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星学习通联合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模式在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中的应用

2021-12-10汪国友徐祖健邓凯文

中国医药科学 2021年21期
关键词:师承骨伤超星

汪国友 徐祖健 邓凯文 曾 勇 郝 琦▲

1.西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骨伤科教研室,四川泸州 646000;2.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骨伤科,四川泸州646000

在“互联网+”背景下,超星学习通已被应用于多学科的教学工作中,多项研究显示,超星学习通在增强学生综合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有显著成效[1]。《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是一门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综合性学科,不但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教学能力,还要求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极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良好的人文关怀精神,通过对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临床操作培训能帮助学员熟练地掌握操作技能要点[2],促进骨科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向临床能力直接转化[3]。然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学生抓不住学习重点;理论知识与临床脱轨;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让学生将抽象而繁多的教学内容全部掌握。这种“灌入式”教学方法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及信心。以往的教学中,还没有关于超星学习通与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中应用的研究报道,因此,本研究拟探讨在这种教学新模式下对中西医结合骨伤人才培养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教学对象及方法

为研究运用超星学习通(=1,即网络教学)平台联合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2,即联合教学)模式,探索在互联网教育下的中西医结合骨伤人才培养超星学习通+联合教学“1+2”新模式。本研究采用对照研究,选取西南医科大学中西医临床专业2015、2016年级分别设为对照班与实验班。在两个班级中分别采用传统多媒体教学模式与“1+2”新模式,开展骨伤人才培养教学实验。

1.2 教学对象

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2月和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就读于西南医科大学的2015级及2016级中西医临床专业本科学生共739名,所有学生均选修了《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课程。其中2015级学生421名设为对照班,其中男生126名,女生295名,年龄20~24岁,平均(21.8±1.8)岁;2016级学生318名设为实验班,其中男生96名,女生222名,年龄19~23岁,平均(20.9±1.6)岁。两班同学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西南医科大学2015级及2016级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②选修了《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并完成全部《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课程学习的学生。排除标准:①中途因个人原因无法完成课程学习的学生;②中途辍学或转专业的学生。

1.4 教学方法

对照班和实验班分别进行为期一学期的《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课程的学习。对照班采用传统的多媒体教学模式[4];实验班则采用超星学习通+联合教学“1+2”新模式。两班学生的授课教师均相同,学生所使用的教材相同,享有同样的授课环境、学习生活环境等。最后对两班学生的平均成绩、临床操作、病例分析、课堂互动次数分别进行分析比较。

1.5 课程建设

为避免一次性的“灌入式”教学,教师团队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通过使用超星学习通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建课,将每次教学任务分散到课前、课中、课后,不仅避免了一次性灌入太多不能吸收的问题,也能让学生更加系统、全面、深入地学习并养成时刻学习的习惯,并对课程进行教学设计。教师团队将学习资料发布在资料库上供学生学习使用,主要内容包括:①知识点的讲解和相关技能操作,主要有课程组教师自制的微课和教学视频及部分网络课程。②与课程相匹配的PPT课件,便于学生在课程学习的时候参考PPT课件。③案例库和课程资源。每一次课前教师会提前通过超星学习通网络教学平台发布讨论主题,让学生提前准备,查阅课程相关文献资料,拓宽专业知识面,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以便学生在实际课堂讨论中能做到有理有据。

1.5.1 课前阶段 教师将学习资料提前上传至超星学习通资料库,并根据教学大纲提前发布学习任务,明确学生需要提前预习、观看和查找的内容,让学生重点预习,带着问题预习,并提供与课程和教学相关的信息以提高学生自学效率,如本章节的教学目标、课程重难点、学习方法等。教学资源及学习任务发布后,学生则会收到系统消息,教师可在超星学习通后台监测学生对资源的学习情况,并适时通知未完成学习的同学。教师创建答疑讨论区,学生可将预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及时发布在讨论区,了解学生的问题所在,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解答和指导[5]。

1.5.2 课中阶段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采取集中讲解或组织讨论的方式进行解答。在课堂中的典型问题探究阶段,学生则可以根据不同的探究问题,采取合作学习或者自主探究的方式来开展研究性的学习活动。值得关注的是,在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既要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立性,让其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建构起自己的知识框架,也要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协助学生取得较大的学习进步。更重要的是综合性、灵活性地运用各种方法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此外,教师还要给予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加以方法上的指导,并提供适当的决策性支持服务,以确保合作学习活动能够顺利地开展。自主探究或合作学习活动结束后,便进入学习成果展示和交流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可以通过展示作品、限时讲解、辩论会等多种形式,来展示研究成果,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6]。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展示的学习成果予以点评,引导学生反思总结在知识、技能上的所学所获及不足之处,还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反思和总结并加以提高,开展自我评价,构建知识体系和自我意识。

1.5.3 课后阶段 教师课后可通过学习通及时发布作业任务,学生按要求完成并限时上传,教师及时批改并提供反馈,有助于动态了解学生对各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完成提交后即可查看评分、答案、解析,对有不能理解之处可及时在答疑讨论区提出疑问,教师给予答疑解惑[7]。课堂后学生可以总结、提炼、完善自己在该堂课中的学习心得并及时发布在超星学习通网络教学平台的讨论区,同学、老师进行更大范围的交流与传播。并在交流、传播中将其转化为可反复利用的学习和教育改革资源,这样就能使教育系统成为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超循环”和“自组织”系统[8]。教师也可根据学生对老师授课方式、内容、效果的评价反馈,进行自我完善,从而提高授课质量。

1.5.4 临床见习 临床见习是医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的重要途径,如何在有限的学时中让学生尽可能地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成为见习课的关键问题。在每次理论知识学习后,学生以班级为单位,教师将其分成小组,及时安排临床见习,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印象,并在见习过程中发现问题然后又带着问题回到理论学习,不断循环,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促理论。我校《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课程的见习内容重点在于临床技能的训练,包括骨科临床查体方法,骨折或关节脱位的手法整复及小夹板固定技术、石膏固定技术、骨牵引技术、影像学资料阅读及分析,以及骨科外治法等[9]。通过早期、多次、反复的练习和临床实践,使学生能够基本掌握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常用的诊疗技术和治疗方法。此外,还可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提供的教学素材,包括高质量的图片、通俗易懂的视频、精细的解剖结构、典型的病例以及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指南等。这些措施均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临床见习可为医学生向准医生的过渡阶段提供准备。目前,医生所面对的医疗环境愈加复杂,医患纠纷发生概率增高,实现医学生向临床医生转变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技巧,也是目前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以往的医学高等教育,学生害怕与家属及患者沟通,不敢面对患者,难以独立处理医疗事务,为医学高等人才培养的起步阶段造成了极大的麻烦[10],我校通过临床见习,通过在临床带教老师指导下问病史、对一些基本的临床操作(如绑绷带、打石膏、伤口换药等)学习与患者如何沟通,掌握临床上常见的医患沟通原则、沟通技巧让学生更快学以致用,以用导学。

1.5.5 师承教育 师承教育是培养中医骨科人才的有效方式之一,其作用是院校教育无法替代的。但是,由于时空、言语等局限,师承教育的推广受到很大的限制。借助超星学习通平台,通过构建互联网+师承教育新模式,创建虚拟学习社群,连通名医诊室与学校课堂,构建异地师承课堂,形成“1+2”新模式。该模式突破时空、言语环境限制,实现名医与传承人同时异地开展教学,不仅师承教学效果好,而且学生受益面广,能极大地发挥中医师承教育的积极作用[11]。

中医骨伤的师承教育可以联合院校教育,将书本知识、临床操作及临床接诊技巧等有效结合起来。实验班318名同学跟师的导师为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及以上医师,每周不少于6学时门诊。在临床跟师学习过程中首先可以初步认识疾病,建立临床思维;其次可通过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理论与实践同时进行,使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后可通过跟师学习增强学生的参与感、责任感、荣誉感。遇到问题,可通过超星学习通平台发布提问,师生互动探讨学术思想及理论渊源和发展动向,提高文献检索能力、理论知识、临床循证的基本技能及思维建立。学生在跟师过程中收集病案,对有特殊疾病进行归纳总结,最后由老师进行批改,其中该类型病历包括病因、受伤机制、常规辅助检查及影像学变异,并组织为期1个月1次的小组评讲,并根据学生的表现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及方式。

1.5.6 评价方法 传统的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成绩考核方式为:20%平时成绩+80%期末闭卷考试。为使考核方式和教学改革相适应,教师利用超星学习通网络教学平台,对“1+2”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进行改革,主要包括平时考核成绩占比50%(通过超星软件网络平台应用),和期末终结性成绩占比50%。

平时成绩内容包括:考勤5分,题库试题完成10分,课堂提问3分(随机抽取),讨论参与3分,微课视频观看10分(软件控制完成超过90%才可得到本成绩),病历书写4分,经典条文查阅及文献参考总结10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由多位教师商讨确定本学期查阅目标,期末根据小组完成总结情况得分), 小组内病例讨论5分(小组为单位讨论病例,并向老师汇报)。每门课程的总成绩由平时阶段性考核成绩与期末终结性考核成绩按一定比例构成,课程总成绩不合格或者期末终结性考核不合格者,则就认定该生该门课程最终考核不合格[12]。阶段性成绩考核与期末终结性考核模式相结合,不仅保证了学生既要重视平时的阶段性学习,同时也要重视期末的终结性考核。

1.6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使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别对对照班和实验班学生的平均成绩得分、临床操作得分、病例分析得分、课堂互动次数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班考核成绩比较

2016级学生平均成绩(78.29±8.17)分明显高于2015级学生平均成绩(72.21±8.5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016级学生临床操作得分(6.94±1.11)分明显高于2015级学生(5.56±1.8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016级学生病例分析得分(7.68±0.91)分明显高于2015级学生(6.04±1.4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1。

表1 两班考核成绩比较(± s,分)

表1 两班考核成绩比较(± s,分)

年级 n 平均成绩 临床操作 病例分析2015级 421 72.21±8.55 5.56±1.89 6.04±1.41 2016级 318 78.29±8.17 6.94±1.11 7.68±0.91 t值 -3.483 4.294 6.628 P值 0.001 0.001 0.001

2.2 两班不及格人数比较

两班的及格人数与不及格人数总体构成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65,P=0.326);但2016级同学相较于2015级同学的不及格率下降了1.95%。见表2。

表2 两班不及格人数比较

2.3 两班课堂参与互动平均次数比较

2016级同学们的课堂互动积极性显著高于2015级同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02,P=0.001)。见表3。

表3 两班课堂参与互动平均次数比较(± s,次)

表3 两班课堂参与互动平均次数比较(± s,次)

年级 n 课堂互动平均次数2015级 421 6.27±1.92 2016级 318 11.34±3.43 t值 8.702 P值 0.001

3 讨论

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是高等医药院校的重要临床课程之一,也是在坚持“中西并重,优势互补”理念下孕育的一门特色学科,在新时代的教育理念与信息技术的要求下,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必须主动适应“互联网+”带来的认知和学习方式的变革,这不仅有利于培养更加全面而优秀的中西医结合骨伤人才,也是今后医学教育的新模式与必然的发展趋势[13]。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线上线下融通、课内课外互动的学习空间和平台,打造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探索在该模式下的医学教育是否更有利于中西医结合骨伤人才的培养。结果证明,在“1+2”的新型骨伤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在人文关怀、临床操作、病例分析及期末成绩等综合能力方面得到了全面提高。

本研究中的“1+2”新型医学教育模式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存在明显优势:(1)在传统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专业的基础上,重视中医骨伤学科的内容特点,在坚持中西并重、优势互补的前提下,强调对中医骨伤科学的传承,将骨伤师承教育与传统院校教育相结合,体现了对中医药特色传承的同时结合现代医学研究的优势成果,中西医相互交融,认识不断加深,融合各家之所长[14],避免了过度西化倾向,有利于中医骨伤科学的发展,推陈出新,构建互联网教育下“1+2”的骨伤培养模式[15];(2)同时,该模式还强调了中西医人才培养的特色,即培养学生的临床循证思维,临床循证思维是通过病史、查体、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等信息综合之后,对疾病急性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临床思维活动,是临床医学生向临床医生成长的最重要的标志,也是正确诊治的前提,是一名合格医师的必备素质[16-17]。以往我们的本科教育对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训练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存在缺陷[18],主要的解决方法就是加强对学生的临床技能训练。本研究通过对比两个年级学生的临床操作和病例分析分数,可以发现实验班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和病例分析能力均优于对照班,可见在“1+2”新型医学教育模式下培养的学生的临床循证思维能力更加优秀;(3)此外,在新型教学模式中融入传统师承教育的精髓,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骨伤学科的特色,指导学生认识中西医骨伤特色的诊疗手段,重视实践教学,强调动手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学得会、用得上。该模式的师承教育为满足对骨伤科学感兴趣同学深入学习该门课程的需求,将学生以三人为组,跟师学习,每周两次跟师上门诊。这样的师承教育方式,更能凸显小班教学、优质教学的好处,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得到充分的操作学习机会,在临床中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熟练掌握查体技巧,学习与患者交流,培养辨证论治的临床思维,初步掌握手法复位等技能,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本研究中的“1+2”新型医学教育模式充分发挥了中西医结合的特色,将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做到早临床、多临床,使学生能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务实的临床实践相结合。其次教师团队充分利用了学院教学资源和教学平台,通过超星学习通网络教学平台,积极促进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然而,目前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的教学培养方式还存在一些不足:学生的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基础理论知识等方面的全面培养方法仍有待探寻。对于中西医结合骨伤人才培养,应以具有实用性与创新性、中西医结合骨伤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为基础,以培养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为目标,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究式教学“1+2”新模式[19],随着“1+2”新模式的不断完善,以及其他各种不同新模式的相互启发和探寻,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的教学水平必将得到更大的提升。

猜你喜欢

师承骨伤超星
“顾氏外科”师承教育融于中医外科学住培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师承授受经验谈
中医适宜技术在骨伤中后期患者社区功能康复中的应用及影响
整体护理模式在老年骨伤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师承与独创之美
Rotation of dust vortex in a metal saw structure in dusty plasma
师承关系与演唱技法等相关问题:访藏族男高音歌唱家顿珠次仁
《上海预防医学》杂志全文手机阅读体验
《上海预防医学》杂志全文手机阅读体验
超星二号维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