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资源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1-12-09马生鹏
马生鹏
摘 要:小学品德教学与社会教学是小学阶段重要的科目,小学是学生性格和品德培养的重要时期,加强思想品德和社会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现阶段,随着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我国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已经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但还是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足和改进的空间。如何正确运用乡村资源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方面的应用,也是现阶段小学教育中应当思考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乡村资源;品德与社会教学;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36-008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6.043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一直以来是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关键内容,在培养学生意志品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乡村资源的有效利用能够进一步丰富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学生素养的目的,但是在乡村资源运用到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还是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系列问题,准确分析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解决措施是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水平的关键步骤。
一、乡村资源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问题
(一)对乡村资源不重视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现阶段的小学生和学生家长越来越脱离农村,部分家长和学生对农村的理解较为偏激,认为在乡村很难获取学习资源,这种片面的思维使得乡村资源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难以得到有效利用。家长理解不到位致使学生特别是城镇学生从未有过乡村体验,也就难以意识到乡村资源的丰富,使乡村资源难以运用到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当中。除此之外,受我国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家长和学生往往只注重学习成绩的提升,忽略了学生的个人素质培养和道德素质方面的教学,致使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得不到重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家长往往拒绝开展其他的活动,认为课外拓展不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占用了其学习时间,对乡村资源以及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不重视是导致课程水平和质量较低的重要原因。
(二)教师自身理解不到位
除了学生和家长之外,大多数教师也长时间脱离了乡村,特别是对于刚刚从事思想与社会教学的教师来说,自身教育经验不足,同时长期脱离乡村,对于现有的乡村资源了解得不够深入,即便是乡村出身的年轻教师,由于自身缺乏教育教学经验,在乡村资源的运用过程中也存在着不足。与此同时,由于部分学校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不重视,特别是农村小学,很多品德与社会教育学科都是由其他教师兼任。因为每个教师的精力有限,即便是依托强大的乡村资源,也很少有教师愿意去思考如何将现有的乡村资源与课程教学相结合,导致乡村资源没有被很好地利用到课堂教学当中。
(三)教学内容单一
教学内容单一是近几年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也是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课堂参与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很多教师在进行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过程中,紧紧围绕课本展开,课堂的学习内容也仅局限于课本,教学内容过于枯燥,使学生渐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即便是利用农村资源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也只是换了一个教学地点对课本中的内容进行再次阐释,失去了课外拓展的意义。同时,部分教师在利用农村资源进行教育教学时,仍局限于让学生参与劳作过程,体会劳动的辛苦和快乐,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能够提高和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但是长年累月地采用相同的学习方式,最终会导致其失去原有的兴趣,难以达到学习的最终目的。
(四)教学方式单一
小学是学生注意力较为分散,好奇心比较强的时期,所以应当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进一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从现阶段我国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现状来看,大多数教师在开展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这样“填鸭式”教学难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同样,在走进乡村进行品德与社会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仍然占主导地位,很少让学生发表自己学习之后的感想,或者主动参与到学习和总结当中,这样就失去了品德与社会学科学习的乐趣,也丧失了利用乡村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作用,从长远角度来看,不利于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评价体制不完善
从我国现有的品德与社会学科教育教学评价来看,对学生成绩的评定仍局限于期末或者期中的试卷成绩,即对学生的理论性考核,这样的考核方式较为片面,对学生缺乏全面的掌握,缺乏对其日常行为和实践活动等的考核,对于在乡村实践学习过程中较为积极主动的学生来说,仅凭试卷成绩难以展现其真实的学习水平,同时容易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乡村资源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提高对学科以及乡村资源的重视程度
乡村资源在小学生环境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劳动教育、家乡教育、爱国教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和家长应当提高自身的重视程度,特别是对于学生家长来说,在小学阶段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在这些方面家庭教育尤为重要。家长应当鼓励和督促孩子积极地参与品德与社会教学,利用自己已有的乡村资源,在假期时让学生充分学习,这样能够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使他们能以父母为榜样,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品德与社会教育教学当中去。
(二)壮大师资队伍,提高教师自身教育水平
师资力量和教师素质是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关键,在师资队伍方面:首先学校应当加强对品德与社会教学课程的重视程度,小学阶段更注重的是对学生个人素质的培养,学校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同时要提高其综合素质,所以应当选取有专业水平且掌握教学技巧的教师,能够将乡村资源和品德与社会教学进行良好的融合,充分发挥乡村资源积极作用的教师。其次,对于现有的教师队伍,学校也应当加强在职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重视程度,必要情况下,应当带领教师到农村进行学习,充分了解乡村资源在学生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教师课堂教学提供经验和素材,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意识和思想素质,引导教师深挖乡村资源的先进成果,更好地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最后,学校应当避免教师兼职,保证品德与社会学科有专业的教师,这样才能够提高课程质量,同时间接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重视程度。
(三)丰富教学内容,发挥乡村资源优势
1.利用乡村资源开展环境教育。环境教育一直是小学品德和社会教学中的关键内容,特别是随着我国环境保护等政策的出台,帮助小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也成为小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教学方向。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了解城乡一体化建设,同时让学生找出现阶段破坏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相较于农村我们需要提高的地方有哪些,让学生通过自己写倡议书的形式进一步学习,真正领悟环境保护的重要性。2.运用乡村资源开展家乡教育。虽然现阶段的小学生大多生活在城市,但是每一个人的祖辈都离不开乡村,乡村是孕育城市的地方,走进乡村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家乡,了解自己的故土,教师可以布置“寻根”活动,让学生去采访自己的家人或者周围的亲人。特别是有乡村生活经验的人,让他们分享自己在乡村的生活,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乡村,知道乡村生活的苦与甜。3.利用乡村资源开展劳动学习。现阶段学生课外活动比较少,教师和家长将全部的注意力放在学习成绩方面,所以他们很少有机会进行劳作,这样不仅导致学生身体素质普遍偏低,也不利于其吃苦耐劳品质的培养。因此,教师和家长应当有效利用乡村资源,让学生真正走进村镇进行田间劳作,真正体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艰辛,能够间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四)丰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增加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趣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乡村资源更好地运用到教学过程中。除了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之外,还需要教师能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小组教学是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教师可以运用小组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开展学习活动。例如在开展爱国学习教育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寻找并分享那些出身乡村但是为新中国建立献出生命和青春的英雄事迹,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学习能力。情境教学也是近几年小学教育教学中较为倡导的教学方式,为了更好地运用情境教学,教师也可以开展適当的课外拓展,让学生走进乡村,将所见所闻特别是让自己感动和受到震撼的场景以图片、绘画或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然后进行课堂展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能够更进一步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课外活动有限的情况下,教师也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一些乡村的影视资料、图像,让学生即便是身处课堂也能感受到我国农村的巨大变化,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五)将教学与评价体制进行有效结合
教师应当将学生的日常表现与期末成绩按比例进行分配,将乡村课外实践纳入到期末评价当中,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和家长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重视程度,促使学生和家长深挖乡村资源进行主动学习。
三、结语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在学生成长阶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乡村资源的有效利用能够进一步丰富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真正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资源,教师应当找准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合理利用乡村资源,从而进一步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教学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广林.思维可视化技术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才智,2019(12).
[2]黄道成.生活情境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J].华夏教师,2018(20).
[责任编辑 张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