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视域下校地合作模式与路径探究
——以盐源县为例
2021-12-08王鹏辉
尤 志,王鹏辉
(1.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1830;2.四川旅游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0))
在校地合作服务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四川工商学院牢牢把握作为应用型高校的宗旨,不断融入茶文化和其他技术服务去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本文中所涉及的茶文化建设对于深化校地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积极的作用。在校地合作推进和深化的过程中,认真的推进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的为社会经济发展和服务进行有序可持续发展。茶文化的深入建设对于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上,学院针对各专业的不同之处,更加注意茶文化传播、社区文明建设、技术教育与成都经济对接,力求按照产业发展、地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1 盐源县校地合作模式与路径探究的基本思路
1.1 方法
在课程建设上有专家参与的课程开发力度。学院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和资深人物来校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专业知识讲座、各类型的比赛评选、课程项目开发等教学常规活动,做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专业计划对于人才培养的对接,盐源县特产青刺尖茶叶、土豆、苹果、花椒等农业产品;环境设计专业针对四川省装饰装修行业;视觉传达专业针对四川省范围内的包装印刷行业、广告行业;产品专业针对成都旅游行业等 。把各行业领域的实际项目导入课程,按照企业工作流程引入课程,实现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和工作开展保持一致。
1.2 视角
校地共融,打造合作共赢链。学院把人才培养和调动四川省各行业领域的企业利益保持一致,切实帮助企业解决人才招聘难这一实际问题。在与企业科研项目合作上,组织不同专业领域的企业和项目进行专项具体研究,切实解决企业与高校科研评价标准差异性问题。部分项目面向专业能力比较强或是高年级的学生,用来构建专业的实践实训践教学课,以便高年级的学生参与企业的项目获取经验、而教师可以细化项目设计过程并编写成校企合作的具体要求,并以此可以制定为详细的校企合作设计指导书,以此来实现学校的量化考核评分。学生通过参与这类项目不但顺应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完成了学生与用人单位工人角色变化的平稳过渡。以“毕业即就业”、“零距离就业”为目标,为地业输送一大批应用型创新设计人才。
1.3 途径
校地合作的深化推动师资和教学团队建设。在工作中,校地业合作进一步推动了学院的双师型各种类型“互兼双进”的教学团队建设。现在学院每年都要求年轻的教师一定要走出教室到地方企业锻炼、到地方各类经济建设中去。2018年1月学院18名专家教授在校长夏明忠、副校长杨夫子的带领下,驱车600余公里来到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深入一线,开展对口脱贫帮扶工作。每年学院都会派3-5名教师到地业挂职锻炼,并考取地业相关资格证书,为地业提供技术服务。
1.4 目的
以基层服务与产教研一体化为特色,以提升服务成都经济发展质量为目标,实现校地合作的深度融合与发展,提升四川部分落后地区社会经济长足发展和经济质量的提升,并适度拓展专业服务的领域和范围。比如文中提到的茶文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问题。学院通过校地共建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建设了一批集多功能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和巩固了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这一目标之一,学院开展与地方服务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技术技能训练能力培养紧密结合的产教研一体化的特色实践教学 。
2 盐源县校地合作模式与路径探究的价值
2.1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校地合作为高校的人才培养和地业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是地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如今基层服务与产教研一体化发展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人才的缺失。通过校地合作,能够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公司人才荒的问题。地方可以直接启用通过培训过的学生。从地方方面来说节约了培训成本和培训时间,给当地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校地合作的最重要目的在于人才梯队建设。通过对地方稀缺岗位进行人才的定向培养,为地业提供最需要的专业人才。
2.2 改善人才缺乏现状
通过校地合作和基层服务与产教研一体化,改善人才缺失问题。通过高校进校园,推进真实的生产流程、经营管理环境,采用项目管理模式开展,集中了学校教师和地业工程师形成实施团队,优势互补,开展教学。教学计划以及课程实施与地业所在行业的对应集群岗位所需能力对接,设置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课程,提升地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竞争力。通过校地合作工作,在执行过程中始终保持以树立地业美誉度为原则,在学生实习中保持与校方的紧密沟通并及时灵活的调整实习内容,运用先进的地业管理理念引导学生开展实习工作,从而实现有效提升地业的社会影响力及其外部形象。
3 盐源县校地合作模式与路径探究的策略
3.1 加强校地合作的持续性
学院充分发挥学校领域知识、人才密集的优势,制定和完善与盐源县校地合作模式和计划,使校地、校企合作更加完善,加深彼此之间的联系。在有其他地区和学校帮助的同时,一定要注重提升自身的基础研究水平,要在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时代背景中,提升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等相关研究的质量,为其研究效果提供有效保障。积极制定政策鼓励教师走出课堂,多渠道承接应用型项目,真正的为地方、产业和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积极推进和开展学校与地企科技合作机制,从而加强校地可持续性发展。常见的创新科技合作机制有科研激励机制、科研资源整合机制以及科研人才合作机制。
3.2 加强校地合作的针对性
如今,社会发展迅速,社会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地方政府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式和要求也越来越高。盐源县当地政府和产业想要长期稳定发展,首先就要在区域经济中打造核心竞争力,要根据地方实际需求拓展,主动与四川本省的经济产业对接。从而能够加强校地合作的有针对性,有效促进社会经济转型。比如在茶文化视域下积极把青刺尖茶叶、茶文化的社会功能和经济贸易等充分融合在一起。这也是加强校地合作的良好模式。
3.3 加强校地合作的有序性
开展校地合作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加强其领导能力,从而能够充分发挥校地合作效能,需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是领导和统筹,统一部署校地合作和社会服务工作,并加强调配学校资源相关工作。第二是联络和凝聚,开展一系列校地合作委员会活动,能够很好的联络和凝聚各方人士,为与地方党政领导、当地企业家和知名社会活动人士的沟通提供了平台,目的在于使学校能够长期稳定的发展。具体与盐源县开展了电子商务、工商管理、食品生物等三项重要学科的合作。第三是深入发掘当地青刺尖茶文化的建设,它有利于盐源县部分社区文明建设。茶文化根植于社区文化有利于人民的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促进开放,同时推进茶文化国际与国内地区文化交流。我们可以兴建茶文化景点,以期建成茶文化大观园。
四川工商学院充分认识到盐源县是学校学科发展为社会服务建设的重要载体之一,是实施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重要举措。学校和学科担当着地方文化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学校能持续大量的输出人才资源。因此,现阶段的盐源县无论是在哪个方面上,对教育、人才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有强烈的渴求与需求,希望得到学校的支持和帮助,使其发展获得更强劲的动力源泉。近年来,四川工商学院先后选派420余名师生支援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30余万元,实施扶贫项目88个,示范推广马铃薯新品种8个,青刺尖茶叶5个,荞麦新品种5个,推广种植非化学苹果2300多亩,产生直接经济效益4040余万元,社会经济效益5100余万元,通过电商销售农产品350余万元,捐赠资金和图书、体卫用品等物资30余万。三年倾情帮扶,四川工商学院定点帮扶的盐源县在凉山州率先摘帽,专项帮扶的塘泥湾村顺利退出,96户504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创新实施的“四百科教育扶贫工程”,连续两年获评省定点扶贫先进省直部门。四川工商学院对凉山州的倾情帮扶,体现了校地帮扶协作的兄弟情谊,展现了高校的时代担当,彰显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凉山州人民将永远铭记这份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