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曲《春舞》的音乐分析与演奏技巧
2021-12-09郭笑含
郭笑含
摘要:本文以孙以强的《春舞》这首经典钢琴作品作为对象进行研究,从作品背景、作品简析、作品意义等三个主要方面进行分析,涵括作品特点、曲式分析以及演奏技巧,希望能帮助大家更为准确的演绎这首新疆风格浓郁的作品,也希望与热爱这首钢琴曲、热爱民族音乐的朋友们进行分享与探讨。
关键词:孙以强 春舞 创作特点 曲式分析 演奏技巧
中图分类号:J62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21-0078-03
一、孙以强生平及创作背景
(一)孙以强生平
孙以强,我国著名钢琴家.作曲家,出生于上海,他创作的作品善于将浪漫主义音乐风格与民族民间音乐特色融为一体,具有较强的民族音乐特色与艺术感染力。
(二)《春舞》创作背景
新疆音乐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本民族独具特色的节奏特点与音乐风格,旋律优美动听,节奏活泼鲜明,音乐风格既融入了本地生活的乳汁,又保存了古老的音乐文化形态。因此,吸引了全国乃至全世界优秀的音乐家们前去采风,感受音乐的魅力。①
1980年孙以强先生到新疆采风,为当地人民热情好客,勤劳善良,能歌善舞所感染,文思泉涌,创作出了春舞这首经典的钢琴作品。
二、简析《春舞》
(一)作品简介
作者创作《春舞》这首钢琴作品时运用了典型的民族音乐风格与手法,节奏风格鲜明、情绪热烈欢快,具有浓郁的新疆民族音乐特点。孙以强采用了新疆手鼓舞的音型特点,以切分节奏为特征,将民族音乐元素与西方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相结合,利用钢琴宽扩的音域以及丰富的织体特点,使本曲在热烈欢快的情绪基调上又赋予强大的震撼力。
(二)创作特点
1.旋律的特点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本曲孙以强以旋律为主要素材,反复运用,并加以丰富的织体变化手法。主题旋律共出现了五次,其中三次出现在呈示部,两次运用到再现部。主题旋律出现后,接下来的每次再现都会在原有基础上加入装饰性的音符、变换的节奏等,丰富了曲子的节奏性与音乐织体性,增强了听觉的灵动性和曲子的舞动性。
每一次旋律的变化,都在我们的眼前展示出了一个灵动的画面,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变化情绪,走进一个崭新的世界。
2.多变的节奏
本曲作者创作时融入了较多的新疆维吾尔族手鼓的节奏特点,充分运用了切分节奏型、附点节奏型,以及在弱拍上给以重音的音乐处理,让聆听者随着音乐的进行一起舞动,突出了维吾尔族音乐“热情”“舞蹈”的特点。作者在引子过后,主题旋律出来的同时,左手就使用了切分的节奏以及后半拍跳音的节奏型,这是新疆风格音乐特点的体现。一开始孙以强就将其展现出来,并一直贯穿于整个呈示部,曲子风格鲜明有特点。在过渡句中,作者也运用了一些三连音的写作技巧,增强了新疆民族音乐中装饰性的特点。
3.调性的判断
本曲中调式调性的运用,也是作者表现《春舞》这首钢琴作品独具韵味的民族音乐风格的重要体现。在第66至第73小节里,作者运用了d和声小调下行音阶的表现形式,利用两个变化音形成了#G到F和 #C到bB两组增二度的音程关系,使得这段华彩更富变化与色彩,也使得这段下行音阶更具新疆民间音乐的四音音列调式的特点。
本曲另一较突出特点是,调性作者采用同主音大小调来回转换。比如引子过后,呈示部左手一开始,伴奏便是在柔美的d小调上进入的,音乐虽有手鼓舞的特点,节奏鲜明,轻松活泼,却也有着小调的连贯柔情在其中。到了中段,乐曲又转进了同主音的D大调,大调明亮的色彩一下子表现了出来,这又让我们感受到了新疆维吾尔族人们的好客、快乐与洒脱。大小调间的转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使得整首曲子在听觉上更加灵动有趣。
(三)曲式分析
本首曲子为复三部的曲式结构。整首曲子由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尾声几部分组成,中间穿插了间奏进行过渡。其中,呈示部与再现部运用了相同的主题动机,展开部则是由一个全新的主题进行展开,而后进行不断的发展、扩充、变化而成。
1.引子部分(1~18 小节)
在D大调上开始,由四个乐句组成。1~5小节为起句,左右手都从T音开始,右手向上的旋律走向,配合着左手下行的反向进行,增强了音乐的内在张力。和声从一级和弦到四级和弦,和声音响效果空旷,预示着春天到来,万物复苏。6~10小节,与第一句呼应,三连音的节奏型,好似涓涓的流水,浪漫而灵动。11~18小节,为前两句的变化再现,16小节右手由前面的三连音变为切分音节奏,少数民族手鼓舞的节奏类型体现了出来,使得音乐不仅具有动感和空灵感,还具有浓郁的新疆特色,音乐富有动力的过渡到了d小调呈式部。
2.呈示部(19~73 小节)
a 段(19~37小节)在d小调基础上建立的,三段体的曲式结构。音乐伴随着左手的切分节奏与跳音音型,虽轻松活泼,但也蕴含了小调的连贯、柔美在其中。a 段由4小句组成,抛物线型的旋律走向,第一句右手为上行旋律线条,级进的音乐动机,使音乐富有动力,紧接着第二句右手为向下的旋律模进,增强了音乐旋律的张合度。左手则为模仿维吾尔族手鼓节奏型的切分节奏,加跳音音型,持续a段结束,旋律欢快,活泼的舞蹈气氛一下子就灵动的变现了出来。
b段(38~53小节)这一乐段调式转入了同主音的D大调上面,旋律与上一段相比整体高了一个八度,也由原来的二部变成三部。节奏变得更加的密集,织体变得更加的丰满,旋律的基调也变得更为的明朗动人,形成了呈式部的高潮,渲染了丰收时人们心情愉悦、载歌载舞、忙于耕作的热闹场面。
a段(54~73小节)音乐回到了d小调,与a段呼应,是a段的一个变化再现。右手在之前旋律的基础上,加入了八度音程,旋律更加殷实,同时高音区插入了32分音符的小回音,轻快灵巧,仿佛是对前面旋律的应答,(如:谱例1)一问一答,形成了此起彼伏的效果,音乐更加的灵动,渲染了热闹气氛。接着是音阶式的華彩,下行接着上行减弱,66~73小节,多次出现了#C到bB,和#G到F两个增二度音程,改变了原有音级的自然倾向,形成了游移性半音,使得这段华彩更富变化与色彩。最后,音乐渐渐平静,结束在VI级和声上,为下一段的转调做准备。
3.展开部(74~167 小节)
展开部音乐转入了bB大调,由三个段落组成,与呈式部形成鲜明的对比,在第三段最后将整首乐曲推向了高潮。
c段(74~113小节)bB大调,右手节奏型模仿着草原上奔驰的骏马。从96小节开始,不断地出现了降VI级音,bG,有向小调离调的倾向,但左手的伴奏仍在大调的V功能上,离调的巧妙运用,使得整段旋律更具有民族音乐的特点。
d 段(114~145小节)转入了D大调,与小调形成对比,是前一段动机的发展,采用了音程不断重叠,齐奏,分解,交替的手法,渲染了紧张热烈的节日气氛。
e 段(146~167小节)不断地出现了九和弦的和声效果以及小二度音程效果,突出了濃郁的民族音乐风格。最后,左右手交替八度,快速弹奏,力度为fff,强有力的结束在了高音区上,推向了全曲的最高潮。
4.间奏(168~175小节)
一个意味深长的休止音,给人无限的遐想和充足的时间进行回味跟陶醉。接着,是一个叙述性的过渡句,像讲故事般,温柔并富有诗意的将旋律过渡到了本曲的再现部。
5.再现部(176~228 小节)
再现部调性又转回了D大调,速度也回到了最开始呈式部的速度。
a”段(176~207小节)右手在八度音程的基础上,又增添了一个声部,形成了三个声部的主题变奏。接着202小节开始,#c音进行了五个小节的徘徊后并没有解决到主音,而是再次做了一个上行级进,音乐向b段过渡。
b段(207~228小节)调性再次转为d小调,尾声从 p —pp—ppp,音乐逐渐消失,速度也随之减慢,仿佛人们伴着驼铃声、手鼓声逐渐远去,声音慢慢消失在天边……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总体说来,这首曲子音乐调式多变,音乐情绪织体也比较丰富。呈式部轻快活泼,展开部热烈豪放,再现部又让人回味无穷……
(四)演奏技巧
1.引子
引子部分是建立在D大调基础上的,速度为中速。第一句最开始标注了dolce(如:谱例2)柔和优美的,安静并富于幻想,春天来了,冰雪消融,万物复苏,一切都那么的美好……弹奏时旋律要尽量连贯柔美,手指触键贴琴。
第二句三连音,好似涓涓流水,直泄而下。右手声音要弹透,清净而优美,要突出注意旋律的歌唱性、均匀性以及连贯性。引子部分就要把曲子的气氛营造出来。
2.呈示部
呈示部的左手切分节奏型,弹奏时要欢快且节奏清晰,给音乐以动力,要将维吾尔族人们踏着舞步开心热闹去劳作的画面勾勒出来。右手为主题旋律,弹奏时,要做好每个细微的呼吸,旋律要给人以不断向前推进的感觉。第38~53 小节,曲子增添了一个声部,和声更为丰满立体。弹奏时,一定要有层次感,右手突出主旋律,控制内声部的音量,注重和声的效果以及高中低声部的平衡。第46小节,右手是在38小节的旋律基础上,又向上移高了一个八度进行弹奏,增强了音乐的多变性与其内在的表现力。声音要有对比和变化,要比前一句更为强调。56小节开始,音乐又回到了刚开始呈式部的主题旋律,是主题旋律的变化再现。右手旋律音响效果加厚了的同时,又在高音区插入了灵巧的小回音,仿佛对前面主旋律的回答,与其相互呼应。弹奏时,右手需要小巧清透的音色,要注意手指的灵活性与独立性。华彩句弹奏时为一大句,要一口气弹上去,力度从 f—p—pp—ppp,中间不能有不均匀,力度不统一,给人断气的感觉。
3.展开部的演奏方式
展开部为74小节,左手五度音程的奏,指尖音色要集中,力度逐渐加强,节奏也越来越紧密,仿佛画面由远及近。而右手的旋律声部,由若干个小线条组成,弹奏时声音要集中,还要把后16分音符模仿的马蹄与铃铛相互碰撞交替的声音表现出来。第94小节开始,左手加入了低声部的旋律线条,弹奏时注意要。114~167小节,是全曲的高潮乐段,低音部的八度和弦是整个和声的关键支撑,弹奏时要强奏,并将音色贯穿于整个和声织体结束。双手叠奏部分,手指触键要集中。122小节开始,左右手交替演奏的部分,需将渐强弹奏出来,音响逐渐加大,并使音乐逐渐向前推进。八度弹奏要有力度且沉稳,要保持热闹激昂的情绪,直到分解的琶音出现,力度达到最强,将整首乐曲推向音响与情绪的最高潮。
4.再现部的演奏方式
168小节,经过一个意味深长的休止小节过后,169~174小节为9小节间奏过渡,仿佛在讲述一个故事般,充满诗意与浪漫气息,旋律过渡到再现部。188小节开始,再现部出现了三声部。弹奏时,横向看要保证每一个声部的旋律都都清晰,竖向看要保证声部间要有层次和立体感。中声部为主要旋律,高低声部要与之呼应,右手的高音区要与左手衔接好,力度要轻巧,保证音乐的通顺连贯,声音要有纵向对比。乐曲的尾声(219~228 小节)219~221小节,音乐情绪与前面的引子相呼应,再次转为d小调,整段音乐从 p —pp—ppp,音乐慢慢结束,速度随之减慢,音响效果也随之减弱,给人一种意犹未尽、回味无穷的感觉。
三、春舞的意义
《春舞》是一首优秀的中国钢琴作品。作曲家运用了一种富有创造性的音乐形式,“中西合璧”,将中西音乐文化进行碰撞。在借鉴西方音乐艺术形式的同时,又大胆地对本民族音乐进行更深的摸索和创造。繁荣和发展了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对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具有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夏小燕.“舞”曲飞扬,琴音回荡——记旅美钢琴家、作曲家孙以强先生[J].钢琴艺术,2007(06).
[2]杜刚.钢琴曲《春舞》的音乐分析与演奏指导[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05).
[3]沙莎.钢琴音乐作品《第一新疆舞曲》与《春舞》的音乐演奏分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安冰冰,方可.新疆风格钢琴作品的民族性分析[J].音乐探索,2008(03).
[5]童道锦,孙明珠.外国钢琴作品的分析与演奏[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