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X”证书制度背景下高职建筑设计类专业BIM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2021-12-10蒋萍郝杰蒙胜宇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技能型证书建筑设计

蒋萍 郝杰 蒙胜宇

【摘 要】本文分析“1+X”证书制度的推行情况,提出高职建筑设计类专业BIM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架;构建BIM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内培外引”,打造BIM紧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加强BIM紧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训基地建设;加强BIM紧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资源建设;改革BIM紧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完善BIM紧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关键词】“1+X”证书 BIM技术技能 高职建筑设计类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1-0137-04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对建筑质量的要求显著提高。将建设项目中的设计及施工进行系统科学的一体化管理,更好地协调各专业之间的配合,让建筑设计及施工更为精确高效,成为当下建筑行业新常态。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技术作为新型设计方式及工具,使建筑工程的精确度和效率得到极大提高,同时为数字化的施工提供了保障,使施工与设计得以无缝衔接。因此,BIM技术成为国家大力推行的新兴工程设计方式,BIM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1+X”证书制度的推行

(一)“1+X”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可以有效解决企业BIM人才紧缺问题

“1+X”BIM证书制度可以有效解决企业面临的BIM人才紧缺问题,体现在证书评价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考核标准以技术更新为导向、证书分级以企业分工为导向,并在这一基础上引导各院校对BIM人才的培养,实现“课证融合、考培结合”,从而确保获得证书的学生所掌握的技能与企业急需的BIM人才应具备的能力高度统一,缓解其人才紧缺的问题。

首先,和以往许多证书由政府部门直接制定考核标准不同,“1+X”BIM证书的评价机构选定采用企业申请,国家审批的方式。例如,“1+X”BIM证书的主办及评价组织即为工作在行业一线的廊坊市中科建筑产业化创新研究中心(中国建设教育协会人才评价中心),确保了证书考核内容与行业内的企业实际需求相统一。其次,考核内容会由主办机构根据企业反馈进行动态调整,确保考核内容的与时俱进。最后,证书的初级、中级、高级的3个等级证书,分别对应企业所需的BIM基本建模人员、BIM复合技能人员、BIM顾问级人才和科研人员3个层次的人才,从而针对企业对不同层次BIM人才的需求建立了可量化的培养及考核机制。

(二)BIM技术在高职建筑设计专业(群)中推广势在必行

我国的建设行业已经逐步从“增量开发”步入“存量开发”的阶段,建设行业的主要任务已经从单纯满足面积及功能需求,逐步转移到为人民创造更美好的人居环境上。具体来说,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呈现出高质量建设、精细化及智能化管理、预制式及装配式建设、强调建筑节能等发展趋势。新的建设需求必然带来设计管理工具及方式的变更,而BIM技术天然具备“可视化、出图性、协调性、优化性、模拟性”的技术特点,允许建设行业从业人员在设计、建设、运维管理等方面,能够更便捷、智能、精细地协调和管理整个建筑项目,从而满足我国建筑业实现高质量转型的实际需求。因此,BIM技术的广泛应用势在必行,由于得到政策的支持,行业企业对BIM技术相关人才的需求出现爆炸性增长,越来越多的设计单位将BIM技术作为人员招聘的重要标准之一。

同时,由于BIM技术的學习重点在于软件的实际操作及建模流程的理解,对以实践见长的高职学生来说有独到的优势。在建筑类专业中,建筑设计专业作为牵头专业,在实际工作中为BIM模型最重要的搭建者,后续各专业都需要在其搭建的模型中进行深化设计;同时,对大型建设项目而言,从项目规划、建筑、环境等前期设计也是系统科学的设计施工一体化管理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因此,在BIM技术教学推广中,作为最先重点推广BIM技术学科的建筑设计专业,辐射带动了城乡规划、风景园林设计、园林施工技术在内的各相关设计类专业进行BIM技术教学,这样能形成良好的专业互补及共同促进作用,实现BIM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全覆盖的培养目标。

二、高职建筑设计类专业BIM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高职建筑设计类专业面向日新月异的工程建设领域,必须适应多样化的行业岗位职责,因此,加快构建职业教育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势在必行。同时,针对建设类企业BIM人才紧缺问题,响应“国家职教20条”中提出的“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势必要对高职建筑设计类专业BIM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将“1+X”证书制度试点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紧密结合,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取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种类型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增强学生就业创业本领,这对缓解社会结构性就业问题具有积极作用。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架

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较重视知识和技能,而忽视了职业能力认证等问题(见图1)。该模式的缺点在于并未很好地体现高职院校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也未能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办学优势。针对以上问题,创新构建了“1+X”BIM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构架(见图2),通过建筑设计类基本专业技能教学结合BIM技能及等级证书的获取,深化校企合作联合培养,致力于构建“课证融合、专业贯通”“专业技能+BIM技能等级认证”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构建BIM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以建筑设计行业需求为导向,构建融入建筑设计行业相关应用领域的专业群实践课程体系,授课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对课程内容实施创造性地改革,编写建筑设计行业对接系列专业教材。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在已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依据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各环节的特殊要求,严格制订专业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和制订课程标准,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标准起点,针对人才培养各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融入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真正形成融合学生人文素养、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态度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体系。“建筑设计”产教融合型实践课程体系见图3。

(三)“内培外引”,打造BIM紧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

围绕“1+X”BIM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构架及课程体系改革,对传统建筑设计类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双师型”教师的能力及素质培养成为重中之重。在此前提下,师资队伍的建设不仅要求培养教师的理论教学能力,更应注重具备BIM专长特点的实践能力的提升,使其能满足“1+X”证书考证指导以及符合企业生产标准的BIM技术实践教学要求。针对以上要求,学院采用“内培外引”模式,借助校企合作平台,从专业教学团队中培养一批BIM专长型骨干教师,同时引进企业具备丰富经验的兼职教师,共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内涵。

首先,应强化教学系部师资的BIM专长技能培养。选派一批对BIM感兴趣且具有一定技术基础的年轻教师深入企业,参与到企业的实际建筑设计工程项目中,与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共同完成BIM技术实践全过程,掌握BIM技术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的应用,在实践工程中积累经验。教师真正做到在学中做、做中学,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实践,以适应BIM技术不断更新的快速发展趋势。

其次,为更好地与社会接轨,院校还应积极引进企业BIM技术人员加入兼职师资队伍,在“内培”的同时利用“外引”进一步强化师资队伍的层次和维度。具体形式可以采用弹性时段授课、校企短期联合培养、校企合作BIM建筑设计竞赛、聘请BIM 行业专家在校举办专题讲座等。实践证明,院系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在教学及实践中的有机融合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多样化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和应用BIM技术的主观能动性。

(四)“工学结合”,加强BIM紧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训基地建设

对“1+X”BIM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而言,传统的“理实一体化”实训基地亟待升级,向更能适应企业需求的“工学结合”实训基地迈进。“工学结合”,即将工作与学习相互融合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把单纯的“理论结合实际”升级成为“学习结合工作”,进一步将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是BIM紧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的核心任务。

基于以上目标,一方面整合校内现有实训资源,以校园现有实训基地为依托,模拟一线设计生产环境建设完善的BIM职业技能培养实训基地或设计工坊,其关键在于必须配備能够满足企业生产级别的软硬件设施,按照企业实际工作流程打造真实项目实践环境,为学生及授课教师提供工学结合的项目式教学场地;另一方面应积极整合校外企业,利用“传统授课”和“校企合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借助校企合作平台为学生创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搭建“政校行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框架。由于BIM技术本身在建设领域所覆盖的专业面向非常广泛,实训基地的建设不能仅考虑建筑设计专业本身,而应以建筑设计为核心组建专业群,使其能满足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及“1+X”证书考证培训等一系列要求。

(五)加强BIM紧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资源建设

一是根据BIM技术特点及紧缺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设计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BIM课程实施的基础和前提,应首先分析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特点,根据BIM理论基础、BIM工程建模能力、BIM技术与建筑设计专业其他课程的关联性等进行设计。其次由于BIM仍在飞速发展中,其人才需求也因其在行业应用中的不断迭代而持续更新,因此,需要根据学生就业及企业用人的反馈对教学大纲进行修订。

二是根据“1+X”证书课证融合的要求整合课程内容。“1+X”证书是教育部为提升职业教育地位、强化职业教育特色而推行的试点工作,也是检验学生BIM学习成效的及增强相应就业竞争力的重要工具。因此,应充分分析“1+X”证书考核标准的要求,将其有机融合到BIM课程教学内容中,充分发挥其对BIM教学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三是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打造在线教学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混合教学。BIM教学内容本身具有可视化、数字化、实操性强的特点,更适合应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通过将授课内容数据化,并建立具备知识展示、课程回放、资源分享、作业反馈、问题讨论、教学监控等功能的“三端一平”信息化教学平台,可以实现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增强学生对课程学习的互动性、便利性和可达性,从而提升整体教学效果。

四是鼓励学生参加BIM技能竞赛,动态更新课程内容。BIM课程除了让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获得相应的技能证书,鼓励学生参与相应的BIM技能竞赛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针对各个主要BIM技能竞赛的要求及学生的参赛经验对教学资源进行更新迭代,能够帮助学生在竞赛中走得更远,也对所学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深化运用。

(六)改革BIM紧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一是完善教学模式和方法,让教学与“1+X”BIM证书制度有效衔接,实现“课证融通”“以证促学”。以往的BIM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主要建立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存在内容更新慢、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通过将教材内容与证书考核内容有机整合,进行“课证融合”,并在教学模式中根据证书考核方式进行针对性练习,如真题练习及全真限时模拟考,同时鼓励学生参加“1+X”BIM证书考试,并将证书与学分、成绩相挂钩,从而实现“以证促学”,进一步保证学生所学知识的熟练度及时效性。

二是鼓励参加BIM相关竞赛,实现“以赛代练”。掌握教材内容是基本,通过“1+X”BIM考试是达标,对基础较好、学习主观能动性更强的一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参加BIM相关竞赛实现BIM能力技能的突破,并培养创新精神及团队合作能力。我国已经形成以中国建设工程BIM大赛、“龙图杯”全国BIM大赛、“创新杯”BIM应用大赛三大赛事为代表的成熟赛事体系。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教学内容及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难度及内容的比赛,在课程教学中对优秀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和强化,实现“优中培优”,打造BIM紧缺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金字塔尖”。

三是深化BIM相关的校企合作及产教融合,确保学以致用。BIM相关技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教学模式中加入实践环节,能够及时巩固学生所学技能,并根据行业最新需求进行补充和调整。具体操作中,学校可以与采用BIM技术进行生产工作的企业制订实习计划,在教学初期就根据企业的实际技能需求进行教学大纲的调整,在教学中以企业实际生产案例作为教学内容,并聘请企业专家作为外聘教师承担部分课程,在教学后期将部分或全部学生派驻到企业进行一定时间的实习实践,并根据企业和学生的反馈调整下一年的教学模式。

(七)完善BIM紧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根据课堂教学及学生课后练习反馈情况进行评价,是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基础,掌握课程中所教授的BIM基础建模能力及相关理论知识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考虑到BIM技能知识重实践的特点,要特别注重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进行评价,为防止课后作业可能存在的拷贝及抄袭的情况,还应在课程中增加多次有监督的考试考核,确保评价的真实性,将考核成绩结合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课堂表现进行统一评价。

根据“1+X”BIM考证情况进行评价,是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构成。由于“1+X”BIM证书考试具有时效性强、更新快、考查内容全面、对掌握熟练度要求高的特点,学生能顺利获得“1+X”BIM证书,是检验其BIM知识技能掌握及运用情况的重要标准,能够避免教师仅仅根据学生对教材掌握情况和课堂表现情况进行打分可能存在的主观性和局限性。在“课证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可以根据是否获得证书设立单独的学分或绩点,对学生的BIM知识技能掌握情况进行更全面的评价。

根据企业反馈进行评价,是人才培養质量的全面检验。在BIM紧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中培养的学生,最终需要走向社会,走入企业,在岗位上贡献自己的力量,并检验自身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在实际工作中,不仅考验学生在BIM方面的能力,同时包括学生对设计、规范等专业能力的掌握,以及团队合作、语言表达、工作沟通、吃苦耐劳等综合素质能力。因此,企业根据学生在企业中从事BIM相关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反馈,不仅可以检验学生掌握的BIM知识是否能够胜任当下行业建筑信息化模型工作的复杂需求,同时还可以更全面地检验学生作为紧缺型人才在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是否满足企业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更全面客观的评价。

根据学生参BIM比赛的成绩进行评价,是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拓展和补充。学生参加BIM相关技能及创新创业比赛的情况,反映的是学生群体中技能掌握较好、学习能动性较强的部分学生的水准,通过竞赛成绩,能够检验传统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中较难检验的部分,如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对课程及考证范围外知识技能的掌握等,能够对传统评价体系进行必要的拓展和补充。

总之,BIM技术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能“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满足我国建筑行业的信息化发展对BIM技术技能型紧缺人才需求量增加的实际要求。实践证明,建筑设计类专业学生BIM等级证书的考证通过率远远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获得BIM等级证书的学生受到企业的青睐,供不应求,得到社会的认可,提升了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杨佳佳.BIM技术在建筑装饰设计中的应用探索[J].美术大观,2016(11).

[2]强伟纲.对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30).

[3]蒋正容,刘霄峰.基于BIM技术的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J].建筑与文化,2021(38).

注: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X证书制度背景下,建筑信息模型(BIM)紧缺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以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计专业(群)为例 ”(GXGZJG2019A014)

【作者简介】蒋 萍(1966— ),女,壮族,广西柳城人,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正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城乡规划设计与管理;郝 杰(1983— ),男,汉族,广西南宁人,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蒙胜宇(1988— ),男,汉族,广西灵山人,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建筑参数化及人工智能辅助设计。

(责编 苏 林)

猜你喜欢

技能型证书建筑设计
WJCI 收录证书
CSCD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收录证书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建筑设计的困惑
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
浙江省汽车后服务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