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会刊视角下机械工程领域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探讨

2021-12-09勇,郭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会刊办刊机械工程

陈 勇,郭 伟

(湖北工业大学 《中国机械工程》编辑部,湖北 武汉 430068)

近年来,在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等部门的政策与基金的支持与推动下,我国的科技期刊集群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于2018年11月14日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强调要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科学编制重点建设期刊目录,做精做强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领域期刊[1]。《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指出,要建设专业学科领域内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学术期刊群,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优秀学术期刊,推动我国学术期刊整体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2]。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主办或参与主办的科技期刊,是我国最重要的出版与学术交流资源之一。据统计,截至2017年12月,181个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共主办或参与主办科技期刊1 105种(其中中文期刊940种),数量已超过我国科技期刊总数的1/5,涵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各学科领域,总体发展状况良好[3]。

在刊群建设方面,国内外已有不少成功的案例。例如,赵少飞[4]从新刊孵化、编辑出版流程和品牌推广3个方面,分析了英国皇家化学会(RSC)刊群的发展模式。朱拴成等[5]以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所属20种科技期刊为例,介绍了该院在集群网站建设、采编平台建设、微信平台建设、期刊品牌打造、质量管理、编辑培养等方面积极探索的成功经验。姜永茂等[6]认为,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今后发展的关键是如何尽快向专业化、集约化、数字化方面转型。杨蕾等[7]介绍了《中国激光》杂志社在专业化期刊集群建设中的创新思路,提出了不同类型期刊群建设的建议和设想。上述文献从不同视角,给出了我国科技期刊集群化建设的“良方”,但关于刊群核心功能的研究报道较少。本文结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以下简称总会)主办的30余种学术刊物的情况,针对机械工程领域普遍存在小而散、人财物等问题,尝试从学会会刊特定的视角,对期刊的集群化发展问题展开讨论。

1 国内机械工程领域科技期刊特点及总会主办期刊现状

1.1 国内机械工程领域科技期刊的鲜明特点

我国机械学科历史悠久,理论成熟,实践丰富,具备传统学科所应有的较强的稳定性[8]。我国机械工程领域科技期刊不仅办刊历史长,而且办刊水平较高,在长期的办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办刊资源和经验。机械工程领域科技期刊种类多,行业内名刊比较集中,且已有多年的数据积累,在当前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承担着机械学科学术传播重任的机械工程领域期刊面临着机遇与挑战。笔者在长期的办刊实践中发现,机械工程领域期刊具有一些鲜明的特点,如公式、实验、仿真、样机、应用实例多、等等。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这些特点也在不断变化。

1.2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主办期刊现状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成立于1936年,是我国成立较早、规模最大的工科学会之一。编辑出版与学术会议是学术交流的两翼。总会出版的学术刊物有60余种,对推动学科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9]。总会近年来为建设期刊集群做了大量的调研及前期准备工作,总会刊群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笔者对总会主办的39种期刊被国内外知名数据库收录情况进行了统计,如图1部分收录情况。主要包括9种数据库: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武大版)(RCCSE)、美国化学文摘(CA)、科学文摘(SA)、文摘杂志(AJ)、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美国工程索引(E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总体来看,总会刊群在国内的学术影响力较高(核心期刊占比69%),但在国外的学术影响力普遍偏低(如SCI收录仅1种)。值得注意的是,总会刊群中有5种期刊尚未被上述9种国内外数据库中的任意一种收录,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其中部分刊物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图1 总会主办期刊被国内外数据库收录情况

目前“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期刊网”(http://qikan.cmes.org/)已正式上线运行。下一步,总会将组建相应的出版集团或成立期刊工作委员会,从而进一步整合总会期刊现有资源,旨在搭建机械行业产学研交流平台,为机械学科及行业服务,充分展示中国机械工业最新进展,进而引领学科发展,提升中国机械工程行业的国际学术影响力。

2 会刊视角下刊群的核心功能

科技期刊集群化建设和发展的首要任务是确定刊群的核心功能。逐一审视30余种机械期刊是较困难且没有必要的,之所以选择会刊这一特定视角,是因为从创刊之日起,《中国机械工程》就在总会的直接指导下办刊,这也是后来成为会刊的源头[10]。结合会刊近年来的融合办刊实践,笔者认为刊群至少应具备五大核心功能——学术采集、学术评审、学术制造、学术传播、学术反馈。

2.1 学术采集

对于科技期刊,狭义的学术采集包括以下几种模式:1)等候来稿——被动模式;2)主动约稿——主动模式;3)策划活动/会议——主动+被动模式;4)寻找合作者——主动+被动模式,或依赖模式。若模式1)的权重太高,将影响产品(即论文)的质量和发展,这样的编辑,姑且称之为“圈养”的编辑;若模式2)的权重太高,不仅耗费策划编辑的精力、财力等资源,而且操作上困难重重;模式3)需要投入大量人财物等资源,可能表面上看似“热闹”,但最终效果不一定好。综上,这4种学术采集模式各有利弊,期刊在不同的发展时期,4种模式的权重可以动态调整。

以会刊的学术采集工作为例,目前总会下设36个专业分会,会员约18万,由此可看出,会刊要做好学术采集工作是非常困难的,需要平衡各方需求。会刊第二届编委会主任谢友柏院士曾明确指出,如果过多地涉猎几十个门类的子学科,以会刊的周期与容量,是很难满足各类专门人士需求的;国内专业机械期刊约200种,而各专业门类之间的交叉融合,恰恰是留给会刊来填补的[11]。笔者认为这一论断,即可视为会刊学术采集的指导思想。

2.2 学术评审

某种程度上说,学术评审是科技期刊的“世界性”难题。期刊审稿速度慢,已成为作者们反映最多和最突出的问题。目前多数期刊都存在评审效率低、周期长,专家被动接受审稿信息,送审专家不精准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郭伟[12]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专家主动审稿模式(群审稿);笔者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群审稿的实施路径,并分析了实施群审稿的重要作用及面临的问题[13]。下一步,笔者所在团队将全面实践群审稿模式(具体实践效果将另文阐述),为其他刊物提高同行评议效率提供参考。

2.3 学术制造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14],制造业的走向对科技期刊,尤其是机械科技期刊的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广义的“制造”,是指人类创造财富(包括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过程。蔡玉麟[15]提出了制造科技期刊的内涵:将“出版”科技期刊引向“制造”科技期刊,就是借鉴物质财富的创造经验来推动精神财富的创造。本文所述的“学术制造”隶属于科技期刊制造系统框图中的“制造子系统”,包含编辑“六艺”中的编稿、发稿、校对以及其后的产品制作。“制造子系统”涵盖内容众多,其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2.4 学术传播

在纸本时代,学术传播呈现单向、凌乱、传播体量小、静态化、传播后无反馈以及多种传播方式孤立等特点,且多为被动传播,传播效果不佳,不能适应媒体融合时代的受众需求。蔡玉麟[16]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分析,提出科技期刊的核心功能应由传播信息提升为“生产智慧”。在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和总会的资助下,会刊推出了多种形态的数字化传播媒介和产品,采取自主传播和依托(委托或合作)传播两种方式,通过数字化产品对纸媒进行数字化拓展、延伸,形成了会刊的学术传播方阵[17],并在实践中形成动态调整和完善的机制。目前,该传播方阵已衍生出多种产品并在行业内产生了一定影响力。

2.5 学术反馈

学术反馈这一核心功能,折射到科技期刊的办刊理念上只能是“为读者服务”。目前科技期刊的反馈渠道较少,仅仅依靠知网、万方等来反馈数据无疑是不够的。反馈源太少,反馈后的整改不力,不能深入了解读者的需求,这些问题都困扰着办刊者,若无法解决,就谈不上“为读者服务”,更谈不上“学术引导”。时至今日,“为读者服务”仍是我国科技期刊的软肋[18],树立这一办刊理念并全力践行,也是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必然要求。鉴于此,会刊将通过精准服务、精准传播、精准引导,探索读者回归之道。

3 刊群建设需要解决的若干关键问题

3.1 发布并定期更新本领域期刊分级目录

2019年8月,中国计算机学会(CCF)发布了《CCF推荐中文科技期刊目录》(每2~3年更新一次),遴选出最顶级期刊7本,非常优秀期刊11本,优秀期刊19本。CCF同时强调,不建议任何单位将该目录简单作为学术评价的依据[19]。笔者认为,CCF的这一做法无疑对学术评价的改进起到了推动作用,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学会和机构跟进,从而积极促进各学科领域的学术评价改革。

2017年9月,在会刊第五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上,就有几位编委呼吁总会尽快发布推荐期刊名单,以供各高校及科研机构等进行学术评价时参考。2020年12月,根据中国科协统一部署,总会正式发布《机械工程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20],参评期刊主要为我国机械工程领域的中、英文科技期刊,包含我国机械工程领域的49种期刊,其中,T1级6种,表示已经具备或接近国际一流期刊水平;T2级18种,表示达到国内外知名期刊水平;T3级25种,表示业内认可的较高水平期刊。该《分级目录》的发布,使我国机械工程领域期刊形成良性竞争机制,稳步推进刊群发展。

3.2 构建刊群综合服务平台

刊群综合服务平台是刊群建设的必备选项,参照国内较成熟和稳定的刊群平台可以少走弯路,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如中国煤炭期刊网充分整合了行业期刊资源,并在此基础上统一搭建了刊群展示平台、稿件工作平台和行业数据集成平台[21]。笔者认为,刊群使用统一的稿件工作平台后,作者可以减少重复注册和投稿,免去选择合适期刊之“苦”,从而提高投稿效率;专家也可以直面刊群,“跳出”单刊范畴,从而提高审稿效率;各编辑部还可共享论文库、专家库资源(可依托群审稿模式[12-13]来建设),从而缩短发表周期。应当指出,平台建设和维护成本以及各刊具体操作人员的培训,也是构建刊群综合服务平台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3.3 形成刊群特色,营造期刊文化,推动学科发展

刊物特色是刊物内容和形式的总合,所以塑造特色和营造期刊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10]。刊物特色和期刊文化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长期办刊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办刊宗旨在现实中的映射。如何将各刊特色有机组合起来,在国内各种期刊集群中形成鲜明的刊群特色,需要总会的指导和各刊的具体实践(办刊实践+社会实践)。而推动学科发展,应是刊群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也是办刊人的终极目标和历史使命。

“制造”科技期刊集群,是新时代的召唤,也是当前我国科技期刊做大做强的途径之一。刊群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成千上万的“零件”来“装配”。笔者尝试从会刊视角展开讨论,难免管中窥豹。此文仅为抛砖引玉,期待更多的同人,尤其是机械工程领域期刊同人来共同关注和探讨这一课题,共同推动科技期刊集群的建设和发展。

猜你喜欢

会刊办刊机械工程
《中国机械工程》第五届编委会
《中国机械工程》第五届编委会
《中国机械工程》第五届编委会
中国心理学会前身中华心理学会会刊《心理》封面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社区天地》:全媒体时代会刊的创新发展
会刊的功能定位及其实现路径
地域性文化刊物编辑办刊思想与具备的能力
以工匠精神打造专业媒体——《浙商》杂志办刊14年垂直领域耕耘的启示
全省首届少儿期刊办刊经验交流会在长沙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