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核心素养,优化教学效果
2021-12-11朱美虹
朱美虹
摘要: 小学时期是学生认知的启蒙阶段,一个学生对于数学能力的把握,最重要的也是小学阶段。在数学的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只有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合理创新,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但是核心素养也是要结合数学的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不同的调整。
关键词: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学习提升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一种目标,它是一项考验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任务。培养学生小学数学的核心素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生活应用能力,数学推理能力,还有空间观念等等众多方面的技能。因此老师的教学任务也变得更加艰巨,老师需要改变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探索和表达能力
有趣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老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讲台上走下来,从书本上走出来,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学习,让他们自由发挥意见,调动课堂情绪,在教学中设置趣味环节,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一起加入学习中去,对学生来说也是非常有意義的。
例如,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这章时,老师可以准备一些七巧板,学生在学习到不规则图形面积时,会感觉到有一点点的吃力,老师可以让同学们用七巧板的图形进行拼接,这样能够更加清楚地看到直观的图形,有效降低了知识的难度,学生在学习中通过不同的拼接锻炼了思维能力,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个环节,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了。
二、理论知识生活化,拉近与学生距离
小学数学是一个比较枯燥的学科,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太过于书面化,对于生活经验不足的小学生来说,过于单一语言理解起来难度会很大,很多时候会理解错或者抓不住老师教学内容的核心,之后的练习应用更是会跟不上进度,这时候老师们就要改变教学方法,让教学方式能够更加贴合小学生的生活环境,将复杂难懂的知识点生活化,学生会觉得很亲切,也会有很大兴趣去学习,拉近书本与学生的距离。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这一章时,我们可以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老师可以提出问题:同学们了解百分数吗?其实百分数应用在我们生活中很普遍,比如说我们去超市买蔬菜,到了晚上8点,超市蔬菜大减价都是半价销售,那同学们知道怎么换算吗?半价是百分之几呢?相信很多学生都能够回答上来,那么问题就简单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将他们带入熟悉的环境里,将书本上的知识带到生活中去,学生的兴趣点就会被激发起来,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的。
三、增强学生主体地位,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小组教学是现在教学方式中比较常见的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发光发热,共同解决数学问题。合作学习的这种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能让他们更有集体团队意识。老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把握课堂主导权,而不是整节课都是老师在台上说,学生什么都没有明白。学生占领主动地位,自然会在遇到问题时积极思考,逐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圆柱与圆锥》这一章时,老师可以让小组成员讨论生活中见过的一些圆柱和圆锥形状的物品,紧接着可以让大家动手制作圆柱和圆锥,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提升效率,同学之间还能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小组成员制作圆柱圆锥图形,一方面对于后面圆柱和圆锥表面积的学习也很有帮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圆柱圆锥的构造,很容易就算出面积之和。老师还是要把握好全局,能够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小组讨论中去,一起成长和进步,有时候学生之间的想法也许会更容易了解和感知,增加学生之间的默契和协作能力。同时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能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产生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对于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还有利于小学生的思维和能力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根据不同学习内容调整和创新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创设有趣的教学场景,让学生体会学习乐趣。还要能够站在学生的立场想问题,将重难点知识简易化,找出让学生更容易记住的方法,同时要给学生学习主动权,让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这样逐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自身学习能力也会有很大提高,教学任务也很容易达到要求,更好地促进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蒋月秀.试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学周刊,2017(30):109-110.
[2]林淑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J].华夏教师,2019(10):62-63.
[3]李星云.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生成的教学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1):113-117.
[4]刘晓萍,陈六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分析[J].课程教学研究,2016(4):42-45,48.
[5]陈六一,刘晓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要素分析与界定反思[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5):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