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全过程育人融合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形态研究
2021-12-10赵辉
赵辉
摘 要:高校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三全育人”的长效机制。本文聚焦“三全育人”中的全过程育人,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形态与全过程育人相融合,探索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三全育人” 全过程育人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其中一项基本原则是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即“三全育人”。为强化高校育人功能,优化育人效果,根据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笔者认为,在全过程育人环节中融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形态,以渗透的方式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利于推动“三全育人”工作格局的全面形成。
一、“全过程育人”的内涵解析
“三全育人”包括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全员”是人员要素,“全过程”是时间要素,“全方位”是内容要素,三个要素互相契合,共同作用,从而完成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高校思想政治全过程育人指教育工作突破育人的时间空白点,在时间上实现育人工作的全覆盖。全过程育人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的长期性、发展性,突出思想政治工作的连续性,解决了传统教育受时间限制导致非连续性的问题。全过程育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侧重点和成长阶段差异性的客观规律,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动态发展的协同育人机制,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
二、全过程育人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全过程育人的教学安排缺乏衔接性
课堂教学是育人工作开展的主渠道,各高校在思想政治课排课方面多以国家规定的思想政治课程教育为主,辅以其他专业课上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但实施过程中往往存在课程设置不够合理、课程之间相互脱节的问题。
例如,大一时多门公共课“扎堆”开课,此时学生刚入校还未完全适应,密集的课程令学生应接不暇;大二专业课“占领”课程表,但思想政治课、人文类选修课却“销声匿迹”,错过了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关键时期。如此思想政治课程排布使全过程育人在课堂教学方面出现了“真空地带”,难以实现长效育人效果。
(二)全过程育人的日常教育缺乏连贯性
全过程育人要求从时间上覆盖学生从入学至毕业的所有阶段,包括学生寒暑假等离校时期。学生因放假、实习或求职长期不在学校,短则一个月,长则半年的时间成为育人工作的“空档期”,届时学校将不能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变化,无法有针对性地展开育人工作,导致学生离校期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碎片化、形式化、片面化的问题。另外,其间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不足、育人方法单一也是全过程育人面临的问题。
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填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空缺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寓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外的,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的,不被受教育者关注(甚至不被受教育者明确感知)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法是教育者主动隐藏教育目的,将教育内容融入一定的教育载体中,通过熏陶、暗示、感染等方式渗透到教育过程中,是一种于无形中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感、态度、行为的实践形态。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解决全过程育人中出现的“真空地带”和“空档期”问题,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和规律,其形式和内容更易于学生接受,有助于实现“三全育人”的教学目标。
四、创新全过程育人的实现路径
(一)以文育人,完善课程体系
鉴于高校依据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等因素安排思想政治课程导致衔接上出现“空档期”的情况,可适当增设哲学类、社会科学类选修课程作为补充。哲学类、社会科学类课程大都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能够帮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准确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改变了价值观念,提升了精神境界,确保高校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目标和育人目标。
(二)就事论“是”,开展“云交流”
全过程育人工作覆盖整个教育过程的全部时段,在时间节点上不断线、不留白。学生在校期间学校可通过课堂教学、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等常规活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离开学校,上述显性、常规活动就无法发挥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利用好社会突发事件、热点问题等案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利用即时通讯软件与学生“云交流”,讨论时政热点,辟谣言、还真相、深挖掘,带领学生透过表象看本质,通过本质理解社会运行发展的客观规律,及时疏导学生不良情绪,正面引导舆论舆情。
(三)守望相助,给予专业支持
高校应秉承“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重点关注学生所处不同学业阶段的成长需求,整合可用资源,契合学生所需所想,把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纳入培养目标。如毕业年级学生离校期间,会面临升学、实习、求职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此时可将育人目标融入专业指导,安排导师了解学生情绪变化,聆听学生反馈,引导学生从专业角度分析问题、解決问题。学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来帮助自身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迈入人生新阶段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武娜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0.
[2]白显良.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品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9).
[3]刘诚,黄璐.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模式研究[J].广西教育,2017(11).
(作者单位: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