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文本”,领略精彩

2021-12-09倪俊倢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文本解读文本小学语文

倪俊倢

【摘   要】  在小学阶段,对文本的解读与学习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更体现着教师的教学能力。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文本解读能够帮助学生领略不同的精彩。本文将以小学语文教学实际情况为基础,对文本解读进行深入分析,旨在优化教学,带给学生难忘的阅读体验。

【关键词】  小学语文;文本解读;课堂教学

由于社会发展迅速,导致大多数小学生对电子产品日益推崇,反而不能沉下心来阅读。而语文教师面对此种情况,更应在教学中积极引导,用趣味十足的方式带着学生阅读文本,这样就能重塑学生对阅读的认知。但是,传统教育理念的根深蒂固,致使文本阅读活动始终达不到理想的状态,学生也无法通过文本阅读的方式,促进自身综合素养的发展。对此,教师应当正视阅读教学活动,主动采用有效措施,让学生走进文本,领略文本的风采。

一、立足儿童视角,展开童趣阅读

阅读应该是随性的、生动的、充满童趣的,而不应是死气沉沉的、压抑的、局限的。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阅读更像是教师发出的指令,学生听令而行,完全体会不到快乐。而且,教师也习惯于从自身的角度解读文本,超过了学生可理解的范畴,导致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完全处于“被牵着鼻子走”的状态。因此,教师务必立足学生的视角,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展开阅读教学,营造课堂的童趣氛围。

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陀螺》一文,作者的描写极具童趣。教师应抓住这些具有童真色彩的描写,和学生深入探究,就能增强学生的代入感。比如,原文中有一段关于赛陀螺的描写,不仅写出了儿童在比赛过程中的心情,而且极具童趣之味。“然而世间许多事都是不可预料的……狠狠地撞上了!”在这段描写中,作者用生动、形象的笔触写出了两只陀螺在交锋前的火药味,而这样的描写也贴近学生的生活,因为学生大多体验过类似的场景,自然学生也格外中意这类文字。因此,教师需要立足学生的視角,让学生思考:看似平凡的瞬间,为什么在作者的笔下就变得如此有趣?同时,和学生围绕着细节描写以及修辞手法来体会“我”的步步相让以及大陀螺的“咄咄逼人”。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经历,并鼓励学生模仿作者的手法写一写这段经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有的写出了自己玩沙包的经历,有的写出了自己在公园坐海盗船的经历。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想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就要揣摩学生的想法,立足学生的立场,要站在学生的视角看待文本,并深入探究他们感兴趣的内容,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二、体会喜怒哀乐,感受文本波澜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阅读体验是非常重要的,然而这部分却常常被有意无意地忽略。因为对于教师而言,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完成一个又一个任务,比如,学会多少生字、概括文本的主要内容、解答课后习题等,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处于“沉默的状态”。然而沉默不等于沉浸,更不等于沉醉,学生在课堂上越沉默,代表着教师的教学越独裁,而这是不利于学生的心智发展的。因此,教师需要强化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体会文章的情感波澜。

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一文,展现了小主人公极其复杂的心路历程。在文章一开始,小主人公表现出了极强的期待感,然而在期待中又存在着一丝担忧。在表演过程中,小主人公都表现得非常紧张,进而影响了整个表演的发挥。等表演结束后,整个人又陷入懊恼的状态。正因有过这样一次特殊的表演经历,导致小主人公即便长大也难以释怀。为了引导学生捕捉小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就需要学生换位思考,体会人物内心世界。比如,教师要求学生思考“如果此时此刻你在排练,却有人质疑你的表演能力,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会不会既懊恼又担忧呢?”这样的问题很快引起学生共鸣,有的学生表示:“我曾经历过类似的事情,当时准备六一汇演,结果有的同学说,我可能会演砸了,那会儿真的又担心又难过。”还有的学生说:“我能理解小主人公的心情,他本来就不自信,听到别人这样的话肯定更难受。”接下来,教师将原文中与此相关的片段进行重点品读,尤其让学生关注原文中老师说的这句“不要紧,但老虎不一定要豁虎跳”,同时让学生想一想:如果你是小主人公,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学生很快表示:“我想一定是如释重负,悬着的心总算可以放下来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边引导学生品读,一边带着学生体会人物的喜怒哀乐。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想要让课堂变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喜怒哀乐,感受文章的情感波澜,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的阅读过程才能让学生沉浸其中。

三、创设文本情境,强化身临其境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情境教学法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并且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法之所以受到学生的青睐、教师的追捧,是因为它可以作用在学生的心灵深处,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神奇感受。情境创设的方法非常丰富,可以借助语言创设情境,也可以通过实物创设情境,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总之,不论采取哪一种方式,教师务必结合文本内容,这样才能为学生创造更加贴合实际的情境氛围。

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牛和鹅》一文,提到金奎叔是这样对付鹅的,“他轻轻地把鹅提了起来……吊到了半空中。”在这一段精彩、刺激的描写中,作者运用了“提”和“摔”两个动词,将金奎叔抓鹅的过程描绘得淋漓尽致。为了帮助学生体会这一场景的精彩,教师不妨为学生搜集相关的视频,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抓鹅的过程。与此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描写,试着模仿金奎叔的样子去表演,想一想能否用其他动词替换“提”和“摔”这两个动作。通过角色模拟,学生很快体会到作者用词之精准。所谓“提”,强调的是动作的方向性,即由下而上,展现出金奎叔的游刃有余。而“摔”是由上而下,展现出金奎叔的轻松心态。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营造情境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代入感,而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式。而且,通过营造情境,也能让学生的阅读过程更加精彩。

四、利用游戏互动,增进文本理解

在小学阶段,如何提升教学效率,让学生从短暂的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趣味并萌发新的学习动机,是每个教师共同关心的重要课题。尤其针对语文学科而言,学生需要学习大量的文本,而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如何令学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颇令语文教师头疼。游戏对小学生有着极强的吸引力,学生也善于将精力全部投放在游戏中,所以,为了让学生感受文本的精彩,让学生自愿沉浸在文字的世界,教师不妨在课堂上开展一些具有益智色彩的课堂游戏,同时确保游戏和教学内容密切相关,这样就能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山居秋暝》这首古诗时,教师开展了一次游戏活动,让学生试着当一回“小导游”,为“游客”介绍王维笔下的山水究竟美在何处。对此,教师给学生预留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试着结合诗歌内容撰写导游词,然后在课堂上组织竞选活动,看看哪个“导游”讲得最引人入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各出奇招,有的用快板,有的用脱口秀,用自己的方式来诠释王维《山居秋暝》的精髓。如,有的小学生是这样描绘《山居秋暝》的:“大家好,我是006号导游,今天由我来为大家介绍《山居秋暝》之美。诗人一开篇便言‘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可是诗歌后边明明提到‘浣女渔舟的细节,又怎么说是‘空山二字?其实你不妨这样想,‘空山强调的并不是一个人都没有,而是人迹罕至。而人迹罕至,意味着此处犹如世外桃源,景色极为迷人幽静。而诗人看到这座山时,正逢山雨初霁,空气想必十分清新,来到这样的山林里,即便是闲庭散步,也是别有一番妙趣。是不是光听我介绍,你都已经迫不及待要看看这景了呢?别急,咱们接着往下聊……”通过模拟导游的游戏,既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能增进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案例中,教师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导游活动,让学生通过介绍《山居秋暝》增进其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同时锻炼学生的读写能力,而这样的游戏活动是有意义的。

五、巧用合作活动,步步深入文本

受到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经历和学习背景,当教师直接为学生设定了学习任务后,学生会因为彼此之间的差异而拉开差距,无法达到相同的学习状态。而合作活动是新课改中所倡导的学习活动,学生能夠在合作中集中集体的力量,共同进行文本的分析,对此,为了促进学生的成长,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深入文本,完成对文本内容的深度分析,教师有必要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为学生创建合作互动的小组,使学生在相互交流、分析中,完成思维的碰撞,共同领略文本的精彩。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爬山虎的脚》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合作活动的创建,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内容的分析。在学生进行合作前,教师先带领学生通读文本,使每个学生都对文章的内容有自己的理解。随后,教师为学生提出“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特点呢”的问题,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基于自身的文学素养,表达自己的理解。之后,围绕学生的回答,教师对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进行分析,并按照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以优势互补为原则,为学生恰当地安排小组成员,促使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在分完组后,学生再在小组内表达自己对爬山虎的脚特点的看法,以便学生在相互沟通中深入文本,不断提高对文本的解读质量。

教师根据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为学生进行组员的恰当安排,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使学生在交换彼此的想法中,不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增强解读文本的质量。

不论是阅读一篇文章还是阅读一本书,兴趣都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在小学阶段,文本教学的关键就是吸引学生的兴趣。本文提供了几种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策略,旨在让学生走进文本,感受阅读的魅力。在之后的语文课堂上,为了让学生真正地深入文本,感受文本的精彩,教师应当继续创建文本的解读方法,促使学生立足多个角度,对文本中的内容进行探讨和解读,以便学生充分把握文本的精髓,提高对文本进行解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芦艳.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教育研究,2020(24):62-63.

[2]康玉芝.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J].中国教师,2020(S1):75.

[3]庞晓燕.解读文本,有效提问——小学语文课前如何设计有效提问的策略[J].天津教育,2019(36):102+104.

猜你喜欢

文本解读文本小学语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