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双减”政策下学校减负提质的探索与思考

2021-12-11王伟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1年27期
关键词:减负增效双减政策双减

王伟

摘要:学生负担过重是我国中小学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如何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在多年开展的行知教育过程中,按规律办教育,是能够走出一条轻负担、高质量的中国教育现代化新路的,“双减”犹如一剂药方,直击教育当下的痛处。作为育人主体的学校,当按按照这份“药方”寻药治病,纠正错误的教育观念和行为,重构良好教育生态。

关键词:双减政策;减负增效

引言

“‘双减’政策对学校、社会培训机构、家庭三者的功能进行了重构,学校要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上发挥主导作用,满足学生对教育的全部需求,原本由教育培训机构承担的个性教育需求,要转由学校完成。这在短期内将对学校提出较大的挑战。”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殿军表示,学校如何转变观念和职能,创新教育思路,将直接关系到“双减”政策实施的效果。学校是主动作为还是被动应付,会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

一、追根溯源,深刻认识“双减”的意义

思想比行动更重要,思想认识不到位,行动必然打折扣。当下的教育备受诟病,主要在于教育之路越走越窄。教育窄化为教学,教学窄化为知识点讲授,知识点讲授窄化为应试策略,最后的目标仅剩下升学。全民走上补习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背离了教育初衷。

目前,许多学校仍然对“双减”持观望态度,依然把升学率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我个人认为,之所以观望,是对“双减”政策理解不到位。在“双减”文件出台之前,全社会的教育焦虑已十分严重,从个体到国家,都在承受着难解之痛。一是学生之痛。学生基本被禁锢在文化学科学习上,过量的作业和过度的补习,重复的学习和超前的学习导致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心理问题频出。二是家庭之痛。孩子的教育问题成为家庭的最大负担,每天的作业辅导、疲于奔命的补习班、高额的补习费耗费了家长大量的精力,加重了经济负担。家长日益严重的教育焦虑也成为亲子矛盾的导火索。三是学校之痛。家长以升学为追求,学校以升学率为导向,教育偏离课程标准,文化学科比重不断加大,教师的工作负担和心理负担加重,在功利化的教育教学中,师生关系和家校关系恶化,教师职业幸福感和成就感降低。

二、落实“双减”,学校到底“减什么”

在学校层面保障“双减”政策落地落实,至少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减法”。

(1)减掉多余的教辅。“一科一辅”政策虽然实施多年,但学生的书包并未真正“减”下来,从越来越火热的教辅市场可以感受到,学科教辅还是流向了学生书包,主要学科有两三门教辅的不在少数。秋季学期以来,我校严格执行主管部门的要求,从源头上控制学生作业量,严格落实“一科一辅”政策。学校教研组精心调研,精选一本最合适的学科资料,“一辅”以外,不允许使用其他教辅。

(2)减掉过量的作业。学校实行严格的作业管理制度,各学科备课组制订作业指南,形成作业规范。学科组根据教学进度形成一周规划,提前公示作业计划;班主任根据学科作业量实施动态管理,适当增减学生学科作业量,每天各学科书面家庭作业基本平衡,保证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作业,三至六年级作业时长不超过60分钟,初中作业时长不超过90分钟。学生作业实施分层布置,分别为基础题、能力题、综合提升题三个层级,对应班级三个层次的学生,让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都能“吃得完”“吃得饱”。

(3)减掉频繁的考试。考试是增加学生心理负担的主要原因,是造成家庭教育中亲子矛盾的重要根源。过多的考试不仅给学生增添了负担,也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本学期以来,我校除初中部期中检测以外,学校停止了单元测、月考以及小学部的期中考试,各年级主要通过作业评价来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4)减掉偏颇的评价。不少学校从四、五年级就开始对标升学率进行评价,让学生时时处于一种升学压力的恐惧中,唯恐被“分流”下来。学生求学的过程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身体和心理同步发展的过程。学校如果将过程瞄准单一的目标,使学生丧失了全面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就会揠苗助长、得不偿失。减掉偏颇的评价,就是减掉“唯分数”的评价方式,建立多元评价系统,鼓励学生多元发展,让每个学生被看见,让每个学生发现自我。

三、落实“双减”,学校应该“增什么”

(1)增强课堂实效。课堂永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学生大部分时间在课堂上度过,没有课堂的高效,定然不会有教学的高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教育部门要指导学校健全教学管理规程,优化教学方式,强化教学管理,提升学生在校学习效率。”学校聚焦课堂,形成“学本课堂”理念和日常教研机制。学校提出教师成长在课堂里,学生成绩出在课堂上,把师生的注意力引向课堂,形成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是课堂的主线、学情是课堂的基础、学法是课堂的关键、学力是课堂的目标”的“学本课堂”理念,扎实做好每日的课堂观察与研究。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参与度、专注度、主动性得到提升,学校守住了课堂育人的主阵地。

(2)增强课程供给。课程是学生成长的跑道,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就需要什么样的课程载体。学校要转变“分数至上”的教育观念,更应建立起多样的课程体系,让学生拥有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学校在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坚持开齐开足非考试学科课程基础上,形成了“书法课程”“足球课程”“舞蹈课程”“社团课程”“器乐课程”“心理健康课程”等系列校本课程。学校把每天的课后托管分成两个时间段,第一时间段辅导学生作业,第二时间段开展阅读、社团、体育等活动。在丰富的课程活动中,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变得更加自信、阳光、健康。

(3)增强作业精度。作业是“双减”的核心内容,减量后的作业如何保证学生的学业水平是一个重要课题。学校、教师和家长要转变观念,要知道练习并不是重复的次数越多就越好。科学证明,学习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过度练习反而会对学生的思维产生抑制作用,不利于进一步的学习。学校和教师需要在增强作业精度上下功夫,一是增强能力训练的有效性,改变以往重课堂研究、轻作业研究的现象,让作业训练对准目标要求;二是把控作业内容的层次性,作业设计应该指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三是注意作业反馈的及时性,做到有发必收、全批全改,教师要对学情心中有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4)增强个别辅导。“5+2”的托管政策,为教师更多的个别辅导提供了可能。托管时间不能异化为集中讲课时间,而要成为教师督促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的时间。实施课后托管以来,语文、数学和英语教师率先启动学生作业面批面改行动,每天有计划地对部分学生的作业面批面改。此举不仅让学生端正了学习态度,而且让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得更加精准,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升了教学质量。

(5)增强体育活动。过重的学习负担偏离了教育目标,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在校时间延长,体育活动也应相应增加。在学生选择社团课程时,我们明显感觉到学生对体育类课程更加青睐。为此,学校不仅增设了体育类社团课程,还增加了全校的体育活动时间。在每天上午大课间的基础上,学校增设了小学部晚餐后、初中部晚餐前20分钟的自由活动时间。学生们在老师的组织下活跃于校园球场、跑道和器械场等场所,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身体素质。

(6)增强家校联系。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家长的认同和支持,“双减”政策也无法真正落地落实。为此,学校把家长视为“教育合伙人”,每学期开学之际,“家长学校”也同步开课,赢得了家长的认同。在日常的工作中,学校进一步强化家校联络,班主任老师每天除了在班级群进行作业公示以外,还会把巡堂的图片、学生作业的图片、跑操的图片、用餐的图片发到班级群,让家长看见学校、看见教育、看见孩子。在学校的大型活动中,学校主动邀请家长参与,赢得了家长的支持。家长看到了真正的教育,对学校放心了,教育焦虑自然也减少了。家长和学校同心同向同行,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结语

其实,学校在“减”和“增”的教育行動中,就是要让教育回归本原,让教师回归初心。

参考文献:

[1]卞广春.办高质量教育,应集中力量办好高质量学校教育[J].广东教育(综合版),2021(07):80.

[2]卞文志.家长对孩子施以“快乐教育”不能太放纵[J].青春期健康,2021,19(13):26-27.

猜你喜欢

减负增效双减政策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初中英语教学中实现“减负增效”的策略
轻摆渡,济江川
初中作文教学分层分组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