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重要论述的三重逻辑

2021-12-08

福建茶叶 2021年9期
关键词:茶文化茶叶马克思主义

蓝 强

(浙江农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1300)

习近平总书记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以下简称为“三茶”)有着极为深邃的思考和科学的洞见,先后发表了一系列相关重要论述。习近平关于“三茶”的重要论述已经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内容体系,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科学的理论逻辑和丰富的实践逻辑。深刻把握这三重逻辑,是完整准确把握习近平关于“三茶”重要论述思想的关键。

1 习近平关于“三茶”重要论述的历史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科学的大历史观和恢弘的历史视野,深度考察了我国悠久的茶史和深厚的文化,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论述,不断丰富和完善了关于“三茶”的重要论述。习近平关于“三茶”的重要论述是在历史传承与发展中不断凝练而成的思想精华。

1.1 习近平关于“三茶”的重要论述植根于我国悠久的茶史和深厚的文化基础

中国是茶的故乡和茶文化发源地,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提到我国悠久的茶史:“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中国茶叶的生产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茶叶历史和文化源远流长。两汉以后,茶叶生产推广到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唐宋时期得到较大发展,有“茶兴于唐,盛于宋”的说法;到了清末特别是鸦片战争之后,我国古代传统茶学随着国力的衰微而由盛转衰。茶学的发展兴衰,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但茶叶作为一类饮品、茶道作为一种文化、茶业作为一项贸易、制茶作为一门技术,却在历尽沧桑后传之久远并历久弥新。习近平指出,从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茶船古道,到今天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茶穿越历史、跨越国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习近平关于“三茶”的重要论述正是来源于我国悠久的茶史,植根于我国几千年深厚的文化基础。

1.2 习近平关于“三茶”的重要论述继承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相关论述

马克思在《资本的流通过程》《英国对华贸易》等著作中对近代中国茶叶之路留下了笔墨众多的论述,其论述的侧重点在揭示茶叶贸易被资本家用来追逐利润手段的秘密。毛泽东酷爱饮茶,他对茶叶历史和茶道文化颇有研究。毛泽东认为,最早种茶、饮茶都在中国,可能在九世纪首先传入日本,后来才传到欧洲、印度。陆羽著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门著作,这也是中国人对世界做的贡献。邓小平对茶文化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邓小平认为,茶文化的源头在中国,传到了日本,有了茶道文化。茶道始于礼、终于礼,一定要把这种文化重新在中国弘扬起来。茶是和平的,国与国之间和国家内部出现问题的时候,如果大家能静下心来一起喝茶解决问题,就会更加顺利。胡锦涛曾表达了以茶文化交流促中日世代友好的愿望,胡锦涛表示,中国茶艺与日本茶道异曲同工,虽然各有特点,但都强调“和”的精神,就是要和睦相处、和谐共生。希望两国青少年以茶为缘、以和为贵,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为中日睦邻友好多作贡献。习近平关于“三茶”的重要论述继承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相关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相关论述的丰富和发展。

1.3 习近平关于“三茶”的重要论述成熟于一个不断递进深化的认知历程

习近平在担任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期间,把盛产“坦洋工夫茶”的坦洋村作为农村党建联系点,多次指导坦洋村要发展茶业经济和生态茶产业。在浙江工作时非常注重利用茶叶作为媒介来推广浙江,提出了“了解中国茶,从浙江开始;了解浙茶,从一片叶子开始”的经典论述。2017年习近平向首届中国国际茶博会致信:“希望你们弘扬中国茶文化,以茶为媒、以茶会友,交流合作、互利共赢,把国际茶博会打造成中国同世界交流合作的一个重要平台,共同推进世界茶业发展,谱写茶产业和茶文化发展新篇章。”2020年习近平致信首个“国际茶日”时说:“联合国设立“国际茶日”,对振兴茶产业、弘扬茶文化很有意义。中国愿同各方一道,推动全球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深化茶文化交融互鉴。”2021年习近平在福建考察调研时指出,“武夷山物华天宝,茶文化历史久远,气候适宜、茶资源优势明显,又有科技支撑,形成了生机勃勃的茶产业,要把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起来。”可见,习近平从发展茶文化、茶产业的“两茶论”演变到全面统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的“三茶论”,其关于“三茶”的重要论述是在长期实践中系统考察和深刻洞悉基础上的理论递进深化过程。

2 习近平关于“三茶”重要论述的理论逻辑

习近平关于“三茶”的重要论述思想是一个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思想深邃的科学理论体系,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辩证唯物主义的系统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观等科学的理论逻辑。

2.1 蕴含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内涵丰富,包含辩证自然观、生态发展观和生态政治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辩证自然观的基石,“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以上重要论述凸显了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辩证自然观的倍加关注和推崇。“保护生态,营造绿色家园”、“茶园生态化”是习近平在众多场合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萌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思想的重要来源,深刻体现了习近平的生态发展观思想。“陪伴家人、尽享亲情,清茶一杯、手捧一卷,操持雅好、神游物外,强身健体、锤炼意志,这样的安排才有品位。”饮茶作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政治生态健康与和谐,蕴含的是习近平的生态政治观思想。习近平关于“三茶”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思想。

2.2 折射辩证唯物主义的系统观

习近平关于“三茶”的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系统观,弘扬茶文化、振兴茶产业、创新茶科技之间是有机联系、辩证统一的耦合关系,三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系统观来把握其内在机理,“要把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起来”。茶文化是隐性和潜移默化的,茶科技则是显性和较为直观的,茶文化和茶科技是手段和路径,二者共同促进茶产业的发展和振兴;茶产业的振兴呼唤茶科技的助力和赋能,茶产业的不断发展又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茶科技的创新动力有助于茶产业的兴旺和发达,也有利于茶文化的弘扬和传播。因此,深刻理解习近平关于“三茶”的重要论述精神,就是要运用掌握其内在的辩证唯物主义系统观这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整体性和系统性把茶文化、茶产业和茶科技真正“统筹”起来。

2.3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唯物史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给农民以实实在在的利益,让茶农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是习近平时常挂念的事情。福建和浙江等省的茶乡就出现了许多“因茶致富,因茶兴业”的典型案例,2003年在浙江安吉视察时习近平提出了“一片叶子成就了一个产业,富裕了一方百姓”的经典论断。习近平指出:“茶叶是山区农业中经济收入最稳定、效益最显著的产业。特别是优势产区,茶农的收入更是倍增,这种经济优势是其他农业产业难以比拟的。”2020年习近平在陕西考察时提出“希望乡亲们因茶致富、因茶兴业,脱贫奔小康”的愿望。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习近平始终关心和指导茶乡的经济发展和茶农的经济收入情况,反映了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

2.4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观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是应对当代全球性危机与发展性困境的一种新型全球文明观,是习近平外交思想中一项具有战略高度和深远意义的伟大构想。茶叶被认为是共结和平、友谊、合作的纽带,习近平与外国领导人“茶叙”成为一道亮丽的外交风景线。2013年习近平出访俄罗斯发表演讲:“继17世纪的‘万里茶道’之后,中俄油气管道成为联通两国新的‘世纪动脉’”。习近平把“万里茶道”视作“世纪动脉”,传递的是以共建“五通”为基础的“一带一路”倡议,重建“油气管道”这一新时代的“万里茶道”。2014年习近平在比利时提出著名的“茶酒论”:“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中国主张‘和而不同’,而欧盟强调‘多元一体’。中欧要共同努力,促进人类各种文明之花竞相绽放。”习近平从茶和酒的关系中诠释的是中国秉持“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理念,实施“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战略,倡导中西文明交流互鉴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 习近平关于“三茶”重要论述的实践逻辑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逻辑是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的目标指向和价值回归。习近平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家的风范,在“三茶”重要论述和伟大实践中,不断指导统筹弘扬茶文化、振兴茶产业、创新茶科技的有机统一。

3.1 弘扬茶文化:诠释茶道文化与阐发发展理念的有机融通

习近平经常在外交场合中向世界讲述中国茶的故事、历史和文化,以茶叶为载体来传播中国声音及发展理念。2014年习近平在印度发表演讲:“古代中国曾经长期是世界强国,但中国对外传播的是和平理念,输出的是丝绸、茶叶、瓷器等丰富物产。”习近平表达的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中国没有侵略他国的基因。2017年习近平会见越南共产党总书记阮富仲时诠释茶意:“‘茶’字拆开,就是‘人在草木间’。”这一妙解道出了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的真意,传播了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是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外交政策的直观呈现和形象表达。

3.2 振兴茶产业:推动脱贫攻坚与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和深化,振兴茶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着力点。2021年习近平指明了茶产区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过去茶产业是你们这里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今后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2020年中国茶产区遍布全国21个省(区、市)967个县、市,广泛分布在西南、华南、江南和江北等四大茶区,茶园总面积110万公顷,全国茶叶产量近300万吨,茶消费人群近5亿,总产值2600多亿元,涌现了全国茶区一大批脱贫致富奔小康和实现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实践证明,发展和振兴茶产业不仅是过去摆脱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的支柱产业,更是未来实现乡村振兴走向共同富裕的支柱产业,是推动脱贫攻坚与实现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优势特色产业。

3.3 创新茶科技:加强科技赋能与促进产业兴旺的有力保障

茶产业发展虽然发展势态良好,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发展瓶颈。比如,茶产业经营主体不强,茶树品种布局不合理,名优茶采摘技术不高,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不足,品牌化程度不高,对外竞争能力不强,等等。创新茶科技是解决以上突出问题和走出茶产业发展困境的必然选择,茶科技涉及种植、加工、流通环节等大产业链,正如习近平所说,“茶科技是一篇大文章”,科技特派员是做好这篇大文章的关键。科技特派员制度是1999年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时亲自指导、总结提升而成的机制创新,并在2019年作出重要指示:“坚持把科技特派员制度作为科技创新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进一步抓实抓好”。2021年习近平在福建考察时又强调,“要很好总结科技特派员制度经验,继续加以完善、巩固、坚持。”坚持科技特派员制度为统领的茶科技创新,是促进茶产业兴旺发达的有力保障。

猜你喜欢

茶文化茶叶马克思主义
《茶叶通讯》简介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茶文化的“办案经”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香喷喷的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