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通平台的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设计探讨
——以《织物后加工》课程为例
2021-12-11
(绍兴文理学院 纺织服装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0 引言
《织物后加工》 作为面向纺织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核心专业双语课程,共计48 学时。近5 年来,教学团队从充分认知纺织工程学生的专业特点、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及强化专业英语知识传授等方面不断将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向前推进,取得了丰硕的教改成果[1-2],获得了教学督导的认可和授课学生的好评。然而,在对现代信息化技术成果的利用方面,该课程还存在许多不足,线上课程建设的推进速度相对缓慢。特别是在2020 年初,由于“新冠”疫情影响,我校在2019-2020 学年第二学期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实施了线上授课,教学团队在短时期内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充实了课程的线上内容,取得了不少线上教学的经验,同时与许多同行一样,深切感受到现代信息技术给课程教学带来的诸多便利[3]。在疫情缓和后,虽然往日的教学秩序基本恢复,然而教学团队成员一致认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应坚持下去,线上丰富的教学资源仍应充分利用。如下结合近一年来《织物后加工》基于超星学习通平台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的实践,对利用该模式开展教学的设计思路,及线上线下混合式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的独特优势进行阐述,并较为细致地描述了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的主要举措,以期为正在努力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专业课教学的纺织类高校同仁们提供有益的参考。
1 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设计思路
1.1 基于超星学习通平台的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的组织
超星学习通是面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端的学习专业平台。学生可借助该平台的强大功能,学习学校课程,进行小组讨论,查看本校通讯录,同时可浏览电子图书、报纸文章以及中外文献数据,从而方便快捷地实现移动端学习。任课教师亦可利用学习通的数字化资源开展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开展线上考勤、布置作业、随堂测验等活动。具体而言,关于线上部分,学生在课前、课后利用教师在学习通平台上提供的背景导学、自学课件、微课视频、项目案例、课后作业、问题答疑开展自主探究学习和团队合作学习;关于线下部分,课堂上教师结合线上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对点答疑,完善基本概念,讲解每一章节需要深入探究的重难点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内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既发挥了线上教学资源丰富的优势,实现了师生之间的即时沟通,节约了大量宝贵的教学时间;又能使线下教学更加有的放矢,有助于教师精准把握学生的知识盲区,将有限的课堂讲解时间用在学生普遍感到难以理解消化的知识点上。
1.2 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积极开展“双线”教学
对于班级内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完成大班“基线”教学的基础上,可以利用学习通平台,群中建群,即在《织物后加工》课程群里再建设3~5 个兴趣群(如前处理群、染色群、印花群),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围绕纺织品染整工艺开展的科研项目,绘制出若干条课程教学的“延展线”。教学团队依据每个兴趣群的主题,把相应的科技新闻和参考文献上传至各兴趣群,引导群里的学生自主学习;教学团队中的每位教师依据自身主要研究方向,分别负责1~2 个兴趣群的课后辅导,如线上答疑、线下实验及科技论文写作指导。通过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积极开展“基线”和“延展线”相结合的“双线”教学,既可以保证基础薄弱的学生能及时跟上课程教学进度,缩小与优秀学生的水平差距;又能帮助学有余力的学生发挥特长,参与到和染整工艺相关的科研活动中来,帮助学生在科研中巩固课堂上所习得的知识,提高其实践动手能力与论文写作水平。
1.3 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中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德育元素
教学团队通过有意识地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中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德育元素,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使其逐步养成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能够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整个社会的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得学生具有积极进取的事业心,善于思考,勤于钻研,勇于创新。任课教师在完善更新线上学习资料时,一方面及时补充专业资料,另一方面将各级政府关于纺织印染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所颁布和实施的政策举措的时政要闻转发至学习通,结合教师在线下课堂中的案例讲解,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确性,理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深刻内涵;积极培养学生树立科学发展观,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来换取行业的不断扩张,立足提升行业的技术含量,提高印染产品的附加值;引导学生注重学习、掌握、开发绿色环保的染整新技术,以个人的实际行动来支持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做一位有社会公德、掌握现代专业技术的应用型人才。
2 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的具体举措
2.1 督促学生做好课前知识“预热”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任课教师在每次上课前都会提前3 天利用学习通的“主题讨论”“问卷”及“投票”等功能布置预习任务,促使学生做好知识“预热”。例如,在讲解表面活性剂一节课之前,教师会在线上发布关于日常衣物洗涤的话题,以问卷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线上讨论,鼓励学生们表述自己在生活中是用何种洗衣液洗涤衣服,对于不同材质的衣服是否选用相同种类的洗衣液等。课前讨论完成后,教师会在本次课开课前,将如何选择洗衣液问题的参考答案公布在线上。线下课程开始后,任课教师在总结课前话题讨论的结果后再进入授课主题。如此安排教学,既促使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提前产生感性认识,又因先前的话题讨论引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依据知识难易分级开展课堂教学
教学团队经集体讨论后,将每次课的知识点划分为难、易两个等级。针对比较容易、学生自学就可基本掌握的知识点,教师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自学线上的相应课件,并就自学内容及时发布线上测验,依据测验结果收集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共有的疑难点和易错点,对于有些涉及到实操的知识点(如布铗式丝光机的运行、蜡染的操作),教师还会将教学视频上传至学习通并督促学生收看,再以讨论或投票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程度。针对难度较大、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教师则基本采用传统的讲授式线下教学,做到有的放矢、精讲细解。在每次下课前大约5min 时,每位学生需发布学生线上自评,向任课教师及时反映对本次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教师则在阅读分析完学生的线上自评后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使得课后作业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2.3 全方位多渠道做好课后评价
《织物后加工》 课程教学团队向来重视对学生的过程性考核,故平时成绩占到了总评分的50%。就平时成绩而言,除以相应的章节测验及课后作业这两部分为依据外,教师还通过学习通后台统计数据将学生课前知识的“预热度”、学习通上的主题讨论活跃度、教学视频收看时长以及每次课的线上自评完成度等作为考核依据。此外,教学团队还引入了项目参与评价的考核模式,依据每位学生是否参与了课程群中的兴趣群(即前文提及的科研项目)以及在科研项目中的贡献度给予打分,此项分数主要由兴趣群指导教师进行评分及兴趣群内同学“背靠背”打分两部分构成。项目参与评价的赋分规则有效提升了学生参与纺织品印染类科研项目的热情,亦有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夯实巩固与灵活运用。
3 结语
实践证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织物后加工》纺工专业课的教学效果提高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通过及时补充线上学习资料,督促学生做好课前知识“预热”,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感性认知,有助于消除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依据知识难易程度分级开展课堂教学,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为教师节省了大量宝贵的课堂讲解时间。通过全方位做好课后评价,有利于教师更客观地打出平时成绩,也促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和本课程有关的科研项目中来。由此可以相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将在当前轻纺类高校课程建设中发挥出越发重要的作用,纺织、轻化等专业课教师若能依据具体教学情况探索推行混合式教学,一定能够极大地改善课堂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