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代新人培育的文化逻辑

2021-12-08宁莹莹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价值观精神时代

宁莹莹

(1.福建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 350025;2.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7)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新时期教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根本遵循。“育新人”理念生发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关头,是改革开放40 多年来教育培养人目标的继承和发展。文化是承载民族记忆的基因和标识,它与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教育具有文化传承、更新、融合和创造的功能,而文化一词本身便具有教化的意义,能够反哺教育。时代新人培养的育人观,不仅是对“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认识,也是对人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追求的要求,表征着社会传承与价值诠释的文化再生产。时代新人的培育有其自身的文化逻辑,表现为时代新人的内涵和精神气质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而发生重塑,并成为引领时代精神的主流观念。

一、时代新人“出场”的文化逻辑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教育目的确立受特定时代所制约,要根据社会关系的现实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现实的要求,并与时代的主流价值文化相契合。社会关系结构的变革和社会文化的转型也对教育培养人的质量规格进行规限。也就是说,人的发展是与社会发展同构的,时代文化形塑着人的内涵和特征,这构成了时代新人“出场”的文化逻辑。

(一)时代新人理念生发于特定的文化转型时期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在马克思看来,由于人的社会关系具有历史性,因此人的发展也具有历史性,是与社会进步相互统一的历史过程,也是一个由低级阶段走向高级阶段的渐进过程,即经历了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性、自由而全面发展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2]也就是说人的发展与社会文化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是紧密联系并相互制约的。时代新人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每个时代有着不同的核心议题,党和国家对不同时期的社会主体“人”的培养问题也提出了不同要求。回顾新中国成立70 余年来有关教育目的的变化,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是与各个时代发展同构的。

新中国成立开启了中国社会的新篇章,国家制度的重要基石是意识形态,为了巩固社会主义新兴国家的建设成果,建国初期党和国家开始对思想文化进行改造,教育尤其是改造的重点领域。改革开放带来了思想文化的解放,社会和人的精神生活都发生了巨大变革。面对社会转型带来的精神危机和价值冲突,重塑现代人的品质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在社会变革和思想文化的时代激荡中,伴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我国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经历多次修订。进入新世纪,党和国家陆续提出了“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3]“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4]的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期,时代新人理念的提出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继承发展,也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人的培养目标的深化,更是当代中国精神的彰显。时代新人“出场”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紧要关口,有其历史必然性。中国革命的历史实践,奠定了时代新人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复兴大任的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阶段,又为时代新人的内涵增添了时代文化底色和时代价值意蕴。

(二)时代新人是打上时代文化印记的人

人的精神追求和价值选择孕育于特定的社会文化中,并总是受所处时代的主流价值约束和引导。“时代新人就是打上了一定时代印记、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和社会价值期待的人”。[5]时代新人之新,除了体现在生发的时空之新,是在新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还体现在内涵之新,对人的素质和精神气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的变革必然带来思想观念的更新,赋予了青年新的责任担当。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特点,凝聚了时代新人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彰显了不同时代的文化特色和精神风貌。时代新人的塑造,就是要以新的价值观念和能力素养培养现代化的人。时代新人的精神追求和价值选择,必然生发于时代的文化中,打上深刻的时代烙印。

改革开放40 多年来,社会文化不断发生着重构。改革开放之初,通过“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路线的确立,价值观念得以重塑。进入20 世纪90 年代,传统文化复兴,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现代思想文化重新阐释中国传统文化并挖掘其中优秀成分,成为时代文化研究的主题。进入新世纪,中华民族复兴的意识日益增强,国人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也日益增强,文化自我逐渐凸显。在文化价值变革的历史进程中,新的文化价值体系得以构建,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再到如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和弘扬,培养人的文化价值目标体系不断深化,也塑造了时代新人的崭新精神风尚。在当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人”就是具有中华文化特征的现代中国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精神内核和价值追求,使个人精神生活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伟大实践中。

(三)时代新人是思想文化的引领者和创造者

时代新人是思想更新和价值重构的产物,肩负着“民族复兴”的重要使命,其“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6]这就意味着时代新人要冲破旧观念的局限和束缚,走在时代前列,实现理念的更新;要成为先进文化的追求者,能够以更加包容的心态接纳先进思想和理念,并致力于新技术和新文化的创新。时代新人这一形象的出场,就是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武装头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理应自觉以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引领并积极传播时代新思想、新文化和新价值。

“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是对时代新人的素质要求。“有理想”是理想信念方面的要求,要求时代新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对国家、民族和文化的认同感,成为自觉弘扬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担当主体。“有本领”是综合素质方面的要求,要求时代新人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公民。“有担当”是精神状态方面的要求,时代新人应当是站在时代前列的开拓者、引领者和奋进者,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在此意义上,时代新人应当做传承优良民族文化、发扬伟大民族传统、承担时代复兴任务的先锋派,其思想文化引领者和创造者的角色得以确立。

二、文化育新的实践逻辑

文化具有导向性、人文性和潜隐性,文化涵养是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先进文化所蕴含的价值取向能够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主流价值观念,引导人们主动学习和吸收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抵制错误的观念,并使个体行为朝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育新人,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7]时代新人理念将国家的政治诉求、社会的美好期望和个人的发展愿望融为一体,凝练了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奠定了人的国家、社会和公民的主体身份和理想人格。不同层面时代新人价值目标达成的文化路径,有着不同的逻辑机理。

(一)国家层面:多元时代的认同需要以文化自信为基点

不同社会历史时期都有一些突出的问题和文化特征,构成了时代的鲜明标志。当今时代面临的突出特征之一就在于多元文明共存、多种文化交织互动,形成了基于不同价值观念的多元文化格局。但同时“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也凸显出文化之间特别是潜藏于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的差异和隔阂,甚至引发以不同文化为阵营的冲突。”[8]美国学者亨廷顿言:“在后冷战的世界中,人们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或经济的,而是文化的区别。”[9]现代化的进程改变了人的生活和交往方式,也带了文化认同危机,对民族国家的正当性和稳定性带来挑战。为了应对多元文化带来的认同危机,世界范围内各国都在通过核心价值观教育促进文化认同和社会凝聚力,以培养统一的国家身份认同和社会文化认同。认同意味着“同一性”,用来界定“自我”的特征,以此区分与“他者”的不同。[10]文化认同首先形成个体对从属于某一文化身份的认同,进而认同文化群体的价值观,由此形成对国家认同的基础。

时代新人首先是“中国人”,培养国家身份认同,本质上也是培养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1]。时代新人的文化自信体现在认同并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彰显中华优秀文化的底气。这既是增强文化归属感,积极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支撑力量,能够使时代新人努力学习和认识中华文明,明确自身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责任;也是培育时代新人在复杂的价值思潮中抵御消极文化、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必要,可以帮助时代新人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对民族文化的内在认同,自觉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

(二)社会层面:时代新人行为的塑造需要以文化规约

文化具有规约性,对社会系统中人的实践具有价值引领和社会规范的功能,不同的文化能够造就具有不同精神气质和行为习惯的个体。美国杜克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史天健在《中国大陆和台湾政治的文化逻辑》中表述了文化规范影响个体和社会行动的五个步骤:“影响行动主体对社会行动的意义的解读;为行动主体提供了评价其他主体的行为的标准;影响行动主体对其他主体的行为及后果的情感;界定了行为主体在特定环境下可以正当追求的目标;约束了行为主体用以实现其目标的正当手段。”[12]文化规范是在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主导下建立的指导个体和社会行动的规则,对社会成员行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强制性的、约定俗成的规范来进行,是大多数成员都认同的“社会契约”,目的是使成员朝向一致的社会行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期的背景下,时代新人要成为有勇气、有能力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社会行动的发生要靠文化规范建立和践行为规约。文化规范对时代新人行动的规约,不仅体现在时代新人是先进文化的实践者,借助文化规范引导自身行动;还通过其先进文化创造者的身份来体现,通过社会实践进一步丰富和创新文化内涵,使自身获得新的发展。

(三)个人层面: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以精神文化涵养

时代新人是打上时代文化印记的人,这种文化印记影响着个体人格的塑造。“任何一种具有浓烈的社会意识形态特征的文化,其在现实生活中必然对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的人格塑造与行为习惯的培育产生重大的影响。”[13]人是生活在某种社会文化中的现实的人,个体人格的塑造就是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塑造,是个人成为社会人和国家公民的基础。从文化教育学的观点来看,教育就是一种文化过程,在此意义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培育就是通过人文教化来实现。

文化是共同体成员共同实践而产生符号、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精神文化通常以思想、价值的形式表现出来,不仅是人全面发展的精神源泉,也规范和引导着人格的塑造。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离不开精神文明的建设,用先进的文化思想熏陶人、影响人和塑造人,是文化作用于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表现。精神文化对个人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个人精神追求和价值方面。在当代中国,凝聚了中华民族传统精髓和时代内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滋养,正是提升民族精气神、塑造人的新形象的强大精神动力。

三、以文化人:时代新人的文化形塑路径

文化为时代新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分,构建出丰富的育人内容和育人方式。“以文化人,实质上就是重视人文教育、隐性教育,注重精神成长、思想提升,主张潜移默化、润物无声,长久地、默默地、逐渐地感染人、影响人、转化人。”[14]时代新人的文化形塑,就是以现代化的中华传统文化为精神源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遵循,在文化与人的互动中,将中国特色文化内化为人的内在素养和品性。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

首先,回到源头认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意义。中华民族文化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有着不同于世界其他文化的独特样态和品格,形成了具有独特呈现方式的思想理念和话语体系。时代新人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形成应当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中汲取精华,使之成为引领时代新人精神成长、涵养个人品格的力量。有必要回到源头认真研究和重新认识传统文化,这是厘清中华文明来龙去脉、深刻内涵和未来走向的基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血脉源流,它本身与社会主义现代文化有着相通性和一脉相承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和时代新人培育所必须承续的。此外,它还是中华文明的独特思想体现,代表着独特的精神标识。因此,明白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以及其中蕴含的独特民族精神,是时代新人成长的强大精神支撑。

其次,对传统文化批判性继承与创新。特定历史环境催生了不同的思想和文化,是历史实践的产物,应当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对传统文化进行辨明,使传统文化的价值导向符合现时代的需要。现代化进程带来的社会文化关系的重构必然触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甚至会产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危机。因此有必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转化,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传统文化的更新和创造性提升,能够成为铸就新的民族文化传统、推动新时代教育变革和时代新人培育的力量。优秀传统文化不应与现代教育冲突,也不应是现代教育体系之外的另一套路数,而应在现有文化资源基础上探寻其育人理路。改革开放40 余年来中国各方面建设取得了卓越成就,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40 余年的发展既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想解放运动,又是一次中国特色文化孕育的历程。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建设的实践经验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生发逻辑相契合,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革命历史文化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各项社会主义建设中凝聚的先进文化融合起来,形成了一种与现代化建设和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的文化范式,在时代语境下催生了新的中国精神和价值观,成为引领时代新人全面发展的精神动能。在当代背景下,还要通过立德树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融合,找准价值交汇点,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性转化,让其在现代化的土壤中得以壮大。

(二)彰显时代新人的文化主体性

人的主体包括三层含义:“一是作为个体的主体,主要指人的意识自我和实践意义上自我的统一;二是作为群体的主体,主要指人在自身社会交往中的集体意识和群体认同;三是作为人类一员的主体,主要指人的类意识觉醒和整体共识。”[15]从时代新人民族复兴大任担当者的角色定位来看,时代新人实质上是具有历史感、时代感和类属性的实践主体。时代新人的文化主体性彰显,就是要认识自身文化传承者和创造者的主体身份,以主体意识审视中国文化,在积极的文化实践中提升文化认同。

时代新人文化主体性的确立,首先要培养其对所处文化体系的认同、信任与敬畏,即对文化意义的自我确信与文化价值的自我笃信。一是加强时代新人的身份认同。时代新人的身份认同是当代公民对国家、社会和个体身份的认知和肯定。需要引导其清楚认识现时代所面临的世情、国情、党情,明确新时代对自身提出的具体要求,自觉践行时代新人的标准和要求,承担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只有树立明确的身份认同,才有可能形成人人积极践行时代新人要求,人人皆为时代新人的良好局面。二是加强时代新人的价值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凝练了共同的社会理想和价值追求,是当前中国精神最集中的体现。时代新人的培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导向和价值遵循,使之成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三是培养时代新人的文化叙事能力。文化叙事能力事关中国特色文化的话语传播体系建设,是提升中国特色文化认知度和传播力的重要手段。文化叙事不是一种中性的叙事,而是包含有一定的人文、精神价值的叙事。因此,文化叙事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中人文思想及价值的挖掘与阐释,维护传统文化的基本品质。时代新人要能够在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基础上,讲好中国文化故事,将中国优秀文化成果向世界展示。要在“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中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交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为中华文化的创新不断汲取新的养分。

(三)以道德文化优化育新场域

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学校、社会和家庭良好环境的营造都能够发挥精神熏陶的作用,是时代新人道德养成的重要场域。道德文化建设,归根到底就是在各个育人场域中营造浓厚的道德氛围,形成道德风尚,使德性追求和良善生活成为时代新人的价值追求。首先,构建学校道德共同体。滕尼斯将“共同体”分为血缘共同体、地域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而精神共同体是最高形式的共同体,它强调成员基于共同的认同感和精神意识凝聚在一起。构建学校道德共同体就是对学校文化进行道德改造,使学校成为促进全体成员德性发展的开放、合作的民主共同体,使学校成员能够自觉遵循学校道德规范,真正将德性生活作为内在的文化共识和精神追求。其次,整合社会各界资源,形成全社会参与优化育人场域的机制,如可探索学校为主体,联合社区、家庭和社会机构的道德文化营造和传承方式,通过中华民族传统节日联合开展家训家风、尊老爱亲等活动,培育文明风尚。概言之,就是要形成学校、社会和家庭文化的合力,共同培育时代新人的道德精神。

(四)建设虚实结合的文化育人载体

文化载体作为传播文化内容、彰显文化精神、实现文化功能的形式与实体,具有多种存在样态。文化实体包括各类图书和影像作品,以及各类文化场所,如图书馆、艺术馆、博物馆等。非实体样态的文化载体包括各类文化实践,如价值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等活动,以及网络等文化传播空间。随着新媒体技术和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网络虚拟文化载体尤其成为文化传播和文化教育的重要空间,它使得人的日常生活从物理空间、社会空间拓展到信息空间。信息技术带来的教育变革和育人方式变革已成必然,在此境遇中,有必要探索虚实互补的文化育人载体,拓展文化传播形式的多样性和教育影响的深度。现实载体与虚拟载体具有不同的内在特质,所发挥的教育功用也不尽相同。在当前自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传播的现实载体所体现的话语权被削弱,虚拟载体以其文化传播形式的多样性以及丰富的时代气息,受到了社会大众尤其是青年人的欢迎,网络热词、流行语等网络文化现象能够迅速传播,为青少年广泛接受。但虚拟载体也呈现出舆论导向多样化、对不良价值观念缺乏应有的批判态度等问题,容易对青年的价值观产生误导。因此,文化载体的融合以及教育合力的形成,需要以中华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底色,根据教育目标、受教育者特点,综合运用不同的载体形式,并建立不同载体间良性互动的反馈机制,以期实现各文化要素之间的优化整合。

猜你喜欢

价值观精神时代
我的价值观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