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阈下高校教务管理者服务教学路径探索

2021-12-08何连海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课程

何连海

(福建师范大学教务处,福建 福州 350007)

中国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现实国情,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不能照搬西方,而要立足中国国情进行创造[1]。课程思政建设就是在我国文化传统传承和育人目标达成中孕育出来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科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随着高校课堂课程思政全面铺开,全国高校认真组织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工作,坚持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是着眼于人的德行培养,有别于工具性诉求的人才培养。[3]在知识快餐化、碎片化的今天,德行培养应是课程思政的历史使命,充分重视课程思政教育,推动“三全育人”,构建全面覆盖、协同发展的课程体系,打造“大思政”教育育人格局。

一、体认课程思政价值旨归

(一)明确课程思政内涵

课程思政课程重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4]。高校应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目标,把知识传承、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为建设目标,将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党史教育等“基因式”地融入所有课程,无缝对接,深度结合,达到提高师生政治认同感、文化自信感和民族自豪感的积极效果。概而言之,课程思政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灌输到知识、体验或行动过程中,教育过程是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有机结合。即: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引领学生把知识转化为内在的品德修行,成为自己精神世界的有机养分,内化为自己的一种素养,外化为个体认识改造世界的行动能力。

(二)深化课程思政思路

高校应按照“全面发动、逐步完善、示范引领”的建设思路,让所有课程都上出“思政味”。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要凸显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结合的成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科学类课程要凸显求实和创新精神;工程技术类课程要凸显中国工匠精神,引领学生追求卓越;体育艺术类课程要凸显健身体魄之美,引领学生健全人格的审美情趣;教师教育类课程要凸显师德养成教育,引领学生德育至上的教育情怀。

(三)丰富课程思政资源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高校应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其中。将知识传授、能力提高和价值导引渗入每门课程。新冠肺炎疫情之后,开展线上教学已逐步常态化,两个学期大规模使用云平台开展线上教学,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各种教学资源亟需补充和完善,特别是课程思政建设资源,各高校应加强在线教学开课教师人数,开设足够的在线教学课程。采用自建和校外国家精品慕课开展教学,指导师生居家预防和健身运动,以线上、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开展课堂教育,对学生进行生命、爱和知识的教育。

二、明晰课程思政践行理路

(一)提高教师育人能力

应加强高校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培训。教师素质是一项关键因素,直接决定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质量[5]。以育人为主要目的,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提高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引领广大教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旗帜,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通过分批组织校级和院级教师课程思政培训,引导广大教师坚定政治信仰,树立爱国爱生理念,提高教师对课程思政精髓的理解、提炼和消融能力,使教师能深刻领会课程育人是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开展,思政教育育人化生工作应如在顺水推舟中破浪前行。

(二)充分挖掘思政元素

强化课程思政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齐头并进发展,不能理解为两张皮的交集融合,而是同向统筹、深度融合的同行发展。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需要思政课程的宏观布局和总体引领,思政课程在全校课程的覆盖面、渗透程度以及影响力直接影响到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首先,要把高校思政课程建设好,需要领导重视、教师重教、学生爱学、上下协同、齐心协力,把红色爱国、爱党、爱校的整体氛围烘托出来,课程思政建设即可在校园平稳航行;其次,挖掘各学科、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微粒,积沙成丘。深入挖掘先进典型事迹,将其作为最鲜活的教材,用实践行动去感染人、带动人,从而达到育人成效。如艺术实践类课程应树立德育育人理念,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美育的鉴赏能力,认识教育工作者和自身应有的责任与担当;法学类课程应充分运用高校模拟法庭现场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般感受法律的威严和正义,正面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三)灵活调整教学安排

在后疫情时期,高校可根据疫情发展情况,灵活安置课程教学安排。如福建师范大学将原定在上学期末两周的“个性化培养周活动”调整到上学期开学后前两周线上进行,最大限度地避免因师生大规模聚集而产生的疫情风险,为下一阶段全面开展线下教学赢得时间上的缓冲期、空间上的分散期和心理上的调适期。同时根据新冠病毒肺炎侵袭人类的教训,此次“个性化培养周”将“爱国、责任、健康、智慧”等作为活动学习的主题,进一步强化广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公民责任,从身边发生的事情去教导学生如何珍爱生命、强健体魄、爱国敬业,效果更会事半功倍;以此次疫情为契合点,能更加教化青年学生拥有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等。

(四)发挥典范引领作用

要充分发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和优秀教师引领带动作用,做到红旗飘飘永立不倒。如福建师范大学充分利用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科和人才优势,组织专家开展线上教学理论研究,专设“中国制度优势点讲解”“党的领导优势点透析”等课程专题,讲好每一堂课、倡导爱国情怀,以此带动全校师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印发加强线上教学管理若干规定,去规范教师线上教学和学生线上学习行为,挖掘好的素材为广大师生做出表率,切实增强教师职业责任感、学生使命感。可通过开展教师线上教课寄语、学子线上学习心得、典范课程示范等活动,在学校官微宣传发布,以优秀师生为典范先锋,形成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良好思政教育效应。

(五)拓展课程教育渠道

课程思政教育不仅要利用课堂教学开好、学好,更要发挥其他平台充分学习,如学习强国、国家虚拟仿真等平台来拓展课程思政教育渠道。加强师生党员学习强国的常态化和连续性,更要关注国家政策导向和思政方针,用心去学,用理论强身健体。“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6],要学会运用理论开展实践行动。在谈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候,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7]相关课程也要利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对学生进行心理调试和辅导教育。在后疫情时期,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增加社会实践环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带领学生参观党员政治生活馆,回顾老一辈革命家的改革探索精神,学习共产党人初衷和使命,以此增进广大师生革命文化素养和爱国情怀。

三、完善课程思政功能衍生

后疫情时期,教务管理者等相关服务部门已在寒假期间做好线上教学平台调试、修复、扩容、线上教学课程安排、课程巡查等相关准备工作,要一如既往地坚持云平台大数据实时监测,掌握教学情况,做好“上下”教学深度融合衔接。正式开学后,应继续加大对线上教学期间课程思政建设知识点的巩固及整合,针对课程思政建设重难点开展练习,提高课程思政建设知识迁移和功能衍生。

(一)整合优化价值引领

经过本次疫情考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势必成为一种常态化教学模式。高校应根据形势在课程建设标准、教学设计的审定中注重整合优化“价值引领”的前瞻性和必要性,在一流课程和一流专业的遴选立项、评优中布置育人化生课程思政目标达成度。在教学活动开展进程中,将思政育人成效作为首要因素,进一步形成“三全育人”有效机制。

(二)落实课堂教学过程

把立德树人作为检验课程教学效果的标准,从教师备好课、做好教案抓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面融入育人目标内容、教学大纲设计、评优评价亮点等教学各环节。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准备充足,学生方能在课堂中吸收足量的知识养分。

(三)加强教学改革研究

夯实课程思政建设,高校应加强课程思政改革研究和说课大赛。每年单列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优先报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为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应带头着手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深化整个课程思政建设研究大格局。同时举办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说课大赛,引领全校师生领会课程中思政元素的魅力。

四、强化课程思政组织保障

(一)强化学校顶层设计

高校应依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精神,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联动、院系落实推进、自身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新格局。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设立校级课程思政建设相关指导机构,制定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意见,强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好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级学院也应成立专门机构,校、院协同推动学校课程思政建设。

(二)设立经费科学使用

首先,设立专项经费。用于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创新、课程谋划、课程评比、教学设计竞赛、教师指导培训、沙龙研讨等活动,以活动促建设,从而推动育人成效目标达成。其次,科学使用经费。高校教务管理部门是专项经费的直接使用者、管理者,具体在使用管理中负有主体责任,需协同财务部门做好经费支持,科学规划工作,依法依规、科学使用,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更有效的物质保障。

(三)健全考核评价机制

高校应建立健全立体化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评估要领和督查督导、激励约束机制,发布课程思政建设指标,尤其是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和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指标,定期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专项督查。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高校学科评估、教学评估、专业认证(尤其是师范专业认证)、教师职称评定、教学成果奖遴选、教材奖评审、一流课程评选等考核的重要内容。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建设在高校实际践行的程度如何,涉及课程思政建设的行与效问题。行是效的前提和基础,效是行的客观后果和评判[8]。行与效的核心在师生,每位教师都应做到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用实际教学行动推动效果达成;每位青年学生都应有接住并握紧历史交接棒的义务与责任,而爱国,是最大的责任担当。责任担当是动态的,责任担当作为一种行动,将换取具有实际意义的价值[9]。在奋发图强的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亦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师生的理想信念、爱国热情、责任意识、奋斗精神亦应在课程思政教学和学习中进一步增强。

高校应铭记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构建全覆盖、资源足、立体化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协同健全课程思政建设体制,促使课程思政理念深入师心、课程思政要义引领学生、立德树人成效进一步提高,实现教师真心教、学生真爱学、效果真的好的三好局面,最终达到课程显特色、思政全覆盖的目标。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课程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