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探讨
2021-12-11刘咪 徐菁
刘咪 徐菁
摘要: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生力量,若是大学生自身的身心素质存在问题,则会对其以后的发展造成影响,也会减弱这股新生力量。因此,若想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保持良好的发展状态,并在社会建设发展中发挥出积极作用,高校则要提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度,而且要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针对其教育模式进行合理改进,同时还要采用合适的措施构建完善的教育理论体系,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在当前的社会时代下,人们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不断增高,而且新时代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强调高校应该对该教育要点予以把握,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各种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对原有存在弊端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科学改进,使其能够满足实际教育需求,使得大学生能够保持良好健康的心理状态,这对于学生以后的生存发展极为有利。
一、构建合理的心里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
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其自身的基本模式就是课堂教学模式,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载体,并且会对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实际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这就需要高效教师针对具体情况,对心理健康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充实,合理创新教學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自觉主动的反思,明确自己的心理问题,教师还要教授学生关于心理调节的理论方法,促使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这样也便于实现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系统解决。在对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具体构建时,高校及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其一,高校应该对心理教育的原有理论课程进行全面了解,并且要在这一基础上,增设专项的心理训练课程,围绕大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如,就业心理、恋爱心理等,对学生予以专门辅导;其二,改变传统的纯理论教学模式,将实践课程添加其中,在实际心理教育教学中,融入心理游戏、测试、体验、实践等多项课程活动,借此提高心理课程内容的丰富性,提高教学质量;其三,教师还应该根据具体的心理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心理学案例,将其与心理教育理论知识结合在一起,以此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能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明确自身的心理问题,启发学生积极解决[1]。
二、建立健全的服务引导模式
高校开展心理健康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大学生解决其自身的心理问题,使其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发展状态,而且高校也应该将解决学生个体心理问题,放置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位置,并提高对该教育任务的关注度,推动教育目的实现。其一,高校应该对自身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情况进行深入了解,结合实际,构建出完善的心理健康个别辅导体系,在这一体系中,要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着手,了解并关注大学生的生活氛围、生活现状、交际状况、个体心理等诸多方面,针对大学生的性别、年龄、学业等信息,建立相应的档案,同时也能够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使其能够提供一对多、一对一的心理服务,以此对学生心理进行疏导,减少学生的心理问题;其二,高校可以针对男女生,分开设立专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育教学中可以采用影视赏析、心理实践等多项活动,对男女生分别进行心理教育,这样也能够确保男女生的隐私,为其心理安全提供保障。高校也可以引进高素质的专业心理人才,并建立线上的心理咨询平台,学生不用与心理教师面对面,就能够进行沟通交流,这样也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具体心理需求,为学生的心理疑惑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其三,高校应该组织心理教育教师,针对校园内的常见突发事件,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对方案,而且要明确突发事件中相关学生的独特心理状况,对其进行专门的心理干预及疏导,促使大学生的心理隐患得以消除,使其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正常生活学习[2]。
三、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排查机制
为了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用充分发挥出来,相关高校还应该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建立科学合理的隐患排查机制,而且心理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及辅导工作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并且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信息进行全面收集,这样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并在这一基础上,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计划,提高其实效性。另外,高校还应该安排心理教师与相关辅导员,开展每月一次的班级学生心理筛查工作,借此对学生的日常心理状态予以全面关注,若是在筛查中发现需要重点关注的人群,则要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谈话,疏导其心理问题,减少心理隐患。此外,从高校的心理辅导到专业卫生这些机构,都需要建立快速的心理危机干预制度,在日常的心理教学中,还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为自己寻求外界的帮助,学会疏解自身的心理压力。最后,高校教师可以在班级中组织相应的志愿者,共同开展心理疏导活动,积极邀请全校师生参与其中,借此扩大心理健康实践活动的影响范围,吸引更多的参与其中,这对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极为有利[3]。
总结
作为培养社会建设人才的场所,高校应该承担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责任,而且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好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工作,对于原有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也要进行合理完善,同时对于各项教育资源更要进行科学配置,通过组织多种教育实践活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促使大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付朕, 宁维卫. 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探讨[J]. 健康必读 2020年26期, 187页, 2020.
[2] 徐晨曦. 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分析[J].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9(36):1.
[3] 孙一方, 马小惠, 惠筱.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创新研究[J]. 2021(2016-4):184-185.
课题项目:2020年度陕西高校学生工作精品项目“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路径的实践探索——‘徐姐姐·翘英小筑’工作坊”(2020FXM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