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匡衡凿了什么“壁”

2021-12-11徐强

青年文摘 2021年21期
关键词:封地匡衡丞相

徐强

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不见于正史《汉书·匡衡传》,而见于野史《西京杂记》:“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匡衡从小勤奋好学,但由于家境贫寒,买不起蜡烛,所以晚上没有办法读书。

刚好邻居是大户人家,晚上家中烛火通明,于是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一个洞,把邻居的烛光“借”过来照明读书。

奋发图强、博览群书的匡衡,成了大学问家。据说他最精通的是《诗经》,以至于江湖上流传着“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的传说,意思是,要想谈论《诗经》,还是等匡衡来了再说吧,他解读《诗经》,生动有趣。有一天,同乡的一个书生和匡衡辩论《诗经》中的疑难问题,很快败下阵来,落荒而逃。由此可见,匡衡确是一个饱学之士,并非浪得虚名。

在等级分明、壁垒森严的皇权时代,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想要出人头地,跻身上层社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匡衡凭着自己的努力,成为名重一时的学者,又在朝廷大员史高等人的举荐下,晋升仕途,从一个掌管地方教育的小官,逐渐升迁,最后官至丞相,封乐安侯,食邑六百户,堪称“寒门逆袭”的典范。

如果故事就此定格,倒也不失为一碗非常励志的心灵鸡汤,可惜剧情并未结束。据《汉书·匡衡传》,汉元帝刘奭赏赐给匡衡作为食邑的封地,本来是31万亩,由于画地图的时候标错了地界,匡衡的封地白白多出了4万亩。身为丞相的匡衡,对这四百顷土地“将错就错”,据为己有,年年照收租税不误。他曾經征引《诗经》的微言大义,向刘奭指出“今俗吏之治,皆不本礼让……贪财而慕势,故犯法者众,奸邪不止”,主张“贤者在位,能者布职,朝廷崇礼,百僚敬让”,从而达到“百姓安,阴阳和”的治理效果。到头来,他自己反而知法犯法,“专地盗土”,沦为巨贪和“两面人”。汉成帝刘骜即位,匡衡遭人检举,东窗事发。一代名相,革职还乡,背着不光彩的罪名终老于家,凄然谢幕。

《诗经》有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那个凿穿自家墙壁的穷苦少年,在位高权重之时忘记了初心,有善始而无善终。他最后凿穿的,是贪欲之城的墙壁。一窍既开,万劫不复。

(张秋伟摘自2021年8月30日《今晚报》,洪钟奇图)

猜你喜欢

封地匡衡丞相
楚国宗法封君的特点
宰相和丞相
匡衡凿壁借光之后
大小相形,巨细反衬——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匡衡:苦学成宰相却因贪腐被贬为平民
凿壁偷光
“国家”一词的由来
孝文帝爵制改革后的北魏散爵封地
孝文帝爵制改革后的北魏散爵封地
从猪倌到丞相——悠久的中国故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