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群文阅读”视阈下的古诗文教学

2021-12-09李清云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11期
关键词:古诗文群文阅读群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017年版)》的颁布,昭示着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高标准与高要求,采用传统阅读教学方式已是难以为继,这就需要执教者在阅读教学中探索并践行创新型教学模式——“群文阅读”。

所谓“群文阅读”,“是以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核心目标,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多篇文章,通过多文本阅读的途径,师生共同建构探索性学习的阅读教学形式”。[1]群文阅读教学强调文本之间的联系性和整体性,能够克服传统单篇教学、碎片化教学的弊端,实现了以往“单篇阅读”教学向“多文本阅读”教学的蜕变,具有“问题导向性、探究性和开放性等显著特征”[2]。

纵观古今教学思想的传承和演变,我国教育领域自古便有“群文阅读”式的教学理念[3]。例如,孔子所倡导的“居一隅以三隅反”要求培养学生对相似性文本的思辨和推断能力;《大学》中所提出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即强调为学治学的第一步便要做到博闻强记,这些都是群文阅读教学思想的初始体现。而“群文阅读”式的教学理念在经历千百年的发展后更是于当下呈现出历久弥新之态:以作者为切入点整合古诗词,根据作者生平经历的变化来掌握不同时期作品风格的变化;以历史或时代背景为切入点整合古诗词,依据时代特征领略相关诗文的主旨内涵;以典型意象为联结点,形成对古诗词意象的认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这些都是新课标背景下古诗词教学常见的群文阅读教学方式。

一、“群文阅读”于高三古诗文教学的意义

即使是对更侧重实战演练、更注重引导学生对古诗文知识点和答题技巧的掌握的高三年级语文教学,“群文阅读”依然具有其独特的价值。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学生对古诗文情感的把握逐渐走向程式化、套路化——诗歌文本中但凡出现“笑”“酒”等字眼便判定该作品基调明朗、其作者心情愉悦,但凡出现“叹”“悲”等字眼便认为定然是心情郁结、愁绪难解。对此,笔者认为抓住显明的字眼来推断诗作情感本无可厚非,但若是以此完全取代对文本的细读和品味,则不免有“断章取义”之嫌。也正是因为这样程式化的误读,为数不少的学生在做诗歌情感类题目时不能对相似度极高、实则大相径庭的诗作加以分辨和区别。

由此可见,“群文阅读”不仅是新课标“核心素养”的体现,也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提升应试能力的有效途径。“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应试能力的提升本不相违背,作为执教者,更无需提到“应试”二字便噤若寒蝉,两者既然不是舍此去彼的关系,我们就应致力于寻求两者的平衡点与联结点,对两者都有所兼顾。“群文阅读”教学方式的意义不外如是。

二、“群文阅读”于高三古诗文教学的实践

本文尝试“就地取材”,就从高三年级平时的古诗文练习和试题中择选《对酒》(陈与义)、《醉眠》(唐庚)、《渔家傲》(谢逸)三首诗词,以“诗中所言,是真闲适语还是故作旷达语”为问题导向,开展古诗文“群文阅读”,引导学生对看似相近的诗词作品进行品读和辨析,从而有理有据地把握诗作情感主旨。

1.一切景语皆“情语”。原本无情绪、无色彩的客观景物因为有了作者情感的投射,化成了富有“喜怒哀乐”、有血有肉的“情语”,“意象”和景物描写是我们把握诗歌情感不容忽视的切入点。所以,辨析诗中所言是真闲适语还是故作旷达语,景物描写分析是我们的有效途径。

首先来看宋诗《对酒》,首联即有“鸟度云移落酒杯”的景物描写,鸟儿从眼前飞掠而过,云儿在天空轻柔漂浮,此等景象倒映在诗人的酒杯里,相映成趣,不可不谓美哉、妙哉!然而,读到此处是否便能断定诗人“赏心乐事”了呢?我们须得看到诗人面对此等美景所引发的情思——“新诗满眼不能裁”!满眼所见都是美景、目之所及皆是胜事,但是诗人却连一首新诗都难以写出。毫无疑问,诗人内心的苦闷、愁绪,使得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景象仿佛都和诗人毫无关联、甚至遏制了他的才思。

其次再来品读宋诗《醉眠》中的景物描写,“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余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若单独看颔联“余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似乎也是岁月静好、温柔可人,但是诗人对这样“静”的时光是否享受、喜悦呢?“似太古”、“如小年”可告诉我们答案,这样静谧的时光、“静好”的岁月,在诗人看来却是漫漫无期、度日如年,显然诗人并不能醉心享受于此,他完全是在艰难地苦熬着。

反观宋词《渔家傲》,词作以对秋景的描写开篇,“秋水无痕清见底。蓼花汀上西风起,一叶小舟烟雾里”。虽是描写“秋水”“西风”,但是词作全无传统“悲秋”的色彩,非但不是萧条凄清,反而“清见底”,整幅景象如画一般的迷人,平静如镜,清澈见底,词人能将萧瑟冷寂的秋水、秋风写得如此温婉和煦,其内心的愉悦舒展可见一斑。

分析至此,我们才能表示,在开篇的景物描写中,只有《渔家傲》传递出了作者醉心美景的愉悦的心情,而《对酒》和《醉眠》反而道出了一丝“乐景衬哀情”。在这段对景物描写的剖析和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景物自身特征是“静”、或是“美”、抑或是“冷”,并不能直接推断出作者的情绪情感,唯有抓住作者对景物的描写和态度,方能精准把握到词作感情。

2.“情语”之起承转合。首先分析宋诗《对酒》,其在首联道出“新诗不能裁”的苦闷后,低沉压抑的情绪可谓是一泻千里,难以遏制——颔联将自己愁绪的原因娓娓道来,“官里簿书无日了,楼头风雨见秋来”,官府里的公文络绎不绝、无休无止,不知何日是盡头、何时有终了,诗人对繁琐冗杂的公务早已是不胜其烦;非但如此,颈联“是非衮衮书生老,岁月匆匆燕子回”,岁月匆匆、年华逝去,已让人心生悲凉,再联系到一介老书生还在忍受着此等烦劳琐事、功业无成,岂不是愁里更添愁?然而行文至此,尾联却突然以“笑”和“一樽”酒戛然而止。试想,诗人这般突兀的、没有承转的“笑”如何做到真正的心胸舒展呢?无非是强作笑意罢了。

同样的,在《醉眠》中我们可以看到,除了度日如年、岁月漫长的难熬,更有对“世味门常掩”的愤懑不平,诗人谪居于此,饱受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无人问津的居所当然是“门常掩”。由此,我们便能很好理解前文已述的“静好”为何成了诗人眼中难捱的岁月,只因这样的“静”不是诗人自己主动的追求,而是被动的承受。在这样心境下诗人写下“时光簟已便”,这样的“便宜”“舒适”不是在故作旷达又是为哪般呢?

最后再来比较《渔家傲》——词人于开篇处沉浸在一片美景当中,赏心悦目,“兰棹舣,柳条带雨穿双鲤”,穿鱼而归、满载而回,洋溢着小舟出钓的喜悦,这是“起”;因钓鱼而联想到古有姜太公直钩钓明主,“自叹直钩无处使”,自己却空负才华无处施展,这是“承”;但紧接着,“笛声”响彻山谷,可想其声音悠扬动听、清脆响亮,“云山”一抹鲜艳的翠绿引入眼帘,雨后山谷的青翠鲜亮扑面而来,一扫刚刚的“直钩无处使”的叹息,这是“转”;最后,用详尽的笔墨精细刻画着鱼肉之鲜美、新酒之醇美,枕莎而眠,内心的不快早已烟消云散,诗人于美酒、美食、美景、美事中心境逐渐明朗,自得其乐,这边是“合”。一番“起承转合”,让我们见识到词人谢逸的豪迈豁达,果真闲适之言!

通过这一番群文阅读式的比较,我们可以体会到,“起承转合”不仅适用于行文结构,它也同样适用于情绪情感的处理,真正的闲适应当是对自我心境的有诉说、有纾解、有转移、有排除,从而实现对低沉情绪真正的排遣。

综上所述,本文以《对酒》《醉眠》《渔家傲》三首诗词展开“群文阅读”教学实践,引导学生在分析比较中完成了对“诗中所言,是真闲适语还是故作旷达语”这一问题的探讨与学习,从而更深刻、更清晰地把握诗作情感主旨。通过群文阅读教学方式的科学运用,能为拓展学生阅读视野起到促进作用,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诗歌鉴赏的连贯性和系统性思维,并且合理运用“以点带面”等教学方式,践行“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的同时提升学生古诗文学习能力。

注释:

[1][2]穆勇.高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07):56—58.

[3]谭丽娅.核心素养视野下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J].科学咨询,2019(30):164.

李清云,江苏省苏州市吴江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古诗文群文阅读群文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群文活动
巧用单元课文整合有效实施群文阅读
享受群文阅读 提升语文素养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
初中古诗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