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我国教育出版发展对策探析
2021-12-09林雁
摘要:“双减”政策的出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分析“双减”政策对家校师生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教育需求,并提出在“双减”政策下教育出版社的挑战与发展路径、机遇与应对举措。
关键词:“双减”政策;教育出版;教育资源;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9-0179-03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1](以下简称“双减”政策),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政策指导思想是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双减”政策代表的是一场中长期的教育变革,它的启动是为了承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国家对于义务教育阶段校内外教育工作的通盘考虑。 “双减”政策的核心目标就是要解决这些教育乱象,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缓解家长的焦虑,缩减家庭教育开支,进一步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提升大众对教育的满意度。
一、“双减”政策下家校师生的变化与诉求
“雙减”政策会对教育产业链产生深远影响,主要表现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职责和诉求都发生了变化,教育出版社只有找到和深入剖析这些变化与诉求,才能够充分利用好自身优势,在未来赢得发展先机。
第一,对学校而言。首先,需要强化自身作为教育主战场的意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统筹教育教学工作,汇集校内外资源,使学生在校内就能够享受到优质教育,学足学好。其次,强化师资力量,引导教师做好教育教学方面的调整,包括教学优化、作业管理等。最后,顺应学生和家长的诉求,丰富课程内容,做好课后服务工作,即将校外培训机构原本挖掘出来的用户需求进行校内替代。
第二,对教师而言。“双减”政策不仅明确了教师的工作职责,也对在校教师校外有偿授课行为进行了明文禁止。未来,在校老师的工作重心只能够放在校内教学之上,教师能够更专心地进行教学教研,这会对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政策还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教师需要一些教学培训课程助力个人成长。同时,高质、有效、便捷且能够为教学教研提供支撑的课程资源也是教师急需的。
第三,对学生而言。 “双减”政策保障了学生的正常锻炼、休息和娱乐时间,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以及合理拓展个人兴趣都有重要的意义。从长远来看,这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未来发展和身心健康都有巨大好处。“双减”之下,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充裕了,阅读、素质教育课程、研学实践活动等或将成为学生选择学习和拓展的领域,由此也将产生对相应资源和课程的渴求。
第四,对家长而言。教育成本的降低是显著的,教培机构散发的教育焦虑也将得到缓解。“双减”政策下,教培机构从办学资质、教学质量、收费水平等方面都将得到规范化管理,家长校外培训的开销会降低到合理的范围之内。社会教育也会以普惠公益的方式进入校园,使学生在少支付甚至不支付费用的情况下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服务。由此节约下来的成本,对于家庭整体的财务健康、孩子的成长环境来说,都会产生积极的效果。同时,家长的精力也将得到释放,将有更多的时间去发展自己的爱好。
二、“双减”政策下教育出版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路径
“双减”政策落地,标志着教育出版进入提质增效的新阶段。出版社面临着许多挑战:一是国家对于教材教辅质量的管控与要求更加严格;二是需适应校园需求,对现有教育出版产品进行优化、拓展与补给。面对挑战,出版单位应加强对教育教学规律和需求的研究,利用互联网新技术丰富产品形态,致力成为塑造高品质内容和提供优质服务的供应商,助力和引领教育改革的未来发展。
(一)教育出版社要投身供给侧,重塑教材教辅
教育出版社需要对教材教辅进行改进和服务升级,在不改变其提供学习和备考解决方案这一基本属性的情况下,通过优化教材教辅的总体设计、合理设置作业等,达到精准教学,提高学习效率以及达到减负的目的。
第一,把握教育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本质,改进与创新教材教辅的总体设计,使其反映政策的最新要求。一是教材教辅图书的内容设计与编写要始终紧紧围绕课程标准,不出偏题、怪题以及超出课程标准的难题。二是教材教辅编写应着力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三是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规律以及政策要求的课后作业完成时间,严格控制作业总量,设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减少机械、无效和重复性作业。
第二,增强作业完成指导功能,搭建作业批改平台。“双减”政策提出必须加强作业指导,做好认真分析学情和答疑辅导等工作。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从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教育出版社可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搭建作业诊断和学情分析平台,利用大数据生成数字画像,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多样化与个性化需求。
(二)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出版,提高教育资源服务水平
“双减”政策明确提出要做强做优免费线上学习服务,谁先培育好、配置好、共享好优质的教育资源,谁就能赢得教育的未来。教育出版社应坚持以育人为本、集成创新、应用导向为原则,打造以纸质书为基础,优质资源为支撑,在线系统为交互的线上、线下课程资源密切联动的学习方式,为一线教学提供适切服务。
第一,服务教师的课堂教学。一是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组织学科专家、教研人员以及优秀教师等,开发与录制学科精品课程,为教师教学提供借鉴。二是拓展纸质图书的线上资源,如多媒体音视频、教学设计等,供教师根据实际需求自由组合运用,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教学,赋能教师教法创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三是提供教学理论研究或教师培训课程,帮助教师成长。
第二,服务学生的自主学习。一是围绕教材教辅开发拓展资源,帮助学生发展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二是帮助学生制订线上学习计划,科学安排课后学习时间,为学生在线主动做好预习、复习、开展探究式学习等提供内容支撑,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养成,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三是配合学校需求,探索和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定期组织优秀教师为学生开展辅导答疑或开设直播课堂服务。
第三,服务于教育公平与普惠政策。将传统图书进行转向和拓展,通过多媒介的呈现,让学生获取知识不再受当地教育资源的制约,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和动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出版社在开发相关资源前,应进行深入调研,使内容能直接对接校园需求,反映与落实“双减”政策的精神,符合国家教育普惠、公平的导向,产生更大的社会价值。
三、“双减”政策下教育出版的发展机遇与应对举措
“双减”政策带来了教育新生态,主要表现在教育服务市场的扩宽、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要、学生对于自主学习内容的渴求等。教育出版要服从和服务于“双减”大局,抓住机遇改革创新,加快教育服务转型升级的步伐,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同时,坚守教育与出版的本质,把握正确导向,不断壮大实力,打造精品,真正参与到教育改革之中。
(一)紧盯校园书阅读,做好校园阅读拓展服务
“双减”政策减的是灌输式教育,那么自主学习就应该补位。教育出版社应该抓住契机,出版优质阅读书籍,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根据政策要求及我国中小学教育现状,笔者认为阅读产品选题策划和提供的配套服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第一,全學科阅读产品。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生阅读实践的推进效果都不够理想,主要原因是阅读依旧被狭隘在语文学科领域,表现为阅读途径单一、阅读内容窄化、阅读氛围不够等。全学科阅读正是针对上述三大问题提出与推进的,在教育实践中逐渐得到认可。全学科阅读是将阅读从单一语文学科阅读引向数学、物理、化学、科学、道法、历史、地理、音乐、美术、英语、体育与健康等学科,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学科之间的有机整合,使学生在知识的融会贯通中形成可持续的学习能力,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2]。
第二,重大主题阅读产品。教育部相继印发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等文件,组织编写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等图书,今后还将出台关于重大主题教育的重要文件,可见国家对中小学重大主题教育的高度重视。教育出版社应深入研究文件精神和要求,并将其落实在课程教材编写中。同时,应体现出版担当,策划和出版重大主题的阅读产品,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厚植学生中华文化底蕴,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让其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树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持续奋斗的理想信念。
第三,阅读是书香校园打造的核心领域,教育出版社仅出版阅读产品是不够的,还要提供相应的阅读服务。阅读服务可以围绕几个方面开展:一是导读和推介,借助出版单位的品牌影响力和学校平台,举办“100本必读好书”“亲子阅读”等活动;二是建立阅读学习中心,为学生提供暑期托管和阅读教育服务;三是与学校、教育部门通力合作,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为基础搭建阅读网络平台,彻底打破学科间、学校间、群体间的孤立情况,实现出版单位与读者间的互动。
(二)发挥教育出版优势,建构精准课后服务课程体系
教育出版社长期紧密联系大量优质作者、学科专家与相关专业人员,由此衍生与链接的资源非常丰富。教育出版社可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与渠道优势,为学校提供成系列的、专题化的课后服务活动或课程。多地经验表明,课后服务内容要与学校的特色相结合、与校本课程相结合,才能深入挖掘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价值。
第一,教育出版社要注重加强与各级教育部门、学校的沟通合作,打破信息不对称,形成“教育部门提需求,出版社研发产品、课程和资源,一个地区一个地区地制订个性化方案”的产品研发和推广模式,以线上、线下混合学习资源的有效供给,真正联通出版行业与教育市场。
第二,“5+2”课后服务推行后,教育出版社可基于学校原有的社团活动、430行动等,打造统一的综合素质课后托管服务课程,从图书拓展为整体教育课程精准服务和学校提供国家课程校本化的综合实践课程体系化建设。也可结合学科优势,探索开发“菜单式”课后服务课程,为学生提供学习和发展空间。
(三)与学校合作,打造课外活动和研学实验基地
“双减”政策的出台,学生的周末和寒暑假多出了不少时间,家长和学生对研学实践的需求或将增加,这为研学板块创造出了巨大的潜在市场,同时也会对研学产品的质量、特色及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许多教育出版社的基础业务中就包含了研学教育板块,面对整个市场容量的快速放大,教育出版社只有抓住变革中的市场需求,才能不缺席。未来的研学课程或研学产品需具有三个特点。
第一,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出版社需对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深入的研究和理解,清晰定位“双减”鼓励和提倡的方向,及时调整原有的产品战略和产品结构,以果敢的行动力积极开发研学产品,只有这样才能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其中,艺术、创新、科普等研学品类可能迎来爆发的机会。
第二,向精细化和差异化的业务方向发展。现阶段的研学旅行内容主要集中在“国防教育与红色教育”“劳动教育”“创客教育”三大领域,面对需求的变化,出版单位可充分融合资源,开发更为丰富的课程,提供更为专业的服务,为研学教育参与者提供更多选择。
第三,加强与基地的合作或自主投产研学基地建设。有许多基地开展研学活动已经比较成熟,研学的核心还在于教育,教育就离不开优质内容。而对于出版单位而言,内容研发和学习需求方案解决是强项,出版单位可借此优势与研学基地强强联合,共同开发成系列的研学教育课程,实现出版融合,达到共赢。
(四)招贤纳士,储备教育出版精英人才
对于教育出版社而言,拥有教育出版精英人才,是能随时应对新机遇、创新教育出版业务的必要条件。“双减”政策的实施,对于许多教培机构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教培机构大量裁员的新闻更是屡见不鲜。在教培行业蓬勃发展时期,机构为了打造行业品牌,会以较高的薪酬水平、行业发展的红利,招聘名校毕业生和优秀一线教师加入,而如今受政策影响,很多教培机构从业人员会重新考虑职业发展方向,这对于教育出版社来说,是个招募人才的大好机会。教育出版社可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点,面向教培机构招聘、吸纳和储备人才。
四、结语
“双减”政策的落地是一场中长期的教育变革。发展从来都是硬道理,破除是为了更好地建立。挑战与机遇并存,迎接挑战、抓住机遇是教育出版社在这场变革中体现使命与担当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在“双减”政策下,教育出版社应更加高效地整合与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提升学校课内和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的多样化成长需求,努力成为中小学教育内容和服务的提供商,实现教育出版的高质量和集约化发展。同时,也为培养社会主义德智体美劳全面均衡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 moe_1778/202107/t20210724_546576.html,2021-07-24.
[2] 王箫.“双减”落地 让教育回归“正轨”[N].安阳日报,2021-08-11(003).
作者简介 林雁,本科,编辑,研究方向:教育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