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协作 共同发展
2021-12-08王菲菲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当前小学教学工作中教师最常采用的教学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同时也能够利用这种创新性的合作模式来丰富学生知识学习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共同发展。对于小学数学学科而言,教师同样可以借助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为学生们创造更多的合作交流与互动学习机会,在构建高效数学课堂的同时,实现班级中所有学生的共同进步。文章则主要分析小学数学小组合作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团结协作;共同发展;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教学策略
一、 引言
小组合作学习是当前新课程标准改革背景下所倡导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小组合作学习能够直接扭转小学生被动式学习状态,并且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因为是与同龄人之间进行团结协作、互动交流,他们也会更好地适应课堂学习节奏,从而充分发挥出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最终达到提高学习效率与质量的目的。数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教师则可以积极地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结合不同学生学情与认知水平,对其进行科学、合理地分组,第一,能够锻炼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增强其问题分析能力与解决能力;第二,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不同学生各司其职,共同完成自主学习任务,也有助于学生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且在习他人之长、补自身之短的过程中实现持续进步。
二、 设计合作探究问题
设计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的探究问题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因此为了更加顺利地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展开,教师应当结合教材中的知识点提前为学生们设计一些具有合作价值的数学问题,借助问题引导来逐步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完成团结协作、合作互动的学习任务。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小数乘整数”的相关内容时,则可以先在课堂上引入这样一道简单的数学问题:文具店里一本笔记本的单价是3.5元,小胖为了方便做好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的笔记,因此一共计划买3本笔记本,那么他一共需要支付多少钱?在这一具有生活气息的数学问题中,学生们在小组合作讨论时也能够积极地调动自身思维,为小胖计算购买3本笔记本的总花费。而教师则应当给足时间,并增强课堂巡视,注意发现不同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所采用的计算思路。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有的学生指出,一共买3本笔记本,那么只需要做两次加法,通过算式3.5+3.5+3.5=10.5元得到答案;有的学生则联系之前所学习过的整数乘法内容,将“3.5元”转化成“35角”,通过35×3=105(角)=10.5(元)算出结果;还有的学生则直接列出了3.5×3这一算式,并尝试运用竖式计算展开运算……接着,教师则可以将学生们所运用的解题方法在黑板上罗列出来,并且引导学生继续思考:这些方法都运用了哪些数学计算知识?比较这几种方法的相似之处,哪一种方法最为简便?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学生自然而然地会发现,这几种方法都是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来计算的,且直接运用小数乘整数的方式是最为简便的,基于这一认知,教师则可以着重讲解“小数乘整数”的实际计算过程,帮助他们掌握在计算中如何处理“小数点”的相关计算技巧。最后,为了巩固学生对于小数乘法的理解与认知,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总结、概括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将学生的探究积极性与数学思维有效激发出来,促使其在自主探索中形成数学转化这一重要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逻辑推理能力,并使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三、 选择合作学习契机
为了发挥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应有价值,教师需要科学地为学生选择合作学习契机,结合所需要掌握的数学内容、学生们的实际学习状态、教学环境、教学空间等,综合考虑是否有开展合作学习的必要与可能,认真思考有哪些内容是需要进行合作的,哪些内容不适合合作学习而应当独立思考的,如果需要合作学习,应该如何展开活动?
从另一角度上说,教师在具体的数学课堂上,一旦发现学生难以开展独立自主的学习活动、单凭个人无法完成学习任务,或者是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知识点有着不同的意见与想法时,则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契机。此时,教师应当科学地把握这一契机,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消除数学认知偏差,从而共同发展进步。
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相关内容时,发现班级中有的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式有着不同的看法,大部分学生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从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演变而来的,都是运用“底边长×高”的方法计算的;但也有的学生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与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联系起来,认为二者的计算方法是相同的,即面积=(a+b)×h/2,其中a为梯形上底长度;b为下底长度。针对学生们对于这一知识点所产生的不同理解,教师则可以趁机运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并且将不同观点的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鼓励他们运用自己的方法论证自己所持的观点,或者思考自己所持观点是否存在错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的学生先在草稿纸上画出了一个底边为4cm,高为3cm的平行四边形,接着,分别运用长方形面积公式与梯形面积公式进行面积计算,结果发现两种计算方法所得出的结果是相同的,即4×3=(4+4)×3/2。但为了纠正学生这一认知偏差,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与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进行再次验证,即分别画出一个长为4cm,宽为3cm的长方形与梯形,而在这一合作探究任务中,学生自然而然能够发现,这一条件能够满足长方形图形的性质,但是不滿足梯形的性质。因此,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中,其计算方法并不与梯形相同。从这一教学案例可以发现,教师应当善于把握住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契机,利用学生的认知分歧,引导他们对学习过程中所感到疑惑或者不确定的地方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而在得出正确结论的这一系列分析、猜测、验证过程当中,学生自身综合数学能力也能够得到更加有效的锻炼,合作学习模式应用意义则也能得以进一步凸显。
四、 优化合作学习情境
数学学科中不乏抽象性相对较强的知识点,但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更加习惯运用自身的形象思维去理解、记忆知识点,那么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时,可以适当地创设并优化具体学习情境,将数学知识点生动化、趣味化,这样一来能够适当地降低数学学习难度,二来也可以帮助学生在合作学习活动中明确学习目标,加深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位置的表示方法”相关内容时,为了引导其更好地理解坐标、方位等抽象性较强的数学概念,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相应的游戏情境,以学生座位作为游戏活动道具,并以数对的形式为每一个座位进行坐标的标记,如第二行第七列为“(2,7)”、第五行第六列为“(5,6)”,以此类推。接着,将所有座位的坐标记录成小卡片,不同的合作小组成员依次到黑板上抽取坐标卡片,并对应坐标位置,迅速地找到卡片上的位置坐下,游戏过程中为每个小组进行游戏时间计时,寻找座位并坐下用时最短小组获胜。在这一益智游戏中,学生的活动热情会被教师充分地调动起来,知识掌握程度较为良好的学生能够快速地读取坐标信息并寻找到自己的位置;而部分知识掌握程度较差的学生,则也可以在游戏情境中逐渐强化自身认知。另外,为了优化合作学习情境,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们的知识理解情况对游戏规则进行调整与修改,将接力找座游戏转换成迅速抢座游戏,由教师抽取坐标卡片,不同的小组分别派出一名成员,在读取卡片信息后,坐对座位的学生获胜,坐错或者没有抢到座位的学生淘汰。由于在之前的接力找座游戏情境中,学生们已经逐渐熟悉了运用数对形式进行位置表示的方法,因此在游戏升级后,比赛也会变得更加激烈,学生在小组学习活动中也会越来越投入,其数学学习体验也会得到增强,在紧张热烈的课堂氛围与游戏情境中,学生也能够始终围绕知识点进行知识认知深化。总而言之,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课堂,使学生以实践形式不断巩固本课学习内容,使学生体会到团队合作对成功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了团队合作意识。并且在情境设定之下,学习过程也会变得更为生动有趣,学生则能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在合作中完成知识点的学习,实现全体同学的共同发展。
五、 做好合作学习调控
教师是小学生学习进程中的重要引领者,其发挥着教学指导与学习调控作用,因此在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课堂上,教师应当从学生学习情绪、课堂教学进程、教学问题、合作学习时间等不同角度出发,做好合作学习调控,促使小组合作学习开展更具合理性与实效性。例如,教师在教学“统计初步”的相关内容时,则可以为学生布置一系列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等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并且指导学生在小组内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合作共同完成这部分内容的实践练习。在这一合作学习过程当中,部分学生有可能会对自己所承担的合作任务感到不满,认为自己没能在团队中发挥出更好的价值,同样,也有的学生可能会觉得给自己安排的团队任务过多,组内分配不均衡等。针对这类情况,教师则需要对产生情绪的学生加以疏导,以此确保合作学习能够顺利地推进。另外,由于课堂学习时间相对有限,故而在学生的问题分析与解决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对不同环节的教学实践与教学进度加以控制调节,避免出现由于讨论时间过长而导致教学任务没有完成的情况。当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完成之后,教师也应当鼓励学生展示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最后,组织小组成员之间、不同小组之间进行学习情况、学习效果的反馈评价,将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等内容综合起来,引导学生更加客观全面地了解自身学习现状,做到明确自身不足,学习他人之长而逐渐寻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学习技巧。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会存在较多的影响因素,这些因素会影响学生实际的学习质量,此时,教师则需要做好合作学习的调控,增强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锻炼培养,推动其数学综合素养与应用能力的双重提升。
六、 结语
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积极、灵活地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精心为学生设計合作探究问题,科学地选择并把握住合作学习活动开展契机,创新教学思路,为学生创设优化课堂合作情境,并做好合作学习过程中的有效调控,引导学生在团结协作中取得持续的进步,从而为其后续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靳懂琴.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研究[J].新课程,2021(13):141.
[2]甘智锟.探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J].南北桥,2021(6):79.
[3]李林献.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探究[J].广西教育:义务教育,2021(3):50-51.
[4]华毅.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策略[J].数码设计,2020,9(2):182-183.
[5]李乃才.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2):299-300.
[6]王有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运用策略分析[J].新课程,2019(6):146-147.
作者简介:王菲菲,上海市,上海市浦东新区高桥镇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