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服装专业课程“艺工融合”教学实践研究

2021-12-12魏红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47期
关键词: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服装

魏红

[摘           要]  现阶段,传统培养模式培养的人才缺乏专业能力和创新思维,不能满足当今企业对高质量的复合型服装人才的需求。为此,研究首先阐述服装专业系列课程教学实践研究背景、目标、概念及特点。其次,探讨高职院校服装专业系列课程“艺工融合”教学实践内容。最后,研究“艺工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中服装系列课程教学水平的提升。

[关    键   词]  服装专业;“艺工融合”;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7-0100-02

一、教学实践研究背景、目标、概念及特点

(一)教学实践研究背景分析

现代化经济体系中,产业之间要相互渗透、融合,实现产业升级。在此背景下,企业需要既具备艺术创新思维又具备严谨缜密工程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为适应经济的发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把培养复合型人才作为今后的人才培养方向。需要通过“艺工结合,创新致用”的方式创新服装设计系列课程,实现对服装设计人才的全面培养[1]。在此背景下,从“艺工融合”角度对服装专业系列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成为必然趋势。

(二)教学实践研究目标分析

从“艺工融合”角度对服装专业系列课程教学实践展开分析,研究目标比较清晰。期望通过此种手段,实现对服装专业系列课程资源的有效调整,结合实际教学内容构建相对完整的服装专业课程实践体系,制订相对合理的课程教学目标。针对既往教学设计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实践环节提出相应的优化方案[2]。在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有序整合的基础上,突出服装专业课程教学的特色。利用学校与企业协作的方式,对人才展开针对性培养,提高人才培养效率。

(三)“艺工融合”的概念及特点

艺工融合,可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对其内涵进行概括。从狭义层面来看,主要指艺术与工程技术结合,突出强调的是技术与艺术间学科的交叉。从广义层面来看,其主要指多种学科结合,包括工程学科、艺术学科、人文学科和数学学科等,突出强调的是多学科间的交叉。在服装专业系列课程中,“艺工融合”实际上就是将服装艺术与技术相交叉结合。总的来看,“艺工融合”的特点如下:首先,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融合;其次,工程、艺术的理念与思维融合;最后,素质、技能与知识的系统性融合。

二、服装专业系列课程“艺工融合”教学实践内容研究

(一)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知识架构

在服装设计系列课程的“艺工融合”实践中,要加强对知识、能力结合的重视。从某种角度而言,将知识与能力结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各学科彼此之间不仅有归纳性,同时也有交错性[3]。此种结合模式,实际上是在服装系列课程教学中,依据学生所具备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多个工作任务对专业课程进行划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服装知识架构。在完成每个工作任务中将多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服装知识架构的教学模式可帮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学习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多种专业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理解与学习能力,使学校可对接服装设计领域的需要,实现对人才的精准培养。

(二)以工作室的模式构建服装教学场所

理论知识是学生掌握某项知识的基础和前提,而实践是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际,提高操作能力的保障。从成果导向出发的“艺工融合”教学设计,是一种创新性的教学模块,也是全新的教学方案。从教学模块角度来讲,该模块贯穿于整个通识与专业教育,突出专业的特色创新[4]。从教学方案角度来讲,该方案包括多项课程内容,诸如工程实践与企业实训、专业课程与方向等。传统的教学场所适合课堂式的理论知识灌溉,不适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以工作室的模式构建服装教学场所,对学生的理论、实践综合应用能力加以培养,能够以可观测和创新的模式呈现出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在“艺工融合”服装设计教学中,以工作室的模式构建服装教学场所,重视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可针对社会服装领域人才的需求培养综合创新人才。

(三)重视工程与艺术的结合

“艺工融合”的狭义含义是指“艺术”与“工程技术”的融合。服装专业中的“艺与技”共同协作才能设计出符合大众审美、追随时尚潮流、符合人体工学的成熟产品。在服装专业教学中,要加强对工程与艺术结合的重视程度。从本质上来讲,二者的结合实际上就是重视工程认证标准。该标准是学校在培养服装设计领域人才时,以行业对服装设计人才的需求及认可标准为主[5]。通过不断深化的教学改革,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技与艺”的有机融合,在加强艺术设计类专业知识技能传授的基础上,培养出具备现代设计理念、熟悉材料及工艺,能在创新的基础上运用精湛的技术、技能进行艺术设计的人才。在“艺工融合”的课程认证标准下,服装设计专业学生能够有序地进行学习,包括创新型课程、应用型课程和实践型课程,使“艺术工学化,工程艺术化”,提升服装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以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培育服装人才

专业与市场相结合是服装专业系列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实践内容。服装设计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比较专业的能力,同时要有洞察市场变化的能力。为了培养出具有敏锐市场洞察力的服装人才,把企业真实任务引入课堂,让企业的专家参与指导,或是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的實践中,把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教学场所从校内拓展到校外。从本质上来看,此种教学模式是由学校与企业彼此合作形成的,具有交互性特点。通过学校内与学校外不同的教学、实践体系,实现对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6]。在校内形成的教学体系为内循环,基于“艺工结合,创新致用”教学设计培养为主;在校外形成的教学体系为外循环,以社会对服装设计人才的需求为主。

三、“艺工融合”教学模式下服装专业课程教学水平提升措施

在服装专业系列课程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教学问题。为此,可从如下角度提出应对方案:(1)教师要充分加强对自我的培养,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与不同领域的人才切磋交流,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改变思维模式。(2)在重视“艺工融合”的基础上,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作用和自身的引导性作用,在教学中以引导为主,为学生提供比较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服装专业课程教学水平。(3)突出实践的重要性[7]。保证服装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的前提下,指导学生开展专门的实践性设计内容,使学生通过实践实现所学的多学科理论知识的融合运用,在实践中突破和提升自己。

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少学校都从“艺工融合,创新致用”角度对服装专业系列课程教学进行改革。研究在掌握背景和目标的前提下,分别从“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知识架构”“以工作室的模式构建服装教学场所”“重视工程与艺术的结合”“以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培育服装人才”等方面研究服装专业系列课程教学实践内容。通过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知识架构,把各学科知识点科学分配到教学中;构建工作室式的教学场所,为学生提供将教学中各碎片化知识消化、吸收、融合运用的实践场所;重视艺术与工程的结合,实现人才培养中“技与艺”的融合;运用校企协同培养模式,培养企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期望通过本次探究,能为日后高职院校提高服装专业教学水平提供建议。

参考文献:

[1]刘丽萍.意象看板教学法在服装设计学课程的实践应用和教改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20,210(36):64-65.

[2]梁莉.基于CLO3D平台的服装品牌模拟课程在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中的教学研究与拓展[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26(16):187-188.

[3]黄燕琼,吴秀芬.中职服装设计课程微课教学的实践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0,25(2):13-14.

[4]刘伯荣.在服装设计课程教学中引入动态展示的实践探索:以“毛皮服装设计”课程为例[J].纺织服装教育,2019,34(2):178-181.

[5]李學伟,王秀芝.基于成果产出导向理念的高校服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0(4):86-87.

[6]纵瑞云.众创空间下服装设计专业课实践教学的研究:以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服饰文化创想·家”为例[J].福建茶叶,2019,208(4):91-92.

[7]刘莹,吴承林.试论“天人合一”思想在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启发与运用:以《专题设计》为个例的课程思政探讨[J].皖西学院学报,2019,23(4):147-152.

编辑 司 楠

猜你喜欢

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服装
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中的“双创”教育与实践
苗绣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探析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合实践探究
“立德树人”理念下动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进课堂的思考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高原之歌服装设计
高温作业专用服装设计
高温作业专用服装设计
道具服装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