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课程思政”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作用及实现路径*

2021-12-07吴程程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理论课课程思政文明

吴程程

(浙江警察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2)

2016 年 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会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自此“课程思政”逐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延伸,成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点。

一、加强“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

(一)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视角

近年来,随着“课程思政”理论的提出,这种富有创新性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革新教学理念,改进现阶段教学方式,而且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视角。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若单靠传统的思政理论课程则很难将大学生引向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上来,这就迫切需要高校创新现阶段思政课程教学模式,尽可能发挥“课程思政”的全程育人优势,以保证大学生生态育人体系的建立。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传统的思政理论课程对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培养而言,“课程思政”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应对来自新时代及新形势下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理论体系及行为的挑战,同时还可以促进教师不断学习新技术、新手段,积极运用现阶段科技进步与发展的成果,转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模式,以提升思政理论课的实效性。

(二)强化思政课程的教育效果

大学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可以说,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对生态文明社会建设得到进程有着关键性的影响。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主渠道仍是思政理论课,其他课程则涉及较少;另外,很多高校教师也存在一种误区,认为大学课程应各司其职,互不干涉。这也容易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实效性不强。此时,“课程思政”就以其独特的优势强化了思政课程的教育效果。“课程思政”是一种整体的以育人为核心目标的课程观,贯通了不同学科和课程的特性,使得各学科和课程都能真正参与到育人工作中去,实现育人价值。[2]可以说,“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融合,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到各类课程中去,能够使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贯穿始终,有利于强化思政教育的效果。

(三)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能力等在内的各方面素质的发展。生态文明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得到全面发展。 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不仅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而且还能丰富校园文化建设,赋予高校更多更新的文化内涵,也为大学生快速融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无论是传统的思政课程,还是基于“课程思政”的生态文明教育,都能体现出人类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深刻思考,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提升思想道德境界,学会正确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社会活动中做到自觉抵制破坏环境等不良行为。这些都对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及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不足

(一)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观意识比较薄弱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面对那些眼花缭乱的时尚消费品,不少大学生或因为心理不够成熟或因为自制力较差,很容易受到攀比消费、超前消费等不良观念的影响,形成不同程度的错位价值观,导致大量自然资源浪费与能源消耗,严重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加上现在大部分学生的自我中心意识较强,也容易导致对国家、社会及家庭的责任感缺失,更不用说与他们没过多关系的自然环境。这就要求高校必须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培养大学生树立生态文明观,激发他们的生态危机意识,增强他们为生态文明建设而尽心尽力的责任感和使命感。[3]

(二)“课程思政”对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性不够强

长期以来,我国多数高校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在整个大学教育中,专业课占据了大学课程的大多数。然而在专业课上,由于专业的局限性,很少有教师讲授其他学科知识,更何况是与专业课无关的生态文明相关的理论知识;另外很多专业课教师认为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思政理论课,专业课教师只负责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讲授,这种教学理念在潜移默化中也会给大学生造成一种在大学期间只需要将专业课学好就行的错误认知。正是由于这些因素“课程思政”对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不足,生态文明教学效果较差。

(三)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基础比较薄弱。

首先,生态文明教育内容较为单薄。尽管有不少高校都开设了有关环境保护类专业,并在培养环境治理人才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但是对于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及生态理念的教育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尤其是现阶段报考与环境相关专业的学生并不多;加上高校也没有对其他专业开设针对性的环境教育课程,使得学生对生态文明理念没有系统性了解。

其次,师资力量比较薄弱。长期以来,无论是思政课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他们的学科背景都主要集中在某一领域,对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内容没有进行深入研究,且缺乏相应的系统培训,因而对当前的生态环境现状缺乏深度的了解,不能全面系统的把握与之相关的教学内容。即使有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融入“课程思政”,也是迫于学校的要求,且生搬硬套,不仅教学效果不好,还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最后,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在当前的高校教学中,课堂讲授仍然是教学的主要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大学生往往扮演着听众的角色,加上很多教师对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内容也是现学现卖,并没有对此进行深入研究。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由于缺少生动性和趣味性,使得学生参与度较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教学成效较差。

三、“课程思政”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实现路径

(一)丰富生态文明教育内容

首先,深入挖掘教材内容。高校的思政课程蕴含着较为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并体现在政治、经济及文化等各个方面,因此需要高校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合理挖掘相关教学内容。

其次,要开展生态文明法制教育。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不仅需要道德舆论的力量,更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参与其中。因此,在高校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法制教育,既是理论的需要,也是现实的需要。我们应该看到,强化大学生的生态法制教育,既能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保护环境,又能使他们学会运用法律维护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成果,同危害环境、破坏生态文明建设等行为作斗争。

(二)创新教学形式

第一,创新课堂教学形式。目前,思政理论课教师往往采用满堂灌的教学形式,这就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高校教师需要不断的创新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首先,翻转课堂。翻转课堂这种教学形式改变了传统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师生关系,将主动权交给学生,使课堂变成了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其次,情景模拟教学。情景模拟教学是教师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情景,并让学生扮演情景角色,模拟情景过程,在高度仿真的情景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情景模拟教学法突出操作性、讲究趣味性、注重实效性,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4]比如拍微电影,通过情景再现,让学生感受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通过查阅相关的历史文献、观看纪录片等,让大学生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第二,丰富课外活动。除了课堂教学之外,丰富的课外活动也可以成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方式。比如开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环境保护相关的知识竞赛,通过知识竞赛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取相关的知识;还可以开展有关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讲座,讲座的形式和场所都可以根据知识内容进行选择,以提升讲座的吸引力,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三)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

高校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阵地,校园环境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因此高校要借助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

首先,打造“绿色大学”。要发挥校园生态文化育人功能,就得“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5]因此,高校要建设有益于学生发展的校园文化环境,致力于打造“绿色大学”,以独特的校园生态文化培养人。首先,充分利用党团、学生会、社团等团体组织大学生开展“绿色大学”建设活动,调动大学生践行生态文明的积极性;其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利用宣传栏、指示牌等,将生态文明的相关内容以幽默诙谐的标语或者漫画的形式进行宣传,开展形式多样的与生态文明相关的活动,比如摄影展、知识竞赛等,以此来增强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吸引力。

其次,开展实践教育活动。高校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绿色生活方式。比如在校园外,利用当地旅游景点,组织学生维护旅游地的环境卫生;在整个校园内,实行垃圾分类,设置旧衣回收处;在食堂,鼓励学生自带碗筷,拒绝使用一次性餐具,实行光盘行动,拒绝浪费。另外,鼓励大学生理性消费,反对超前消费、奢侈消费、攀比消费;选择绿色出行等生活方式,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综上所述,高校要加强对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视,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到“课程思政”中去,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融合,发挥“课程思政”在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师能力和素养,为推动我国生态明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理论课课程思政文明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