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现代师爱的早期探索
——夏丏尊“妈妈教师”的爱

2021-12-08李晓玲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仁爱师爱人格

李晓玲 王 凯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 311121)

夏丏尊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终其一生致力于推动我国中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在近四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夏丏尊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教育思想,最为突出的就是其师爱观。夏丏尊有感于学校教育中的空虚,提出并践行以人格感化的方式来充盈教育中的爱,他的学生丰子恺将其称之为是“妈妈的教育”[1],而他本人也被称为“妈妈教师”。教育作为培养人的实践活动,理应是充满爱的,教师在温馨和宽松的氛围中,以师爱育学生之爱,激发学生爱人的能力,塑造学生的完整人格。然而,当代教育沾染了工具理性和功利主义的流弊,轻视与异化教育中的师爱,[2]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渐扭曲甚至出现错位,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和对学生的关爱似乎成了水火不相容的对立面。

目前,在已有的夏丏尊研究文献中,大多集中在其对语文教学的贡献方面,至于其“爱的教育”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第一,提出“爱的教育”的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历史上教师地位低下,教师不愿将情感投入教学中;二是封建社会师生关系等级森严,且师生地位不平等,教师和学生之间难以平等沟通和交流情感;三是当时教育改革照搬西方教学模式,结果因忽视国情而收效甚微[3]。第二,寻求“爱的教育”的体现。有论者认为其表现在:爱是教育的灵魂、人是教育的背景、教育者要有高尚人格、教育要适应时代变化[4]。也有论者从教学活动及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论述爱的具体表现[3]。第三,探讨“爱的教育”的实施。有论者从夏丏尊实施的语文教育角度出发,认为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都要融入足够的情感,尤其在写作时,要端正其态度并抒发真情实感[5]。

从现有的文献看,对夏丏尊师爱观内容的研究甚少,且学者们大都泛泛而谈,缺乏一定的理论深度,尤其是对夏丏尊所说的“爱”的具体内涵缺乏深入的探讨。因此,文章研究分析夏丏尊师爱观的内涵,并追溯其形成该师爱观的思想缘由,对解决我国教育现代转型过程中存在的师爱问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夏丏尊师爱观的内涵:类似于妈妈的爱

夏丏尊眼中的师爱,究其本质是一种事无巨细、均以温情相待的类母爱,实则也是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夏丏尊认为教师应当以真诚态度为基础,以人格接触为要义,以平等交流为方式去关心爱护学生。爱是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对于学生的爱则是教育的核心要素。没有爱,教育也将黯然失色。

(一)师爱以真诚态度为基础

教师应秉持真诚的态度,诚恳地对待学生。恳切地对待教育事业。夏丏尊认为“爱”的基础是“诚”,所谓“诚”是指师生之间是开诚布公,尤其是教师要诚心诚意地将有价值的知识和高尚的道德教授于学生。他反对教师用绝对权威去强迫学生遵守不必要的规定,也反对教师以虚伪态度对待学生,敷衍了事完成教学。[1]他认为当时的学校虽打着破除封建制度的口号,实际上故步自封。真正的教育不应充斥虚伪的情感,“教育是英雄的事业,真挚就是英雄的特色”。[6]夏丏尊怀着“至诚、严正、直率、坦白”[6]的信念,撕下教育中虚伪的面具,用真挚而又坦率的态度对待学生、关爱学生。

据他的学生回忆,有一次在课文中遇到inspiration 一词,夏丏尊一时没想起来准确的译语,他就向学生请教,在得到正确答案后,就笑着说:“对,对!”[1]当自己没有绝对把握时,他总是直接直截了当地承认自己的无知,绝不逞能虚夸自己的能力,对学生的发展负责。旧式国文教师往往不顾当下的时代背景和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上各种职业所需技能之间往往关联不大,对学生的发展毫无裨益。夏丏尊指出,教育的宗旨在于求真务实。他抛弃了旧式教材,自己选编新的国文教材,引导学生学习用新的文学观点看待社会发展,形成新的社会观念,并强调在写作时应注重“修辞立其诚”,摒弃传统文学中的繁文缛节。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必定是立于“诚”,发于“爱”,且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他的学生说:“他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从不知虚伪为何物。曾经受过他的教育的学生,任何曾与他接触过的朋友,没有不被他的真诚所感动。”[1]这位“妈妈教师”用真诚的态度为学生扫去旧式教育中的浮夸虚伪和矫揉造作,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说真话的自由环境,用真诚的态度表达其对学生的关心与爱意,学生也在教师真诚的态度中养成了爱的能力和独立人格。

(二)师爱以人格接触为要义

教育者要注意自身德性修养,以一定的人格去接触学生,获得学生发自内心的认可,进而以德育德,以塑造学生的人格。夏丏尊在《教育的背景》一文中指出:“现在的学校教育是学店的教育,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中间只有知识的授受,毫无人格上的接触;简直一句话,教育者是卖知识的人,被教育者是买知识的人罢了……真正的教育需完成被教育者的人格,知识不过是人格一部分,不是人格的全体。”[6]真正的教育是教育者从人格出发,而最终又落于被教育者人格养成的行动,是带有强大的感化力的行动。受教育者不会心悦诚服于规章制度的机械管理,反而会信服于教师的人格的感召力。

夏丏尊在教育学生时,从不依靠权威势力,即使遇到棘手的事情,他也只是凭借自己的德行和能力去应付。宿舍遭遇盗窃,夏丏尊以绝食的方式感化行窃者,最后行窃者流着眼泪向夏丏尊坦白错误;学生病倒卧床,夏丏尊就坐在病床边亲自护理;学校要开除品德不良的学生,夏丏尊力排众议,对这个学生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地疏导,学生最终悔改;学生晚上偷溜出校玩耍,夏丏尊知晓后,先是对学生恳切地劝导,如若不见效,则必定要苦守到学生归来,仍苦口婆心劝诫,直至犯错者真心悔过。大家都说夏丏尊是个“批评家”,有很强的控制欲,其实他只是太关心别人了,情不自禁地想要参与其中。[1]这种性格也导致夏丏尊的身上总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气味。但这在楼适夷看来:“在遍处险阻的世道,蹉跌得满身都是创伤的人,一走到他那里,便会受到温情的抚慰,而重新生长起力量来”[1]。这位时常为爱忧虑的“妈妈教师”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着学生,时常带给学生以温情的体验、心灵的慰藉和人格的感化。

(三)师爱以平等交流为方式

在民主的教育理念中,尊重不再只是学生对老师的单方面行为,而是师生之间平等的双向尊重。夏丏尊对待学生总是充满着热情,亲切而诚恳,像对待朋友一样,从不故意摆老师的架子。[1]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平等地与学生沟通交流,以师爱唤醒学生们的爱的本性。

“人可以牵牛到水边去,但除了牛肚渴要饮水的时候,人无法使牛饮水,强灌下去,牛虽不反抗,实际上在牛也绝不受实益。”[6]不论教师是站在高处俯视学生,还是跪着“讨好”学生,都不是教育者应有的姿态,也不是教育应有的形态。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当像对待朋友那样与学生平等的交流、沟通,而不是扮演者话语的权威者角色对学生发号施令。夏丏尊的学生施存统和他说话时,施存统总是不卑不亢,甚至有时还和他产生冲突,他也只是常常规劝施存统[7],也不指责学生不敬师。不仅对自己的学生如此,夏丏尊对全社会的中学生也同样如此,以传达对全社会中学生的关爱之情。他借助《中学生》杂志和全国的中学生推心置腹地交流,内容涉及范围很广,但总归离不开中学生们眼前最关心的问题,包括如何选择职业、怎样对待教训等。对于全国各地的青年来信,夏丏尊必定是亲自回信,他将这些青年人看作是自己的朋友,总是设身处地地替他们考虑周到并尊重他们的想法,在商讨中寻求问题的解决。夏丏尊态度诚恳,以致青年朋友在读文章时倍感亲切,把夏丏尊当作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年长的朋友。[1]所谓闻道有先后,夏丏尊的学识和见解终究是要高于学生的,但这位“妈妈教师”却执意采用这种与学生平等相处和交流的方式来和学生相处,融入学生群体,缩短彼此的心理距离,以平等的、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给予学生关爱。

二、夏丏尊师爱观的来源:儒家仁爱思想的创造性转化

夏丏尊是从传统文化走过来的新时代知识分子。他的师爱观既扎根于中国传统儒家的仁爱思想,又立足于近现代文化对中国传统儒家仁爱观的批判。他是从理性和民主的角度来看待中国传统儒家仁爱观,并批判地吸收和继承传统儒家仁爱思想。

(一)传统儒学仁爱思想的涵养

夏丏尊的人生早年处于中国新旧文化斗争、交替的时期。早年走的是中国传统读书人的路,接受私塾教育,熟读儒家经典,习作八股文章。他刚考中秀才不久,八股考试就被废除,传统读书人的出路被彻底封死。传统儒学虽未能帮助夏丏尊达成光耀门楣的心愿,但对其人格的塑造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尤其是儒家学说中的以“仁爱”为核心的思想则像是食物一样,被他所消化、吸收,融入身体之中,并外显于他的行为举止和教学实践。

儒家的仁爱思想,是一种对他人充满同情、关心的思想。儒家的“爱人”是以孝悌为起点,进而由此及彼地推广到爱周围的人,最后达到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境界。夏丏尊怀着儒家的仁爱之心,像母亲关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自己的学生。然而“爱人”并非不讲原则,“失爱不仁,过爱不义”,不讲原则的不爱或溺爱无疑是在养虎为患。夏丏尊给予学生的爱,既不是失爱,也非过爱,而是一种讲求原则的关爱。他抱着决心去关爱、管理学生的,凡事皆以坦率、强硬的态度去对付,绝不迁就。最后倒也实现了“无为卧治”,这正得益于儒家仁爱思想的强大感召力和感化力,夏丏尊从中习得、领悟并修养的高尚人格,学生自然也就被这种高尚的人格所折服,自行修养品格,因而也就无为而治了。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夏丏尊看来,爱的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塑造,而前提就是教师要能以天下为己任,努力提高自身硬实力,从儒家的仁爱思想中汲取人格修养的力量武装自身,修养其人格品性。有相当人格的教师以“情”“爱”为媒介,帮助学生在普通教育中进行知情意等训练来塑造完全的人格,进而能够帮助学生“立人”。[7]有人格修养的、仁爱之心的教师是不会做出强牛饮水,以及忙于为学生提供学习捷径,而不唤醒其自觉能力的行为。

(二)传统儒学仁爱思想的转化

夏丏尊受过中国传统儒学的熏陶,也读过具有民主色彩的西方书籍。在日本留学时期,夏丏尊接触了西方近现代文化并深受其感染,它“塑造了其(指夏丏尊)具有现代性的知识结构、开放的眼光和兼容的胸怀”“具有了不同于前人的知识文化结构和文化视界”[7]。从小受儒家文化浸润所养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与西方近现代文化精神之间产生了巨大的文化冲击,以至于夏丏尊感悟到:其实学说思想本身并没有什么好坏,只不过与当时的统治阶级相联系起来,反而会导致学说思想变了味。[6]这种思想上的碰撞使得夏丏尊重新思考并试图更新自己对于中国传统儒家仁爱观的认知。

他极力批判儒学仁爱观中不入时的内容,尤其是封建礼教部分。他在讲修身课时,告诫学生要根据实际生活和时代背景来对待书本中的知识。例如,在讲到家庭关系的时候,夏丏尊指出古今社会的不同之处,时过境迁,古代的丧礼和孝道是决不能再用于今天的社会中。他在浙江一师的学生施存统在其所撰的文章《非孝》中说道:“人类应当自由的,应当平等的,应该博爱的,应当互助的;孝的道德于此不合,所以我们应当反对孝。”[8]这篇文章经过夏丏尊的审阅,并同意其将文章发表于期刊,说明夏丏尊是与施存统在文章中发出的对传统儒家文化中的孝道的质疑保持统一战线的。当然,这种超前的且不入主流的想法在当时不出意外地被认定为是洪水猛兽、大逆不道的言论,夏丏尊也因此离开浙江一师。不过,这并没有因此击毁夏丏尊对传统儒学文化中不入时的思想的反思与批判的积极性。前文提到传统儒家的仁爱其实是一种有差等的爱,而夏丏尊发展了儒家的仁爱观,他的师爱观是要广博的、无差等地关爱学生。这种观念的转变源于以西方近代平等观和佛教中的慈悲为怀的观念。叶圣陶评说夏丏尊:“自己承认是个怯弱者,又明知逃避现实是怯弱的表现,但是无法改变自己的本性,只好从宗教的教义中去解脱。然而,对人间世的关切究竟割不断,对受苦受难的人们的同情究竟割不断,他终于没有得到解脱。”[6]夏丏尊从佛教义理中收获了强大的力量,与儒家的仁爱思想不同的是,佛教的慈悲思想是一种对众生的普遍的平等的慈爱,慈爱众生,给予快乐;悲悯众生,拔出痛苦。[9]夏丏尊从西方近代文化精神以及佛家的慈悲观念中吸取智识,发展了传统儒家仁爱的内容,为热爱的教育事业奉献一生。

三、夏丏尊师爱观的启示:回归教育原点

夏丏尊对爱的教育的忧虑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依然有警示和启发作用。出于功利心理、履行教师义务和工具理性等原因,当下学校教育中,教师仍“一意孤行”地“关爱”学生,实则不过是一种扭曲了的、虚假且功利的“爱”,夏丏尊的师爱观启示我们应当回归教育原点,关注学生本体,追寻精神性、同情性和科学性的爱,用爱养成学生人格,促进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一)超越义务,追寻精神性的爱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人的前提在于立德,树人的前提在于树己。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职业要求,尤其是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道德人格,遵循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做学生道德养成的引路人。在此语境中,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是出于履行道德责任和义务,而非是内心的真实想法。朱晓宏认为,爱本身是一种意向性的活动,不过在当前的教育语境中,如果要求教师去履行关爱学生的义务,无疑是将意向行为转换成具体的“有好意”的行动,那么必定是潜藏着巨大的危险的。[10]此外,师生间对于师爱的差别感受,正是反映出了当前出于制度或道德规范强迫下而产生出来的师爱虚假性。教师关爱学生,本身是一种“从教师内心深处涌出的一种超越外在性的爱的意图,存在于孩子对爱的亲身体验中”的精神体验。[10]夏丏尊认为,教育之所以为教育的重要因素在于其情爱,这种情爱是教师给予学生的源自内心深处、心始终朝向学生的关注和关爱。笔者认为,教师对学生的爱本身并非出于履行道德责任和义务的需要,应是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关心而引起的一种动机转移,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而采取行动。

(二)超越功利,追寻同情性的爱

现代教育正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然而这种发展并非是脱离了关爱与情感的。“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关爱学生也是教师不变的责任。不过,当有些教师用功利主义衡量师爱价值,以工具理性来看待学生成长时,此时必然会产生一种功利的情感。这种情感并非源于人类本真存在的需求,而是作为个体与外界进行交换的筹码。换言之,教师依照学生的价值大小作为计算和衡量标准,将“爱”当作占有和利用的手段去“接纳和关心”学生[11],这种“爱和关心”看似推动了学生的向善发展,实则学生的内心,尤其是道德情感世界依旧是麻木和冷漠的。一旦任务完成或目标转换,那么随之而来的可能是对学生情感的冷漠,或转而采用其他方式消解关爱,留给学生的或许只有“被利用”的情感体验。功利的“爱”可以“温暖”人,也可以伤害人。夏丏尊将师爱看作是一种内在的、自成性的爱,是源于长者对晚辈的情不自禁的关心与爱护,是教师把学生视为爱的存在而加以悦纳,并为学生的发展营造出充盈着爱的氛围。教育的最终目的从来都不只是为了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帮助受教育者养成必备的人格,实现“立人”的目标。因此,要解决当前师爱趋于功利化的问题,应当要从追寻教育中的同情之爱入手。当然,这里的同情并非指对弱者的怜悯,而是一种共同感受同一情感之意。[12]教师从自我情感体验出发,并积极参与到他人的情感体验中去,对学生情感有更深入的理解,从而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人格养成。

(三)超越失衡,追寻科学性的爱

失衡的爱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爱之心切或严苛要求所导致的扭曲的爱;另一种是爱的情感或行动指向部分群体或群体的部分方面,而忽视了全体或群体的其他方面的爱。[13]这两种情况在当前学校教育中早已屡见不鲜。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的智力发展程度依旧是教育评价的主要参考标准,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往往聚焦学生智力发展,紧盯学生成绩起伏。近乎谄媚地对待“优等生”,以期能继续努力,保持良好学习状态;明嘲暗讽地对待“差等生”,以期能激发其羞耻心,实现迎头赶上的目标。紧抓有利促进智力发展的学科,有意忽视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这种明显的区别对待,明面上虽打着关爱学生、为学生好的旗号,暗地里则是不择手段地提高学生的智力发展,而置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于不顾。这种以爱之名,履行不爱之实,实在是一种糟糕透了的关爱方式,是一种失败且失衡的师爱。在夏丏尊看来,教师不仅要能看到眼前学生的存在和需求,而且心也要始终朝向学生,尊重并理解学生的选择和需求,更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成就。夏丏尊认为,中学教育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身心能力,而不只是教授知识,前者称得上是受教育,后者只能勉强称之为受教材。所以作为教师,理应形成这样的观念: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在与“立人”,教师传播知识的同时,更需要传播一种爱的态度,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生的人格养成。

四、小结

朱自清曾称赞夏丏尊是一位理想主义的教育家[1],夏丏尊的教育理想是以情和爱为中心,聚集一群情趣相投的教师,借助普通教育来促进学生的人格、智力和身体上的发展,从而为未来的生活做好准备。夏丏尊所处的年代正是风云变化、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作为教育家的夏丏尊,并没有以笔为戈、以纸为戎,愤慨激昂地怒斥这个社会的黑暗,转而以情感、以爱、以自身的相当人格教授于学生积极的价值观念与理想。他将没有情爱的教育称之为“无水之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也逃不了一个空虚”[14],以此借喻不论教育做出如何变革,都应该回归教育的原点,关注学生本身,以教师饱含热情的爱激发学生爱人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夏丏尊将爱作为盔甲,抵抗旧社会教育的功利与虚伪;以爱作为武器,打破旧式师生关系冷漠的枷锁;以爱作为护盾,为学生营造真诚而又自由的学习氛围。夏丏尊用爱创造出一个抵抗旧式教育的理想教育形式,是一种立足于学生长远发展,塑造其完整人格的教育。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当前人类社会已经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逐渐转型,而教育转型作为社会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15]其必定也朝向信息化、科技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转变。褚宏启认为,在教育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教育的人道性是其最重要的特征[16]。换言之,教育是人道的,是具备人道主义情怀的,是能够彰显出足够的价值理性的。对此,不少学者也持类似的观点。在教育的现代化转型中,应当要坚守以人为本的初心不变,用爱的教育和情感的滋养培育出一批批拥有完整人格的有志青年。然而当前的学校教育中,也确实存在着由于现代性的不成熟所导致的教育物化和异化等错误观点,教育中的急功近利的错误思想蔓延,教师和学生之间本应充满情感的师友关系,似乎真的变成了夏丏尊口中买卖知识的主顾关系。当时的中国教育处于试图引进西方教育理念来改善中国落后的局面,忙着学习西方的教育制度和形式,却丢了“人”的观念和教育中的“情、爱”,因而“这种无背景的教育,就是再办几十年也没有效果”[6],而当前的中国教育处于不断自我更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速度并促进社会的持续繁荣,教育中充满了竞争和焦虑,学生被束缚、被物化,教育中同样也丢失了“人”的观点以及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这种空虚的教育确实难以取得好的成效也很难走得长久。因此,我们呼唤不论教育正在进行怎样的升级改造,都应当回归原点,而教育的原点是学生,是爱。教育的使命在于引领学生入门,教师引导学生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拥有完整的人格,而入门的钥匙正是教师的爱。教育是源于爱,在不断地教师施爱和学生被爱,以及爱的引导中,学生才能成为独立而有理想的人格[1]。当前正处于教育现代转型时期的教师更应当以此作为指引,将关注点聚焦在学生个体及其需求上,用爱激发学生个性的舒展和发展,用爱促进学生的完整人格的形成,培育出谦卑忘己、爱国爱家的栋梁之材。

猜你喜欢

仁爱师爱人格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师爱:班主任工作的永恒主题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平凡而真挚的师爱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仁爱来到我身边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漫画之页
有一种师爱叫欣赏
师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