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个擦亮”视域下的侨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探析
——以华侨大学为例

2021-12-08林怀艺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研究生马克思主义学科

林怀艺

(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

“两个擦亮”,一个是“擦亮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这是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9 年本)》(教社科函〔2019〕9 号)中提出的,强调马克思主义学院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和办学原则;一个是“擦亮侨校金字招牌”,这是中央统战部办公厅在《关于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暨南大学重要讲话精神的通知》(厅字〔2018〕54 号)中提出的,强调暨南大学、华侨大学、北京华文学院等院校必须坚持侨校特色,将中华优秀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本文以华侨大学为例,对“两个擦亮”视域下的侨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问题试做分析。

一、“两个擦亮”之于侨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的意义

侨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既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共性,又有侨校的个性。这一共性和个性的统一集中体现在“两个擦亮”之中,而“两个擦亮”之于侨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的意义体现在:

第一,引导侨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落实立德树人的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建设教育强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2]。与一般高等院校相比,侨校立德树人的任务更加艰巨,因为她肩负着“三类学生”培养目标的整体推进,即:努力将内地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港澳台学生培养成自觉拥护祖国统一、拥护“一国两制”、为港澳长期繁荣稳定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作贡献的坚定爱国者;将华侨华人学生、留学生培养成了解和热爱中华文化、对中国友好、主动担当中外交流的文化使者。这一神圣使命,决定了侨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必须自觉贯彻、坚决践行“两个擦亮”要求,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能够通过灌输→共识→内化→行动的机理,对上述三个方面的立德树人目标有深刻把握,增强日后做好这方面工作的知识储备和能力锻炼。

第二,扩大侨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在省内外的影响。目前福建省除华侨大学外,还有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闽南师范大学、集美大学等高校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厦门理工学院、龙岩学院等高校则在积极创造条件申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位授权点。总之,在闽高校都在借助党和国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重视,探索提高该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并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省外不少高校改革创新力度亦很大。华侨大学从2007 年开始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生(2017 年二级学科招生升格为一级学科招生),学校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的时间较短,层级较低(尚未拥有博士学位授权点),知名度、影响力较小,同“侨校+名校”的发展战略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因而,借助“两个擦亮”这张名牌,加强同省内外高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上的研讨、交流,既向同行介绍侨校的经验和特色,也从同行中汲取有益的启迪和借鉴,是扩大侨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在省内外影响的必由之路。

第三,促进侨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出思想、出成果、出人才”。华侨大学因侨而诞生和发展,目前有来自5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华人、港澳台和外国学生近5000 人,是全国拥有港澳台侨留学生最多的大学之一,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影响力提高对境外生源的吸引力。侨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如果对此视而不见,忽略对港澳台侨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那显然是不合格的。“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由此决定了侨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必须全程嵌入“两个擦亮”理念,引导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的认识;引导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探寻在这一领域的学术生长点、创新点,努力成长为本领域研究的行家里手;引导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带着感情、使命、担当去完成学业,成长为新时代党和国家需要的栋梁之才。一句话,就是要促进侨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出思想、出成果、出人才”。

二、“两个擦亮”视域下的侨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思路

这个培养思路,最主要的就是把已经做的、而且做得对的工作坚持下去,把根据情况变化需要加以推出、加以强化的工作建立起来,并且善于吸收借鉴其他高校有益经验和做法。

首先,盘活存量。认真梳理侨校举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十多年来,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和中央统战部办公厅《关于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暨南大学重要讲话精神的通知》等文件的要求,在培养方案制定(修订)、教育教学改革方案出台、制度规范执行、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成果展示、师生论著发表、师生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对那些体现“两个擦亮”的成果,结合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加以完善、优化,使之继续发挥作用。

其次,推进增量。2020 年12 月,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尹力在华侨大学调研时强调:“华侨大学师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关键是要始终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3]结合党和国家对侨校发展的新要求、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要求、福建省“高原”学科重点建设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申报博士学位授权点的新要求,侨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中应主动作为,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践行“两个擦亮”,在用学术讲政治、提升海外统战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等方面,力争新的突破,形成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改革的动力。

再次,吸收借鉴。在“擦亮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方面,对标37 所高校的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培养方案,侧重借鉴他们在培养具有比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素养和理论功底,并能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当代现实问题的研究生中积累的经验;在“擦亮侨校金字招牌”方面,着重对标暨南大学的培养方案。近年来,“暨南大学坚持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暨南大学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统战服务,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中贡献暨南力量”[4],该校高标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如获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四部委联合立项的“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牌子就挂靠马克思主义学院,而学院以这一国家级智库型研究基地的实体化建设为抓手,在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中渗入更多的侨校特色因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是值得华侨大学学习借鉴的。通过吸收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及同属统战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上的举措,推动侨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顺应“两个擦亮”要求,这本身也是华侨高等教育“开门办学”的题中之义。

三、“两个擦亮”视域下的侨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任务

这个培养任务,关键是从“做了什么”向“做出了什么效果”转变。如果说“做了什么”是静态的、表面的呈现,那么“做出了什么效果”则是动态的、实质的成效,作为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深化的过程,它需要结合“治理”的精髓来思考,以实现提质增效的目标。

其一,固根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姓“马”、姓“共”,这就决定了这类研究生的培养要突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5],要能够比较好地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理论问题,其提质增效归根到底要落实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上来,以此为“擦亮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其二,扬优势。侨校因侨而诞生、为侨而发展,具有“一元主导、多元融合、和而不同”的校园文化,这就决定了侨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要具有“宏教泽而系侨情”的深切情怀,在提质增效中始终坚持“擦亮侨校金字招牌”,自觉加强对华侨华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大一统”为核心要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充分彰显侨校的鲜明办学特点和优势。

其三,补短板。针对办学时间短、办学层次低、成果积淀少、特色挖掘不够、影响力有限、各方协同不够、学科骨干欠缺、生源质量一般、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存在薄弱环节等制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短板,侨校要以“两个擦亮”为指引,结合“十四五”规划的制定和落实,采取“弯道超车”的做法,在解决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政策性创新方面有更大的作为。

其四,强弱项。从省内外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竞争态势看,各校借鉴卓越工程师、卓越医师、卓越律师等培养计划,推动卓越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在传统的培养方案修订、学科方向凝练、师资队伍整合等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新媒体新技术运用、招生方式培养方式创新、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复合型人才培养等工作。问题倒逼侨校认真思考与先进高校相比存在的不足,认真思考“两个擦亮”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真正将提质增效落到实处。

四、“两个擦亮”视域下的侨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举措

这个培养举措,着眼于多措并举,形成合力,这也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的“坚持系统观念”[6]的具体应用。

第一,引导观念更新,充实课程内容,夯实课堂教学。教育者首先要受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的任课教师和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都要有意识嵌入“两个擦亮”理念,在授课过程中结合公共学位课、基础学位课、专业学位课、选修课等的不同特点,积极参考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在“共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效和形成的经验,以专题形式安排与华侨华人、海外统一战线、“大一统”等的历史、理论、政策、法律法规相关的内容(尤其是这一方面的学术前沿)。此外,在学位论文指导过程中,通过选题指南的形式,引导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在不背离学科性质的前提下,从事涉港澳台、涉侨、涉留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总之,要通过经常性的工作,通过宏观设计和微观指导的结合,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自觉践行“爱侨为侨”的宗旨、担当,并形成学术研究的兴趣和动力。

第二,推进制度创新。一是激励机制。对长期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注和研究港澳台侨留问题,并且在指导学生从事相关研究上取得成效的导师,在招生名额、绩效分配上予以倾斜;对从事涉侨相关研究并取得科研立项、成果发表的学生,在国家级和校级奖学金的评定上予以倾斜。二是监督机制。健全教学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等机构,建章立制,发挥它们对研究生培养的监督、指导作用,引导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顺应“两个擦亮”实现内涵式发展。三是动态调整机制。参照山东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的做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位授权点中自主设置“统一战线学”二级学科学位授权点,以此为依托,为加强这一方面研究生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平台。四是联动机制。通过联席会议等形式,加强研究生院、社会科学研究处、党委统战部、团学系统、相关学院(研究院、研究中心、研究基地)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联系,及时解决相关问题,为马克思主义学院按照“两个擦亮”要求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五是对外交流机制。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更多举办、参与高水平学术会议,增强师生对相关动态、前沿的了解和把握。通过这些制度创新,从运行机制上确保“两个擦亮”得到保障,使提质增效不再是“空转”,而是真正具有可持续性。

第三,孵化标志性教学成果。一是整合校内力量,编写面向港澳台侨留学生的思政课类“华文教育通识教材”,如“当代世界与中国”“中华民族复兴简史”“中华文化概要”等,这些教材应充分体现针对性、实效性的要求,可以成为实现“三类学生”培养目标的重要抓手。二是先行先试,编写适合侨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使用的特色教材,如“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理论与实践”“华侨华人与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等,在全省甚至全国进行开创性探索。三是加大经典著作教学的分量,探索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创新研究生教学方式,使经典著作在与新媒体新技术的融合中焕发生机活力,为“两个擦亮”提供重要的学理支撑。四是鼓励教师通过团队建设、开展学术活动、组织读书社、指导社会实践等,更多地将自己的教学和科研成果分享给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学生践行“两个擦亮”的示范和表率。五是在省级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论文演讲会、研究生“一马当先”知识竞赛、研究生教学能力(征文)等赛事中,通过早选苗、早入训,实现研究生在团队和个人获奖上有重大突破。通过孵化标志性教学成果,检验“两个擦亮”的落实程度,为提质增效提供衡量的标尺。

第四,建设社会实践基地。福建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又是全国著名的侨乡,华侨大学两校区所在的泉州、厦门,很多风景名胜、博物馆、纪念馆都与“革命文化”“先进文化”“港澳台侨”有关,就是民营企业,也往往带有“港澳台侨”背景,这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走出校门,汲取“两个擦亮”的灵感提供了极好的故事和素材。要通过在博物馆、纪念馆(如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陈嘉庚纪念馆等)、乡村(如“海峡第一村”——晋江围头村)、农场(如南安雪峰华侨农场)、企业等挂牌设立社会实践基地,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在调查研究和参观走访中深刻体会“两个擦亮”的魅力,这是提质增效所不可或缺的实践因素。

第五,探索其他有效形式。1957 年诞生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的乌兰牧骑,是一支活跃于农村牧区间的文化工作队,被誉为“红色文艺轻骑兵”。借鉴乌兰牧骑模式,侨校可以探索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理论轻骑兵”队伍,为包括港澳台侨留学生在内的同学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讲授党课、开展讲座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本来就是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后备军,他们通过参与“理论轻骑兵”队伍,可以增进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使自己对“两个擦亮”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助力提质增效的实现,培养出侨校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青年骨干。

五、“两个擦亮”视域下的侨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着力点

这个培养着力点,主要是基于应着重考虑或处理的方面,为此:

第一,在方法上,应将“从后思索”和“向前看”统一起来。1867 年,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指出:“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这些形式的科学分析,总是采取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这种思索是从事后开始的,就是说,是从发展过程的完成的结果开始的。”[7]1978 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所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8]的讲话,实际上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将这两个方法统一起来,要求侨校在反思“两个擦亮”在以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中已然体现的基础上,从新时代“大统战”“大思政”工作格局出发,实现扎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同“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方针、“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的办学宗旨和“会通中外,并育德才”的办学理念的“联姻”,从而更好完成国家交付的重托。

第二,在评价上,将过程与目标统一起来。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9]“两个擦亮”视域下的侨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旨在实现“出思想、出成果、出人才”的提质增效目标,但它始终强调这样的培养是一个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过程。突出过程性不是说目标不重要,而恰恰反映了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随着“两个擦亮”的践行和“侨校+名校”发展战略的推进,学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将提出更高的要求,提质增效的“质”“效”也将有更高的标准,因而这样的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对它的评价,也必须注重过程与目标的统一,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升华。

第三,在主体上,将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统一起来。从表面看,“两个擦亮”视域下的侨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研究生培养质量,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调动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须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10]因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教师(特别是导师)是否具有“两个擦亮”意识,能否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将这一意识完整地、准确地传达给学生,并给予学生的研习有力的指导,对于研究生培养提质增效具有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师资队伍不断壮大,一批优秀的博士生成长起来,教学和科研成果显著,晋升了职称,担任了研究生专任教师和导师,为学位点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但从学缘结构看,新教师中有不少人对侨校“两个擦亮”的使命知之不多、认识不够,在研究生培养中未能自觉将其贯彻在提质增效之中;老教师也有一个不断学习、充电的问题。因而,结合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要求,建设一支“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师资队伍,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当然,师与生、教与学历来是互动的,研究生的学术兴趣和研究志向,也会倒逼教师加强学习,努力提升适应“两个擦亮”要求的教书育人本领。

猜你喜欢

研究生马克思主义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