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宋代团扇画题材的艺术探究

2021-12-08李子晗王蕊宋磊

西部皮革 2021年20期
关键词:团扇人物画刻画

李子晗,王蕊,宋磊

(河北科技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91)

1 团扇的历史溯源

团扇,也叫“纨扇”或者“宫扇”,是中国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器物,团扇的结构主要是扇面、扇结构和扇柄三部分。由于它的形状像月亮,因此给人一种和谐团圆之美[1]。经过长时间的历史演变,其外部的形状结构也随之改变,由开始的圆形衍生出斗形、苹果形、瓜形、梧桐形、香蕉形、葵花形、花瓣形等多种仿生的艺术形态。在古代,团扇除了具有日常的基础功能外如引风纳凉,还衍生出其他的功能如作为舞蹈道具等。也经常被用于政治教化活动中,象征社会地位和礼仪规范。

团扇具有悠久的历史,根据史书记载早在西汉成帝(公元前32—前7 年)时就已出现,并开始使用[2]。汉代的丝织手工业发达,所以扇面制作原料多用绢、纨、素、绫、缯等,面色尚素白,扇形尚圆形,故后人称其为团扇,或合欢扇。团扇的特点是扇柄为中轴,左右对称。自从对称式团扇出现后,历代沿用,并成为我国传统风格的扇型。汉时由于赵飞燕入宫而失宠的班婕妤曾有诗云:

新制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圆如明月。

汉朝推崇洁白素雅的团扇,之后慢慢开始流行在上边题诗作赋。《齐书》中说,南朝时即有人“于扇上图山水,咫尺之内,便览万里之遥”,这是文献上记载的较早的山水扇面。《南史》中记载宋文帝极其赞赏王僧虔写在素扇上的隶书,还叫画工描绘浙江天台赤城山水于白色的团扇上,于是当时便出现了七宝画团扇之类的高档扇种[3]。

到了汉朝和唐朝之后,经济快速发展,各地的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以及工艺技术的发展,扇子的材料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扇子的种类也日益丰富多样。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关于扇子的记载,当时的扇子主要分为罗扇、绢扇、续扇、碧纱扇等,其形状样式也有很多[4],团扇以此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成为了每家每户必备的用具。团扇由于大多数为圆形,而古代社会“圆”也代表了当时封建社会人们对于宇宙万物的认识,还代表了人们对于自己精神世界情感以及审美观念的表达,在当时“圆”也象征了神圣、和谐、圆满。在唐代著名画家周昉的《挥扇仕女图》中,有一名侍从手拿一长柄团扇在一名贵妇人身旁为其扇风纳凉,由此可知,在当时团扇的使用已经很普遍了。

在宋代,因为受到理学思想“格物致知”以及当时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平淡自然、韵味深远、简约自然的风格成了宋代的审美主流。不管是当世还是后代文人墨客,观宋画之美,美在简单、含蓄、谦卑、轻柔的艺术态度,宋画家进行创作时,不再是为了展现画面的绚丽多彩,也不同于唐代通过绘画来宣扬一种教化模式。他们更倾向于自我内心的表达,这一时期的画作成就,以及绘画艺术的高歌猛进,像极了欧洲学院派写实主义到印象主义的过渡。因此也造就了团扇书画创作的高峰,数量繁多,题材广阔,以花鸟山水画为多,兼及风俗民情。宋时建立了宫廷画院,在喜好并擅长书画的宋徽宗赵佶统治时期,宋代的画院达到了最兴盛时期,在他的大力倡导下,画院成了当时的绘画活动中心,名家荟萃,精品纷呈,文人画也应运而生,应时而兴,题材极为广泛[5]。南宋时期还出现了中国绘画史上著名的“南宋四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和夏圭,这不仅对宋代美术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而且留下了不少佳作于纨扇上,此时期纨扇之普及,扇画之兴旺,堪称扇艺史上的顶峰。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扇业扇艺都盛极一时,不仅有专售团扇的店铺,还有“吴扇新翻制素绵”的“绵扇”品种。

2 团扇的绘画题材

宋代的团扇绘画以其精湛的技法和丰富多样的题材,在众多的绘画形式中脱颖而出,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宋代的团扇形制不大,却让观众们在这咫尺之间感受到它独特的艺术魅力,正因如此,它对后世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代团扇绘画题材大致可以分为人物、山水、花鸟[3],留存下来的作品种类很多,成为宋代绘画欣赏和研究的重要对象。

2.1 花鸟画题材

花鸟画是团扇绘画的第一大主题,其次是其他主题。花鸟画不仅仅是以花鸟的表现为基础的,艺术家们还通过生活中的意象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王国。花鸟题材的团扇画采用了精湛的绘画技法,用精细、细腻的触法来表现物体的形状,然后对其进行着色。由于受到团扇形状和尺寸的限制,整个画面的内容并不多。画家们在题材的选取上十分喜欢植物或者动物,以此来表达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例如,莲花、竹子、牡丹以及自然界的鸟类等。画家们将他们的情感寄托于画中,因而他们的内心世界也得到升华。根据整理的现存的大量扇面花鸟题材,又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对于植物的刻画;二是以动物为主的刻画;三是以清供为主的刻画,例如:盆景、插画、工艺品、古玩、文具等[6]。一般来说,除了人以外,所有的自然景观都可以成为花鸟艺术表现的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绘画技术日趋成熟。写生和写实性也是宋代绘画中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宋代画家们对于艺术的独特理解,也使得宋代的绘画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同时在庭院绘画的影响下,团扇的色彩丰富典雅,线条极其细腻。它不仅可以再现物体图像的美,还可以显示物体图像的一致性,并使用线条变化来显示图像的节奏。

2.2 山水画题材

南宋和北宋时期的山水画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写实性,以山石、流水、树木和亭台楼阁为主要刻画对象。他们还采用创新的构图手法如“马一角、夏半边”和“一河两岸”来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从而将他们的感情置于山水之间[7]。例如,南宋李嵩的《溪山水阁图》(如图1 所示)其中描绘了森林、悬崖峭壁、危石、空山和白云[8]。溪水前面有开放的亭台,虽然亭台只是用粗线条勾勒出轮廓,但造型非常精确、结构清晰。近处的景色有板桥,非常狂野。亭子里的人物从栏杆向外眺望。在湖光山色的背景下,画面优美、清晰,略显空寂。山石被斧头劈开,树木微微拖曳着树枝,非常具有马远的风格。

图1 《溪山水阁图》

北宋时期山水画的构图多为“重峦叠嶂”的“远映”空间布局。根据这个特点郭熙总结出了“上留天之位,下留地之位,中间立意定景”的构图模式,这种模式简称为“全景式”,全景式的构图模式通常适用于刻画宫殿、寺庙、庭院等。这种构图最显著的特点是纵向取景,它要求场景要大而完整,包括天空和大地,以展示雄伟的高山。

如果说北宋的全景式构图庄重肃穆,而南宋的则更擅长对于边角之景的刻画,其显著的特点就是以小见大、以少多喻。受到当时地理环境以及北宋画院不断南迁的影响,特别是当时非常有影响力的画家南迁至江南,因此他们自然而然受到“残存于浙江一带”的唐代逸格水墨“流风遗韵”的影响。

2.3 人物画题材

就宋代团扇画中人物题材而言,主要有两种表现手法,即工笔和写意。从题材和内容上主要划分为两类:第一,借古喻今的历史故事画;第二,反映农村生活和小市民的风俗人物画。

在人物的刻画上,北宋与南宋也有很大的区别。北宋时期的人物画主要包括风俗画、肖像画、道释画。其中道释画的发展受到了宗教影响,例如道观的盛行、寺庙的修建等。到了南宋,人物画的发展则完全脱离了宗教的影响,这时的人物画则真正成为了刻画人物的绘画。画家们喜欢以田间乡村的场景、仕女以及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为主要的刻画题材,这些风俗人物画同时也反应了当时的社会现象。虽然“院体”风格是当时的审美主流,但也有一些创新的风格出现,例如梁楷的“减笔”人物画,其用笔非常的简练、墨色的变化十分多样,对于物体的刻画并不拘泥于中锋还是侧锋,造型上只求意到,不求具体的形似,这种独特的创作方式也促进了风俗画的发展,对于人物的刻画也更具艺术性、观赏性。再如宋代李嵩有一幅代表性的风俗人物画《市担婴戏图》(如图2 所示),在这幅扇面上描绘了一个小贩满载着货物进入村庄。他一放下货物,一群小孩子和妇女就围了过来。图中左侧是一名妇女,怀里的婴儿正在吮吸着喝奶,这个妇女的旁边有几个活泼的孩子,其中一个孩子一边指着货物一边去使劲地拉着另一个孩子,走在最后的是一个咬着手指的孩子,他用一只手拿着挂了一个鸟笼的树枝。图片的最右侧是一个正在整理货物的小贩,他一边整理货物一边不放心地往回看了看爬在架子上的孩子。整个图像以“一”字水平展开,这很容易将观众的视线从图画中移开,但画家通过小贩回头的动作的巧妙设计将观众的视线移向左侧,然而最左边有一棵柳树,纤长的柳树又将人们的视线转移到了右侧,如此循环形成了一个巧妙的回流之势,使人们的视线不由自主地留在画面上,对于扇面上人物服装的刻画,李嵩用细劲铁线描表现百姓的衣服质感,刻画得十分精准。扁担上货物的刻画轮廓清晰而详细,蹦蹦跳跳的孩子,风吹日晒的小贩,都刻画得惟妙惟肖、生动自然,表现李嵩对百姓生活观察之细致。

图2 《市担婴戏图》

宋代以团扇形式出现人物画的作品多以风俗人物画为主,有南宋刘松年《瑶台献寿图》、南宋夏圭《临流抚琴图》、南宋陈居中《胡骑春猎图》、宋朝胡直天《朝阳图》等等。

团扇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宋代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当然不仅仅是因为它的使用价值,还有重要的一点是,绘画艺术与团扇的互相渗透,使其风格细腻典雅,造型别致,具有很强的艺术观赏性,深受文人雅士和女性的青睐。随着宋代绘画艺术的繁荣,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画家将微妙的事物融入自然和社会生活,通过细腻的笔触、雅致的色彩、精巧的构图,让团扇艺术在把玩与观赏之间蔚然成风。

猜你喜欢

团扇人物画刻画
团扇
Artin单群的一种刻画
陆俨少人物画谱(九)
刻画细节,展现关爱
扇面作画
陆俨少人物画谱(二)
马海方的重彩写意人物画
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
关于写意人物画的断想
团扇恩深长恋君怀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