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思想中的君子人格:心理学测量的探索*

2021-12-10葛枭语李小明侯玉波

心理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条目君子样本

葛枭语 李小明 侯玉波

孔子思想中的君子人格:心理学测量的探索

葛枭语 李小明 侯玉波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暨行为与心理健康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871)

君子人格是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学思想)中的理想的人格特质, 对于理解中国文化心理具有重要意义, 但鲜有实证研究。通过经典文本的理论分析与心理测量的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选取《论语》中孔子对君子的论述编制初测条目, 通过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效标关联效度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总样本量 = 1916), 对孔子思想中的君子人格的内在结构进行了探索, 并编制了具有良好信效度的测量工具。结果表明, 孔子思想中的君子人格包含了智仁勇、恭而有礼、喻义怀德、有所不为、持己无争5个因素。此外还考察了其与大五人格、中国人价值观、自我和谐、合作与竞争人格倾向、亲社会倾向等效标变量的相关关系。

君子人格, 儒家文化心理学, 孔子, 论语, 本土心理学

大部分的人格理论都植根于西方文化、哲学、社会学关于人的假定, 这一现状已经受到许多质疑(Markus & Kitayama, 1998)。随着中国本土心理学研究的日臻丰富, 基于中国文化的人格概念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黄希庭(2017)指出人格研究中国化应当从中国实际出发研究中国人的人格。许多研究者从中国文明经典与史料中或从中国当代社会语料中析出本土人格特质概念, 运用现代心理学方法对其进行科学研究, 如“大七人格” (王登峰, 崔红, 2008)、“道家人格” (涂阳军, 郭永玉, 2016)、“孝” (葛枭语, 2021)等。本研究沿此思路, 通过经典文本的理论分析与心理测量的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对孔子思想中的“君子人格”进行考察。

1 问题的提出

儒学是中国文明乃至东亚文化圈影响最大的思想学派(Watson, 2007), 当代儒家文化心理学正是从儒家心理思想资源中汲取养料(李抗, 汪凤炎, 2018)。张岱年指出, 孔子奠定了汉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基础(陈来, 2011b); 李泽厚也认为, 作为中国民族生存发展所积累的文化-心理结构, 儒家思想影响和支配着今天的人(陈来, 2011a)。在儒家思想中, 人格问题一直是广受关注的核心议题。梁启超认为, 孔子教义第一作用实在养成人格; 陈来(2019)认为儒学是“人学”, “成为什么人”和“如何成就理想的人”是儒家根本问题。所以, 对儒学思想的人格概念进行研究, 是本土人格心理学发展的重要课题。“君子”是儒家式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行为方式与准则的凝结, 这一概念包含了孔子对“什么是美好的人格、美好的人格如何体现、什么是理想的人格”等重要问题的集中论述(陈来, 2017b)。许多汉学家甚至认为君子就是《论语》的中心(Brindley, 2009; Cua, 2007; de Bary, 1991)。因此, “君子”无疑是研究儒学人格心理思想的关键切入点。

本文聚焦于作为人格特质的君子概念, 但君子并非自始就指称理想人格, 张恒寿(1987)指出, 君子最初专指统治阶级贵族士大夫, 孔子为君子赋予了人格品质的内涵, 自孔子以后学者都把君子视为人格品质概念, 并将其看成最重要的价值(陈来, 2017b)。君子概念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是无须赘言的, 例如, 有学者指出, 在两宋时期君子小人之辨依然是居统治地位的政治话语, 对于理解两宋政治变局非常关键(陈来等, 2011)。

作为这样一个在中国文明文化发展中具有枢纽性意义的概念, 君子人格的内在结构千百年来一直是学者们广泛讨论的问题。近30年来国内主要期刊中的文献依然对君子人格结构要素有许多讨论(如表1), 其中仁、义、礼、智、自强在各类理论中出现次数最多。这些研究为君子理论提供许多启示, 但也存在莫衷一是的现状, 这或许与君子概念研究的主流学科范式有关, 不利于对君子人格做量化研究, 也使得君子理论缺乏实证研究证据。

现代人格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是弥补上述局限的一种有益思路, 但当前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有限的实证研究主要围绕内在结构的因素分析, 但编制初测条目的方法有所不同, 例如孟燕等人(2008)要求被试以君子为核心词自由生成典型特征, 鲁石(2008)从词典中选取可能适合用来描述君子的词语构造词表, 许思安和张积家(2010)将四书中与君子有关的表述概括成114个词, 由中文专业学生评价这些词汇的重要程度。这些研究是以科学心理学的实证方法探索君子人格的有益尝试, 但也存在局限, 第一项研究得到的只是被试心目中的君子形象, 第二项受到研究者主观性的较大影响, 第三项则并非标准人格测验, 而仅反映专业学生对君子的理解情况。除内在结构探索外, 对于君子人格与其他心理变量的关联性研究几乎没有。

为填补这一空白, 基于中国本土文化资源、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对孔子思想中的君子人格开展心理学范式的研究, 本研究将根据孔子在《论语》中对君子的表述, 通过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根据经典文本进行理论分析并提出假设, 然后采用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效标关联效度分析的实证方法, 考察君子人格的内在结构, 及其与一系列心理变量的区别和联系, 以期回归到对君子人格论述原典的理解与分析中, 正本清源, 厘清孔子思想中的君子人格的结构和内涵, 同时也为未来进一步开展君子人格的量化研究提供有效的测量工具。

2 经典文本的理论分析

2.1 君子人格的内涵定义

本文将君子人格定义为: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学思想)中的理想的人格特质。这一定义是通过“属加种差”的方法得出的, 因此, 以下将从这2个方面对这一定义做进一步阐明。

属:本文将君子人格定义为人格特质的一种, 最主要的依据是, 朱熹(2011)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将君子释为“成德之名”。这里的“德”不能以现代汉语来望文生义, “德者, 得也, 得其道于心而不失之谓也”。杨立华(2019b)指出, 所有事物现有的品质叫“德”; 陈来(2019)指出, 从西周到春秋的“德”有2种用法, 其一为一般意义上的行为、心意, 其二为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心意, 而“德”字最早应指作为个人品格的“德”, 泛指心理-行为的属性, 而较少指作为人伦道德规范的“德”。由此可知, 君子人格在概念上的“属”, 是人的一种一般意义上的品质、品格、行为、心意(当然这也就包括了涉及到道德的品质)。更进一步, 陈来(2017b)认为, 君子概念凝结着儒家式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行为方式。综合这些诠释, 可以看到君子人格与现代心理学意义上的人格概念存在相通之处。在现代心理学中, 人格是指由生物和环境因素演变而来的一系列行为、认知、情感模式的特征(Corr & Matthews, 2009)。据此, 本文将君子人格定义的中心词表述为“人格特质”。

种差:君子人格与其他人格的差异性就在于, 其为一种完整的、理想的人格品质, 最主要的依据同样是朱熹所言“成德之名”。钱穆(2011)也将君子解释为“孔子理想中一圆满人格之表现”。君子人格概念在肇始之初, 显然具有普遍性意味, 是对人性与人心一般规律的洞察, 而非专指某种文化、某种学派中的理想人格。《中庸》:“君子之道费而隐”, “君子之道, 造端乎夫妇; 及其至也, 察乎天地”, “知(智)、仁、勇三者, 天下之达德也” (朱子注:“谓之达德者, 天下古今所同得之理也”)。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 文明体系的多样性是当今世界无法回避的现实, 君子人格最主要反映的还是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学思想)的观点。据此, 本文将君子人格定义的限制性定语表述为“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学思想)中的理想的”。

对此定义, 一个显然不能回避的潜在质疑是:君子人格是儒学理想人格特质, 但儒学理想人格特质是否就是指君子人格?结合以往研究, 本文认为, 答案是肯定的。这一定义乍看起来显得宽泛模糊, 实则是因为君子概念确实在儒学语境中有着非常突出的特殊地位。梁启超(2014)指出, 孔子教人只是教人养成人格, 什么是人格?孔子用一个抽象的名来表示它, 叫作仁; 用一个具体的名来表示它, 叫作君子。陈来(2019)亦指出, 君子之道与君子之德是《论语》最主要的论题, 儒家不能说只是为己之学, 而更是君子之学。据此, 以儒学理想人格特质来定义君子人格, 并非欠考虑的做法。反驳者可能会指出, 儒学还有其他理想人格特质, 例如圣人。本文认为, 没有证据表明圣人是一种人格特质, 圣人可能是儒学理想境界的一种, 但事实上孔子从未描述过圣人的任何行为、认知、情感特征。孔子在《论语》中提及“圣”的语句仅有4处, 其中一处还明确指出“圣人, 吾不得而见之”。因此, 圣人固然是儒学论述中的重要概念, 但恐怕并不能想当然地理解为一种现代心理学视域内的人格特质概念。

综上, 本文将君子人格定义为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学思想)中的理想的人格特质。

2.2 君子人格的外延定义

在2.1中所提出的定义是君子人格的内涵定义, 但本文希望进一步探索, 君子人格的外延定义是什么, 更准确地说, 即, 君子人格具体包含了哪些主要特质。孔子在《论语》中对君子人格特质做出了系统性的描述, 但由于《论语》本身的文体是他人收集编纂的语录文集, 因此关于君子的描述散见于《论语》全书各篇章。

《论语·宪问》:“君子道者三, 我无能焉:仁者不忧, 知(智)者不惑, 勇者不惧。”朱熹(2011)在《子罕》篇中解道:“明足以烛理, 故不惑; 理足以胜私, 故不忧; 气足以配道义, 故不惧。” “智”是照亮世界事理的明智, “仁”是充分发挥心灵自主性的理性, 能够明白“他人不在我之外” (杨立华, 2019b), “勇”是将心智中的道义付诸行为实践的特质。智仁勇后来被概括为“三达德”, 也成为后世学者论及君子时的关键意涵。据此提出假设1:君子人格至少包含智仁勇的因素。

在智仁勇的基础上, 《孟子》提出仁、义、礼、智的说法, “君子所性, 仁义礼智根于心”; 董仲舒进一步扩展为仁、义、礼、智、信, 合称“五常”。尽管这种结构化并非《论语》本身所固有的, 但其中标举出的特质要素均可在《论语》中找到渊源。关于“义”, 例如《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论语·卫灵公》“君子义以为质”, 据此提出假设2:君子人格至少包含义的因素。关于“礼”, 例如《论语·卫灵公》“君子……礼以行之……”, 《论语·雍也》“君子……约之以礼”, 据此提出假设3:君子人格至少包含礼的因素。关于“信”, 例如《论语·卫灵公》“君子……信以成之……”, 据此提出假设4:君子人格至少包含信的因素。

除以上因素外, 《论语·卫灵公》提出的“君子矜而不争”可能是君子人格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根据朱熹(2011)的释义, 矜是指庄以持己。《论语·卫灵公》也指出:“君子求诸己, 小人求诸人。”《论语·八佾》指出:“君子无所争。”据此提出假设5:君子人格至少包含矜而不争的因素。

2.3 君子人格与其他心理变量的关系

除君子人格的内在因素外, 本文还希望考察君子人格与一些效标变量之间的关系, 以便探明君子人格与这些心理变量的区别和联系。经过综合考虑, 本文着重考察君子人格与大五人格、中国人价值观、自我和谐、合作与竞争人格倾向、亲社会倾向的关联性。

大五人格(John et al., 2008)的各个维度与君子人格特质存在一定关联。作为对君子人格的特征描述, “群而不党”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等句所反映的乐群善交可能与外倾性有关; “和而不同” “温良恭俭让”等句所反映的随和温厚可能与宜人性有关; “敬而无失” “约之以礼”等句所反映的对规范规则的遵守可能与尽责性有关; “不忧不惧” “君子坦荡荡”等句所反映的心性通达、情绪平和可能与神经质有负向关联; “学而时习之” “思而不学则殆”和程颐“君子之学必日新”等句所反映的对世界保持日新态度的特质可能与经验开放性有关。据此提出假设6:君子人格与外倾性、宜人性、尽责性、经验开放性正相关, 与神经质负相关。

中国人价值观在The Chinese Culture Connection (1987)的研究中被分为4个维度, 一体化反映对社会一体性和社会稳定性的强调, 儒家工作动力反映儒家式的职业道德, 人的善良反映了温柔和同情的特点, 道德纪律反映一种道德约束。君子人格本于中国文化, 与中国人价值观有许多内在联系, 据此提出假设7:君子人格与中国人价值观及其各维度正相关。

自我和谐是指个体维持各种自我知觉间的一致性、协调自我与经验之间的关系的心理状态, 许多研究者考察了其与人格的关系(陈婧等, 2013; 王登峰, 崔红, 2007)。君子人格具备豁达变通和不忧不惧等特质, 汤一介(2009)就曾指出儒家特别重视个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据此提出假设8:君子人格与自我的灵活性正相关, 与自我的刻板性、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负相关。

君子人格素来被人们认为是淡泊无争的典范, 《八佾》“君子无所争……其争也君子”和《卫灵公》“君子矜而不争”等章句都明确阐述了君子无争的特质。据此提出假设9:君子人格与合作人格倾向的各个维度、竞争人格倾向的自我成长维度(谢晓非等, 2006)正相关, 与过度竞争负相关, 与超越他人无相关。

亲社会倾向是指个体存在以有益于他人为意图的行为的倾向(Carlo & Randall, 2002), 许多研究者考察了其与人格的关系(魏欣, 陈旭, 2010)。君子人格一向被认为是具有亲社会色彩的人格形象, 据此提出假设10:君子人格与亲社会倾向正相关。

3 心理测量的实证分析

3.1 研究方法

3.1.1 初测问卷的编制

《孔子思想中的君子人格问卷》初测条目全部来源于《论语》, 考虑到被试在阅读和理解量表条目时的准确性和便捷性, 所有条目都根据原文使用白话文进行编写。第一步, 将《论语》全书提及“君子”的所有章句摘出。第二步, 剔除3种类型的章句:不是孔子本人的言论、不是对君子人格特质进行描述的语句(如《雍也》“女(汝)为君子儒, 无为小人儒”等)、针对特定人群而不适用于一般个体的表述(如《乡党》“君子不以绀緅饰, 红紫不以为亵服”等)。第三步, 将余下的48章内容编制成白话文条目, 释义主要以朱熹(2011)《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 同时以钱穆(2002)《论语新解》和杨伯峻(2006)《论语译注》为参考。单章中包含多个描述性语句的, 拆分成不同的条目, 以保证每个条目的内容不是复合性的, 以便被试作答。最终形成80个条目的初测问卷。本研究不是依据2.2中所提出的假设来编写条目, 而是通过对条目的实证性因素分析来验证这些假设是否成立。这种方法是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方法(Tskhay et al., 2018)。

3.1.2 被试

探索性因素分析的样本:邀请北京大学社会心理学通选课程和继续教育课程的学生参与问卷填写, 他们来自全校各个院系, 但没有心理学专业的学生, 共收集504份问卷。剔除年龄填写为2岁和123岁的2份问卷, 剔除所有条目填写同一选项的3份问卷, 剩余有效样本499个。其中, 女性占65.1%, 年龄17~20岁占14.2%、21~25岁占28.3%、26~30岁占30.9%、31~35岁占15.8%、36~40岁占17.8%、41~45岁占2.4%、46~51岁占0.6% (= 27.27,= 6.14), 最高学历涵盖高中或专科(27.5%)、本科(71.7%)和硕士研究生(0.8%)。

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样本一:通过问卷星网站的样本服务进行问卷发放, 共回收412个样本, 剔除答错探测试题(如“如果您认真阅读本试题, 请直接选择‘比较不符合’”等)的样本后, 剩余有效样本319个。其中, 女性占54.9%, 年龄在19~63岁之间(= 32.86,= 7.45), 最高学历涵盖初中及以下(1.3%)、高中或专科(9.7%)、本科(77.7%)、硕士研究生(11.0%)和博士研究生(0.3%)。

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样本二:邀请企业在职人员参与问卷填写, 共回收707个样本, 剔除答错探测试题的样本后, 剩余有效样本663个。其中, 女性占49.9%, 年龄在19~59岁之间(= 34.78,= 7.75), 最高学历涵盖大专(21.7%)、本科(51.4%)、研究生(19.2%)和其他(7.7%)。

效标关联效度分析的样本一:邀请北京大学社会心理学通选课程的学生参与问卷填写, 共收集237份问卷。剔除年龄填写为1岁和10岁的2份问卷, 剔除答错探测试题的样本后, 剩余有效样本202个。其中, 女性占44.1%, 年龄在17~23岁之间(= 19.00,= 1.30)。

效标关联效度分析的样本二:通过问卷星网站的样本服务进行问卷发放, 共回收394份问卷。剔除答错探测试题的样本后, 剩余有效样本233个。其中, 女性占52.4%, 年龄在19~54岁之间(= 31.23,= 7.05)。

效标关联效度分析的目标样本量是在数据收集之前通过G*Power来决定的(Faul et al., 2009)。为满足相关分析的中等效应量ρ = 0.30和power = 0.95的要求, 需要的最小样本量为138人。本次研究满足了该目标。

3.1.3 程序

探索性因素分析:被试阅读指导语后填写包含80个条目的初测问卷, 问卷以问卷星线上问卷形式给出, 被试在手机上进行作答。填答完毕后, 被试还被要求报告自己的性别、年龄、学历等人口统计学信息。

验证性因素分析:采用经过探索性因素分析而优化后的《孔子思想中的君子人格问卷》进行施测, 除问卷条目数减少外, 其他施测程序与探索性因素分析一致。

效标关联效度分析:样本一填写君子人格、中国人价值观、自我和谐、亲社会倾向的测量量表, 样本二填写君子人格、大五人格、合作与竞争人格倾向的测量量表。除此之外, 其他施测程序与探索性因素分析一致。

3.1.4 测量

君子人格:探索性因素分析采用80个条目的初测问卷; 验证性因素分析与效标关联效度分析采用在探索性因素分析中编制的30个条目的正式问卷。问卷采用李克特7点量表, 由被试根据描述性语句符合自己的程度进行打分, “1”表示完全不符合, “7”表示完全符合。

大五人格:采用《大五人格量表》(John et al., 2008), 5点计分。44个条目分为5个维度:外倾性(α = 0.77)、宜人性(α = 0.76)、尽责性(α = 0.85), 神经质(α = 0.84), 经验开放性(α = 0.84)。

中国人价值观:采用The Chinese Culture Connection (1987)的《中国人价值观量表》, 9点计分。28个条目(α = 0.93)分为4个维度:一体化(α = 0.80)、儒家工作动力(α = 0.77)、人的善良(α = 0.78)、道德纪律(α = 0.87)。

自我和谐:采用王登峰(1994)的《自我和谐量表》, 5点计分。35个条目分为3个维度: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α = 0.87)、自我的灵活性(α = 0.70)、自我的刻板性(α = 0.80)。

合作与竞争人格倾向:采用谢晓非等人(2006)的《合作与竞争人格倾向量表》, 9点计分。23个条目分为6个维度:合作倾向包含包容性(α = 0.76)、互惠性(α = 0.71)、合群意愿(α = 0.80)维度, 竞争倾向包含过度竞争(α = 0.74)、自我成长(α = 0.86)、超越他人(α = 0.70)维度。

亲社会倾向:采用Carlo和Randall (2002)的《亲社会倾向量表》, 5点计分, 共23个条目(α = 0.66)。

3.2 研究结果

3.2.1 探索性因素分析

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χ= 17250.76,= 3160,< 0.001)和KMO检验(KMO = 0.92)表明, 各条目之间可能共享潜在因素, 适合进行因素分析。采用主轴因素分解法和Promax旋转法, 综合特征根不小于1的因素抽取原则和碎石图来确定因素数。剔除3种类型的条目:共同度小于0.3, 在各因素载荷量绝对值小于0.3, 在多个因素上载荷量绝对值之差小于0.15。每剔除一个条目, 重新进行一次探索性因素分析, 直至不再有条目满足以上任意条件。在剔除50个条目之后, 得到含有30个条目、分布在5个因素上的《孔子思想中的君子人格问卷》, 5个因素的累积贡献率为56.3%。如表2所示, 各个条目在相应因素上具有较大载荷量, 处于0.40~ 0.95之间。根据各个因素所包含的条目内容意涵, 将其分别命名为智仁勇、恭而有礼、喻义怀德、有所不为、持己无争。(各个维度的命名理由、定义与内涵请参见总讨论。)

3.2.2 验证性因素分析

信度分析:样本一的君子人格整体及各个维度(智仁勇、恭而有礼、喻义怀德、有所不为、持己无争)的内部一致性信度α分别为0.90、0.93、0.91、0.92、0.92、0.89; 样本二分别为0.93、0.91、0.92、0.92、0.92、0.84。信度指标满足情况良好。

验证性因素分析:样本一和样本二的五因素结构均具有较好的拟合结果(结构方程拟合指标见表3)。各个条目在相应因素上都具有较高载荷量(样本一的标准化载荷量在0.75~0.94之间, 样本二在0.72~0.89之间,均小于0.001), 测量条目均有效。此外, 我们还尝试了缩减因素数量, 并与五因素模型进行对比。如表3所示, 五因素模型的拟合结果优于其它因素模型。综上, 五因素模型在描述君子人格的内在结构方面更具优势。

聚合效度与区分效度分析:样本一各维度的平均方差萃取AVE值分别为0.62、0.59、0.65、0.65、0.72, 样本二分别为0.57、0.61、0.66、0.67、0.63, 均大于0.50, 聚合效度良好。在样本一与样本二中, 5个因素分别对应的AVE平方根值均大于因素间的相关系数(见表4), 区分效度良好。

3.2.3 效标关联效度分析

信度分析:样本一的君子人格整体及各个维度(智仁勇、恭而有礼、喻义怀德、有所不为、持己无争)的内部一致性信度α分别为0.91、0.81、0.82、0.90、0.76、0.74; 样本二分别为0.87、0.83、0.74、0.87、0.71、0.79。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方法(周浩, 龙立荣, 2004), 样本一的结果显示, 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共33个, 最大特征值为16.33, 最大解释百分比为14.07; 样本二的结果显示, 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共23个, 最大特征值为20.07, 最大解释百分比为20.70。2组样本均无解释力过大的因子, 表明不存在严重共同方法偏差问题。

相关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与君子人格显著正相关的有:大五人格的外倾性、宜人性、尽责性、开放性, 中国人价值观的整体及各维度, 自我的灵活性, 合作人格倾向的包容性、互惠性、合群意愿, 亲社会倾向。与君子人格显著负相关的有:大五人格的神经质, 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刻板性, 竞争人格倾向的过度竞争维度。与君子人格无显著相关的有:竞争人格倾向的自我成长、超越他人维度。此外, 将性别和年龄作为控制变量, 对君子人格与所有效标关联变量进行偏相关分析, 结果表明, 除君子人格与自我成长竞争倾向的相关关系由不显著(= 0.13,= 0.052)变为显著(= 0.13,= 0.048)外, 其他原本显著的相关关系依然显著、原本不显著的依然不显著。

表2 探索性因素分析后保留的条目及其指标

注:表中数据为各测量条目的因素载荷量。第22~27题为反向计分。

表3 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的对比

注:***< 0.001。四因素模型是指在五因素模型基础上将有所不为与持己无争合并。三因素模型是指在四因素模型基础上将恭而有礼与喻义怀德合并。

表4 君子人格各个维度的相关关系(验证性因素分析样本一与样本二)

注:*< 0.05, **< 0.01, ***< 0.001。对角线以上为样本一的相关系数(= 319), 对角线以下为样本二的相关系数(= 663)。

表5 君子人格与效标变量的相关关系

注:*< 0.05, **< 0.01, ***< 0.001。大五人格、合作与竞争人格倾向的样本量为233, 其它为202。

3.3 讨论

3.3.1 君子人格的结构

通过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 探明并验证了孔子思想中的君子人格包含5个因素:智仁勇、恭而有礼、喻义怀德、有所不为、持己无争。这些结果支持了假设1 (智仁勇)、假设2 (义)、假设5 (不争), 但也发现假设3提出的礼和假设4提出的信应属同一维度; 此外, 研究还发现了假设之外的因素, 即有所不为。

与信有关的条目被归入恭而有礼维度, 并不违背以往文献的论述, 例如, 《学而》“敬事而信”和程子“敬是闲邪之道” “闲邪则诚自存” (杨立华, 2015)都指明了“敬”与“信”的内在关联, 而敬让和“信”是“礼”之本(陈来, 2011b)。因此, 信、恭敬、礼等表征都指向了在人际生活中的醒觉与戒慎的特质, 而诚实守信本身也就是人际交往之社会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

3.3.2 君子人格与效标变量的关联

结果支持了假设6~10, 具有较高水平君子人格的个体, 在大五人格的框架中具有更高外倾性、更高宜人性、更高尽责性、更低神经质、更高经验开放性, 更重视中国人价值观, 自我和谐程度、合作人格倾向、自我成长的竞争倾向、亲社会倾向都更高, 而过度竞争水平更低。君子人格量表具有良好的效标关联效度。但君子人格与效标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绝对值绝大部分都不超过0.60, 也反映出其具有独特的价值(只有与宜人性的相关系数超过0.60, 这与君子人格温厚谦逊、随和易处的特点是契合的)。

4 总讨论

本研究通过经典文本的理论分析与心理测量的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选取《论语》中孔子对君子的论述作为材料, 运用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效标关联效度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 结果发现, 孔子思想中的君子人格包含智仁勇、恭而有礼、喻义怀德、有所不为、持己无争5个因素, 量表结构具有良好的信度、聚合效度、区分效度、效标关联效度。其他研究还支持了该量表的预测效度, 例如Ge (2020)发现以该量表为测量方式的君子人格可以通过人际归因倾向的中介作用正向预测4个月后测量的人际关系, 葛枭语和侯玉波(2021)发现其可以通过自我控制和真实性的链式中介作用正向预测6个月后测量的心理健康。以下逐一讨论君子人格的各个因素。

4.1 智仁勇

“智仁勇”代表着君子对待世界的基本生活态度, 描述的是一个人具有充分发挥心灵自主性的理性态度和照亮事理的明智态度并能够将其付诸行为实践的特质。维度名出自《子罕》“知(智)者不惑, 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 也见于《中庸》“知(智)仁勇三者, 天下之达德也”。

“仁”是儒家价值体系的首位(陈来, 2015), 是儒学价值理性的代表和实质性传统的集中体现(陈来, 2011b), 梁漱溟指出的作为中国文化历史久长之原因的理性力量被陈来(2006)总结为“仁”。杨立华(2019b)指出, “仁”是心灵最高主动性的体现, 仁者让自我决定的主动性主导或克制被动境遇; “仁”意味着对待生活的积极能动的态度, 通过自强不息的创造来承担自己所秉承的生意(杨立华, 2018)。

“智”不同于现代智力概念, 《孟子》和王阳明以“是非之心”来理解“智”或良知(陈来, 2019), 《中庸》还主张“好学近乎智”, 杨立华(2018)将开明作为“智”的现代内涵。

关于“勇”的含义, 《乐记》指出“临事而屡断, 勇也”, 朱熹(2011)认为“知而不为, 是无勇也”, 因此量表内除直言“勇”的条目外, “大受” (条目7)、“文质彬彬” (条目8)也属于“勇”的表现。

以往关于君子的许多文献包含智、仁、勇, 但大都作为独立要素(例如邓球柏, 2001), 而本研究发现它们属同一维度。事实上, 智仁勇并举是传统文献中的常见做法, 如《国语》《左传》《史记》等, 可见其概念本身具有贯通性, 合称“三达德”。

在研究二中, 与整体模式不同, 智仁勇与道德纪律价值观无相关, 但与自我成长的竞争倾向正相关, 这反映出该维度道德色彩较少, 更多的是明智理性、通达敢为的特点。

4.2 恭而有礼

“恭而有礼”维度代表着君子与世俗人伦和社会规范的相处方式, 描述的是一个人对世俗规范、社会秩序和人际生活保持恭敬谦逊、戒慎诚信态度的特质。维度名出自《颜渊》子夏“君子敬而无失, 与人恭而有礼”, 也见于《泰伯》“恭而无礼则劳”。儒家理想人格不脱离社会生活(异于某些宗教文明), 而是自主面对与他者之间无法逃避的关联, 在现实礼俗中实现主动性(杨立华, 2019b)、在与人交往中实现道德(陈来, 2015)。

“恭”是庄敬、致敬、谦逊(朱熹, 2011), 程颢指出“敬者人事之本”。关于“礼”, 《曲礼》指出“夫礼者, 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周敦颐和朱熹以“理”和“理之节文”释“礼”。一方面, “礼”意指社会规范, “礼”是是非准则和构成社会关系的交往结构(陈来, 2011b), 是时代普遍接受的行为范式, 为生活内容赋予形式, 给双方以合宜感(杨立华, 2019b); 另一方面, “礼”意指社会秩序, 合理安排物质世界、公正衡量劳动价值(杨立华, 2015, 2018), 荀子指出“礼”避免欲望无尽和资源有限之矛盾所生的争夺(陈来, 2017b), 苏轼也认为“礼”是对人人以便利为唯一目标而产生冲突的必要约制(陈来等, 2011)。“礼”实现理想人格是通过确定责任边界、塑造好恶标准、养成行为习惯(杨立华, 2018), 王博(2011)认为“礼”约束血气生命而成就道德生命(君子), 《左传》也指出“人之能自曲直以赴礼者, 谓之成人”。

“恭”与“礼”属同一维度, 契合以往论述, 如《乐记》“致礼以治躬则庄敬”和《曲礼》“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等, 子思与孟子直接以恭敬释“礼” (陈来, 2019), 朱熹(2011)也认为“礼以恭敬辞逊为本”, “敬”和“礼”一致指向个体间边界的明确(杨立华, 2017)。杨立华(2019b)认为敬畏唤醒心灵主动性, 这与条目13“无终食之间违仁”贯通; 而《颜渊》“与人恭而有礼, 四海之内, 皆兄弟也”点明这一维度与条目14“和而不同”的内在关联。这些描述都指向了个体在人际生活中醒觉与戒慎的特质。

4.3 喻义怀德

“喻义怀德”维度代表着君子对于超然世俗之外、更为抽象的道义原则的追求, 描述的是一个人明白自己要做应当做的事情、保持自己固有之善的特质。维度名出自《里仁》“君子喻于义” “君子怀德”, 喻义是晓天理之所宜, 怀德是存其固有之善(朱熹, 2011)。

许多君子理论包含“义” (例如昌盛, 2015), 本研究亦不例外。朱熹认为“义”是刚毅果决地去恶扬善(陈来, 2015), 王阳明认为“义者, 宜也, 心得其宜之谓义”, 杨立华(2018)将节制作为“义”的现代精神。

喻义与怀德被归入同一维度, 有以往文献所支持的理论基础, “德” “义”并举在文献中并不鲜见, 如《左传》“德、义, 利之本也”和《国语》“夫德义, 生民之本也”等。

与恭而有礼合观, 君子不仅有尊重现实礼俗规范的一面, 还通晓更抽象的德义原则, 陈来(2017a)指出从“礼”到“德”是伦理精神从自在(习惯)上升到自觉(内在)的过程。与智仁勇合观, 仁义都是儒家标志性概念, 韩愈主张“仁与义为定名, 道与德为虚位”, 许多学派和文明都重道德, 而仁义才代表了儒家生活方式与道理跟其他思想的不同(杨立华, 2015)。

4.4 有所不为

“有所不为”维度代表着君子的行为边界意识, 描述的是一个人了解行为的底线和边界、不违背底线的特质。维度名出自《子路》“狷者有所不为也”, 孔子指出有所不为是理想人格的某个侧面, 也见于《孟子》“人有不为也, 而后可以有为”,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无为其所不为”。该维度反映“止”的特点, 《大学》提出“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 杨立华(2019a)用知止的文明来描述中国文明, 在道路选择上所面对的无限性产生出对世界的根本敬畏, 形成对自身限度的清醒自觉, 这本于对人我本质关联的洞察。

在研究二中, 与整体模式不同, 有所不为与大五人格各维度均无相关, 反映出其独特价值。它与道德纪律价值观无相关, 但与人的善良价值观正相关, 与过度竞争和超越他人的竞争倾向负相关。

4.5 持己无争

“持己无争”维度代表着君子对待事务的努力方向和着眼点, 描述的是一个人在完成事务和解决问题时、在遭遇困难和挫折时从自己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改变现状并且明白与他人争胜无助于问题解决的特质。维度名出自《卫灵公》“君子矜而不争”, 朱熹(2011)解道“庄以持己曰矜”。

“持己”为儒家所强调, 《论语》《孟子》《礼记》等都强调“反求诸己”, 这是人际交往的智慧凝结, 《左传》指出“修己而不责人, 则免于难”, 《卫灵公》也指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则远怨矣”。“无争”关涉“让”, 如《左传》“让, 德之主也”, 这是社会规律的洞察积淀, 《荀子》多次论述“争则乱, 乱则穷”。梁漱溟(2005)认为, 西方文明以自己为主而突出“争”的精神, 中国文明以对方为重而强调“让”的精神, 重视屈己让人。在研究二中, 与整体模式不同, 持己无争与外倾性人格无相关, 反映该维度向内探求的特点; 其与道德纪律价值观无相关, 君子持己无争是真正明白与他人争胜没意义, 而非出于道德律令。

4.6 研究贡献与局限

本研究主要有以下贡献:其一, 运用现代心理学实证研究方法切入中国本土文化心理与人格概念的学术议题中, 站在本土语料的基础上精炼可用于实证研究的人格构念, 同时也借助实证研究方法增进对本土文化资源的理解和梳理, 这是将传统文化与科学方法相结合的一次尝试。其二, 对孔子思想中的君子人格的内在结构进行了探索与验证, 为未来进一步开展君子人格的量化研究提供了具有良好信效度的工具。其三, 通过内部因素分析、外部效标关联等多种方法, 丰富了对君子人格内涵与外延的理解。例如, 大众和以往研究常把君子视作道德概念, 但也有学者指出君子不局限于道德和政治范畴(李长泰, 2011; 彭国翔, 2009), 陈来(2019)也认为儒家思想既重道德也重非道德。本研究也发现君子人格构念中兼有道德和非道德成分, 不同于恭而有礼和喻义怀德, 智仁勇和持己无争的道德色彩更弱, 更多是处世智慧和明达态度, 这也反映出维度间的区分性, 这些发现有助于增进对君子构念的理解。

尽管本研究发现了君子人格内在结构的多个因素, 但这并不意味着君子人格是类似于大五人格一样的由彼此独立的维度所构成的一套人格体系。不同于大五人格, 不论在传统学术中还是在现实语用中, 君子人格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自明的人格概念。本研究只是针对这一既有的重要概念, 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对其外延定义和特质结构进行厘清。

需要指出的是, 尽管本文将君子人格定义为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学思想)中的理想的人格特质, 但这并不意味着本文主张这一特质只存在于在中国文化中成长的个体。正如杨立华(2015)所指出的那样, 儒家本质上是理性的生活态度、合道理的生活方式、符合人的本质的生活道路。尽管儒学及其概念不可避免地带有中国文化的烙印, 但对于人性一般规律的洞察往往并不限定于某种文化背景以内, 君子概念亦是如此。当然, 未来还需要更多实证研究来验证其跨文化的普遍适用性。

本研究存在一些局限:量表原始材料全部来自《论语》中孔子的章句, 旨在尽量还原和澄清君子的概念内涵, 但不能完全反映孟荀、汉宋儒、墨法道家及大众对君子的理解; 为降低被试在肯否定句之间的思维跳跃成本, “有所不为”维度采用反向表述, 但是这种反向计分的做法可能存在特别凸显禁止性道德规范、社会赞许性更强的局限, 可能会引起普遍更低的反应偏好; 主要采用方便取样的抽样方法, 部分样本的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较高, 在样本选取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 验证性因素分析的2组样本, 在维度间的相关系数上存在一定差异, 有待后续研究探明原因; 效标关联效度分析样本二的有效率较低(59.1%), 可能与该样本经由网络渠道收集数据、问卷总长度偏长等因素有关; 亲社会倾向量表信度未达0.70。

Brindley, E. (2009). “Why use an ox-cleaver to carve a chicken?” The sociology of the Junzi ideal in the Lunyu.(1), 47–70.

Carlo, G., & Randall, B. A. (2002). The development of a measure of prosocial behaviors for late adolescents.(1), 31–44.

Chang, S. (2015). On the feelings of original Confucianism from the view of Junzi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3), 186–189.

[昌盛. (2015). 从《论语》的君子观看原始儒家的情怀., (3), 186–189.]

Chen, J., Wang, S., & Lu, Y. (2013). Research on correlations of mental health status and personality of post-90s college students., (4), 36–38.

[陈婧, 王淑莲, 卢雅婷. (2013). “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人格的相关研究., (4), 36–38.]

Chen, L. (2006)..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陈来. (2006)..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Chen, L. (2011a).. Beijing: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陈来. (2011a)..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Chen, L. (2011b)..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陈来. (2011b)..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Chen, L. (2015).. Beijing: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陈来. (2015)..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Chen, L. (2017a)..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陈来. (2017a)..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Chen, L. (2017b).. Beijing: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陈来. (2017b)..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Chen, L. (2019).. Beijing: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陈来. (2019)..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Chen, L., Yang, L., Yang, Z., & Fang, X. (2011)..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陈来, 杨立华, 杨柱才, 方旭东. (2011)..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Corr, P. J., & Matthews, G. (2009)..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ua, A. S. (2007). Virtues of Junzi.(s1), 125–142.

de Bary, W. T. (1991)..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Deng, Q. (2001). The personality theory of Confucius and Mencius: Three great virtues (virtuousness, wisdom and boldness) and great men., (12), 50–55.

[邓球柏. (2001). 孔孟的人格论——三大德(仁智勇)与大丈夫., (12), 50–55.]

Du, Z. (1995). The Confucian ideal personality model in pre-Qin period., (6), 40–44.

[杜振吉. (1995). 先秦儒家理想人格模式述论., (6), 40–44.]

Faul, F., Erdfelder, E., Buchner, A., & Lang, A.-G. (2009). Statistical power analyses using G*Power 3.1: Tests for correlation and regression analyses.(4), 1149–1160.

Ge, X. (2020). Oriental wisdom for interpersonal life: Confucian ideal personality traits (Junzi personality) predict positiv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104034.

Ge, X. (2021). Multidimensional psychology of filial piety (xiao): Differences in orientation and changes from ancient to modern times.,(3), 306– 321.

[葛枭语. (2021). 孝的多维心理结构:取向之异与古今之变.(3), 306–321.]

Ge, X., & Hou, Y. (2021). Confucian ideal personality traits (Junzi personality) and mental health: The serial mediating roles of self-control and authenticity.,(4), 374–386.

[葛枭语, 侯玉波. (2021). 君子不忧不惧:君子人格与心理健康——自我控制与真实性的链式中介.(4), 374–386.]

Guo, G. (1996). On Confucian ideal personality and its modern value., (4), 91–95.

[郭广银. (1996). 论儒家理想人格及其现代价值., (4), 91–95.]

Guo, Z. (1989). A preliminary study on Confucius’ view of perfect personality., (2), 12–18.

[郭忠义. (1989). 孔子的完美人格观初探., (2), 12–18.]

Hu, J., & Huang, X. (2009). Junzi: The ideal Confucian personality.,(4), 7–11.

[胡继明, 黄希庭. (2009). 君子——孔子的理想人格.,(4), 7–11.]

Huang, X. (2017). Thinking on Chinanization of personality research.,(6), 1518–1523.

[黄希庭. (2017). 人格研究中国化之我见.,(6), 1518–1523.]

Huang, Y., & Wang, F. (2013). “Jun Zi” personality: Traits and the path of cultivation presented by Zhou Yi.,(2), 99–104.

[黄雨田, 汪凤炎. (2013). 《周易》论君子的人格素养及其形成途径.,(2), 99–104.]

Jing, H. (2007). Confucian personality structure and psychological extension., (5), 48–56.

[景怀斌. (2007). 儒家的人格结构及心理学扩展., (5), 48–56.]

John, O. P., Naumann, L. P., & Soto, C. J. (2008). Paradigm Shift to the Integrative Big-Five Trait Taxonomy: History, Measurement, and Conceptual Issues. In O. P. John, R. W. Robins, & L. A. Pervin (Eds.),(pp. 114–158). New York, NY: Guilford Press.

Li, C. (2011). A new theory on the connotation of Confucian Junzi., (10), 38–42.

[李长泰. (2011). 儒家君子范畴内涵新论., (10), 38–42.]

Li, C. (1996). Connotation and modern value of Confucius Junzi personality., (3), 8–12.

[李承贵. (1996). 孔子君子人格内涵及其现代价值., (3), 8–12.]

Li, H. (2011). Exploration of Confucius’ theory of Junzi.,(1), 132–137.

[黎红雷. (2011). 孔子“君子学”发微.,(1), 132–137.]

Li, K., & Wang, F. (2018). What is the human mind? Views of the mind of the new Confucians., (6), 1524–1529.

[李抗, 汪凤炎. (2018). 人心是何?现代新儒家的心理观., (6), 1524–1529.]

Li, L. (1996). The construction of personality in Zhouyi., (2), 53–61.

[李兰芝. (1996). 《周易》人格建构., (2), 53–61.]

Liang, G. (2008). Confucius’ opinions on the personality of man of honor., (5), 5–11.

[梁国典. (2008). 孔子的“君子”人格论., (5), 5–11.]

Liang, Q. (2014)..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梁启超. (2014).. 北京: 商务印书馆.]

Liang, S. (2005). Was there ever rural autonomy in China?. In. Ji’nan: Shandong People Press.

[梁漱溟. (2005). 在中国从前有无乡村自治?. 见.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Liu, H. (2005). Elementary Discussion on the Ideal Personality of Confucianism., (4), 229–233.

[刘辉. (2005). 儒家理想人格略论., (4), 229–233.]

Lu, S. (2008).(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鲁石. (2008).(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师范大学.]

Markus, H., & Kitayama, S. (1998). The cultural psychology of personality.(1), 63–87.

Meng, Y., Li, C., & Jiang, B. (2008). Implicit Structure of Junzi’s Feature.(5), 36–41.

[孟燕, 李朝旭, 姜斌. (2008). 君子特征的内隐结构研究.(5), 36–41.]

Peng, G. (2009). The significance of Junzi and the dilemma of Confucianism., (6), 72–79.

[彭国翔. (2009). 君子的意义与儒家的困境., (6), 72–79.]

Peng, Q. (1996). On Confucius’ ideal personality design., (1), 42–44.

[彭庆红. (1996). 论孔子的理想人格设计., (1), 42–44.]

Peng, W. (1993). On the core of Confucius’ ideal personality., (3), 102–104.

[彭薇. (1993). 试论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 (3), 102–104.]

Qian, M. (2002).. Beijing: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钱穆. (2002)..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Qian, M. (2011).. Beijing: Jiuzhou Press.

[钱穆. (2011).. 北京: 九州出版社.]

Tang, Q. (2000). On Confucius’ doctrine of morality and personality.,(4), 8–15.

[汤勤福. (2000). 试析孔子道德人格学说的主要范畴.,(4), 8–15.]

Tang, Y. (2009)..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汤一介. (2009)..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The Chinese Culture Connection. (1987). Chinese values and the search for culture-free dimensions of culture.(2), 143–164.

Tskhay, K. O., Zhu, R., Zou, C., & Rule, N. O. (2018). Charisma in everyday life: Conceptualization and validation of the general charisma inventory.(1), 131–152.

Tu, Y., & Guo, Y. (2016). Development of Taoism personality item version scale and its rethought.(2), 24–44.

[涂阳军, 郭永玉. (2016). 道家人格量表题项版的编制与反思.(2), 24–44.]

Wang, B. (2011)..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王博. (2011)..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Wang, D. (1994). Establishment of self-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scale., (1), 19–22.

[王登峰. (1994). 自我和谐量表的编制., (1), 19–22.]

Wang, D., & Cui, H. (2007). A predictive research on psychosomatic symptoms with personality dimensions, self-experience inconsistency, and behavior inhibition.(5), 861–872.

[王登峰, 崔红. (2007). 人格维度、自我和谐及行为抑制与心身症状的关系.(5), 861–872.]

Wang, D., & Cui, H. (2008). An extension of etic-emic hypothesis of Chinese-Western personality constructs: Evidences from QZPS and NEO PI-R.(3), 327–338.

[王登峰, 崔红. (2008). 中西方人格结构差异的理论与实证分析——以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和西方五因素人格量表(NEO PI-R)为例.(3), 327–338.]

Wang, F., & Zheng, H. (2008). Confucius’ thirteen standards defining personality of Junzi and personality of the mean man., (4), 46–51.

[汪凤炎, 郑红. (2008). 孔子界定“君子人格”与“小人人格”的十三条标准., (4), 46–51.]

Wang, G. (1989). On Junzi: Analysis of ideal personality of Confucius, Mencius and Xuncius., (4), 49–56.

[王国良. (1989). 论君子——孔孟荀理想人格剖析., (4), 49–56.]

Watson, B. (Tran.). (2007)..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Wei, X., & Chen, X. (2010). Prosocial tendencies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personalities and family functioning among the left-home kids in junior middle school.,(4), 68–74.

[魏欣, 陈旭. (2010). 农村留守初中生亲社会倾向特点及其与人格、家庭功能的关系.,(4), 68–74.]

Xiao, Q., & Zhang, Y. (2005). Junzi personality: The soul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06), 148–151.

[肖起清, 张意柳. (2005). “君子人格”:《论语》的灵魂.(6), 148–151.]

Xie, X., Yu, Y., Chen, X., & Chen, X. (2006). The measurement of cooperative and competitive personality.(1), 116–125.

[谢晓非, 余媛媛, 陈曦, 陈晓萍. (2006). 合作与竞争人格倾向测量.(1), 116–125.]

Xu, S., & Zhang, J. (2010). Exploration on the personality structure of a man of noble character and integrity of Confucianist., (8), 90–96.

[许思安, 张积家. (2010). 儒家君子人格结构探析., (8), 90–96.]

Xu, X. (1995). On the differences of personality thoughts of Confucius and Mencius and their different influences., (3), 72–77.

[徐新平. (1995). 论孔孟人格思想的差异及其不同影响., (3), 72–77.]

Yan, G., & Liu, T. (2005). The traditional five-fact or personality theory of ancient China.(4), 780–783.

[燕国材, 刘同辉. (2005). 中国古代传统的五因素人格理论.(4), 780–783.]

Yang, B. (Translator & annotator). (2006)..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杨伯峻. (译注). (2006).. 北京:中华书局.]

Yang, L. (2015)..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杨立华. (2015)..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Yang, L. (2017). Solving the problem of philosophy and times: On Neo-Confucianism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6), 56–68.

[杨立华. (2017). 哲学与时代问题的解决——兼谈北宋道学., (6), 56–68.]

Yang, L. (2018).. Beijing: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杨立华. (2018)..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Yang, L. (2019a). Character of this-worldliness and civilization of knowing the point where to rest., (2), 77–80.

[杨立华. (2019a). 此世品格与知止的文明., (2), 77–80.]

Yang, L. (2019b)..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杨立华. (2019b)..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Yu, C., & Bian, L. (1997). The view of Junzi in the Book of Changes., (4), 62–65.

[于春海, 卞良君. (1997). 《易经》中的君子观., (4), 62–65.]

Yu, F. (1999). On Junzi personality cultivation in Confucius’ thought., (4), 51–53.

[于福存. (1999). 略论孔子思想中的君子及其人格修养., (4), 51–53.]

Zhang, H. (1987). Confucius. In Academic Committee of Confucius Foundation of China (Ed.),(pp. 289–330). Jinan, China: Shandong Qilu Press.

[张恒寿. (1987). 孔丘. 见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 (编),(pp. 289–330). 济南: 齐鲁书社.]

Zhou, H., & Long, L. (2004). Statistical remedies for common method biases.(6), 942–950.

[周浩, 龙立荣. (2004). 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方法.(6), 942–950.]

Zhu, X. (Compiler). (2011)..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朱熹. (撰). (2011).. 北京:中华书局.]

Confucian ideal personality traits (Junzi personality): Exploration of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GE Xiaoyu, LI Xiaoming, HOU Yubo

(School of Psychological and Cognitive Sciences and Beijing Key Laboratory of Behavior and Mental Health,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Confucian philosophy is a vital key in understanding China. The Confucianism classics have probably exercised a greater influence on Chinese people than any other literary or philosophical work. Junzi is the central focus of(Confucius’ collected sayings and the most significant text in Confucianism), and it may be the best method to comprehend. Junzi is not only just a historical notion but also a mainstream academic subject in contemporary China. In this study, we defined Junzi personality as ideal personality traits in Chinese culture (particularly Confucianism) and utilized modern psychological approaches to shed light on the operational conceptualization of Junzi personality.First, we collected all the Confucius’ statements about Junzi personality fromand utilized them to create a preliminary questionnaire with 80 items written in modern Chinese. Second, we asked 499 Chinese participants to self-report how much they endorsed each item, to describe themselves on a 7-point scale, before performing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using principal axis factoring and a Promax rotation. Third, we invited 319 and 663 participants to fill in a 30-item questionnaire and conducted two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es. Lastly, we examined criterion-related validity using several correlation analyses on two samples of 202 and 233 participants. The findings revealed that the Junzi personality is composed of five factors: (A) “wisdom, benevolence, and courage, ” describing the traits of people who have rational attitudes that give full play to the autonomy of their minds and wise attitudes that illuminate things and are able to put these into practice; (B) “respectfulness and propriety, ” describing the traits of people who maintain respectful, humble, cautious, and honest attitudes toward social norms, social order, and social life; (C) “conversancy with righteousness and cherishment of benign rule, ” describing the traits of people who know that they should act appropriately and maintain their inherent goodness; (D) “refraining from what should not be done, ” describing the traits of people who understand the boundaries and bottom lines of their behaviors and do not violate them; (E) “self-cultivation rather than contentions with others, ” describing the traits of people who find problems in themselves and endeavor to change the status quo when managing transactions, solving problems, and encountering difficulties or setbacks and understand that contentions with others do not help solve problems. The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e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Inventory of Junzi Personality in Confucius’ Thought had good reliability, construct validity, and discrimination validity. Correlation analyses revealed that Junzi personality w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extraversion, agreeableness, conscientiousness, openness to experience, Chinese values, self-flexibility, cooperative personality tendencies, and prosocial inclinations. Moreover, Junzi personality was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neuroticism, discordance between self and experience, self-rigidity, and excessive competitiveness.These findings supplemented and improved understandings of Junzi personality meanings and internal structures and offered a reliable and valid assessment for quantitative empirical Junzi personality research.

Junzi personality, Confucianism cultural psychology, Confucius,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indigenous psychology

2020-12-2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671159)资助。

侯玉波, E-mail: houyubo@pku.edu.cn

B848

猜你喜欢

条目君子样本
君子无所争
《词诠》互见条目述略
国风·卫风·淇奥
1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将启用新版负面清单
直击高考中的用样本估计总体
随机微分方程的样本Lyapunov二次型估计
有君子之道四焉
孔夫子关于“君子”究竟说了些什么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测厚仪CS值电压漂移故障判定及处理
七年级数学下册期末检测题(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