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双减”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考
2021-12-09张华
张华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教育事业备受关注。在教育之路的行进中,一种情况被慢慢地注意到了,很多家长抱有望子成龙、成凤的心态,会将层层重担全部压于孩子的肩上,同时,也向学校的领导、教师施加了一定的压力。在此情形之下,学校为追求教学成绩,课后作业越来越多,在校时长也不断增加;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更优秀、不掉队,也逐渐在课堂之外形成了不良竞争,盲目报名各种培训班、补习班,在多方共同努力下,看似学生学习效率提高了,但实则只是在消磨时间并在无形中增加了各方的负担,均等同于做无用功,最后的结果也是事倍功半。
【关键词】双减;数学;教学效率
引言:
义务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中的重要一环,自然受到多方关注。为了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使其能够更好地快乐地投入到学习之中,教育部及时下达了“双减”政策,减少校内作业总量以及作业时长、减少课外补课现象。虽然在此政策下达之后,仍然有一些培训机构不以为然,继续招收学生并进行课后补习教育来赚取费用,造成政策实施困难,但某种程度上,学生的压力还是比之前要小一点。作为教师,我们也应当毫不犹豫地拥护教育部的正确决策,并积极探索出最适合学生的教学道路,最大程度提升教学效率。
一、“双减”实施的重要性
“双减”的落实,能够有效加强学校的教育,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并减轻学生课后负担,提升综合素质,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体系。过多的课后作业极有可能造成学生心理压力过大,导致一些无法挽救的后果,是不值得提倡的。并且从部分学生的口中,我们也能够得知,学生对于辅导培训班存在抵触心理,我们不必去强求他们做一些不喜欢的事情。再者,其实能够将课堂效率提升,已经足以掌握大部分知识要点,提升学习成绩,补课班只不过是在寻求心理安慰,作用不是特别明显。除非是对于一些想了解更多、深入探索更多知识的学生来说,课外补习可以帮助他们[1]。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如果他们是抵触的,就应当尊重他们自己的选择,自愿报名参加补习。
二、教师充分备课,学生当堂内化
为达到课后作业量减少、作业时长减少,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休息以及参加实践活动的目的,就要把主要精力放于课堂之上,追求当堂解决问题,当堂内消化。这就要求教师应精准备课,掌握核心知识要点,将其准确地教授给学生。把握课堂节奏,较为简单或以前学过的知识点可以粗略复习讲解,主要进行重难点知识的讲解,形成一套自己的教学体系。比如,较少同学存在不懂,需要二次讲解的情况,可以在课后的几分钟进行单独辅导,大部分同学都不懂的情况下才进行二次讲解。这样既能保证课堂内容顺利完成,也能够照顾到大多数同学,提升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作业设置灵活性的提高
适量课后作业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课堂知识,在“双减”政策实施下,想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作业布置必须具有灵活性,既不能使作业量太多,又要达到一定效果。这时候可以采用题目结合实践的方式,让学生更快速地、形象地学习知识,达到轻松解题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圆与扇形相关知识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动手自己做一个圆和扇形拿在手里,有了实物演示,再结合理论知识,再计算它的周长、面积之类的问题时就会容易一点,课堂节奏就可以适当加快,效率便会提升。理论知识掌握充分之后,自然就不需要做太多的題目,用题海战术来加强记忆了。课堂、课后时间都被节省下来了,压力自然会减少,也就达到了政策真正的目的。
四、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能使人受益终生,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由此见得,好习惯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学习亦是如此,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必备的素质,教师应当引导并监督学生积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在数学学习中,可以让学生养成每天做三道数学题的习惯或者是养成积累错题本的习惯。久而久之,知识掌握越来越牢固,思维性越来越强,曾经做错的题目也不会第二次出错,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也不会浪费太多的时间,使学生毫不费力、轻松地提高学习成绩,提升学习效率。此外,课前预习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习惯,课前充分预习,同样可以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2]。
结束语
立于“双减”政策的教育背景之下,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改进校内教育教学方式,也要积极与学生家长做好沟通,给学生一片健康的学习园地。教师应当积极提升自身教学水平,从教育本真积极开展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拓宽学生成长跑道,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家长也应当尊重孩子自身的决定,不强求其参加任何补习班,相信老师、相信自己的孩子,他们的共同努力最终一定都会换来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参考文献:
[1]屈清朋.浅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考[J].国际教育论坛,2020,2(5):141.
[2]肖佳丽.关于从课堂导入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的思考[J].情感读本,20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