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学院保安到最佳导演
2021-12-11仇广宇
仇广宇
2021年8月2日,西宁,一个叫张中臣的年轻人在第十五届FIRST青年电影展崭露头角,他的长片处女作《最后的告别》获得了最佳长片和最佳导演两项大奖。在发表获奖致辞时,这个清瘦腼腆的青年语带颤抖地说,如果没有影像创作,他可能会选择“死亡”。
了解张中臣经历的人会理解他此刻的激动,因为他有着与学院派导演迥然不同的生活经历。他做过流水线工人,在北京电影学院以保安的身份“半工半读”,作业也只能用手机拍摄完成。他的故事在充满了明星光环的电影圈像是一个传奇。
童年的阴影
四省交界的平原村庄中,聋哑青年方圆和爷爷相依为命,方圆的父亲患有精神病,妹妹在幼年时意外身亡,母亲也离他们而去。在一个夏日,父亲在精神病院杀人而被警方通缉,方圆在日常生活中回忆父亲的行踪时,也逐渐揭开了自己内心深处那些痛苦的回忆。这就是唯美的长镜头之外,《最后的告别》所讲述的故事。
这部电影是农村青年张中臣将自己的亲身经历,用艺术化的语言缝合在电影之中的成果。1991年,他出生在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的张庄村,那是一个四省交界、南北文化模糊的地方。张中臣是家中最小的孩子,父亲是农村教师。
张中臣曾经是个成绩不错的小孩,但9岁时,他的生活发生了变化。2000年9月1日的早上,张中臣在去发小家的途中,亲眼看到发小的父亲被绑在树上浑身是血的场景。后来他得知,由于丢失了一块手表,发小和他的弟弟被患有精神病的父亲在激愤之下杀害了。
这件事给张中臣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震动。后来,家人把他转到了离家更远的地方上学,在没有熟人的地方他感到无助。这种孤僻的状态一直伴随着张中臣到县城读中学,性格上的自闭与农村孩子的身份,让他一直无法融入同学之中。2008年高考结束后,张中臣鼓起勇气对父亲说:“我不想读书了。”当时,一向宽容的父亲第一次严肃起来,要他至少去上一个大专。他答应了。
发小的故事成为张中臣拍摄《最后的告别》的初衷,他常常会想,如果当年发小没被父亲杀死,日后会如何回忆至亲的伤害?他能承受得了这些苦难吗?这些问题跟随了张中臣很多年。又聋又哑的男主角方圆成为弱势人群的象征,既像他的发小,又像是内向的自己,也像他的一个早早嫁人生子的聋哑人堂妹,无声地承受着一切。
在《最后的告别》中,男主人公方圆的职业是一名工厂保安,他经常面对一面墙上不断切换的监控图像。而方圆和一名工厂女孩的交往过程也有一大部分是通过监控录像的形式表達出来的。这来自张中臣真实的生活经历,他做过工人和保安,监控室和厂房几乎是张中臣人生中停留时间最长的工作场所,这些经历,意外地赋予了他在电影中独特的视角。
2011年,张中臣回到安徽,在一家空调企业做工人,每天必须不停工作八九个小时。他感到这样的日子看不到未来,便开始策划着逃离。
在那年国庆节假期,张中臣来到北京电影学院,投奔在这里当保安的哥哥。在北京游荡的日子里,他走进了一间电影学院的教室,听到有位老师在讲解李安的电影,居然被深深吸引。他在这大约40分钟的时间里有了新的人生发现,极度渴望能够系统地学习电影相关的知识。
几乎全素人的电影
2012年,张中臣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专升本的导演(剧作)方向,为了生计,他也和哥哥一样在电影学院当起了保安。
他所在的保安群体卧虎藏龙。很多重点大学的毕业生为了在北京考研也来应聘做了保安,边“蹭课”边上班。《最后的告别》制片人陈坤阳是和他一起就读电影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的同学,男主角王耀德、出品人陈崇理和邵光、文学策划张中玉以及演员副导演张秘密是张中臣在保安公司结识的好友。
3年的继续教育结束,张中臣有了拍摄长片的野心,但他连基本设备都没有,平时做作业时也只能拿手机拍摄,对他而言第一位的问题是生存。于是,他从剪片子做起,逐步接一些商业项目,也同时学习其他导演拍电影的思路。
《最后的告别》的剧本早在2018年就写好了,但这样一个冷门的农村题材很难拉到投资。最后解决问题的还是张中臣那些喜爱电影的保安同事。他们中很多人已经改了行,每个人凑了一些钱,形成了对《最后的告别》最初的一笔投资。同样是由于预算原因,张中臣也放弃了起用专业演员的想法,除了参演过短片作业的王耀德和罗梦思之外,片中其他演员都是毫无表演经验的素人。
但预算并没限制住张中臣对电影的美学追求。剧组在选景时,看到一个土坡上面有三头牛,夏天的阳光透过树叶打在它们白色的皮毛上,让他想起莫奈的画作。张中臣立即换掉当时已经花钱预订下的三头黑色的牛。白牛属于鲁山县的一个老人,因为牛只听主人的,老人也被请进剧组。恰好当时饰演男主人公爷爷的演员还没有着落,张中臣干脆就让老人来饰演爷爷。
后来他们才得知,“爷爷”一生无儿无女,全部的亲情都在这三头牛身上。四五十天过后剧组要离开,“爷爷”已经和他们产生了感情,哭了。这些素人一起演出了电影中最生活化的气息和最深沉的情感。
艺术化表达与观众的接受度
在电影学院的那几年,张中臣花了大量时间看电影和阅读理论书籍。这部半科班导演和全素人演员的处女作被誉为FIRST影展上最有“大师相”和“学院风格”的一部电影,影展对此片的评语是:“创作者以身体力行的勇敢与真诚,照望那些被隐去与忽视的痛楚和面孔,在有限的时长内展开漫长的岁月,并以电影的温暖,尝试抚平那些折痕。”当然,电影也有不成熟的地方,《最后的告别》在FIRST影展的映后交流会上发生了一个插曲,一名观众突然对这部电影发起了激烈批评,认为它晦涩,不考虑观众感受。
张中臣本人对这些评论不太在意,因为他惊喜地发现,虽然电影放映时有人退场,但很多“00后”观众表示喜欢这部片子,并当面和他交流了很多意见,而对于那位不喜欢他电影的观众,他也表示“谢谢他让我自省”。
在FIRST载誉归来的张中臣虽然已经成功迈出了第一步,但得奖并没有影响张中臣的踏实与质朴,他惦记着自己“剪刀手”的工作,从西宁回来就第一时间投入之前没完成的剪辑项目。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2021年第32期,豆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