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素质教育背景下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的意义与策略

2021-12-09朱子龙

学周刊 2021年36期
关键词:数学素养数学思想素质教育

朱子龙

摘 要: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与培养,而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仅限于掌握教材中的知识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该着眼于对学生素养的培养,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才能使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发展。文章以素质教育为背景,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意义入手,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展开论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素养;素质教育;数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36-013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6.066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学科素养是重中之重。新课改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帮助学生提升数学能力的基础之上,应当注重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养成。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之下,广大教师相继着手改变自身的教学手段,调整教学模式,以期提升学生数学学习效率和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意义

进入社会后,不少人从事非数学专业的工作,对于上学时所学习的数学公式、定理、解题方法等早已忘记了,但是深深铭刻在头脑中的数学逻辑思维与数学理性精神却随时随地发挥着作用,使他们思考问题时全面而深刻,做事思路清晰、行为干练,这便是使人终身受益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数学素养,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所学知识,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未来的逻辑思维与理性精神的持久发展。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数学素养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知识与技能虽然重要,但是学生的数学素养更是教师需要培养的重中之重。为此,小学数學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过程之中,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强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数学直觉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意识到,数学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洞悉数学规律,在此基础之上应对数学数量关系问题,形成直观的判断。基于此种考虑,教师可以通过强化估算训练,并借助生活化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系统训练。

在教学中可以发现,一些学生在估算能力方面表现得较为突出,同时,其判断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思维敏捷性等也超过同年龄段的其他学生。为此,教师应当认真分析这些学生估算能力突出的原因,并结合分析结果在教学活动组织过程当中加强对其他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以便能够依托科学、高效的教学方式,使全体学生的估算能力获得整体提升,从而培养学生敏锐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之中,教师必须向学生讲解估算的技巧,使学生在此基础之上能够进行估算。为此,在组织学生对数学习题进行求解的过程之中,教师不能一上来就按照常规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解题,而是应当带领学生通过分析发现解题窍门儿与规律,这样,学生才能够逐渐习惯于运用估算的方式解答数学习题。长此以往,学生在估算能力得到稳步提高的同时,其直觉思维能力也会随之得到相应的提高。

(二)注重对数学思想的渗透与数学思维的培养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公式和定理的学习虽然关键,但是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才是核心和根本。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师必须要强化对学生数学思想的渗透与数学思维的培养。

1.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数和形是数学中的两大支柱,其关系密切,且相互依存、相互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贯穿于整个数学领域,可以将复杂的数量关系和抽象的数学概念,通过图形、图像变得形象、直观;同样,复杂的几何形体也可以用数量关系、公式、法则等手段,转化为简单的数量关系。比如,通过画图来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使学生通过画图来把握数量关系,从而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

2.渗透总结与归纳的思想。可以培养学生总结与归纳的思想,引导学生自己来对比、总结和归纳。比如,在开展“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相关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对比归纳的思想,将小数运算和整数运算相结合,对比分析小数运算规律,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

3.合理提出猜想,养成创新精神。对数学问题的猜想,实际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一种创新精神的体现。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猜想,创新地学习数学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并及时分享自己的想法,锻炼自己的数学思维。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部分知识内容时,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加以猜测,其后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猜测,利用剪刀和白纸,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图案,并据此推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通过这种合理猜想加实践操作验证的方式,将会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生成过程。

4.培养学生良好的抽象思维。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相比,数学知识表现出较强的抽象性,这就意味着如果学生未能形成良好的抽象思维,则必然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当中遇到各种难题。有鉴于此,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调整自身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将形象思维逐步转化为抽象思维。这样,教师能够确保自身所运用的教学方法以及所实施的教学手段契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并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之中增强自身的数感,认识到数学知识源于现实生活之中。

第二,教师可以在每次授课之前,利用互联网当中的数学知识学习资源为学生制作数学微课、多媒体课件,并搜集数学史当中拥有足够趣味性的数学习题和事例,在课堂之中为学生进行展示或讲解。通过这样的教学融合,将会使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产生新的认知,对抽象的知识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并且对未知的教学内容充满了求知的欲望。

5.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小学数学教师应当避免学生陷入被动学习的误区之中,为此,教师必须在教学当中加强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可以结合习得的数学知识以及学习经验,对相关数学问题展开自主思考。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可以考虑采取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即借助问题的设计以及问题的提出,促使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之下展开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在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点存疑时,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在学生发言之后,教师应当适时指出其发言中存在的考虑不周详之处,以此来帮助学生形成更为縝密的数学思维。在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不得因为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过于幼稚而对其加以嘲讽,而是应当表扬学生敢于提问的勇气,这样将有助于学生学习自信心的树立。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开展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没有教师参与的情况之下,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就自身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同一小组的其他学生展开讨论和互动,这样不仅能够达成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目的,而且对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养成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6.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数学有着复杂的运算符号、数量关系、图形等内容,需要较强的专注力、反思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这与学生日常的学习习惯密不可分。有的学生在日常的数学学习中,课前不预习,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审题错误、计算马虎等,都会导致数学学习出现困难。为此,在数学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学科素养外,教师还应该抓好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

第一,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预习是为了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重难点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而有利于学生上课时更有针对性地学习新知识,对自己预习时存在疑惑之处的内容,更加关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为此,教师必须要求学生课前进行预习。为了增强预习效果,教师可以提前设计预习单,也可以提前为学生布置一些习题,从而使学生的预习更有针对性。

第二,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很多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数学难以拿到满分,主要是马虎所致。而马虎又与审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此,教师要有效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要求学生在审题时,要将关键词语勾画出来,识别题目中可能会存在的陷阱,找出已知条件来,最后再探寻答案。

第三,培养学生及时改错的习惯。作业下发后,一些学生往往只重视这次作业或测验的分数,而对于错题则缺乏重视。为此,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及时改错的习惯。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

(1)及时讲评试卷。在讲评试卷的时候,针对一些学生出错较多的题目,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进行改错,找出错误原因,然后教师再分析讲解。

(2)建立“错题集”。教师要让学生准备一个专门用来改错的笔记本,要求他们将作业或者测验中的错题摘抄到“错题本”上,然后及时进行改错。教师要让学生定期上交“错题集”,通过教师的监督,培养学生有错必纠的习惯。

三、结语

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发展数学素养体系,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也应该不断践行《意见》的要求,着重对学生的数学素养进行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具备更好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以及更高的思维水平,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猜你喜欢

数学素养数学思想素质教育
加强数学思想渗透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关于当下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方案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