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英译研究
——从茶文化到非遗文化

2021-12-08段亚莉

福建茶叶 2021年9期
关键词:英译茶文化文化遗产

段亚莉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其凝结历史记忆和带有民族特有文化印记的独特性,已经成为众多学者关注和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非遗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提供了新的契机。如何使中国非遗文化受到世界广泛关注,高质量的翻译在促进其宣传和推广上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鉴于此,作者从“一带一路”背景出发,分析了非遗外宣英译的重要性、现状及成就和发展前景,并借鉴茶文化外宣和翻译的策略,探究中国非遗外宣英译的翻译策略。

1 “一带一路”背景下非遗外宣英译的重要性

第一,非遗外宣英译为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铺平道路。文化是最体现一个国家价值的元素,非遗文化更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非遗文化带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征,要达到对外宣传的目的,依靠翻译搭建沟通桥梁,可使其为全世界所理解。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话语权在国际舞台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外宣英译在提升软实力和话语权上,不仅是举足轻重,更是当务之急。

第二,非遗外宣英译为中国民族经济发展创造契机。中国经济要发展就必须让世界了解中国,得到认同,扩大文化影响力。非遗外宣英译就是对外宣传中国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从而加速非遗传播,为中国经济发展赢得机会。“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非遗“走出去”带来契机,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机遇。

2 非遗外宣英译的现状及成就

2.1 非遗外宣英译的现状

在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非遗外宣英语的需求增加,此方面的翻译实践也与日俱增。

2.1.1 非遗英译研究持续增长。在知网平台,检索时间区间设定为2011年—2021年,搜索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得中文文献为11215篇。再分别键入关键词“英译”和“翻译”进行二次搜索,却只有相关中文文献51篇和76篇。检索“外宣+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和“外宣+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分别有14篇和40篇。

就上述检索到的中文127篇研究成果分析,只有2017年-2020年四年中非遗翻译相关论文超过10篇。依照这番研究增长速度,在“一带一路”的影响下,国家间文化传播日益频繁,在非遗英译中特别是以外宣为目的的非遗英译将成为翻译研究热点。

2.1.2 非遗翻译和英译研究呈地域性。通过对上述127篇论文分析,70.07%的论文是针对某省或地区非遗进行针对性英译研究的成果,都是以当地文化为基础,其中广西省非遗英译研究成果最多,有11篇。同时,福建、黑龙江、陕西、河南、陕西等省份均有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而山东省只有2篇。

2.1.3 非遗英译研究主要集中在个案英译、翻译理论和英译策略。从时间跨度来看,非遗英译从早期的泛化分析翻译策略,到近年开始针对具体地域具体对象进行深入研究。许峰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为依据,深入研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术语几种英文译本;吴克炎以国内第一部英汉双语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例,分析非遗英译相关问题及应对策略,并提出遵循“认同”原则,以目的语为归属,提高非遗外宣翻译的实效;从2012年起,学者们开始针对某地非遗的选取某一项或几项开始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入研究。张淑霞以温州国家级非遗瓯剧《洗心记》为例,阐述了瓯剧翻译的方法、要求和语言特征,为瓯剧翻译做出有益探索;杨永刚以扬州大运河非遗外宣翻译为出发点,结合非遗外宣翻译的特点和目的,探讨了非遗外宣翻译归化异化的翻译策略。

从理论跨度上看,学者们依托顺应论、生态翻译学、传播学等翻译理论深入研究非遗外宣英译。田霞以顺应论为非遗英译的新视角,探讨了具体语境下的动态顺应策略,以提高苗族非遗英译,提高对外宣传质量;覃海晶从生态翻译学理论出发,建议以非遗外宣翻译的多模态性进行有中国特色文化的翻译,达到生态平衡,实现“译有所为”;许岚从传播学目的性原则、文化认同原则和受众中心原则出发,提出了贵州非遗的具体翻译策略。

2.2 非遗文化研究的成就

纵观非遗外宣英译的研究成果来看,近十年的我国此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就,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2.2.1 非遗外宣英译研究从无到有,逐渐发展为应用翻译的重要领域。回顾研究的发展历史,从最初研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英译,到从不同理论出发研究不同地域的非遗英译,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多视角、跨学科的研究。非遗外宣英译不仅实现了从无到有,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发展。

2.2.2 非遗外宣英译的层次有所提高。近年来有5篇此方面研究论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并且此方面的研究也得到了省级和厅局级基金项目支持,已成为我国外宣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2.2.3 非遗外宣英译研究实现了多视角、跨学科特点。非遗外宣英译不仅运用了翻译学和传播学的理论,还吸收了生态学、译介学、顺应论等学科理论,使非遗外宣英译的视野得以延伸和扩展。

3 非遗外宣英译的前景

近年来非遗外宣英译研究发展态势良好,但仍存在研究不系统、标准不统一、研究重点不突出、原文与译文不对等问题。今后非遗外宣英译应克服上述难点,使研究更趋成熟。

3.1 加强非遗外宣英译的地域服务性

每个地区的非遗文化都是该地风俗文化的体现,非遗外宣英语实质上就是进行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因此,今后非遗外宣英译可有针对性的对某地非遗进行深入研究,服务于当地的非遗保护与传承。同时,要竭力促使地域非遗外宣英译向系统化和标准化发展,重视非遗英译的语料库建设。加强数字化在非遗外宣英译中的运用,建立文化传播新平台,使非遗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体验更优化。

3.2 细化研究对象,有针对性的深入研究

非遗项目分类多,不同类目间差别大。不同类目特点及传播重点差异大,所以英译的策略差别大。今后研究重点应对不同类别有针对性的深度研究,以便完整、真实地翻译非遗项目,反映出深厚文化底蕴。

4 茶文化外宣对非遗文化外宣的可借鉴性

茶作为经济商品在古今都发挥着重要的外宣作用。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茶成为最先发起贸易的商品,同时对茶文化的传播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作为礼仪之邦,多次以茶作为国礼赠与友邦。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更是在上海世博会、G20峰会、金砖会议等国际活动上“以茶叙事”,茶文化在国际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文化推动作用。

茶文化具有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千年历史;茶的种类和茶具的种类繁多,并且蕴含了丰富的中华文化和精神;茶文化带有鲜明地域标志;茶文化的外宣是中国软实力的重要体现等特点。这些与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地域鲜明、体现软实力的特点都许多共性,并且贡茶的制作工艺等也入选非物质名录,中国茶文化的外宣对中国非遗外宣具有较强的可借鉴性。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非遗外宣可以借鉴茶文化外宣的方式,做好非遗的海外营销和宣传,倡导非遗体验,搭建“非遗文化旅游”、“非遗国家会展”等载体和平台,增强世界对中国非遗的国际化体验。

5 茶文化英译策略应用于非遗文化英译

茶文化与非遗都经历了历史沉淀,名称特别且文化底蕴深厚,翻译的难点都集中在地域或民族特色的名称翻译、文化专有名词翻译和汉语意合到英语形合的转换上 。茶文化英译的翻译策略多采用直译加音译、音译加解释、异化与归化的方法,而非遗文化与茶文化在词法和句法有较多相同点,采用茶文化英译的翻译策略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可以达到高质量的翻译效果。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多,并蕴含经济、文化和旅游三重价值。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非遗参与国际交流增多,非遗的外宣和英译也愈发重要。希望本文观点能为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参考,吸引更多学者关注非遗外宣英译,推动中国非遗走上国际舞台,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提升民族自信。

猜你喜欢

英译茶文化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茶文化的“办案经”
Tough Nut to Crack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论语》英译的转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