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高考背景下阅读分析题的测评障碍及改进建议

2021-12-08吴云菊代顺丽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1年10期
关键词:分析题题干参考答案

吴云菊 代顺丽

(1.漳州第二中学,福建 漳州 363000;2.闽南师范大学,福建 漳州 363000)

2021 年7 月,黄玉峰在一个讲座上提出“把‘阅读分析’从考卷里清除出去”的观点,引发热议。

“阅读分析”应不应该考?语文界出现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方持“不求甚解”论,认为如今的语文教学都被考“阅读分析”“标准化试题”搞坏了,亟需返璞归真。如果学生只是一味迎合所谓的“标准答案”,就会失去思考能力和独立精神,失去创造力,成为“学奴”。[1]一方则基于文本解读训练的重要性,认为“阅读分析”重在问题意识和思维方式,出现不合理的阅读分析题是因为命题者没有经过严谨的思维训练,这些问题更要在进一步深化“阅读分析”中解决。[2]

“阅读分析”究竟应不应该考?笔者认为,首先要明确在高考测评中“阅读分析”指的是什么。

一、厘定“阅读”“分析”所指,明确讨论对象

2019 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考试大纲》确定高考语文考试内容分为“阅读”和“表达”两个部分。阅读部分包括现代文阅读和古诗文阅读。

现代文又可细分为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三大类型。在2020 年起的新高考Ⅰ卷和新高考Ⅱ卷中,现代文阅读则以信息性阅读(现代文阅读Ⅰ)和文学类阅读(现代文阅读Ⅱ)的方式呈现。

古代诗文中的文言文选篇近年来以人物传记为主,可归为实用类文本;古代诗歌可归为文学类文本。

概而言之,新高考试题中的阅读文本包含信息性文本和文学类文本两大类别。文本类别不同,所需的阅读策略不同,测评目的也不同。信息性阅读(含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重在筛选整合信息,需要分析、概括、综合、演绎、比较、批判等思维能力的参与,更注重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学类阅读则更注重审美鉴赏与创造。

再者,“阅读分析”中的“分析”也不仅仅指“分析”。根据《考试大纲》对语文学科能力的划分,高考主要考查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其中,“理解”指简单的领会和解释;“分析综合”指筛选文本信息,对相关现象和问题给予“分解剖析和归纳整合”;“鉴赏评价”是对文本进行“鉴别、赏析和评说”;“探究”则注重创新性思维。[3]

综上,“阅读分析”测评可以理解为:考查学生在阅读信息性文本和文学类文本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能力。

二、阅读分析题的测评价值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着重强调高考的“核心功能”,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基于此,阅读分析题有其独特的测评价值:

(一)价值引领,践行立德树人

2020 年高考语文全国卷有5 套,地方自主命制的有5 套。2021 年高考语文全国卷有4 套,地方自主命制的有4 套。这些试题都紧紧依托《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将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品德修养、奋斗精神、综合素质等有机融入阅读文本,实现核心价值的引领作用。

在高考测评中,阅读分析题的价值引领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阅读文本是核心价值的载体。高考阅读文本在选材上有鲜明的特征:将国家重要举措、社会重大事件融入试题,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现实生活,坚定理想信念,培育担当精神;呈现优良的传统美德、优质的文化遗产、典范的历史人物,在考查能力的同时也滋养了精神;贯彻“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理念,注重对德、智、体、美、劳的全面考查和引导。考生在备考和应考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阅读、分析、评价文本,可以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二是问题情境体现核心价值。阅读题设计的问题情境要充分体现核心价值,使考生的核心价值水平能够在答案中被体现、被测量。如2021 新高考Ⅰ卷文学类文本第9 题要求分析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的不同含义。其中最深层的含义是“只有保卫国门,才能守护家门,才有实现‘夜不闭户’的希望”,较好地测量了学生的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情怀。

(二)素养导向,选拔高质人才

阅读素养和表达素养是高考语文学科素养的“基本构成和决定要素”。阅读素养主要表现为:对于不同类型的阅读文本,考生能准确、灵活地调动阅读策略和技能,进行“接受性、理解性”乃至于“创造性、批判性”的阅读。

素养导向决定了高考语文应考查学科的关键能力与必备知识。如2020 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信息性文本阅读,以学术性专著为素材,对接《课程标准》中“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学习任务群,考查学术专著的阅读能力。其中第4 题:“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

该题考查的不是考生的机械记忆,而是通过设置综合性的、实用性的、创新性的任务情境,考查考生的思维水平和关键能力。考生在作答时,要先综合运用精读、泛读等各种阅读策略,筛选出两则材料中“历史地理学”的相关信息,整合其基本特征和本质属性,同时要知道“下定义”的基本要求,最后再简要地提炼表述作答。整个作答的过程显然对考生的思维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服务选才是高考的基本功能,在信息时代,阅读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思辨能力的考查应得到重视和强化,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如果语文学科的考查只局限于作文、文言翻译、默写,是否能满足这种需求?

(三)引导教学,促进教考和谐

高考的核心功能之一是“引导教学”,如果考试与教学二者能协调发展,会形成“教考和谐”的局面,以考促教,推动教育的发展;如果二者不匹配甚至产生矛盾,教育改革就会受到阻碍。

高考的内容设置对教学存在直接影响,既会出现“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局面,又会出现“不考—不教—不学”的现象。试想,如果高考宣布再也不“考阅读分析”了,那么在今后的语文课堂中,还有多少师生能够撇开应考的目的性,淡定从容地在课堂上“教阅读分析”?阅读素养是否还能一如既往地受到重视?

阅读分析题的测评有助于实现高考的核心功能,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但在目前的测评中,还存在一些障碍,影响阅读分析题的有效测评。

三、阅读分析部分试题测评存在的障碍

(一)命题失当,测评目标不明

个别试题因命题前规划的测量目标不明,或实际实现的测量目标有偏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测评的效度。如信息性阅读文本多是由2-4 则相关联的材料构成,命题者需要思考材料间的关系是什么,材料间的关系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测量目标。如果材料的安排缺乏一定的阅读规律和思维难度,四个选项“由来自不同材料或同一材料不同位置的语句组合起来”或“分别由几则材料中的四个句子”稍加改动而成[4],那么实际上只是让考生寻找细节、对比信息,而这种寻找和对比又缺乏一定的问题指向,导致考生对文本的感知和理解不够深刻。

(二)题干冗杂,设问方向不明

题干设置直接影响答题情况,学生有时会反馈“答案出乎意料”,可能是因为题干的表述不够精炼明确,过多的无效信息干扰了学生作答。如2020 年全国Ⅰ卷第9 题“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该题干设置过于冗长,考生易将关注点放在反复出现的“八分之一”上,反而忽略水面下“八分之七”的安排效果。

(三)参考答案的“参考值”有待提高

“阅读分析”的考查之所以备受诟病,有两点很重要的原因:其一是文本理解的多义性,对于同一个文本,不同读者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其二是试题给定的“参考答案”如果“参考值”不够高,就会使测评的信度大打折扣。如2020 年高考天津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线条之美》第17 题: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摘录如下)

最典型的是书法艺术,洗尽铅华,只剩了白纸上一丝黑线的游走。那飞扬狂舞的草书,漏痕、飞白、悬针、垂露等等,恨不能将人间所有的线条式样收来,再融入作者的情感,飞墨于纸。或如晴空霹雳,或如灯下细语。就这样牵着人的神经,几千年来书不完、变无穷、说不够、赏不尽。

参考答案:运用拟人、通感(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生动有力地展现了线条赋予草书简约而富于变化的艺术活力,体现了线条在书法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这个参考答案分析了语段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但仍不够全面。朱昌元认为,修辞格之外,这个语段还多用动词和书法专用术语,富有动感和文采;句式整散结合,富于变化;语言风格呈现出情感与理性交融的特点。[5]李玉山认为,“展现了线条赋予草书简约而富于变化的艺术活力”的表述不够规范与严谨,而应是“草书线条的简约与富于变化”。[6]命题者的主观解读与相对客观、科学的“标准”之间要尽量平衡,才能提高测评的有效性、客观性、公平性。

(四)试题与实际教学结合不够紧密

有教育行政部门要求,高考结束后,不公布试题和答案,这固然有“坚持正确育人导向”的考虑,但也令诸多的一线教师和学生困惑不已。在备考的过程中,历年尤其是近年全国卷和各省市的高考真题是最有借鉴价值的资料,它们蕴藏着试题“这样考”以及“为什么这样考”的奥秘,需要师生下工夫去深入研究、透彻领会。如果一线教师拿不到权威的“参考答案”甚至试题,只能就着网上满天飞的“多版本答案”备考,无疑会影响复习方向,削弱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阅读分析题测评的改进建议

(一)明确测评目标,设置问题情境

自2020 年取消《考试大纲》后,《课程标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及说明成了高考命题的直接依据,新高考语文试题实质上是基于这两个“标准”的测试。因此,试题设计要注意架设“标准”与高考语文试卷间的桥梁,将阅读能力的要求转化为精准的、体系化的测评目标,再落实到试题中去,形成试题、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等。

就目前高考阅读题的试题设计和答题体验而言,阅读分析题的测评目标可以考虑从两个方面做出调整。其一,关注阅读认知过程的测评。在国际上的阅读测评项目中,阅读认识过程都是重要的测评内容,并且基本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对文本信息的搜寻、定位和提取,二是整合理解,三是反思和评价。[7]在高考语料中,各种类型的文本阅读都需要处理文本信息的基本能力。其二,适当发展高阶思维的测评。测评高阶思维并不意味着直接提升试题难度,如PISA 公布的一个样题:试题由三则材料构成,一是发布在博客上的一篇文章,二是这篇博文下的部分评论,三是某个评论中提及的一篇文章。[8]三则材料还原了一个真实的问题讨论场景,将学生引入自然的情境中,以全面地考查学生的能力。

测量目标体现在试题上,就是要创设“问题情境”,以真实的问题为背景,以问题或任务为中心,体现考查的“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让学生真正基于“阅读理解”回答问题。如2020 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信息性文本阅读第2 题的A 选项“如果我们今天想要了解战国时期某个诸侯国辖域的大致情况”,D 选项“为该地区未来的运河网规划提供重要参考”等设计的生活实践情境,需要考生灵活运用文本材料所提供的相关信息来解决问题,已经不是单纯的“解题”了。这种反套路的方式,更能考查考生真实的语文能力和素养。

(二)规范题干表述,明确答题指向

试题题干的表述决定考生思维展开的方向,若试题表述过于冗杂、指向不明甚至出现语病,就会打乱学生做题的节奏。好的试题题干应该呈现一个“清楚的”“单一的”问题,且任务明晰。

新高考全国卷的主观题以理解文本为出发点,避开术语知识的考查,提问方式更加“精准定向”,重在考查考生独立思考、分析的思维能力。如2020 年全国Ⅰ卷实用类文本第6 题限定分析“重点投资支持新基建”与“抗击疫情”的关系,这样的设问方式表面上是注重信息检索,其实质是要求考生必须聚焦某个特定角度,而非泛泛而谈。

客观题的题干设计也是如此。“检验选择题题干的清晰性和完整性的一个好方法是,遮住选项并判断没有那些选项时是否可以回答题干中的问题。”[9]如2021 年全国新高考I 卷第3 题:“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莱辛‘诗画异质’观点的一项是”,加点部分的词语清晰地聚焦在具体的问题上,考查考生对文本材料、选项的理解评价和迁移能力。

(三)科学设计选项,拓展测评空间

在客观题的选项设计上,要尽量将文本信息进行提炼和概括处理,而不是简单地从原文摘录修改。基于特定任务搜寻、定位、提取、整合、评价信息,其测评价值远大于缺乏明确问题指向的局部信息“对比”。[4]而对于一些“永远错得很明显”的选项也要更加科学地、艺术化地处理,以便最大限度地考查信息检索能力。如2020 年全国Ⅰ卷论述类文本第1 题,D 选项是“由于家庭结构和家庭伦理的变化,传统‘孝’的形式在现代社会无提倡的必要”。考生稍微有点常识就能判断出“无提倡的必要”表述过于绝对,不需要到材料中寻找信息进行对比便能排除。

(四)优化参考答案的“参考值”

完整的命题设计,不仅是试题设计,还应该包括评分标准,也就是“参考答案”。不过,对于改卷者和一线师生而言,“参考答案”实质上等同于“标准答案”。因为高考命题者是相关领域内的专家,他们对文本的解读、题目的设计和评分标准的拟定应该是正确的、规范的,也就是“标准”的。正是这种饱受争议的“标准”,使得“阅读分析”的考查意义被反复质疑。

因此,想要体现测评的信度和效度,必须高度重视评分标准的设计,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素养和评分标准相匹配,如多元化的评分方案。还是以2020 年高考天津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线条之美》第17 题的参考答案为例:

运用拟人、通感(比喻)和排比,生动有力地展现了草书线条的简约与富于变化,体现了线条在书法艺术中的重要作用。(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等角度赏析也可得分。)[6]

理想的参考答案应该在原有预设的得分点之外,适当补充一些合理的得分角度(加点部分),即便没有直接给出这些赏析角度的范例,也避免了“一刀切”,更能体现命题者的严谨。

此外,在实际评分环节要注意落实评分标准,尽量保证评分标准和测评目标相对应,还要根据学生答题情况酌情调整评分标准,如抽样阅卷。同时,不要只是简单地采点给分,而要综合评价,让“综合性”试题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真正考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五)真正发挥阅读分析题对教学的导向作用

新高考为新教材、新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方向性指导。试题的情境设计、设问方式和作答要求为日常教学活动的设计提供了思路和模板。

对于教学而言,应该在《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多阅读、多思考、多实践,强化阅读策略,提高关键能力,获得可迁移的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形成高阶思维。如设计群文阅读、专题阅读,驱动性的学习任务,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活动等。以立德树人为“标”,以全面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以“不变”应“万变”,使阅读分析题对阅读教学的导向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从现实看,无论怎样细致缜密地研究,高考语文阅读分析题也终难免有纰漏。如果因为阅读分析题的测评存在障碍,就放弃考查,无异于因噎废食。试卷的使用者和分析者要从固化的思维束缚中跳脱出来,从关注“这一题”转向关注“这一类试题”,发挥考试对教学的正向积极的导向作用,使“阅读欣赏”和“阅读分析”相得益彰,推动语文课程改革稳定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分析题题干参考答案
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生物分析题解题能力的对策
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生物分析题解题能力的对策
数字算式
谈做好语文阅读分析题的策略
提纲挈领 拨云见日
2017年6月七、八年级参考答案
2017年6月九年级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统计数据分析题的命题特点与能力层次
掌握方法 有效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