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湟地区茶文化的时代传承与发展初探
2021-12-08李青玲
李青玲,任 聪
(青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0)
1 河湟地区茶文化的发展渊源
茶文化在青藏高原地区的传播与发展,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话题。藏文史籍关于茶叶传入吐蕃腹地的具体时间,有三种不同的叙事记载:一是“文成公主入藏”说,是关于茶叶传入河湟地区的最早的记载。这种说法认为,茶叶是随唐朝文成公主一行人进入河湟境内的,是文成公主当时带入了吐蕃境内的先进中原科学技术和文化产品之一。据此可见,吐蕃是最早受到茶文化影响和最早开始饮茶的地区。二是民间神话故事说。河湟民间神话故事《茶和盐的故事》讲述了一段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道登和曲珍拉姆两个人相爱相知,二人因曲珍拉姆后母的阻碍而双双殉情。在他们去世后,狠毒的后母把他们的骨灰撒到了两座隔河相对的山上,想让他们无论生死都无法在一起。但河岸上突然长出了一棵环抱的树,狠心的继母尤嫌不够,她把树砍了烧成灰烬倒进了河里,从此一部分灰流经汉民族生活的区域长出了茶树,一部分灰流经藏民族生活的区域成为了盐湖。而在河湟茶文化历时生成地域情境中,作为河湟茶文化典型的“熬茶”,其烹煮的主要原料就是茶和盐。由此可见,在对茶文化进行叙事的同时,这一河湟民间神话故事在内容上也无疑释义着民族地域次生多元族群文化历史交融的共同记忆,形象勾勒着河湟地域次生多元族群在交往交流交融生活实践中的一体交融态势。三是“以茶入药”说。《汉藏史集》对“茶叶和碗在吐蕃出现的故事”有专门的文字记载:相传,在吐蕃赞普都松芒赞因病卧床时,王宫的屋檐上有一只嘴里衔着叶子的小鸟蹄叫不止,赞普很是好奇,命令臣下将小鸟衔来的树叶取下,品尝树叶后他觉得味道清甜可口,加水烹煮后发现它的味道更加浓郁,赞普赞不绝口,于是赞普派大臣去找寻这种树叶,最终在沿吐蕃边境的汉地发现了那种树;这与第二种叙事中所讲述的树灰流进汉地长出的茶树相吻合。赞普采摘茶叶后以茶入药,病体很快得到恢复。这三种记载都表明,茶叶并非是河湟地区土生土长的产品,而是以多元族群的交融互动实践为承载传入河湟地域并随对当地民众的生活习惯产生影响的。茶叶虽于7世纪传入吐蕃腹地,但8世纪吐蕃繁盛的茶叶贸易,极大的促进了河湟地区茶文化的流传普及。
中国虽是茶的故乡,但受地域地理环境的限制影响,青藏高原地区并不是茶的生产地;然而经由次生多元主体交往交流交融实践的渐进演进,终于通过条条古道的链接传输到了西部河湟地区。茶马古道上的茶马互市的设立,对河湟茶文化的发展极然彰显重要意义。茶马互市的雏形可回溯至约公元前5世纪;南北朝时期,茶马互市是丝路南线的重要商贸形式;唐代时逐渐具有规模;宋朝时进一步完善。唐蕃古道的开发和茶马互市的逐渐规范,对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一体型塑极然彰显政治意义,也凝聚着次生多元而又一体走向的主体自觉。成百上千的吐蕃人来茶马互市买茶交易,与汉地群众进行了广泛交往。农耕民族、游牧民族、经商民族在茶马互市的交融生活场景中增进了解,结成兄弟情谊。汉藏人民之间通过“茶马互市”建立起来的友谊,从唐、宋一直延续至元、明、清。元代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从此,作为最高的古代文明和文化传播的重要道路,“茶马古道”不仅是经贸之路、文化之路,更是多元一体民族国家的治理之路、安全之路。藏族群众非常重视“茶马贸易”,因为他们非常喜欢喝茶。招待客人,首先端出来的就是茶;出门旅游时要喝茶;累了,喝几口热茶可以消除疲劳;生病时,喝一口浓茶可以解毒治疗疾病;煮熟的茶叶用来喂牲畜,马吃了增重,奶牛吃了增奶。特别是藏族群众通常喜食肉类和牛奶,饮茶有助于缓解油脂和促进消化。对于长期依赖自然、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藏族民众来说,他们对外界的需求并不大,但茶却是生活必需品。青海地处祖国西北内陆,这里高寒缺氧,本是一个不产茶的省份,但从青海穿境而来的“茶马古道”,使得这里的饮茶之风千年不衰,逐渐形成了河湟地区各元族群特质彰显的茶文化。“茶马古道”作为连接大陆与边疆地区的交通大动脉,历经唐、宋、元、明、清四代,虽然最终消失,但它对促进复合民族国家的经济发展,促进多元族群交融情境的一体共演,固基民族国家认同达致的主体心理有着不可忽视的历史价值。
2 河湟地区茶文化的时代价值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历代茶人创造性地发展了多种茶类。此外,茶区分布广泛,茶树品种繁多,制茶工艺不断创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茶类;其中以六大茶系最为著名,即绿茶、红茶、青茶、黑茶、白茶和黄茶。河湟多元主体所饮用的茶种类多样,多元族群却对黑茶情有独钟,用黑茶熬出的熬茶更是他们的最爱。河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元族群共居的生存空间,次生多元而又一体走向的各族群众在漫长的历史实践中共构着河湟文化的展演态势。由于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河湟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族文化得到了充分的交流融合、传承、发展和创造了不同类型的农耕经济文化、畜牧业经济文化以及各种宗教文化。多元文化态势的交互影响,逐渐演变成特质张扬的高原文化。此外,地处黄河源头的青海也有着悠久的古代文明和丰富的古代文化遗产。“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由于文化规范、文化特征、不同的文化模式、文化结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民族的文化相互摩擦、碰撞和冲突,最终通过文化的整合,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个性文化类型,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历史上,河湟地区是青藏高原与中原的连接和过渡地带,其地理、经济、军事和商业意义十分凸显。民族迁徙、冲突和贸易不断促进了地域多元族群的交往融合和经济文化交流。伴随着茶马古道和茶马互市的开辟,河湟地区的茶文化交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中,具有优良传统和良好基础。这种意识是存在于所有成员头脑之中的大意识,通常与社会文化环境相依存,是一种具有相似乃至贯通属性的存在。显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同河湟地区的文化环境衍生并存的大意识。它是一个聚合多元族群民众所能感知、所持价值和所要致之于一体的心态体系,既是一种归属体验,又是一种共善信念,还是一种能动意愿。茶在河湟地区多元主体中深深扎根,为民族礼仪文化注入更为丰富的内涵。多元异质的族群风俗习惯和宗教仪式传统在交往交流交融实践情境中积聚着河湟地区多元主体的共通情感,在河湟茶文化的历史中,由茶文化引发的多元族群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丰富了各民族群众“心连心,一家人”的温暖归属体验、发展了“手拉手,一起走”的共善价值信念、熔铸了“同手足,共复兴”的责任使命意愿。茶犹如一根纽带连接着河湟多元主体的交往,牵带着河湟民众的每一件喜事,与河湟各民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河湟地区乃至整个西北多元族群共居生活情境中,茶已成为河湟族群广泛使用的一种社交手段,同时还进一步彰显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美美与共”、和谐共荣的伟大意义。
3 河湟地区茶文化的传承发展
“不管茶文化的体系扩充有多庞大,亦或茶文化的内涵有多深远,茶文化永恒的根基始终是物质形态的茶叶,茶叶在当代社会中发展的有效形式是茶产业。”2021年6月7日至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调研时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善于抓最具特色的产业、最具活力的企业,以特色产业培育优质企业,以企业发展带动产业提升。我们要牢记总书记嘱托,在立足本地资源、做好特色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带动群众就业增收为目标,加大创新投入,在创新方面持续发力,让企业出活力、产业出特色,推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将茶产业特色发展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寻找茶文化产业和乡村振兴结合的切入点,大力发展茶产业,促进茶产业在推动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方面的双向发力,推广河湟地区特有的传统制茶工艺和饮茶文化,把制茶饮茶的技能用产业发展的形式传承下去,充分发挥茶叶企业对河湟地区茶叶产业发展与保护的贡献作用,是发掘与保护茶文化的有效性策略。
独具一格的茶文化早已成为中国民族文化历史发展的一道靓丽风景线,是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河湟茶文化作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挖掘与保护茶文化遗产工作做深做实、取得实效,应依赖于形式各异的茶文化品鉴交流会,发扬中国茶文化的优良传统,传播茶文化知识,挖掘并保护中国特有的优质茶文化。而且,“尊重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是挖掘与保护茶文化遗产的基础条件。”尊重本地区的艺术、宗教信仰与茶文化习俗,重视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并非是整体传承,需要取长补短,寻找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融合点,深层次发掘茶文化遗产的现代意义,加强各族民众对民族的荣誉感与认同感,多汲取成功经验也有助于河湟地区茶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