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组合作:催生魅力课堂的“桥梁”

2021-12-09缪秋洄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桥梁小组合作小学数学

缪秋洄

【摘   要】  随着新课改的稳步推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渐渐淡出了舞台,因为无法适应学生新的发展需求。基于这样的背景,很多扎实、有效的教学方式走进了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就是其中的一种。运用小组合作,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增强学生获取新知的内驱力,建构完善的知识体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教学方式之一,通过将学生分成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新知探索,让学生进行自我思考、互动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共同提升,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然而,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中,一些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弱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将知识生硬地灌输给学生,学生被动接受,严重影响了学生知识建构的历程,挫伤了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和热情,压抑着学生的个性发展,无法形成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关键品质和重要能力。因此,作为新时期的数学教师,应改变以往的教学观,优化教学策略,适时地引入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任务的指引下,高效探索,挖掘学习潜能,让学生真正拥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实现知识技能间的互补,形成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建构富有生命力的小学数学课堂。

一、有效分组,奠定小组合作基础

众所周知,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全体学生面向黑板,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毫无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尽管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习效果却不尽人意。而小组合作学习是几个学生围坐在一起,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实践和动手操作,在相互协作中完成新知的内化。这样的学习模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而为了确保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教师应提前分好小组,促进学生间优势互补,相互帮助,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作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受益。

为了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一个合作学习小组通常以4到6人为宜,每个小组内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如果小组内的成员太多,会致使少部分学生没有时间发言,无法和别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学习成果;小组成员太少,无法形成合作的氛围。小组成员搭配的时候,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组间同质”是指各个学习小组,男女生的比例相当,基础好的人数接近,这样才有助于各个小组进行公平竞争;“组内异质”应关注成员间的能力差异、生活环境的差别等,做到合理搭配。这样的分组,使每一个学生都意识到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优等生表演的舞台,而是促进每一个成员齐头并进的平台。

小学生年龄尚小,活泼好动,自制能力较差,如果教师组织不到位,就会在授课中出现混乱,对小组成员的意见无法做到有效吸取,学生无法进行自我修正和自我完善,造成适得其反的情况,有悖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真谛。因此,教师在小组合作前,应了解每个学生的能力差异、性格特点,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分组。

二、创设情境,唤醒小组合作欲望

数学素来有“冰冷的美丽”之称,究其原因,是数学有着很强的复杂性和深奥性,难以直接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缺乏兴趣支撑的学习必定是低效的、被动的。而小组合作学习是情知相伴的认知过程,要想提高合作学习效果,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唤醒学生的合作学习欲望是教师首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需要教师创设有效情境,激发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自己解答不了、需要和别人交流、听取别人想法的欲望,无形中增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参与性,使小组合作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在教学“统计”相关知识时,教师播放了在课前录制的视频:下班高峰期,学校马路前有很多车辆通过,络绎不绝。这样的场景学生非常熟悉,立即来了兴致。教师让学生看着屏幕,统计在3分钟内通过学校门口的车辆。学生兴趣倍增,争当统计员,但很快发现了问题,一会儿要看,一会儿要记,根本忙不过来。3分钟过去后,每个人汇报的数据都不相同,教师趁势问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有的学生说车辆太多,看了这辆,忘了那辆;还有的学生说,速度跟不上……教师追问:“有没有好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这时,学生自然产生了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愿望,最后决定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每人统计其中的一种车辆。于是,学生立即投入统计中,他们的兴趣高涨,学习效果自然好。

上述案例,教师根据所教内容,巧妙地创设情境,运用微课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产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欲望,进而融入小组合作学习中,这比教师单纯的讲解、告知效果要好得多。

三、分工明确,小组合作有的放矢

小组合作学习是通过群体活动完成学习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每个成员都应该有明确的职责和任务。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选取一些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学习小组组长,在小组内负责任务的分配、交流的顺序安排、结论的汇报等事情。教师应强化对组长的指导,确保小组合作学习有的放矢,达到省时、高效的目的。

在教学“校园的绿化面积”时,教师将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带出教室,来到室外。然后讓各个学习小组到校园里寻找合适的草坪、花圃和小树林,先估计它们的面积,再量出相应的数据,算出结果。为了更好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长进行了明确的分工,有负责找地块的,有负责找测量工具的,有负责测量的,还有负责计算的,真正做到各司其职,每个人都有事情做。如有的学习小组找到了梯形花圃,负责测量的同学先测量了花圃的上底、下底,然后测量出了高;负责计算的同学根据课堂中所学的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很快算出了梯形的面积。在各学习小组分别完成相应地块的测量、计算后,教师组织各学习小组进行了汇报,算出了校园里总的绿化面积,进而算出了人均绿化面积。

上述案例,教师针对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了小组学习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性,让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能“动”起来,有效地联系了课本与生活,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四、创造条件,深化小组合作认知

小组合作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有助于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让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精心剖析教材,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时机,让学生运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对新知进行猜想,然后动手验证,让每一个小组成员在小组研究学习中都能拥有表现的机会,使学生各抒己见、各展所长,达到协作互补、共同进步的目的。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教师出示了大大小小的圆柱体和圆锥体,然后拿起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向学生询问道:“同学们,老师说它们的体积是相等的,你们同意吗?”这时,有些学生说:“不同意。”还有的学生说:“同意。”教师追问说:“为什么?”学生纷纷举手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有一个学生说:“圆柱和圆锥的形状大小不同,体积肯定不相等。”又有学生说:“它们等底等高,底和高的乘积相等,所以体积是相等的。” ……学生都争着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接着问:“大家各执一词,谁都不能说服对方,那么可以用什么方法证明一下呢?”教师将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有的学习小组选择将圆柱体里面灌满水,滴上几滴墨水,然后向圆锥体容器里面倒,看可以倒几次;也有学习小组将圆锥体容器里面盛满沙子,然后向圆柱体容器里面倒,看需要几次才能盛满。小组成员经过讨论和动手操作,有了结论,发现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是不同的,且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3倍,反之,圆锥体的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样的学习过程强化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比教师单纯的告知效果要好得多。

上述案例,教师在课堂中把握时机,选择有价值的内容,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学生人人参与,相互启发,取长补短,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以积极、饱满的热情投入合作学习之中。

五、及時评价,提升小组合作效果

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有效的评价对小组合作学习起着导向与促进作用,有助于学生充分展示合作学习成果,激发学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更好地提升他们自我表现的自信心,从而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定期评价小组学习的情况,让每个小组成员了解学习成果,体验合作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在教学“乘加、乘减的混合运算”时,教师出示题目:“小明割了18千克草,小红比小明少割6千克,两人一共割草多少千克?”在交流环节,出现了这样的情景:一个学习小组成员在充分讨论后,走到讲台前面,按照他们的组内分工,每个小组成员都有事做,一个学生分析题意,一个学生说每一步计算的依据,还有一个学生将算式板书到黑板上,18×2-6,最后一个同学向其他学生征求意见:“你们听懂了吗?还有疑问吗?有不同的意见吗?”这时,有学生问:“18×2算的是什么?”还有学生问:“其他小组列出的算式是18-6+18,你们列出的算式为什么和其他小组不一样呢?”另外,有学生问:“能否解释一下18×2-6表示的意思?”面对这些问题,台上的学习小组均派出代表进行了回答和补充。教师因势利导,抓住时机进行评价,尤其是他们能跳出常规思维,探寻有效的解题策略,值得其他学习小组成员学习,班级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个学习小组成员都带着成功的喜悦回到了座位。

上述案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改变了评价的重心,因为传统的评价重心是激励个人竞争,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确立的是合作学习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有助于提升合作的效率。

总之,小组合作是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改变了以往教学方式对学生的束缚,有利于学生发挥主人翁精神,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促进学生之间情感交流,实现互帮互助,达到共同提升的目的。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遵循新课标的教学要求,顺学而教,为学生搭建小组合作学习的平台,让他们在小组学习中轻松掌握所学知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张龙珠.小组合作,体验成功——浅析小学数学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J].新课程(中),2019(12):130.

[2]孙莉.关于小学数学课堂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思考[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23):125.

[3]王亚萍.合作学习,让精彩“唾手可得”——谈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应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6):187.

猜你喜欢

桥梁小组合作小学数学
重庆桥梁发展史揭开新篇章
手拉手 共搭爱的桥梁
我想做一名桥梁工程师
用提问搭建有效初中数学教学的桥梁
作文评改“五步曲”
论构建英语高效互动课堂的策略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新课标下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