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中国画妙笔与书法翰墨的同源异用性
2021-12-09黄霖清
黄霖清
摘要:中国画与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觉形象表现方式,两者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相互交融、相互促进,中国画良好的吸收了书法用笔的思维与技巧,书法借鉴和吸收了中国画传情达意的表达方式。本文以中国画与书法同源的原因及表现为分析基础,逐步阐述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创作的相容性,继而在分析中国画与书法在同品异用方式的基础上,探讨同源异用性特质下中国画妙笔与书法翰墨的创新方式。
关键词:中国画 书法 同源异用性
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21-0037-03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土壤的书法和中国画,是五千年来中国人对艺术和自然之美追求的成果与表现。中国书法和中国画展示的是中国发展过程中在思想、美学、文学方面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水平等。同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形式,被称为国画的中国画与书法同源,两者均以绘画和文字的实用性作为发展目的,在用笔技法和创作工具的选择上具有相通性,从两者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国画和书法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以及对“以形写意、以形写神”美学境界的追求同样具有相通性。因此书中有画,画中有书,书画同源可作为中国画和书法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理念与思想。
一、中国画与书法同源的原因及表现
中国画与中国书法同源的问题一直都是艺术理论家和实践者研究的重点。中国画与中国书法的书画同源,主要体现在中国画与书法的表现形式和起源两方面。
(一)同以传情达意为标,书画相济起源相通
书法是随着汉字的形成和发展而出现并得到可持续发展的。作为独特的汉字造型艺术形式,书法是汉字“画”作形式的创意表达。众所周知的是,汉字是表音表意文字体系,具有一定的表现能力与绘画因素,早期表现为象形符号。从仰韶文化时期所出土的各彩陶上及龙山文化时期出土的陶器的花纹中,不难看出,中国最古老的绘画萌芽于象形字符化的书法,这也为中国画与西洋绘画在空间、透视、光影等方面的差异化区分,以及中国画以线条艺术为表现核心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早期中国书法与绘画均依赖于线条的艺术表现。《历代名画记》中,张彦远极为明确的提出了书画在造字时并没有被清晰的分隔开来,画与文字(书)的区分始于两者的表达目标不同。如绘画以形见长,而文字以传意为主,但是六书中的象形和鸟书均可视为中国早期绘画。中国画与书法名字的差异说明两者是相异的事物,书与画的分离是绘画作用得以发挥的基础,当中国画的艺术特色成型时,其就有了区别于书法的创作要求。
从书与画的发展历程来看,两者在美术史上曾经有过多次融合。如魏晋南北朝时,“六法”提出之前,书画均是一体的。“骨法用笔”概括了中国画的特征,自此之后,中国画与书法的差异性逐步出现,但是中国画对笔力的讲求又让中国画和书法艺术融合为一体。如《枯木竹石图》中赵孟頫所提到的“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由此处不难发现,以书入画、书画同源是存在客观性的,而楷书、大篆、飞白书等笔法在绘画创作中的直接应用在成就书画融合运用的同时,又为书法之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纵观书法绘画发展史可得,书画的确同源,中国书画艺术审美观念、境界追求、创作工具、创作主体的相同特殊性使书法与中国画艺术在各自发展中必然牵牵连连,互为助力。
(二)工具一致笔法同源,书画同品审美同趣
潘天寿指出“笔为画之骨,墨为画之肉,有笔无墨非也,有墨无笔亦非也。”线条作为中国画和书法技艺的支撑,是构成点画的主要形式和支柱。中国书法作品和中国画在同样使用笔墨纸砚创作的过程中,点、线、面艺术表现方式有所不同,但是两者同样选择笔、墨、纸、砚作为艺术形式展示载体,在宣纸上使用毛笔勾勒绘画不需要借助色彩渲染,简单的水墨就可成就中国画与书法名作,这也是两者在历代发展过程中得以融合的主要原因之一。宗白华认为“引书法入画,乃成中国画的第一特点,中国画以书法为骨干,以诗境为灵魂,诗、书、画同属于一境层。”中国画与书法在用笔时均需要借助手臂和手腕调节比例力度,无论是笔法的露锋、侧锋、逆锋、顺锋、藏锋变化,还是线条的虚实相间、有疏有密、虚实相印所呈现出的不同意趣与层次感,其用笔创作的本质都是相同的。
中国书法艺术和中国画的传承久远,不同时代的文化赋予书法与中國画以不同的文化风格特色和艺术审美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以老子哲学思想作为主流思想,老子所倡导的道法自然不仅影响到中国书画创作灵感的发端,同样影响了画家和书法家们对自然之道和自然之美的领悟与表现。中国山水画以自然之道为画韵,而寄兴、畅神等则成为东晋书法家们创作的核心思想,在此观念的影响下东晋书法优雅含蓄,中国画创作逐渐以艺术欣赏取代“君子此德”美学思想。尽管“畅神”是以山水画作为阐述载体,但是在之后的发展中不断渗入到中国画的花鸟画、人物画、书法、诗歌、曲艺等领域,为中国画与书法的审美、意境的相似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真、善、美作为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精髓,其真在于让赏析者身临其境,其善是书画作品中主题思想和表达内容的主旨,其美体现的是书画作品的艺术意境呈现。书法与中国画之所以基本同趣,主要在于两者均以真情、自然、写意为主旨,无论在美学追求还是审美理论的应用方面,均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为目标,忌讳造作和刻意。此观点使书法和中国画的创作出发点一致,感染力与意境呈现的本愿同工。书法用笔方式对中国画线条造型影响让中国画具有诗性化、意境化、哲理化等多种特质,书画在创新技法、艺术表现形式的过程中相辅相成、互相借鉴,也使双方在美学思想上完成了互通互融。
二、中国画与书法的同品异用方式
(一)书画同用笔不同技
黄宾虹指出,“画法即书法,习画者不究书法,终不能明画法”,书法具有动感美、力感美、形感美,中国画在汲取书法情感特质、动感美、力感美、形感美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的线条呈现方式。文人画家自宋元之后,重新审视了书画同源,从新的角度强调了中国画创作的特殊审美意义和形式趣味性,这也导致绘画与书法对线条的展示方式不同,尽管中国绘画有骨法用笔的说法,但是与书法笔力千钧、力透纸背相比较,绘画艺术创作手法对中锋用笔的艺术效果、形式要求更具有特殊性。书法创作中,书法家为突出笔下线条节奏感和呈现文本的立体化视觉效果,需要不断调整执笔姿势。但画家在使用中锋笔法时,却尽可能的悬腕竖笔,用于保持中锋笔尖偏出墨痕周边,而笔尖要始终在墨痕中。
(二)书画同意不同形境
中国画艺术形成早于书法艺术,两者虽然都使用笔墨纸砚来创作和展示气韵生动、神采飞扬的作品,但是书法的艺术形态是汉字造型,而中国画则是以现实生活与创造物象为呈现对象。因此,“书为心画,书以言情”的书法和“画状物形、画以状物”的中国画同品而形异。
艺术源自生活,却高于生活,境由心生,情随境起,画言情述境,而书法受制于线条字形的单一性,很难比较具象化的呈现出作者的所思所想所悟,即便书法和中国画都需要欣赏者具有较高的联想能力与审美,但毕竟画作相比较书法来说,其所展示的元素更为具象化,所阐述的内容、意蕴、思想自然会更具有深度、可思辨性。中国画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其内容是实实在在的物或者景,相比较书法,画作的表现形式得到了升华,为创作者与欣赏者留出可情感互动的空间,也更具有便捷性。因此,赏画者与赏玩书法作品者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能欣赏到切实发生的实景,能通过实景自由畅想,而后者只能看到书法笔画之美、形态变化之貌。中国画以情景交融为意趣,意境中凝聚的景色之美与作者的情感相连,赏画者看到的不仅仅是画家的内心世界,还有自己与画家情感共鸣后自己的情感世界。而书法的结构、笔画、线条的纷繁芜杂,在巧妙融合后,能展示出或雍容端庄、或飘逸刚健、或淡雅有力的气度、情怀而绝非意境。
此外,书法与中国画具有气、韵之美,气源自意志,展示出阳刚之美,韵出自情感,有风韵阴柔之美。书法和中国画在体现创作者情绪、心绪、情感与思维方面,两者的表象不同,中国画气韵表现不如书法,但书法在意趣、意境等方面又敌不过中国画,但二者所呈现出的艺术美感均是创作者个人涵养与文化底蕴的体现。
三、同源异用性特质下中国画妙笔与书法翰墨的创新方式
(一)以文化母体为核心,兼顾二者同源异形特质创新
中国画与书法的艺术创新并不能脱离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视觉文化样式的表现,中国画和书法的创作从发端开始就极具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在几千年的成长过程中两者均将中国哲学内涵作为创新创造的至高境界。虽然笔墨的发展对语言体系逐步完善的强调,笔墨精神与形式的创新应用使中国画与书法表现形式得以分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画和书法的创新创作就可以离开民族情感、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经济状况、地理环境等的差异性和特殊性。而以上诸多元素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母体形成的基础。
我国近现代绘画艺术家傅抱石、黄宾虹在个人艺术创作的过程中,通过个人研究和感悟,提出艺术家要加大研习书法艺术的力度,学习书法用笔技巧,了解书法作品创作规律,否则很难精准打造出绘画作品中的层次感。董其昌与赵孟頫作为书法笔法与绘画艺术融合最具有典型性的代表人物,赵孟頫将“二王”在书法作品中的婉约、轻灵的细腻风格融入山水画创作中,深入挖掘了绘画与书法艺术在精神、技术层面的依存性,其使用书法的用笔技巧体现山水情境美学特征的方式,对现代中国画创作的技法探索具有极为明显的启迪作用。而董其昌重视书法创作的“熟中生”和绘画创作的“熟中生”,其用笔含蓄,绘画线条高低起伏融洽顺畅。董其昌的创作思想同样成为现代书法和绘画创作中创作者抒发艺术理念和主观情感的依据。
综上,中国画与书法是植根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的双生花,两者环抱相生、花叶相通、生生不息。任何无视中国画与书法同根同源性的创新创造都是违背二者本质的。虽然中国画与书法在当前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独立体系,两者在创作手法创作视角、审美范畴、创作方法、创作技法等层面体现出的差异性,最终还是需要以创作者的内心世界及情感作为出发点,这意味着在同源异用性特质影响下,中国画与书法的创新创作既要始终把控传统文化母体内涵,又要兼顾两者的同根同源,但可从笔墨历史发展规律和笔墨表现规律入手,寻找两者新的契合点,或者两者各自新创新创作的路径。
(二)以时代精神引导传承,互融互促提升作品艺术美感
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形态各有千秋,两者都是彰显时代文化与美学实践探索成效的艺术载体。尽管两者在表现形态、意境呈现、用笔等方面有明显差异,但是两者的创新均能以现代性、探索性、多样性作为当前和未来发展趋势,都可以在精准把握时代意识与人文精神的同时相互学习,最大化发挥彼此的优势提升自身的优势。中国画之所以能傲然于世界美术之林,与其借鉴和学习篆刻、诗文、书法等艺术门类等密切相关,此点可深入挖掘,中国画与书法在审美意识和哲学基础方面的相通性同样可融入到双方的技法研究中。比如在中国画创作中加大对篆刻、书法、经典诗词等的运用,在书法创作中加大对画论、美术史、艺术考察等研究成果、精神、文化的融入,使中国画与书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双方的创新创造始终契合时代发展特征,始终能不断吸纳和融合与中国画和书法相关领域的最新成果。
苏轼提出的画、书、诗一体化的先进艺术思想,要求绘画艺术要遵从神态最似、形式不似的原则。现代艺术鉴赏者和艺术家要清楚认识到书法作品与绘画是同源异形的,在绘画创作前要做好书法用笔技巧使用经验的积累,形成专业的书法创作意识和深厚的创作功底,中国画作品中线条交错所呈现出的艺术美感可通过借鉴和引入书法技法来表现。据此,从保障并提升书法与中国画绘画成效、质量的角度出发,建议书法家和画家在创作之前要主動学习绘画、书法创作的技法,尤其是用笔技巧,让作品的线条组合方式更为灵动,在创作中按照具体情况分析图画需要呈现的形式和可用的艺术技法,书法家可灵活应用线条的虚实、粗细、疏密关系,在创作时要将文化审美标准和艺术理念融入到作品中,借此提高作品的层次感和艺术效果,让书法作品成为传统与当今文化融合的载体。
参考文献:
[1]贾靓.解析中国画笔法与书法用笔的同源性[J].美术教育研究,2021(08):60-61.
[2]张海宝.何为以书“入”画——谈书法对中国画的影响[J].文化产业,2021(09):76-77.
[3]许亚彪.书法线条对写意中国画的影响探究[J].美与时代(中),2021(03):32-33.
[4]张海宝.论书法在中国画创作中的意义[J].大众标准化,2021(05):78-80.
[5]蒋雅.简析中国画与书法的相通之处[J].今古文创,2021(06):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