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体验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建构*
2021-12-07汪满生
汪满生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8000)
高校思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政课程的两大主要版块。思政实践教学即含有实践因素的思政教学活动,它是理论教学的拓展与补充,具有实效性、动态性、体验性等特征。如果说理论教学能使学生获得初步的感知体验,那么实践教学则具有深化这些体验的功能,它带给学生的深度体验包括了多维体验、精准体验、持续体验等,在深度体验功能的实现基础上,实践教学表现出重要的社会价值与意义[1]。
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概念界定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的,与理论教学注重国家历史、社会现实、世界发展等理论层面的知识讲授不同,实践教学的侧重点在于通过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如实地调研、案例研析、情景剧等使学生真切地感受思政理论,从而间接地提高思政教育的影响力与感染力。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核心在于“实践”二字,而是否有实践因素也成为界定某一类活动是否为思政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标准[2]。鉴于此,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不应只局限于课堂等教学场所,而是应涵盖了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网络实践教学等多种形式及多个维度的实践教学在内的综合性概念。思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都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二者的侧重点与从属关系不尽相同,前者侧重于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后者侧重于对学生理论素养与逻辑思维的淬炼。此外,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与依据,而实践教学则是理论教学的拓展与补充,如果说理论教学可以使学生获得关于思政教育的发展初步感知体验,那么实践教学则具备拓展教育深度的功能,能使学生获得更为丰富且多样化的深度体验,如后文所述的多维体验、精准体验、持续体验等。
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深度体验功能的结构解读
高校思政教育中课堂理论教学旨在从理论架构的角度向学生系统地阐述思政相关理论知识,构建思政系统理论体系,以为进一步的实践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其意义主要在于向学生提供初步的理论感知,形成基础的理论体验。与之相对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则站在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角度,指导和淬炼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灵活运用思政理论,以规范自身的实践行为的能力。在某种意义上,实践是思政教育的最终目标,而促进思政教学深度体验是达成其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思政课实践教学深度体验具有多层次的结构体系,其构成因子至少包括了三个方面,即多维体验、精准体验及持续体验[3]。
第一,深度体验的实现需要以三因素的综合实现为基础,而首当其冲的即为多维体验。多维体验即使学生在思政实践教学中获得多样性的体验满足,如知识体验、技能体验、方法体验、过程体验、情感体验等,举例来说,知识体验的目的即在于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展其思政领悟的思路与角度、丰富其知识体系、优化其知识结构,可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各类科技展、成就展、开展知识竞赛或演讲、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征文征稿活动等方式来丰富学生的知识体验;而技能体验则旨在使学生在思政实践教学中获得实践动手与操作能力的提升,可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学习新的生产技术、生产方法、使用先进的仪器等方式来满足学生技能体验的需求;方法体验即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获得做事方法与思路的指导,使他们具备事项处理的技能与提升效率的能力,具体可通过鼓励学生参加科学发明创造活动等来获得更加丰富的方法体验;过程体验即使学生在教学中重温过往历史,体悟历史厚重,从而加深对逝去历史的记忆与解读,可通过组织学生观看历史纪录片,参加重走长征路主题活动等方法来使学生获得过程体验;情感体验则旨在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心理与精神层面的洗礼,丰富学生的心理体验,可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楷模座谈,参观革命圣地等方式来实现[4]。
第二,实践教学的精准体验。精准体验的实现需要依托教学过程中精心而完善的主题设计来达成,通过有效的主题教学的开展,使学生获得基于历史精神、价值观念、现实成就等多维层次的精准体验[5]。首先,要精心地遴选主题。从教学角度完善对主题教学的过程设计,思政实践教学主题应具备科学性与时代性,应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进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选择热门的思政话题作为实践教学主题。其次,主题的设计应体现全面性与逻辑性。主题的设计应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相关的所有课题,且主题之间要互为照应、彼此衔接,以使其形成一个高度整合的结构体系。其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要体现流程性,涵盖到每一具体环节,如主题的确定、教学动员、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环环相扣、逐步展开,如在主题确定环节教师应结合教学进度选择适宜的主题,主题要具有时代性、科学性,而在此基础上方可进行教学动员,以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为目标,通过动员大会等形式使实践教学深入人心,在该环节中,教师要向学生阐述清楚实践教学的意义、目的、方式、计划等内容,并对学生在完成实践任务中遇到的困扰与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帮助,使学生顺利高效地完成既定任务。随之而来的便是评价与总结环节,通过教师点评、生生互评等形式,对学生的实践任务完成状况作出中肯的评价与总结,以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形成积极的反馈[6]。
第三,实践教学的持续体验。持续体验即通过长效机制的建立使学生在思政实践教学中获得长久的教学体验,该长效机制的建立依赖于四个因素的考量与完善,即思政教育的统筹规划、师资力量的建设、教学平台的构建及教育主体的主动参与。其中,统筹规划的制定与完善主要是相对于高校管理阶层而言的,需要针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统筹安排,从全局的角度出发不断优化顶层设计,以为实践教学的开展营造良好的氛围与环境;师资队伍建设则是指高校应重视对教师素养的培育和提升,从夯实思政实践教学的师资水平出发,吸收和引进优秀的师资人才,完善培训机制,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培训深造平台,同时加强教学管理,督促教师积极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技能;教学平台的构建则是指要从课堂、校园、社会、网络四个方面出发打造思政实践教学的实施平台,使不同平台间相互促进,共同构成实践教学的外部平台体系;教育主体的主动参与是指通过重视与尊重教育主体的地位,激发其参与积极性而使思政教学获得内生的动力。持续体验是思政实践教学形成长效机制的基础与前提,同时也是精准体验与多维体验得以实现而重要保障。
三、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实现深度体验功能的制约因素
(一)教育理念层面
思政实践教学的深度体验会受到多个层面因素的制约,其中首当其冲的便是来自思政教育思想与理念层面的制约和影响因素。当前诸多高校的思政教育仍单纯以理论教学为主,而对实践教学则“多有回避”,究其原因一则是出于成本效益的经济人角度的思虑,一则是认为实践教学耗时长且意义不大,而主动将其忽略[7]。然而事实上国家对于思政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早有明确的论断,并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法规要求高校重视和支持实践教学,如早在2008年,教育部等部门就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其中对于实践教学就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即专本科院校都需要从思政理论课学分中划出1至2个学分用于评定和考察实践教学任务的完成,同时,对于实践教学,教育部门也反复强调它是思政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与理论教学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但实践中,诸多高校却忽视了实践教学的意义和价值,由此甚至使其逐渐被边缘化,实践教学多流于形式,往往以学生的一篇数千字的实践报告的写作作为全部的教学内容,被严重简化的实践教学环节和流程很难使实践教学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与作用,由此可见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开展任重而道远。
(二)师资建设层面
教师是教学任务制定和完成的重要主体,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与实施者,对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更是如此,由于实践教学的特殊性,对教师能力和素养的要求也有更高的标准,然而事实上,诸多高校的思政实践教学师资力量建设都存在很多薄弱的环节,如有的教师缺乏较高的政治素养,对思政教学的胜任力不高够,党性与政治觉悟较差,偶尔有思政教师被曝光在公开场合发表不当言论,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还有的教师本身知识匮乏,知识结构不完善,狭窄的知识面以及薄弱的操作能力使他们在应对学生的各种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难以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指导与帮扶作用。如很多思政课教师在数据分析、情景剧制作方面疲于应对,缺乏基础的知识与能力,再则是一些青年教师社会阅历肤浅、教学经验不足,这些都对思政实践教学的开展形成了一定的掣肘[8]。
(三)教学平台层面
高校思政实践教学的开展离不开良好的平台环境作支持,平台是课程教学开展的必备条件,也是制约教学品质的重要的物质因素。当前,虽然诸多高校在平台建设方面不断加大支持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有一些较难突破的瓶颈在影响着思政实践教学的平台环境,如仅重视校园与社会实践平台建设而忽略了网络平台建设,还有的高校平台规模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学生人数的需求,在空间上还有待拓展,而规模上也难以满足实际运营的需要。再则是一些平台的选择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导致其缺乏代表性与典型性,与思政实际教学的宗旨发生背离。
(四)教学方法层面
在教学方法层面,思政实践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其一,缺乏必要的规范性与制度性规制,如一些高校尚未针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形成统一的教学内容、方式、目标与规范,教学大纲制定不够完善,学时学分规定较为随意,实施计划缺乏可操作性等,其实践教学的开展多依据教师的经验而进行,随意性较强,且教师对学生的针对性指导不足、管理涣散,教学活动存在失序的状况。其二,实践教学主题缺乏科学论证,多为临时确定、随机性大,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不够紧密。其三,教学形式缺乏多样性,创新性不足,形式单调,难以激发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教学质量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五)教学评价层面
评价与总结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中发挥着承上启下、优化升级教学品质的重要作用。当前高校思政实践教学在评价机制建设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其一,考评对象单一。多数高校只注重对学生的考核而忽略了对教师的考评。其二,“重结果,轻过程”,未能有机统一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评分标准单一,未形成结构性特征。其三,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对于学生而言,实践教学成绩在综合成绩中所占比例较小,难以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对其积极性的调动与激发效应不够明显。对于教师而言,奖励机制尚未建立,实践教学质量未与其评优、晋升、职称评定等事项挂钩,而实践教学本身又相对于理论教学有更大的难度,在多因素综合下导致教师往往“避重就轻”,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度和积极性都远远低于理论教学。
四、基于深度体验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建构
(一)转变教育理念,完善顶层设计
国家对于高校思政教育课程的建设与开展历来都非常重视,同时也多次针对思政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制定出台了系列的细则性规范,如要求党委书记和校长要切实承担起政治责任与领导责任,从实从严加强对思政实践课程建设的管理,在思政课学分中划出一定比例给予实践课教学,并对教学经费也作出了相关规定,以保障思政实践教学学术交流、实验研修的资金需求。对于高校而言,认真地领会与贯彻相关政策文件的精神,积极转变关于实践教学不适宜的滞后的思想理念是非常重要的,在很大程度上,高校管理层对实践教学的态度决定了其效率与品质。在此基础上,高校应加强对各职能部门的协调管理,对实践教学进行统筹规划,从优化顶层设计着手强化课程建设的协同合作,并在经费、场地、人员等多个方面给予充分的支持,同时成立校级的实践教学管理小组,做好对思政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全环节监督与管理,完善考核考评机制,以切实保障实践教学的有序高效开展[9]。
(二)加强师资建设,提升教师素养
教师是思政实践课程组织与实施的具体执行者,教师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职业素养直接关系着实践教学的品质,它是实践教学中起着关键作用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强化师资力量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实践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师资队伍的管理与建设方面也会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以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为出发点不断加强高校师资力量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其一,应完善相关培训平台,建立有保障的培训机制,以系统的培训再教育来强化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提高教师的政治觉悟,从而提升教师对思政课程的胜任力。其二,教师应自觉地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尤其是在当前信息时代应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能够借助互联网这一强大的工具来不断拓宽眼界、增长学识,实现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的提升。其三,高校应针对青年教师创设多种社会实践锻炼的机会和平台,如外出考察、挂职锻炼等,以帮助青年教师更好地深入生活、深入社会,从社会实际出发了解和研究新问题、新情况,并在此过程中,逐渐积累丰富的实践研究经验,提升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水平[10]。
(三)打造实践平台,优化教学环境
高校思政实践教学的有序高效开展离不开良好的平台环境支持,平台是实践教学的依托和载体。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都需要在一定的平台空间中进行,平台环境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思政实践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高校应不遗余力地加强思政实践教学的平台建设,从课堂、校园、社会、网络四个维度出发构建完善的平台体系,并协调平台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的互生共济关系,使多个子系统之间形成有机整合,发挥出更大的整体效应。其一,完善课堂实践平台建设,以课堂为中心,营造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如天津大学针对思政课实践教学而建立的“素质拓展实验室”“舆情研究实验室”等,使学生在课堂环境中获得了丰富的思政实践体验,在创新的教学形式与内容中收获了更大的进步。其二,完善校园实践平台建设,支持并倡导教师利用现有资源在校内开展各种思政实践调研研究活动,如文化活动、公益活动等,使思政实践教学具有良好的校园氛围。其三,完善社会实践平台建设,如利用区域资源优势与其它社会机构,组织合作打造道德教育基地、政治教育基地、法制教育基地等社会实践平台,拉近学生与社会实践的距离,使学生通过这些途径更好地理解运用思政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思政觉悟与处理问题能力。其四,完善网络实践平台,如充分利用当前的信息化技术和手段打造各类微课平台,开展混合教学慕课教学等创新的教学方式,同时利用新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加强思政教育的信息化改革,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效整合全网优质的思政教育资源,同时为教师、学生之间的信息共享,交流互动建立通道,借助网络开展问答辩论,视频赏析讨论等活动,以增加思政实践教学的趣味性与时代性,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有效地激发。
(四)完善评价机制,发展多元考评
构建完善的评价考核机制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其一,要加强过程性与结果性考核的统一,形成结构化的评价体系,在评价标准中既要体现对知识、技能的考查,又能反映对态度、能力的重视。其二,坚持对学生与教师考评的统一进行,改变过去只注重学生而缺乏对教师考评的做法。其三,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加大实践学习成绩在综合成绩中的比重,并将实践教学的考评结果与学生奖学金评定、教师的职称评定、晋升、优秀工作者评选等挂钩,以更有效地激发教师和学生对思政实践教学的重视与参与积极性。
五、结语
高校思政实践教学是思政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旨在淬炼学生的理论素养,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其侧重点在于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真切感受现实生活中的“思政”,因此实践性与体验性是其核心特征,思政实践教学可以带给学生深度的思政体验,包括了多维体验、精准体验、持续体验等不同类型,而其深度体验的实现则需要多因素形成合力作用,如高校管理层的积极运作、师资队伍的建设、实践平台的打造、评价机制的完善等等,在此基础上,思政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才能更好地达成,从而为其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实现注入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