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批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2021-12-07王雪
王雪
摘要:“学而不思则罔”,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思维活动,教师除了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外,还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新课程改革教育背景下,素质教育作为学校教学的目标,语文学科肩负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任务。教师要思考怎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思考怎样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而且使学生学会思考。这是现代教育对教师提出的教学思考高标准、严要求。本文借助“批注”提高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思维能力;“批注”阅读;思维发展与提升
2014年国家提出了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要组织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并根据核心素养体系制定学业质量标准,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以进一步提升学校综合语文水平,促进各类学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随后的《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也提出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强调“要发挥语文学科课程的独特功能,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全面发展。”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在言语实践中,是指“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可以看出,思维能力的提升是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所谓思维能力,指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每逢遇到问题,总要“想一想”,这种“想”,就是思维。它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来解决问题的。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呢?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借助“批注”阅读的方法,来实现培养学生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本文以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9课《我是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为例,利用“批注”阅读的方法,助力学生思维能力提升。
一、在不理解的地方做批注,了解思维的起点
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因为人生视野和学习经验不足,对学习内容的自主理解、探究往往不够深刻,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深度阅读的方法,引领学生深度思考,通过在不理解的地方批注,了解学生思维发展的起点,激活学生思维。
在第19课课后习题中,明确指出要在不理解的地方做批注。目的是了解不同学生阅读文章后思维的起点。显然这是第一课时可以完成的事情,为第二课时理解课文内容做铺垫。这个课后习题有两层含义,一是学生在阅读中批注出自己的阅读疑问,二是全班交流疑问,三是引导学生选取有代表性的问题,针对问题在能解答疑问的地方作批注。也就是了解学生思维的起点后,引导学生围绕疑问再次批注,从而达到深入思考的目的。
可见,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真问题,批注有价值的问题,并尝试用批注的方式解决疑问,就是把思维的过程通过批注的方式外显,再通过批注的方式解决疑问,从而成为全班学习的资源,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与提升。
二、抓住关键语句进行批注,引起深度的思考
1.设置核心问题,指导学生深度思考
为了引导学生深入思维,阅读时能够由表及里,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的思考,教师在授课时,给学生搭设批注的脚手架。通过设置核心问题,进行小组讨论,采取按照教-扶-放方式,利用批注,走进文本。
教学片段:
(1)同学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我”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把“我”的心情批注在旁边。(2)和同学说说在排练节目和演出时,“我”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变化。教师的问题设计是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包含课后习题),学生疑难来设计。这个核心问题围绕“抓住描写我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我的心情并批注”,目的是指导学生经历思维发展的过程。通过抓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学会抓文本的关键信息批注;通过串联批注后心情的变化使思维系统化;通过和同伴交流形成或强化学习语文的关键能力,即深度阅读。本课强化的就是抓住关键语句利用批注引起学生深度思考的能力,核心问题就是来源于19课课后习题。可见,统编版教材的课后习题是教师教学时非常好的抓手。
2.抓住关键语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学生在进行批注的时候,往往缺少批注的方法。在本单元的起始课,18课中的旁批给出了一些批注的方法,是让学生明白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批注。19课,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进行批注,这样就更加具体化了。可见,通过抓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也就是抓关键语句批注,给学生提供了批注的具体方法,也就是给学生思考提供了支架和途径。
结合批注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我”心情的变化及原因。也就是说,学生把自己的思考通过批注的方式展现出来,再提取关键词,梳理我心情变好及变好的原因填写在表格中,这个过程进行了二次思考,思考的深度较批注来讲是更加深刻了。
三、在合作交流中继续批注,深化思维的发展
1.给学生提供汇报的脚手架,思维碰撞深化己见
学生獨立批注后,要进行小组交流,再进行全班的交流。独立批注是给每一位学生思考的空间,让每位学生经历思考的过程并把自己的想法批下来。小组交流是为了深化学生的思维。“批注”后自己的想法对不对,批注的词语是否准确,需要在小组间通过交流不断去修正。学生可以广泛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交流中让小组的同学认可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在交流中认可他人的想法,达成共识。可见,这次分享又是一次思维外化的过程,在表达中深化学生思维,修正学生的想法。此时,倾听能力的培养变得尤为重要。因为倾听他人的表达,一方面学生可以认同他人,达成共识,提升自己的思维;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反驳他人,说服别人认同自己的观点。教师需要适时搭建汇报的框架教会学生如何汇报,如何去体会人物的心情。汇报片段:“我勾画的句子是()页,第()自然段第()句话。从这句话中,我体会了作者()的心情。我觉得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是()”。学生能够找到句子,体会人物的心情进行批注,并思考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引导学生从三方面把自己思考的内容汇报出来。就这样一点点训练,建立“批注”汇报的脚手架,学生的思维相互碰撞,不断深化自己的想法,才能实现由浅层次阅读向深度阅读的过渡。
2.独立思考成己见,小组合作深思维
学生结合核心问题思考并批注,形成自己的想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享交流,从独立思考到与同学分享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想法,这是思维提升的关键。在小组交流中碰撞火花,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扩展思考的角度。在教学这个环节时,教师需要指导每个小组的交流,了解各组交流情况,在分享交流时做到心中有数。
学生在经历整个借助描写“我”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进行批注,小组讨论说出“我”心情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并填写表格的学习过程后,利用这种学习方法进行学法迁移,自学其他段落,检验学生是否学会。
四、从不同角度批注,拓宽思维发展的路径
本单元有意识的训练学生利用批注阅读,在教学本课时也可以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批注,来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例如感想式批注,能提高学生感悟的能力;质疑式批注,能提高学生质疑的能力;归纳式批注,能提高学生概括的能力;评价式批注,能提高学生鉴赏的能力;补充式批注,能提高学生书写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也说过“阅读程度不够的原因,阅读太少是一个,阅读不得法尤其是最重要的一个。多读固然重要,但尤其重要的是怎样读。因为,我们在阅读中必须充分重视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方法的运用。在读书中,用圈点、批注的方法阅读文章效果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