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美育在老旧社区的发展融合路径研究
——以羌族羌绣为例
2021-12-11
(四川师范大学,四川 成都 610000)
在我国漫漫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各族人民为我们留下了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在世代相传中传承下来的文化瑰宝,也是我们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见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在这个历史中经历了世代相传,变得慢慢成熟起来。非遗凝聚了各民族艺术的才能,不单是民族真实生活的见证,还是民族精神的传承;具有极高传世价值的工艺和高尚的匠人品德,使得非遗既是价值无双的民族资源,也是历史一脉相承的证明。魏鹏举曾经说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身就蕴涵着非常丰富的传统元素,在对其进行开发设计的时候,要学会了解尊重这些元素,再进行传承,这样的设计才会变得有价值,否则对非遗的传承则很有可能会丢失其精神内核,因为对其商业化的改造设计而变得面目全非。”
1 “非遗美育”的由来
近几年关于如何进行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成为一个热议的话题,传承与传播非遗文化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深入挖掘研究非遗、系统整理其文化资源,并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将其与高校美育的培养进行有机融合,能够让非遗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是对非遗进行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手段。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多种表现形式,例如表演艺术、口头艺术、社会实践、传统手工艺、节庆活动以及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族神话故事等。这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悠久的历史文化,各种各样的和谐思想,尊老爱幼、互帮互助、勤劳善良等价值观,不仅仅是某种单纯的手工艺或某种表现形式的传承,更是一种极具思想特色的教育教学资源。2019 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到了2022 年,高校美育不但要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还要促进高校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到2035年要达到多样化高质量,且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高等学校美育体系的总目标。与此同时,伴随着非遗文化走进校园,这一举动将高校美育与非遗文化紧密关联,促进两者的融合,“非遗美育”的概念开始被提出。
2 羌族羌绣的当下生态及其美育价值
2.1 羌族羌绣的艺术溯源及其当下生态
羌族主要聚集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以及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现有三十多万人口。羌族刺绣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羌族传统文化的载体,羌族刺绣在2008 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根据史料的记载,早在夏商周时期,“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就是生于西羌;在殷王朝、商王朝时期出土的甲骨文中也记录了很多羌族人活动的痕迹;在周王朝时期中的“姬”姓则是由羌族部落中的羌姓构成;在秦汉时期,一部分羌族人在我国西北处于游牧的状态,还有一部分羌族人向西南迁移,现存的羌族则是当初古代向西南迁移的羌族人的一支。
羌绣主要是用来装饰衣物、手帕、香包、鞋垫等一些日常服饰,从现存的羌绣作品中,人们不单看到了羌绣精湛的工艺,也可以体会出羌族服饰所蕴含的悠久的文化历史。据统计,羌绣中用于日常服饰的图案纹样有一百多种,其主要的刺绣工艺有挑花、提花以及勾花等,其中挑花刺绣是羌族人民中最受欢迎的刺绣手法。挑花刺绣原本是由汉人传入的,但是羌族人民将挑花刺绣发展成为了自己的拿手好戏。由于羌绣是以家族的方式来进行生产以及传承的,这就使得挑花刺绣成为了一个衡量羌族妇女是否具有聪明才智的重要标准。
传统的羌族刺绣是由羌族人民日复一日、一针一线手工挑绣完成的,其作品耗费了大量的精力以及劳动力,所以羌族刺绣作品无法做到批量化生产,也很难被人们了解和熟知。再加上羌族刺绣主要是用于装饰日常衣服、服饰,这一特性也限制了羌族刺绣被人们了解和传播的渠道。
近年来,国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体系,具体体现在近年来颁布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四个自信”,即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以及文化自信,我们要自觉传承非遗文化、自觉认同和维护非遗文化并将非遗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不断深化和发展,与高校美育传播相结合,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到要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还提到了要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强调了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性。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持续关注。
2.2 羌族羌绣的技艺特点及其美育价值
羌族被誉为是“云朵上的民族”,原因是羌族人民大多都居住在海拔较高的地方,自然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羌族人民的刺绣纹样,例如将云朵的形状进行改善进而发展成为现在云云鞋的纹样。羌族刺绣的针法多以挑针为主,层次感丰富;用色大胆、质朴,色彩比例协调;刺绣的纹样造型夸张、构图灵活,意象感强烈。这些特点形成了羌绣所独有的艺术魅力和美育价值。其美育价值包括以下几点。
2.2.1 民族文化价值
羌族是一个与自然相融合、质朴且尚美的民族,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不断发展和创新。作为一个没有自己民族文字的少数民族,羌族刺绣成为了其民族文化的象征。他们通过口述、服饰装饰、建筑设计等多种形式,结成了羌族人民的民族认同、精神信仰、文化内涵的牢固纽带。
2.2.2 自身工艺价值
羌族刺绣纹样的色彩搭配用色直率、温和,大多以深红色为底色,绣上粉色、黄白相间或浅红色的花纹。其绣制品大多用粗布制成,用于日常服饰中衣领、腰带、鞋面等处的装饰,多运用挑绣手法,层次感极强。羌绣的图案纹样节奏感以及韵律感极强,给人一种动态美的感觉,造型浪漫又不失典雅,构图简洁灵活。
2.2.3 市场经济价值
近些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逐渐提升,以及对古文化的复兴不断推动着人们的审美发生变化,各种中国民族的刺绣作品由于其自身的民族烙印,在商场中的地位逐渐凸显。而羌族刺绣由于其色彩比例协调、层次感丰富、意象感强烈,形成了不同于往常的时尚产品,开始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3 “非遗美育”在老旧社区中的发展路径
3.1 拓展美育实践活动
非遗美育不仅要进行课堂教育培养,也要在第二课堂中进行互动培养,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践美育,将非遗美育进行推广;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发展美育,在非遗美育中不断注入新的内容;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不断地将非遗美育进行创新,赋予其新的内容。羌族刺绣作为一种活态化的文化,它的传承是基于不断实践的基础上进而不断创新发展的,具有极强的实践性。
以社区为单位,联手社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搭建非遗美育传播平台,例如进行羌族羌绣等非遗文化的宣讲活动,将羌绣进行传播,让广大群众了解羌族羌绣历史,不仅能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播,还能让人们进行相互交流,增进邻里情感。因此,搭建一个能够进行艺术教育和传播美育的社区平台是十分有必要的,不但能够丰富民众的日常生活,还能提升他们的审美水平和内在修养,令社区群众体验和感受历史的发展脉络,汲取文化精华,得到精神层面的满足。
3.2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
运用现代科技的手段将线上线下活动结合,高校师生在社区进行非遗美育宣讲活动的时候,可以进行非遗美育微信公众号的开发,搭建起一个与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互动交流的平台。在社区进行非遗美育宣讲的同时,在入口处可以搭建展台与参与宣讲的群众进行一些互动,比如采用扫码关注非遗美育微信公众号即可领取小礼品等互动形式,让社区居民关注所开发的公众号,不定期地在公众号进行非遗文化的推广,设置一些公众号留言入选有奖励等活动,增强社区居民主动参与非遗文化的传播、讨论的积极性,将线上线下的活动结合,能够更好地起到传承非遗文化、促进非遗美育的效果。
4 结语
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美育的培养,在保护与传承非遗文化的背景下将非遗文化与美育培养结合,将非遗美育引进学生的课堂之中,引导高校师生积极参与非遗传播、非遗美育宣讲的相关活动。高校师生将校内实践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吸收消化后推广至校外,走进社区。通过政府、民间组织、社区单位、高校师生、居民等多种主题与方式进行参与,以社区宣讲、社区活动项目等内容为载体,将非遗文化在宣讲、传播的过程中引导居民了解非遗、传播非遗,潜移默化地提升居民的审美品位、培养人文素养和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