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幼儿家庭教育对幼儿生活习惯养成的影响
2021-12-11李玉芝
李玉芝
摘要:为促进儿童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与发展,纠正儿童错误的心理行为取向,进一步完善儿童内在个性与价值观念,父母应尽早认识多层次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根据系统、严格的规则,进行课外自主学习与游戏活动,从而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使家庭生活方式更加规范合理。儿童可将父母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内化为自身的内在素质,并积极学习、模仿父母的行为习惯和言行,为进一步学习先进的生活技能奠定基础。因此,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是非常关键的。
关键词:家庭教育;幼儿生活习惯;策略研究
前言
人生所需养成的习惯、品格、态度,都有可能在六岁之前养成。这句话告诉我们,从幼年开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十分重要。而现今大部分家庭的孩子只有一个孩子,因此,一些家长从幼年开始纵容孩子,导致孩子放纵任性,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也受到纵容。还有一些父母因为教育观念不一致或者工作繁忙,缺少对子女的关爱和管教,不重视和引导子女的童年生活,还导致了不良生活习惯的形成。
一、浅析家庭教育对孩子生活习惯和发展的客观影响
(一)塑造了孩子的思维方式
儿童家庭环境的指导与教育,决定着儿童发展的起点与潜能。因为受教育的儿童大部分在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内在个性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可塑性,极易受到家长的影响,成为家庭教育的指导与组织。儿童在家庭环境中的活动持续时间较长,易受家长的影响和干扰。家庭是儿童成长与发展的主要场所,会对儿童的早期生活产生影响,使儿童在一定程度上依靠父母的引导与帮助,根据家庭环境的变化,潜移默化地形成个人的行为与生活方式。
(二)为幼儿提供了模仿的范例
儿童不能从细节上准确地判断生活方式的对错,习惯于模仿父母。子女的早期榜样是父母及其他家人。家族背景下,隐性教育的质量依赖于家庭成员的个人品质,父母亲能够发挥其独特的道德榜样作用,对儿童个人价值进行间接的塑造。家长不小心的言行举止会对孩子的内在个性发展产生很大影响,家长行为习惯将逐步成为儿童自身的行为准则,家族文化氛围与环境稳定可以有效地促进儿童的个人判断与道德意识的形成。
(三)有更持久的影响力
由于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要受到家长的监督,因此,家庭教育具有持续、普遍等特点,可影响儿童习惯形成的各个方面。家长的重视与引导对于儿童个性习惯的形成至关重要。家庭辅导能促进儿童个体思维和学习习惯的形成,同时对个人素质、学习能力、共情心智等方面的重要品质起着巨大的作用,并能长期维持。家庭教育过程中,儿童能逐步地把外部动机转化为自身的内在动机和行为,并强烈认同家长的指导与教诲。
二、分析影响孩子生活习惯形成的具体家庭教育因素
(一)父母的行为和生活习惯
家长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处理方式对儿童个性习惯的形成有一定影响。沟通时间和沟通频率会影响儿童社交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和家长沟通不深的孩子容易沮丧、悲观,心理压力很难正常地得到缓解。幼儿道德观念、行为习惯的成长与发展,是通过个人的外在环境条件与个人意识的互动与影响来达到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父母所提供的家庭环境会对儿童的思考和行为产生影响,父母的高素质和良好的道德修养对儿童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家长对待各种事情的态度和方式,也会对儿童个人价值的形成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家长在教育过程中,无意识地向儿童展现客观知识与体验,这对部分儿童进行分析思考,并观察事物的基本性质。父母能力的选择决定了儿童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儿童必然会将父母更多关注的事情、价值观作为衡量他们社会价值的重要指标。
(二)家庭教育模式和能力培养方法
家庭教育中,父母对教育方式、培养目标的选择,能从积极和消极的角度促进儿童行为习惯的形成,一种符合儿童个性习惯的正确引导方式,对儿童的智力发展、人格形成有积极的影响。脱离社会实际、不重视实际操作,将给儿童的身心和谐发展及道德意识的形成带来不利影响。未成年者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受到长辈的重视和照顾,存在较强的依赖、自我调节、自我调节意识,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社会环境,不能顺利融入幼儿园集体生活,不适当的辅导方式,易造成心理、生理上的伤害。家长教养理念的正确与儿童个体能力的要求决定着家庭教育的实际成效。缺少系统的指导和训练,孩子不能与他人和睦相处,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能有正常的对他人或集体负责。
三、创新家庭教育理念,培养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可行性措施
(一)为幼儿树立道德榜样
父母应根据所确立的教育目标,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和培养思路,使其与社会主流道德规范保持一致,并辐射到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全面地影响着多数儿童的思想、行为。父母应通过自我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教育能力,选择能满足儿童个性發展、健全内在人格、创造多元、开放的家庭教育环境,为其选择合适的指导思想。
要达到以上教育目的,父母应在家庭教育活动中,表现出如何有计划、有策略地克服人生困境,展现有益于加强个人道德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主动承担创造和谐家庭环境的任务,积极采取措施,防止对儿童的个性发展和习惯养成产生不良影响,与孩子们一起创造文明家庭环境。
(二)组织系统的实践演练
为有效塑造儿童价值观,培养儿童良好生活习惯,父母应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家庭生活专题片训练,在幼儿园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下,制定出合理的多级生活习惯,帮助儿童克服注意力不集中、咬指甲、睡懒觉、懒觉、不认真做作业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训练渗透到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需要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并且在家庭训练中进行。
例如,在做家庭作业时,父母应让孩子保持笔直的姿势,纠正错误的写法,帮助孩子规范地把学习工具放在固定的位置。这类辅导可以改善儿童的学习状态,使儿童在实际活动中感受到良好生活习惯带来的益处。父母还应定期检查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现是否符合特定的标准,如每天的作息、家务等等,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在训练之前,父母要对孩子的行为做出统一的要求,指导他们考虑到他们生活习惯的正确性,让他们学会比较生活方式的差别及正确性,鼓励他们带头克服影响家庭教育习惯的困难。
(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父母应该抛弃传统的融合式教学模式,积极采取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客观规律的多元教学模式,在学前教育工作者的帮助下,制定正确的培养目标,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能力培养。父母要注意孩子的观察、自我反省和创造思维能力,让孩子学会生活,尽量多做家务,课后独立完成高难作业,引导孩子戒掉自私的坏习惯,引导孩子积极地融入集体。和睦稳定的家庭教育环境,可以使儿童迅速形成开朗随和的个性,父母对子女的引导与培养,能从思想层面启迪儿童,在情感上启迪儿童,可让他们学习观察、思索自己在家庭生活中的生活现象,以及家长对各种人生问题的处理。
结语
总之,教师应与幼儿父母密切合作,应引导其父母注意观察和分析儿童的个性爱好和行为,对儿童的意志、创造思维能力、身体各器官技能等方面进行专门的训练,并巩固和加强幼儿已有的能力,以帮助他们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
参考文献:
[1]王倩.浅析幼儿家庭教育对幼儿生活习惯的养成[J].魅力中国,2020(18):260.
[2]何晓燕.幼儿生活习惯养成问题、成因及家庭教育策略研究[J].中外交流,2017(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