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作人散文《喝茶》的茶韵分析

2021-12-07李雪华

福建茶叶 2021年8期
关键词:品茶周作人饮茶

李雪华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 文学院,云南 临沧 677000)

茶是周作人最喜爱的饮品之一,作为一个饮茶爱好者,周作人“一日三泡茶”,曾有过一月饮尽半斤茶的记录。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时期,一些激进的新文人面对现实的无奈,无法将爱国之情外化于现实,充满了无奈与彷徨,故而走向了归隐。周作人作为嗜茶者,正是当时代归隐者的典型代表,将自我情感寄托于茶,最终实现自我内心的安宁恬然。

1 创作内容

《喝茶》是周作人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创作的关于自己对饮茶的认识看法的一篇散文,通过对饮茶的叙述,展现了自我的人生态度以及情感倾向。在文章开篇,作者以徐志摩的“吃茶”演说为引子,简单介绍了日本的茶道思想,随后将西方下午茶通中国的饮茶做了对比,认为西方的下午茶是同黄油面包一样的果腹之物,只有在肚子饥饿时才会食用,而中国传统的饮茶与之有本质上的不同。在作者看来,所谓喝茶,是在喝清茶,在于鉴赏其中的香与味,从精神上享受茶带来的平淡、宁静,并非仅仅是生理上的果腹、止渴。随后又例举了日本茶食豆米点心来证实作者心中秉持的朴素茶食观点。同时江南干丝也勾起了作者儿时的记忆,引发了作者对家乡“周徳和”豆腐与沿街叫卖的炸豆干的怀念。在文章的结尾,作者引入了日本的茶淘饭,将日本同中国相对比,“中国人胃肠不这样吃,唯其原因,非由穷困即为节省,殆少有故意往清茶淡饭中寻其固有之味者,此所以为可惜也。”中国传统的饮茶,进入日本后竟演变为一种形式化的茶道,而在中国发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的饮茶,似乎并没有被老百姓认为是有什么奥秘的“道”,同时,将整篇文章“吃茶”结束于这“清淡而甘香的风味”之中。

整篇文章通作者妙笔生花、点石成金的写作,将一些野菜、喝茶、苦雨等平常、琐碎的事,创作了一篇独出心裁、极富学问的大文章来。作者并未在文章字里行间卖弄学问,仅仅是平平常常的叙述自己对茶的观点、体会。通读文章,如同在同作者促膝长谈,听他细细道来对茶道、茶食以及他的故乡有关饮茶的民俗风情的闲聊,在平淡间走进了作者的思绪感想,沉浸到茶所特有的氛围之中。

文章大篇幅的描述饮茶,但细细看来,又似乎不是,因为作者都在不断输出自己的饮茶观念及其所追求的人生境地。“我的所谓喝茶,却是在喝清茶,在赏鉴其色与香与味,意未必在止渴,自然更不在果腹了。”作者强调饮茶的两种功能,一为解渴,以西方下午茶为代表的纯粹功利性喝茶,另一个则是审美的、精神上的饮茶了。作者解释茶道的意识,是在偷得半日之闲,伴二三友人共饮,在刹那间体会永久。这不仅仅是一种审美境界,更是作者所向往、憧憬的一种人生境界了。

2 中国传统茶韵

茶韵是指在品茶过程中所获得的各种茶的韵味或风韵,自中国唐朝便开始有人用“韵”来评价茶品质。茶韵主要有两种内涵,其一是品茶的味觉、韵味,即一种品茶术语。其二是文化层面上的茶韵,即在品茶的人在精神上的升华。不同的茶有着不同的茶韵。例如铁观音,清香鲜爽,醇厚甘美,留香回甘沁人心脾;普洱茶陈香悠长、干爽浓郁;西湖龙井色泽绿翠、清香味醇;黄山毛峰清甘、爽润等等,这是品茶后的一种美好余味,从口感出发对茶叶品质的评价。而从文化层面上来说,茶内涵丰富,韵味悠长。历来便是诗人、僧侣的生活“伴侣”,其爱茶并非仅仅是茶清爽醇厚的口感,更是因为茶能够清火提神,静心养气,带给人一种安然安闲之感,这与诗人、僧侣所追求的“清”、“静”相同。《七碗茶歌》中说到“一碗喉温润,两万破孤闷,三万搜孤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万发清汗,平生不平事,全向毛孔散。五万脊骨轻,六碗通心灵。七碗吃不得,唯觉两腋习习清风升”。不仅写出了茶带给人的独特功效,更是道明了茶与人的精神相通。“茶宜净室”,在古雅、清幽的居室,配以清香的茶香。在内心安宁祥和中达到物我合一的高神经节,给人一种精神的享受。

茶韵在另一种层面上也代表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性格特征。不同于西方人的热情率直,中国人则显得含蓄内敛,不会轻易吐露内心真实情感。茶清淡却回味无穷的特质正好吻合了中国人的性格特征,因而被中国所喜爱。此外,茶韵中还蕴含着佛、释、道等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精髓,道教倡导人们通过饮茶追求精神上的清静、超凡;儒家鼓励人们通过饮茶沉静理智,不断反省自我、提升自我,与周围人和谐相处;佛教提倡人们通过饮茶凝神静气、追求正确的自我认知。

3 《喝茶》中的茶韵

3.1 茶的艺术美

中国茶历史源远流长,茶的制作工艺也博大精深。《喝茶》中作者说到“我的所谓喝茶,却在于喝清茶,在鉴赏其色于香与味”。这句话简单概括了从古至今中国人的饮茶目的之一。茶香是指茶的形、色、香、味,鉴赏茶香也就是鉴赏茶中的艺术之美。“形”指形状,饮茶也制作工艺不同,形状千差万别。针形、眉形、卷形等不一而足,同时在鉴赏其形时还可以查其质。在茶也制作过程中,能同标准形状相吻合,或是出入较小的便是优质茶叶,反之则是较为劣质的茶叶。“色”是指茶叶的颜色,包括茶叶本身的颜色和茶叶冲泡过后出现的颜色。对“色”的鉴赏主要是通过对冲泡后茶汤的颜色的评价,一些质量上佳的茶叶能够出现分层显色的特点,给人以美的享受。古人也曾以“玉乳”来相容茶汤的颜色。“香”和“味”具体指茶本身具有或青或浓的香味,以及饮茶的口感,或鲜醇或浓厚等。周作人的很多散文作品中都表现除了对绿茶的喜爱,大多是因为绿茶无论是色泽还是味道,给人一种清新爽口之感。

3.2 茶的哲学美

茶叶品质是物质的表现,是人们对茶叶外在表现及内在品质进行的定性、定量的价值评判。而文化层面上的茶韵是一种精神产物,是无法对其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判,而影响其品质的多为品茶人的主观感受。《喝茶》中,作者写道“一杯清茶,几碟白瓜子”、“藤椅古柏下,清风徐徐来”几句将饮茶的恬淡、宁静表现得入木三分,而文章内容也无不在体现茶的哲学韵味。苦茶是人生的一番滋味,在周作人心中,苦茶代表了其苦闷无奈的生活,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政治黑暗、民不聊生,整个中国充满了战争与硝烟,面对这样的现实生活,他显得格格不入、难以适从,它体现出了饮茶避世的心境。而彼时,同战争共存的,还有一些满怀爱国思想的进步青年。五四运动掀起了反帝反封建运动的高潮,爱国救亡运动蓬勃兴起,爱国青年纷纷投身于抗战热潮中。而周作人退守一隅,依旧饮他的茶、写他的文,其人生价值观同鲁迅形成强烈的反差,招致了进步青年的谴责、批判。而清茶是恬淡闲适生活的象征,也是他的处世态度,他期待有一方恬静悠闲之所,“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周作人将自我情感寄托于饮茶,在现时的“苦”中追求内心的“乐”,因而周作人的饮茶韵味同他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3.3 由茶引发的思乡情

“喝茶时所持的东西应当是清淡的茶食”,这不仅是周作人对饮茶零食的个人喜好,也是自古饮茶所形成的共识,这与西方的下午茶截然不同。西方的下午“茶”是点心的辅料,帮助人们消解点心的甜腻,带来一味清爽。而中国的饮茶则是以“茶”为主,品味茶的清香,配之以清淡零食,是为了防止零食“喧宾夺主”遮盖了茶的味道。例如文章中提到的“干丝”就是以清淡为主的茶食。

中国古人制作茶食最开始是为了满足其口腹之欲,随着时代的发展,茶食也逐渐被赋予了文化内涵。甚至冲泡茶叶时,部分地区以茶食佐茶汤的做法成为了一种地方性文化标签,更是成为了故乡在内心深处的记忆刻痕。“吾乡昌安门外有一处地方……其地有豆腐店曰周德和者,制茶干最有名……”作者由茶食联想到故乡的豆腐干,“方约寸半,厚三分,值钱二文”、“其制法如上所述,以竹丝插其末端,每枚值三文。豆腐干大小如周德和,而甚柔软,大约系常品……”。远离故乡已多年,但故乡的豆腐干大小、价钱甚至制作方法都已深深印在作者脑海中,尽管文章并无抒发作者的故乡情,但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作者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之情。

《喝茶》是收录在周作人《雨天的书》文集中的一篇散文,是其中具有典型“美文”特征的一篇。通过对文章中茶韵的解读,能够看到一个性格敦厚、满腹经论的周作人形象,体会到作者内心的情感倾向以及自我的人参态度,

猜你喜欢

品茶周作人饮茶
在最美的四月天跟着老苏州品茶、赏花、做美食……
李阳 让品茶成为视觉艺术
品茶养生 千年万亩古茶林——普洱景迈山
冬品茶梅
周作人之死
不说穿
不灭的蓝火
周作人和他曾经迷恋的女人们
花下饮茶,光阴含香
月下饮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