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以来国内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研究综述*
2021-12-07刘宝杰
姜 惠,刘宝杰
(曲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经文献考证,国内学界对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的研究起步较晚。直至21世纪,鉴于科技创新的深入发展及其对人类社会的深刻变革,国内学者才逐渐将研究视线转向科技创新,并着力到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追根溯源。可喜的是,目前国内学界对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的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本文对国内关于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的研究进行述评,意图展望对该思想的研究进路。
一、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研究的前提性问题
马克思有无科技创新思想以及马克思视野中的科技创新有着怎样的内涵,这两个问题是研究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的前提。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和解答,是学者们进行正式研究的前提和开端,并为各自的研究奠定相应的理论基调。
(一)马克思有无科技创新思想
纵观马克思的文献著作,马克思并未直接表述“科技创新”一词,这难免使人质疑马克思是否真正对科技创新作出相关研究。基于现实的逻辑判断,尽管“科技创新”一词未曾出现于马克思的著述之中,但这并不能构成否认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存在的依据。只有深入研读并客观分析马克思的文献著作及有关马克思的旁证材料,才能对马克思有无科技创新思想这一问题做出科学评判。因此,国内学者基于现有资料,从不同向度对此问题进行探讨和确证。
在思想比较的向度下,国内学者通过对马克思创新思想与熊彼特创新理论的比较分析,主张马克思具有科技创新思想。汪澄清在对马克思与熊彼特的创新思想比较研究中,认为马克思提及的创新模式中含有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1]。关士续注意到马克思对熊彼特“创新理论”的思想影响,指出马克思对技术创新具有深刻洞见[2]。受到关士续先生的启发,李兆友在其专著《技术创新论》中也主张马克思在熊彼特之前“就对技术创新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3]22。任力从经济学层面批驳了将熊彼特称为技术创新经济学“鼻祖”的观点,强调“马克思是技术创新理论的先驱”[4]16。学者们以思想比较的研究向度,不仅指出马克思具有科技创新思想,更揭示出马克思是科技创新思想的先驱。
在文本解读的向度下,国内学者大多从《资本论》这一文本中,探索其中有无科技创新思想。李伟等学者将研究文本设置于《资本论》,指出“整部著作中蕴含着丰富的技术创新思想”[5]63。无独有偶,胡军锋提出,“《资本论》从不同的角度对科技创新问题进行了深入透彻的研究和论述”[6]161。方化认为《资本论》及其手稿内含丰富的创新思想,且马克思将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视为创新的形式。[7]在特定文本分析的研究向度下,学者们大多从《资本论》抽析科技创新思想,论证马克思具有科技创新思想。基于这一研究向度,如开茅塞,文本设置愈聚焦,更便于我们进行深入思考。
在现实考量的向度下,国内学者从当代科技创新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谋划出发,试图挖掘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以从中获取现实指导。刘巍和周琬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目标出发,强调马克思“对科技创新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深入研究”[8]125。雷石山着眼于世界科技创新的新态势以及我国科技创新的战略目标,在其专著《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研究》中直接指明,虽然马克思并未在其著作中使用“科技创新”此类的现代性术语,但他已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意指科技创新并进行了相关论述。[9]从现实出发考察马克思是否具有科技创新思想,具有较强的目的性与现实指向性。
此外,崔泽田[10]、罗青[11]等学者在其学位论文中,认为马克思创新思想中包含着科技创新的内容。
综上可见,无论是对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存在的直接提及,抑或是对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内容的分析论述,都表明目前学界认为马克思的思想理论体系中具有科技创新思想。同时,学者们对这一问题的多向度确证,意味着马克思的科技创新思想角度多维、内容丰富。既然马克思具有科技创新思想,那么在马克思的思想理论和话语体系中,何谓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有着怎样的内涵,这是我们剖析和理解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二)马克思视野中科技创新的内涵
至于马克思视域中科技创新的具体内涵,当前学者们主要在两种研究向度下进行梳理和界定。一种向度是着眼于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的历史演进过程,对科技创新的内涵进行诠释。其中,这一向度下又存在两种具体的分析向度,即分别从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的整体发展过程和具体演进阶段中考察科技创新的内涵,这二者间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对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的发展轨迹进行历史分期。另一种向度是围绕科技创新的价值创造意义,对马克思语境中科技创新的内涵进行分析。
从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的整体发展过程认识科技创新的内涵时,学者们对马克思视域下科技创新的内涵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吴刚认为,尽管马克思并未明确使用科学创新、技术创新这两个概念,但马克思所说的“发现”、“发明”、“革命”等词语就是对这两个概念的多角度阐发,也是对科技创新这一概念的描述。[12]而刘红玉和彭福扬在研究马克思的科学技术创新思想时注意到,在马克思那个时代,科学与技术有着不同的发展历史,二者存在严格界限。因此,刘红玉和彭福扬认为在马克思的视野中,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这两种基本的创新形式不能被概称为科技创新。[13]总之,这一向度的分析存有缺乏历史分期的局限性。除此之外,吴刚的分析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而刘红玉和彭福扬就马克思视域下的科学和技术去谈科学技术创新,由于科学技术和科学技术创新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他们的分析可能并未完全阐释马克思视野中科技创新的真正内涵。但值得肯定的是,这两种观点在各自的立场之下都有其合理性存在。
从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的具体演进阶段中考察科技创新的内涵时,科技创新具有阶段性的不同内涵。雷石山是具体分析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发展演进的代表,他承认在马克思所生活的年代,科学与技术、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存在相对区分,并认为在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马克思是将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分开研究与论述的。但随着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发展,二者渐趋相互渗透,马克思对二者关系的认识也随之深入。雷石山认为至《资本论》时,马克思就将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融合考查,“只不过侧重点不同罢了”。[9]111相应地,雷石山将马克思视域中的科技创新概括为现实的人利用科学技术所进行的有目的实践活动,并且这一实践活动能够创造出新颖性的成果。[9]33雷石山的分析揭示出马克思视域下科技创新的具体内涵处于变化发展之中,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从总体发展过程概括科技创新具体内涵这一研究向度的漏洞。
除从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演进过程中分析科技创新的内涵外,价值创造也是国内学者探索马克思视域下科技创新内涵的重要向度。崔泽田认为,在马克思看来,科技创新是指通过发现和应用新原理、新工艺等,以促进生产力提高、实现价值创造的过程,“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10]23。此外,胡军锋也主张,在马克思那里,科技创新是“创造价值的生产性劳动”[6]162,是人类为实现自身目标而进行的创造新成果的实践活动。学者们在价值创造视角下分析科技创新,既概括出科技创新在马克思视域下的具体内涵,也揭示出科技创新具有实践性、效益性和创造性的属性。
综上可见,目前国内就马克思视域中科技创新具体内涵的界定存有一定争论。一种观点认为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交织发展,应将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融合考查,另一种观点则与此相反。从当前学界的研究成果来看,无论学者们是以科学创新、或技术创新、抑或是科技创新来传达自己的思想,大多数学者的思想在内容上将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融合考查。应当承认,这两种观点对我们研究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都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同时,这一争论的焦点也是未来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研究的发轫点。
二、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的整体性研究
整体性的研究视角强调思想脉络的清晰分明及各部分间逻辑的完整严密,该视角下的研究试图系统梳理马克思关于科技创新的观点论述,使马克思的科技创新思想完整再现。
在关于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的学术专著中,雷石山所著的《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研究》是对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进行整体性研究的代表之作。雷石山运用文本分析法,重点分析了马克思浩瀚著作中与科技创新主题相关的经典文本,并以著作为界对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的发展演进历程进行历史分期。基于此,雷石山对马克思经典著作中的科技创新论述概括出科技创新的主体论、动力论、类型论、效应论和互动论五个方面,并从多个视角对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的特征和意义进行梳理。[9]可以说,雷石山在该书中对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的研究使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系统呈现出来,为我们从宏观上总体把握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提供了借鉴。
诸多期刊论文也从宏观层面审视马克思的科技创新思想。王聪、何爱平在马克思创新思想与熊彼特创新理论的比较视角下,多方面阐述了马克思的科技创新发展思想,其中蕴含着马克思对技术创新的类型与形式、动力、主体、机制、价值目标等系列论述。[14]通过思想比较,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的内容与特色愈显鲜明。此外,李伟等学者对马克思恩格斯就科技创新的内涵、动力、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所做的论述进行剖释[5],清晰明了地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创新思想。
除学术专著、期刊论文外,国内学界也不乏系统梳理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的学位论文。例如,基于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解读,吴刚首先对马克思恩格斯视域中的科技创新进行内涵阐释,认为科技创新可被理解为“人类的一种社会性劳动”[12]1。继而从社会学和认识论的维度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技创新的论述。最后观照现实,指出马克思恩格斯科技创新思想的当代意义。可以说,吴刚从社会和认识的层面挖掘马克思的科技创新思想,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再如,崔泽田在对马克思创新思想的研究中,将科技创新作为其中一个视角展开论述。崔泽田认为,工业革命的爆发是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在那时,“马克思理解的科技创新是源于科学的技术创新”[10]26,科技创新与市场竞争、产品和市场创新、资本主义生产交流互动,促进了技术、生产和社会的发展。由于马克思的科技创新思想只是崔泽田研究中的一部分,因而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欠缺。当然,瑕不掩瑜,崔泽田以其缜密的逻辑思路使马克思的科技创新思想环环相扣地呈现出来,为我们理解马克思的科技创新思想提供了重要启迪。
通过梳理国内学者对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的整体性研究,笔者认为,国内学者对马克思关于科技创新的相关论述已进行了系统性地分析与归纳,为梳理完整的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美中不足的是,由于该研究视角是对思想理论的全面考查,因而在探讨某一部分问题或其中某些专题性问题时,其研究深度还有待深化。
三、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的专题性研究
专题性的研究视角旨在就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中的特定维度展开深入研究,归结起来,当前学界在这类研究中的研究热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马克思对科技创新经济价值论述的研究
王伯鲁在《马克思技术思想纲要》一书中,专设一节对马克思关于“产业技术进步的经济收益”论述展开剖析。王伯鲁总结道,马克思认为产业技术进步会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生产费用、丰富产品种类、创新利用排泄物等,带来诸多直接的经济收益。[15]其中,从王伯鲁对“机器的巨大改进”“化学、地质学等的进步”等论述的引用中可见,马克思对产业技术进步的分析,很大程度上是对科技创新的分析,因而马克思对“产业技术进步的经济收益”分析也就是对科技创新经济收益的分析。
乔瑞金在《马克思技术哲学纲要》一书的第四章第三节中,专述马克思对技术革命意义的阐述,强调由技术进步引发的技术革命,必将引起生产力的巨大飞越,并进而引发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16]纵观乔瑞金对马克思关于技术革命社会效应相关论述的梳理,其中内含技术革命对社会生产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的论述。因而,乔瑞金的分析与总结在逻辑理路上是较为完整和辩证的。
崔泽田对“马克思科技创新驱动生产力发展思想”作出具体分析,指出马克思从多角度阐明了科技创新对社会生产力具有强大驱动作用。崔泽田认为,在马克思的具体论述中,科技创新孕育新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节约生产费用、实现废弃物再利用、推进生产社会化等,使资本主义生产得到空前发展。[17]崔泽田从当代科技创新思想反观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以科技创新与生产力间的关系为线索,主题鲜明地再现了马克思著作中所包含的科技创新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思想。
综上,目前国内学者就马克思对科技创新经济价值的论述进行了较为丰富的考察,概括出马克思所提及的科技创新对生产发展的积极效应,这些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我们解读马克思的科技创新思想。同时,在笔者看来,与马克思科技创新对经济积极效应相关论述的丰硕研究成果相比,关于马克思科技创新对经济消极影响相关论述的探讨,在当前国内学界中相对有所欠缺。实际上,探究马克思关于科技创新对经济负面效应的论述,无论在学理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是必要的,因而这一部分正是未来研究的亟待完善之处。
(二)关于马克思对科技创新生态价值论述的研究
张秀芬基于《资本论》这一文本,从对资本主义社会中非绿色发展的现实揭露、绿色发展的美好社会构想和绿色发展的路径探寻这三个方面,剖析了马克思的绿色发展思想。从张秀芬对马克思绿色发展思想的梳理中可见,马克思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绿色发展的影响因素。具体来说,张秀芬认为,在马克思那里,科技创新的资本主义应用是资本主义生态问题的重要诱因。同时,科技创新也是构建绿色发展社会、实现绿色发展的现实动力。[18]张秀芬的研究初衷是对马克思绿色发展思想的深度聚焦,但这一思想的整理分析却不乏马克思对科技创新的描述。因而,对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的研究,也需加强对相关旁涉性资料的广泛深入挖掘。
解保军在探索马克思科学技术观的生态维度时认识到,马克思主张“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发明或改进新的生产工具”[19]121,就可以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环境问题。同时,解保军认为马克思已经初步阐发了利用科技创新发展生态农业的设想,例如通过改良耕作方式、施用有机肥等途径走生态农业之路。解保军的解读突显了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的生态学价值取向。
何炼成和庄静怡在生态视角下探讨马克思技术观时,认为马克思在19世纪就已意识到了技术和技术创新具有生态价值意蕴,而且马克思将“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视为理解自然、解决环境问题的前提、路径,以及“实现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的中介。[20]何炼成和庄静怡的这一探讨突出了科技创新同人与自然关系的密切联系,为我们进行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研究提供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向度借鉴。
综上,目前国内学者已对马克思科技创新生态价值的论述进行了初步探索,涉及的方面主要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科技创新与生态问题的发生、解决以及生态发展路径间关系的思索。国内学界对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中这一维度的挖掘,具有深刻的现实指向。但这一方面的研究,从“量”上讲还相对较少,从“质”上讲还有待提升。
(三)关于马克思对科技创新人文价值论述的研究
刘大椿在《审度》一书的第四、五章中,对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与异化、自由间关系的论述进行深入探索。在对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异化相关论述的分析中,刘大椿认为马克思深刻批判了科学技术的异化,指出“马克思科学技术异化讨论的是人的问题,具体是指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与人的关系问题”[21]155。在对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与自由间关系相关论述的分析中,刘大椿总结道,“从人的本质出发,探讨在科学技术的作用和影响下人的生存状态与未来发展,便成为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与自由的思想的基本论题”[21]181。尽管刘大椿的《审度》并非专门探讨马克思科技创新人文价值思想的著作,但通过“工具机的出现”、“机器的出现”等话语表述以及内容逻辑的分析,笔者认为实际上这已体现出马克思科技创新人文价值的主题偏向。
陈雄辉在其专著《技术创新的人文价值》中,专设章节探讨马克思主义的技术创新人文价值及其扭曲,即技术创新异化的思想。具体而言,陈雄辉基于马克思的人本思想,将马克思的技术创新人文价值观总结为:技术创新既是“人类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22]43,也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革命力量”[22]51。此外,陈雄辉根据马克思对技术创新异化现象的剖析,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技术创新异化有三方面的表现:“忽视人的首要地位;对人的敌视;统治人的工具”[22]131。尽管陈雄辉与刘大椿的研究对象有所不同,但二者的逻辑进路不谋而合,梳理了马克思关于科技创新对异化与人的自由问题的相关论述。
徐志宏探索了马克思在人类生存境况中对科学的关注和考察。在《生存论境域中的科学》一书中,徐志宏指出,创新是资本的原则之一,资本“走在一条不断创新并且极大地依赖于科学技术创新的道路上”[23]96。机器体系和整体设备的创新提高了资本对劳动的驾驭能力,却使劳动工人所受的压迫加重。同时马克思也看到,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大工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实现人的自由提供了前提条件。徐志宏在生存论境域下对马克思科学观的研究,客观揭示了资本逻辑下科技创新的发展与应用对人类生存的双重意义。
综上,目前国内学者论析了马克思所提及的科技创新对人类生存发展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辩证而全面地梳理了马克思科技创新人文价值地相关论述,这为我们未来的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厚的理论材料。
通过梳理国内学者对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的专题性研究,笔者认为,专题性研究与整体性研究相比在研究深度上更为深入,有力地深化了我们对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的理解和认识。略有不足的是,现有研究的专题性划分不够细致全面,专题间的理论逻辑连结较弱,“碎片化”明显。
四、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研究的未来展望
基于对国内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研究现状的考量,可以见得,学者们在整体性和专题性的研究视角下,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为我们未来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深厚的理论支撑。但也不可否认的是,国内学界对这一思想的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有待拓展和深化,而现有研究的不足正是未来研究的着力点。对此,笔者认为,未来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完善对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的学术解读。
(一)立足文本,系统梳理。文献是思想的载体,文献阅读是理解学术思想的基本途径。通过对前人分析的参考以及笔者对马克思文献的阅读,发现马克思并无专门论述科技创新的文本著述,其科技创新思想散见于浩瀚论著之中。而目前学界在对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的研究中,对马克思文本的挖掘还不全面、理解还不深刻。对于当前已出版的文献,学界尚未全面考察马克思不同时期的著作,因而研究缺乏充分的文本支撑。另外,在对某一文献进行集中阐述时,对文本的选择具有极强的跳跃性,对文本的剖析也略显浅薄。基于此,在未来的研究工作中,要全面、深刻地掌握马克思的科技创新思想,就应从文本着手,统筹考察马克思各个时期的论著、笔记、书信等资料,深入挖掘各文献中的科技创新思想,并对这些文献进行系统梳理,探寻各文献间以及其中科技创新相关论述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结构,进而再现马克思的科技创新思想。
(二)拓宽视阈,深入挖掘。研究视阈规定着研究的方向和范围,是理论研究的重要影响因素。当前学者们从宏观整体和微观专题两种研究视角出发对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进行探究,在专题性研究中,大致又可划分为马克思对科技创新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人文价值相关论述的研究。在对这三方面专题性研究的归纳总结后可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的研究其初衷并非是对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的专门探讨,只是从另外一种视角来解读这些研究时发现,马克思的科技创新思想贯穿其中。由此说明,目前学界较为缺乏对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的多维显性探寻。基于此,在未来的研究工作中,应大力开拓研究视野,借鉴相关旁涉性理论的研究视角,加强以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为主题的有价值的深入研究。
(三)创新模式,统筹考量。研究模式影响着理论研究的特色和发展,研究模式的创新将催生理论研究的创新点。当前学界对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的研究百花齐放,同时研究间呈现松散之态。从整体性研究与专题性研究间的关系来看,整体性研究与专题性研究秉持完全不同的研究范式,各自画地为牢。从专题性研究内部各研究间的关系来看,研究专题的单一性与独立性,遮蔽了专题研究间的有机联系。概而言之,当前国内关于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的研究尚未处于紧密联系的关系网之中。在笔者看来,在未来的研究工作中,我们可以尝试推进整体性研究与专题性研究的融合统一。具体来讲,从专题性研究入手,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自然生态和人的发展所具有的价值意义,是当前国内学界对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研究的主要专题。实际上,马克思将自然—社会—人视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因而,我们可以改变以往分散的研究模式,从自然、社会、人这三个有机联系的维度,对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进行整体把握。如此一来,整体性研究与专题性研究相互包含,也就实现了对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进行整体性与专题性的统筹考量。
(四)观照现实,客观审视。理论研究的来源和归宿都在于现实实践,对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的当代研究也终将回归至对科技创新发展的现实指导。从当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国内不少学者立足于科技创新的发展现状以及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对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展开探索,以期从中汲取营养来指导我国的科技创新实践。突显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对现实的观照,是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学术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此考量下,我们应该注意,马克思的科技创新思想距今已有一百余年历史,其中的个别观点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同时,科技创新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性,马克思所处时代的科技创新与当今社会的科技创新存有一定差异。因而,我们应本着辩证的科学态度,对马克思的科技创新思想进行客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