏,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技术手段拓宽校园融媒体发展渠道,不断提升融媒体自身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建立“素质过硬、专业优良”的融媒体团队。

(四)讲好中国思政故事

故事是网络文化作品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故事性也是网络文化的基本属性。高校肩负着国际文化交流传播的责任,唯有讲好中国思政故事才能更好地向世界传播中国,网络文化作品中要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在传播过程中才能让高校外国留学生更好地认识中国,坚持围绕“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进行宏观叙事,将中国特色与国际比较结合起来,传播中国好声音。

网络文化作品融入高校思政课中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才会在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中与高校思政教育形成有機整体。之于学生,网络文化作品有利于帮助其成为德才兼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青年;于学校,网络文化作品是学校建设良好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的智力支撑。总之,高校要发挥各方面合力,立足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文素质的提高,为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

[2]许建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创产品优化策略[J].传媒,2018(10).

[3]盖鸿章,魏东.精准思政下的网络文化作品艺术特征及创新应用[J].时代报告,2021(2).

[4]张玉鹏.全媒体时代高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阵地建设的思考:以高校校报融合发展为例[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2021(11).

编辑 郭小琴

猜你喜欢

四史思政育人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广泛开展“四史”宣传教育
在“四史”教育中培育新时代学生
让“四史”教育在中小学落地生根
开展“四史”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
开展“四史”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