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孩子成长的桥梁
2021-12-09涂景红
涂景红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一则教育案例,谈我自己在班主任工作中的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主要就是老师对学生的教育要宽容、理解孩子,呵护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加强和家长的沟通与交流,做到家校共育,同时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关键词】宽容、理解、家校共育、自我反思等
在担任班主任的这些年里,我感觉“热爱学生”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无微不至”是做好班主任的基本要求,“家校共育”是班主任做好学生工作的有效途径。
我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
刚进初一的时候,我们班有一个男孩子叫林志,他高高大大的,帅气十足,十分健谈。他表情丰富,一会儿酷酷的,一会儿嬉皮笑脸,一眼就能看出他的“特别”。凭我的工作经验,这样孩子如果引导得好,一定表现得特别优秀,否则,也会成为令人头疼的学生。于是,我主动接近他,给他安排了一些班上的服务工作。起初,他很热心,并且完成得很好,我打心眼里喜欢,以为自己慧眼识才,算是“拉拢”了一个“特殊”学生。可是好景不长,开学不到一个月,有老师和同学给我反映他上课表现不好,不是和同学说话,就是耍小动作,甚至还和科任教师顶嘴。我连忙去科任教师那里了解了情况,得知他不但上课不认真,作业也是磨磨蹭蹭,十分马虎,是班上的“问题学生”,影响很坏。这是怎么回事呢?一个我眼中的乖娃娃怎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变得如此糟糕呢?我的心情一下子跌入低谷。
第二天,我找到了林志,十分严厉的批评了他,几乎是把老师、同学们对他的指责一股脑抛了出来,语气近乎指责和谩骂。他抬头看看了我,眼神带着不服,他刚开口辩解,我就打断了他:“怎么?不服是不是?你还以为你对啦,别人还冤枉你了不成?”我一顿数落之后,他长长地吐了口气,摇摇头,眼睛充满了愤怒。我知道无法与他说下去了,“请家长!”我使用了杀手锏。就这样,我与他的第一次谈话就草草收场。
林志的妈妈如期而至。没等我把情况说完,他妈妈早已泣不成声。我一边安慰他的妈妈,一边试图打开话闸。过了一会儿,他妈妈才情绪稳定,道出了她心中的愧疚和痛苦。
原来,林志在小学一直是一个乖孩子,他聪明伶俐,阳光健康,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半个月前,他的爸爸妈妈离了婚,林志判给了爸爸。可他爸爸工作十分繁忙,几乎没有时间管他。妈妈离婚后也忙于生计,与林志交流的时间也很少。两周下来,林志的心理慢慢发生着变化。他开始讨厌很多东西,说话也是阴阳怪气,脾气十分暴躁,学习根本提不起兴趣。他爸妈看到他的这些变化除了心痛,也不知从何做起。
这是典型的家庭因素导致的孩子心理变化的例子。我要尽最大的力量去帮助他!解铃还须系铃人,我和林志的妈妈谈了很久,谈话中了解到林志的许多过去。最终商讨出一套帮助林志度过困难期的办法。我又联系了林志的爸爸,决定共同实施“帮扶计划”,林志的爸妈非常乐意配合。
我再次将林志请到办公室,我态度非常客气,并为他泡了一杯水,叫他坐下。林志有些不安,手脚也不知所措。我示意他不要紧张,老师只是和他谈谈心而已。我从他小时候的优点说起,夸他、欣赏他,他明显流露出自信和喜悦。当我发现他开始打开心扉时,我把话题回到了他的爸爸妈妈上,我告诉他:“成人的世界有他们的苦衷,你父母的离异不是因为不爱你,反而对你的爱会更加强烈,他们唯一愧对的就是你。所以你需要的就是坦然面对。”我看了看他,他的眼圈有些发红。“回家后,你要主动将学校的情况与爸爸交流,爸爸会认真听你讲的”,“空了主动给妈妈打电话,告诉她你的表现,她一定会非常开心”。说到这里,林志说:“老师,你别说了,我知道该怎么办。”我用手摸了摸他的头:“好,不说就不说,我们看林志的表现!”
后来,林志一天天在改变,他从他爸爸那热情的关爱当中找回了信心,他从他妈妈嘘寒问暖中体会到爱,他从同学们对他的帮助和鼓励中找到了学习的乐趣,半期考试,林志的成绩一下子进入前十名,他的父母高兴得热泪盈眶,林志也从灿烂的笑容中看到了乐观自信、阳光向上。这些都源于“帮扶计划”——爱。
其实,爱是一座桥,是孩子成长必经的桥。林志的父母虽然离异了,但他们对孩子的爱没有离开,对孩子的责任没有离开。只要他们能多一点为孩子考虑,多给孩子一句问候和鼓励,孩子依然能够感受到温暖和力量,就能在成长的过程中接受阳光雨露,从而茁壮成长。老师,就是为这样家庭的孩子搭建桥梁的人。
反思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現在的孩子出现的很多问题,家长应该有很大的责任。我曾家访过不少问题孩子,了解到他们的缺点或不良习惯,绝大多数都与家长“纵容”有关。可悲的是往往这些家长浑然不觉。做好家庭教育,教师要善于引导。林志的案例具有典型性。现在离异家庭的孩子不少,如何让这些孩子度过父母离异的艰难时期,是每一个教师应该关注的重点。离异的父母不是不关心孩子,而是不知道怎么关心,有时还会出现因夫妻关系的恶劣故意回避教育孩子的情况。作为学校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就要承担起调解作用,甚至不惜担当起“爸爸妈妈”的职责,这样才能让孩子在健康的家庭氛围和爱中成长。如果我们不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按照“常规”的教育方法,一定会产生我第一次与林志交流的结果——学生反感,教育无效。
架起一座孩子的成长之桥,父母是钢筋水泥,老师是设计建造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