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道高考作文题写作中的逻辑错误

2021-12-08冯渊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1年10期
关键词:谬误事物概念

冯渊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上海 静安 200070)

一、能好好回答他人的问话吗?

你今年多大了?——有人问你。下面有五种回答。

①我18 岁了。

②我还很年轻。

③我觉得我已经力不从心了。

④大家都说我很漂亮。

⑤我吃过了。你呢?

第①种回答简捷、明了,大家常常不愿意这样回答问题,可能觉得太直接的立意不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

第②③种回答看似很含蓄。“年轻”“力不从心”确实与“多大了”有关,但是这两个概念容易引起误解,在回答对方问题时,还是不能给人以准确的信息。

18 岁很年轻,60 岁对100 岁来说也很年轻。当你说“我还很年轻”时,并未能明确回答“你今年多大了”这一问题。

“我觉得我已经力不从心了”可能指年龄大了,也可能指你难以胜任某事(与年龄无关,与能力有关),还可能指你当下很疲劳(与身体状况有关,跟年龄无关)。

第④种回答似乎在暗示什么,一般情况下,“漂亮”可能与“年轻”有一定联系,但“漂亮”与“今年大多了”实在不能确证有联系。硬要说有关系,也只能是不绝如缕的微弱关联。

你以为回答了问题,但是对方并不明了你的意思。这种沟通(写作)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至于第⑤种回答,完全是文不对题,在上面的语境中显得很可笑,但是在真实写作过程中,这种现象并不鲜见。

下文我们借助2021 年上海市高考作文题来分析写作过程中的种种逻辑谬误。

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这道题涉及的概念有:“时间的沉淀”(p)与“事物价值的被认识”(q)。

涉及的判断是:经过“时间的沉淀”(p),事物的价值才能“被认识”(q);即只有p,才q。

作文材料说,有人认为p 是q 的必要条件,有人认为未必,你怎么看?

就像本文开始的问题“你今年多大了”一样,你必须明确回答你的岁数;那么,针对材料,你必须回答p是不是q 的必要条件,而不要转移话题。能针对别人的提问,聚焦问题,有针对性地思考,是写好议论文必须具有的重要品质。

二、概念谬误

在论述中,概念的内涵一定要准确清晰,否则就会犯偷换、混淆概念的谬误。

概念明显的差异,一般情况下能辨析清楚,而辨析概念的细微差异却较为困难,因而,我们首先讨论由概念细微差异导致的谬误。看下面的例子:

①一枚民国的银币,当时只是货币,如今价值不菲。一个商朝的青铜器,当时只是酒器礼器,如今可能是价值连城的珍藏。时间的沉淀的确使人认识到事物的价值。

②酒是陈的香,1982 年拉菲数万元一瓶,说明沉淀时间越久,事物自身的价值才会越高。

③二十年前,北京、上海一套普通房子不过几十万元,现在动不动要上千万元,经历时间沉淀,我们认识到,事物的价值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乍一看,语段①②③似乎都没有问题,但原材料讨论的是:时间的沉淀,是否成为我们认识事物价值的必要条件。请特别注意,这里的意思是说,事物本有价值,但我们由于各种原因,如认识能力有限、视野受阻、误解等等,因而当下不能认识该事物的价值;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才有可能认识其价值。

语段中的银币、青铜器、拉菲、房产,这些事物当初各有其价值,经历时间沉淀,银币由货币变成收藏物,青铜器由实用变成珍藏——功能变了,价值变了。拉菲和房子保有它们原来的功能,但在时间沉淀中,其价值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几则事例,说的是事物的自身价值在时间沉淀中增值了,而不是证明人们对某个事物的恒定价值由原来的不认识到今天的能认识。

一个是时间沉淀之下,事物本身的价值发生了增长;一个是时间沉淀之下,认识了原来不能认识的事物的价值。——这一点微妙的区别将思维精细与思维粗糙的人区分了开来。

下面的例证才更切合原材料设定的概念的内涵:

梵高的画作、陶潜的诗歌,在他们生前都没有获得应有的名声,当时的人们对这些艺术作品的价值,囿于美学观念和认知水平,不能认识;若干年后,文艺思潮和审美趣味发生了改变,人们重新认识和发现了它们的价值,如多年以后苏轼重新评价陶潜“渊明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1]。——这才是对“时间沉淀”有利于“认识事物价值”的最好佐证。

与拉菲、银币、房产等不同的是,梵高与陶潜的作品,并非时间沉淀使其增值(拍卖梵高画作导致的增值不在我们讨论之列),它们本来就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人们由开始的不认识到后来的认识。——“事物自身价值的变化与增长”,与“人们认识和发现事物的价值”不是一个概念。

“(认识)事物(本来)的价值”与“(认识)事物(增生)的价值”存在微妙区别。这一点微妙的概念上的区别会导致举证的偏移,从而影响论证的效果,不可不察。

在写作过程中,不能分辨概念的微妙差异尚可原谅;那些完全无视材料的整体意涵,断章取义式的割裂概念的现象,也不鲜见。

如,完全忽视“认识”这一过程,脱离材料去写“事物的价值”;或者脱离“时间沉淀”这一前提去讨论如何通过实践去发掘事物的价值,进而实现主体的人生价值;等等。

这类学生缺乏对概念的基本区分能力,完全忽略材料指定的问题——“时间沉淀”是不是“认识事物价值”的必要条件——只看到了孤零零的“价值”这个概念,然后全面讨论“价值”问题,任意演绎,自然就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了。

如何改变这一现象?

一是审题时要全面了解原材料的意思,不能观其一点不及其余;特别是像这种关系型试题,材料要求我们回答是否认同“p 是q 的必要条件”,我们就决不能只讨论p 或者q。

二是要细分概念,在思维训练中提升敏感度,校正思维的细小偏差。如有的学生针对这则材料确定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的立意,这时就要对照原材料审核:“金子会发光”,主体是“金子”,强调的是优秀的人总会显露自己的才华;而原材料的主体是“人们”,关注的是“时间沉淀”是不是“认识事物价值”的必要条件;如果我们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改为“金子经过时间的沉淀,价值总会被人们认识”,就聚焦、对应了材料,论述的准确性才能由此得到保障。

三、推理谬误

首先,介绍违背推理规则的谬误。

原材料包含了一个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推理:只有p,才q。

必要条件假言推理有以下规则:

否定前件可以推出否定后件,肯定后件可以推出肯定前件;

肯定前件不能推出肯定后件,否定后件不能推出否定前件。

如果认同原材料提出的必要条件,则意味着:①未经时间沉淀,人们不能认识事物价值。(否前可推出否后)②人们认识事物价值,必须经历时间沉淀。(肯后可以推出肯前)

而无法推出:③经历时间沉淀,人们就能认识事物价值。(肯前不可推出肯后)④人们不能认识事物价值,肯定没有经历时间沉淀。(否后不可推出否前)

由于不懂推理规则,有人会这样写:

①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我不同意!难道经历了时间沉淀,人们就会认识事物的价值吗?非也!不是所有的事物都可以经过时间的沉淀而变得有价值并被人们认识,就像放久了的食物,破旧的厂房等等,它们确实经历了时间的沉淀,但它们经历岁月后一文不值。

②不经时间沉淀,价值就不会被人们认识吗?并非如此。只是有些事物或人在时间沉淀中失去了方向,如方仲永泯然众人矣。

原材料说“时间沉淀”是“认识事物价值”的必要条件,本来就无法推出“经历时间沉淀,人们就能认识事物价值”(肯前不可推出肯后),所以文段①中“我不同意”后面的内容,其实又肯定了“p 是q 的必要条件”这一说法,从这个意义上看,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当然最主要的错误还是对必要条件假言推理规则的不了解。

文段②中“不经时间沉淀,价值就不会被人们认识吗?”的追问符合推理规则,即承认“p 是q 的必要条件”,“非p,则非q”的推理就是正确的。现在提出“非p,就非q 吗?”的疑问,就是对“p 是q 的必要条件”的反问,即对原材料中第一处“有人说”的质疑。以上,在逻辑上都是正确的;遗憾的是后半句脱离了论题方向。我们讨论的是“p 是不是q 的必要条件”,而这段文字滑向了对“p 对q 发生了其他作用”的讨论中,后面紧随的例证又脱离了这一观点,越滑越远,这是思维不能聚焦的表现。

推理的类型很多,涉及的规则也很多,本文限于篇幅不展开讨论,但真实写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违背推理规则的现象层出不穷,所以写作教学中补充介绍常见的推理类型及规则,很大程度上可以规避推理谬误。

其次,分析包含多重错误的推理。

③即便经过时间沉淀,本身不具备任何价值的东西,无论经过多少时光都不会被人们认识。一碟煮好的精美的蔬菜,一盘甜美的荔枝,时间的沉淀会毁灭它们的价值。时间沉淀对于认识事物价值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事物的价值不能单用时间来区分,能为人所用方有价值。

文段③存在多重谬误。

(1)原材料说“时间沉淀”能帮助人们“认识事物的价值”,前提是这个事物本来就有价值;所以,那些本身不具备价值的事物,当然不能因为时间沉淀而让人们认识其价值。这属于虚拟前提谬误。

(2)蔬菜和荔枝本身是有价值的,用在这里作为第一句话的例证,观点与材料悖离。这属于材料不能证明观点的谬误。

(3)承认时间沉淀对认识事物的重要性之后,转而讨论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偏离了话题,“我们”是“认识事物价值”的主体,当然重要,但这不是本题的讨论范畴。试题让你回答的是p 与q 是否存在必要条件关系,你却另起话题,讨论m 对于q 很重要。这属于转移论题的谬误。最后一句话讨论怎样才算有价值是在原来偏移的路上越行越远。

一百多字的文段未能围绕一个核心话题,也不能推理出一个妥当的结论来回答原材料提出的问题,这样的论述是完全乏力的。

第三,判别类比推理谬误。

类比推理,我们可以这样简单地表述:甲乙事物都具有a1、a2、a3……an特点,甲事物具有b 特点;所以,乙事物也具有b 特点。[2]

类比推理是或然性推理,a 特点和b 特点之间的联系越紧密,两个特点越是事物的本质特点,推理的可靠性越高。运用类比推理,常常因类比的随意导致推理的无效,所以要慎用。我们看下面的类比推理。

④翡翠的价值在于千万年的地质变化。卑微的苍蝇被树脂埋没,经过千万年时间的沉淀,最终形成了具有高昂价值的琥珀。所以,认识事物的价值需要时间的沉淀。

这两个类比,只能推出“事物的价值需要时间的打磨”(虽然结论未必完全可靠),而不能推出“认识事物价值需要时间的沉淀”,因为人们对翡翠、琥珀价值的认识并不需要时间的沉淀,而是它们自身形成今日之价值,需要时间打磨。这个语段包含了上文说的概念混淆谬误,同时存在类比推理的谬误。

⑤大熊猫因为数量稀少,才如此珍贵;如果熊猫遍地都是,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所以,事物的价值跟它的珍稀程度有关,与时间的沉淀无关。

首先,话题是讨论时间沉淀与认识事物价值之间的关系,虽然我们可以否定他们之间存在条件关系,那么,论述的重点是分析时间沉淀为何不是认识事物价值的必要条件,而不必另起炉灶,引入新的话题,证明存量稀少是认识事物价值的必要条件。其次,熊猫的价值与其存量稀少有关,但是,“存量稀少”与“事物珍贵”并无必然联系,这种类比推理不可靠。

⑥时间越长,海绵里面攒的水就越多。时间沉淀越久,事物价值越能被人认识。

首先,海绵吸水是有一个固定的饱和度的,达到饱和之后,时间再久,对吸水量的影响不大。“时间越长吸水越多”是一个错误的类比前提。其次,海绵吸水与时间的关系,认识事物价值与时间沉淀的关系,这两类关系无法建立起近似的、能类比的情境,因而无法由前者推出后者,无法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第四,小心这些推不出的推理谬误!

一篇思路清晰的文章,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脉络清楚;好的说理文章更是让读者感到绵针密线、丝丝入扣,读起来渐入佳境。但还有一类文章,读起来让读者感到跌跌撞撞,仿佛置身于乱石堆里、荆棘丛中;文章的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是悬崖峭壁、壕沟天堑,读者无迹可寻,只能身陷语句的荒原中,不辨东西,不明就里。谓予不信,请看下面的语段:

⑦由热力学定律可知,随时间流逝,万物一如既往进行熵增,朝着无序的方向发展,经过一段时间的松木化为尘埃,良玉仍是良玉,但这并非能证明事物的绝对价值,只能证明物理结构的牢固与否。不然的话那些经典著作岂不是全不如那些黄金美玉了?

熵增是个物理学名词,指系统能量中成为不可用能量的部分在增大,宇宙的熵将趋于极大,因此一切宏观的变化都将停止,全宇宙将进入“一个死寂的永恒状态”[3]。作者以此说明万物终将走向消亡,尚能理解。无论松木还是良玉,按照熵增理论,都将化为灰土;怎么能据此推出经典著作与黄金美玉的关系?——似乎有一点点明白作者的意思,仔细一想,又全然不知所云;只能说这是一段如梦如幻的文字。

⑧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似乎只要坚持,只要时间沉淀就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可当水滴石穿之后,望着那个小小的洞口,未免会对自己的努力产生的怀疑,花了这么大工夫,滴出来的洞口又有什么价值呢?所以时间沉淀不能帮助人们认识事物的价值。无论是否经过时间沉淀,重要的是我们要主动去认识其价值。

作者的思路(如果还有思路的话)大概是:时间沉淀不能促进人实现自己的目标——水滴石穿虽然是时间沉淀的结果,但这种行为的价值在哪里呢?——所以水滴石穿这种靠时间沉淀获得的价值意义不大,要真正认识价值,必须人们自己去完成。

这段文字的谬误:第一,水滴石穿比喻坚持不懈则事必有成。我们运用这个词语是用它的寓意,而不会关注水“滴”出的“洞口”的大小,更不会因洞口太小从而去质疑这种行为的价值(其实,水滴也可以滴出大洞来),所以由洞口太小而去否定坚持的意义,不成立。第二,“坚持不懈”与“时间沉淀”不是一个概念。“实现自己的目标”与“促进人们认识事物的价值”也不是一个概念。即使水滴石穿因洞口太小而显得无意义这个判断成立,也无法推出“时间沉淀不能帮助人们认识事物的价值”。

⑨时间不是药,药在时间里。《小王子》里有一句话“玫瑰的美丽源于日复一日的呵护”,时间何尝不是呢,是我们的进步、个体本身改变促成了价值的认识。身处信息时代,娱乐至死日渐成为当代人的忧虑,闭上眼睛任由自己迷失在信息浪潮中被淹没,或是张开双眼但仍旧是个失明的人。我们在时间的更迭中终于意识到了要独立人格与自由思想,做真正精神明亮的个体。

文段关注了“时间”“价值”两个概念,但作者未能从“时间沉淀是不是认识事物价值的条件”这一角度整体思考问题,使得后面的讨论支离破碎,无法连缀成篇,让人疑心作者是不是想将自己知道的名句和理解的道理都呈现出来,不管写作任务是什么,都来个“经典名言一锅煮”。

值得注意的还有,一些教师对名言名句、经典故事往往有一种迷信,从而将这类作文误判高分,认为这类学生掌握了“马那”(波利尼西亚语,指一种超自然的无形的力量)[4],其实他们一锅端上来的不过是一些七零八落的思想的碎片。这些名句虽然是人类思想的精华,但这些名句彼此之间,名句名典与本题写作的话题完全无关。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文风,需要警惕、遏止。

错误的推理在学生习作中十分常见,跟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相关。上面分析的几种谬误远不能将写作中存在的真实谬误概括殆尽。本文只是借助具体的案例,提请教师关注学生思维误区,尽可能蹑迹追寻学生错误的原始起点,将学生慢慢引导到思维的正常轨道上来,这是一件艰苦的、有意义的事情,远不是单单一句“要遵守逻辑规则”就能替代的工作。

猜你喜欢

谬误事物概念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美好的事物
幾樣概念店
另一种事物(组诗)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对于经济的谬误,“空头”便是一种正义
深入概念,活学活用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春天来啦(2则)
谬误与真理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