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视域下皖北剪纸在推进“高校艺术俱乐部”教学改革中的思考*

2021-12-07陈晓宇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皖北剪纸俱乐部

陈晓宇

(亳州学院 美术系,安徽 亳州 236800)

一、皖北剪纸教学介入“高校艺术俱乐部”改革的必要性

《安徽省高校体育艺术俱乐部制教学改革实施方案》指出:“加强高校体育、艺术工作,改革高校公共体育、艺术教育模式,激发大学生体育锻炼、艺术学习热情,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强化学校体育、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审美和人文素养。”如何将美育在高校广大青年学子中得到高品质的传播,是每一位从事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如何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地域背景、民族文化的学生进行艺术素养教育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皖北剪纸”是中国剪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受黄淮流域剪纸风格影响深刻,“皖北剪纸”历史悠久,题材丰富,尤以阜阳、亳州剪纸为代表,“其融汇我国北方剪纸的粗犷和南方剪纸的纤巧秀丽,形成刚柔相济、节奏和谐、风韵自然、朴实优美之风,达到巧与拙、虚与实、静与动的和谐统一,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1]“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剪纸是独树一帜的中国传统文化瑰宝,趁“安徽省高校体育艺术俱乐部制教学改革”之际,探索如何将皖北剪纸通过“高校艺术俱乐部”这个载体进行传承与创新意义重大,笔者结合“中国剪纸家学会理事”、“亳州剪纸非遗传人”、“亳州市剪纸协会会长”王炳华大师在亳州学院“剪纸艺术俱乐部”的授课经验,总结出“观、摩、思、创、评、展”的教学模式,通过对“皖北剪纸艺术俱乐部”教学改革的思考,为不同类型艺术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探索提供借鉴,共同推动“安徽省高校体育艺术俱乐部制教学改革”。

二、“观、摩、思、创、评、展”教学模式思考

将皖北剪纸文化以“高校艺术俱乐部”的形式在青年中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大学生皖北剪纸艺术俱乐部”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的探讨显得尤为重要,艺术的创新与传承离不开观摩与实践,通过观让学生了解优秀作品的标准,从作品临摹到思考创作需要时间与数量的积累,让学生在作品互评中提高审美与综合艺术素养,通过参加各级各类比赛不断提高学生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用皖北剪纸艺术歌颂祖国、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对“大学生皖北剪纸艺术俱乐部”教学,探索总结出“观、摩、思、创、评、展”教学模式。

(一)观,教师示范、学生展演

作为民间传统艺术的皖北剪纸,在皖北民众心目中的地位无可替代,以其鲜明的艺术特色、浓郁的乡土气息,赢得了中外人士的青睐。皖北剪纸作品的“拙味十足”,大多取材当地风土民情、生产生活。由于高校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剪纸艺术俱乐部”的同学,分布在各个专业,地方文化的差异对于即使爱好中国剪纸,乃至有一定美术基础和艺术素养的同学来说,也是需要系统学习的。教师在示范时要将理论知识的传授与技法的演示衔接好,注重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生不仅要认真观察指导教师的剪纸手法和技巧,更重要的是要理解不同刀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怎样通过皖北剪纸技巧诠释画面效果,要做到从眼观到“心观”。同时也要注重学生间的交流与相互学习能力的培养,如让某个主题内容学习较好的学生进行课堂演示,其他同学观察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技法的展演能力,同时可为参加剪纸技能比赛打下基础,学生展演使课堂更具亲和力,为学员提供了一个更加开放、自由、轻松的艺术学习环境,同时体现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二)摩,作品临摹,稳中求变

“摩”即实践临摹,剪纸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突出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剪”为核心,当然皖北剪纸并非只有“剪”一种表达形式,还可通过刻、撕、烧等各种方式进行创作,但学生的学习是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临摹到原创的系统过程,要学会“主动摩剪”即带着思考和问题去临摹,当然要掌握皖北剪纸的核心技法,需要时间与作品的积累,才能实现由量到质的蜕变。

“金课建设”概念的提出,让高校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有了更多更深刻的思考,皖北剪纸是传统艺术,而对该艺术的教学方式却应该是新型的、开放式的,“开放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对封闭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修改和完善。”[3]如转变师生角色、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注重相关知识的整合调整。学生剪纸作品的临摹,可以在教师提供作品的基本要求上,进行细节改变及造型创新。由于“艺术俱乐部”的特征,不同学科背景和不同地域文化的同学,必然给皖北剪纸课堂的教学,带来更多的契机、趣味性和多元化的融合性,课堂练习中也可抽取学生优秀作品作为“临本”,让同学在优秀“临本”基础上创造性的学习、临摹及变化。

(三)思,调研思考,胸有成竹

皖北剪纸融汇了我国北方剪纸的粗犷浑厚和南方剪纸的纤巧秀丽,阴阳交错、虚实相间、动静搭配、巧拙和谐统一,独具特色。艺术的传承创新,是艺术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根本,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多关注剪纸艺术发展现状,通过线上线下资源自主学习,让学生养成多看、多思、多练的好习惯。

互联网的发展、交通的便捷,给中国剪纸带来了更多交汇融合的契机。各地剪纸在交流中博览重长、互取精华,中国剪纸的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各类剪纸比赛如“中国传统工艺剪纸大赛”、“青少年剪纸大赛”、“全国残疾人剪纸职业技能竞赛”等,都给喜爱剪纸艺术的朋友提供了更多交流学习和技能锻炼的平台,“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发展”,比赛中我国各地剪纸艺术发生了碰撞,风格得到了交融,使当代中国剪纸艺术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势,涌现出一大批具有时代特色、技艺卓越、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佳作。皖北剪纸艺术的传承需要青年学子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在此基础上钻研中国文化、探索中华精神,关注中国剪纸艺术发展趋势,用皖北剪纸语言描绘中国故事。“剪”是“思”的艺术实践,“胸有成竹,佳作自现。”

(四)创,传承创新,以美育人

“创新”是文艺界永恒的主题,也是很多艺术家终其一生的努力方向,任何优秀新事物的产生都不是偶然的,皖北剪纸的传承创新亦是如此,皖北剪纸中写实作品居多,一味追求画面的写实,会限制艺术创作思维的发散,使剪纸技法呈现单一化,“创新”可以是题材上的,也可以是技法上的,文化的交汇使得“皖北剪纸”在画面风格上,实现了转变和突破,但“创新”理念要根植剪纸艺术创作的始末,在保留“皖北剪纸”特色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给传统文化注入养分和活力。

“高校剪纸俱乐部”成立的宗旨,就是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4]通过“皖北剪纸艺术俱乐部”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进一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探索,将大学生思政教育引入俱乐部日常教学,贯彻落实“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剪纸是民间艺术,来源于民间、取材于民间,表达民间故事,任何形式的创新,皆需内涵的引领,皖北剪纸亦是如此。素材的创意源于对中华文化的探索、对社会发展的关注,技法的创新需要不断的练习和尝试,但作品的形式永远跟随内涵,成功的剪纸作品不管采用何种表现形式,但都与时代脉搏同频,充满民族自信心,反映社会正能量。

“皖北剪纸艺术俱乐部”可采用以赛促教,根据俱乐部学生水平建立会员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的教学模式,建设示范教学课件、教学案例和教学资源库,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同时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科学精神教育等纳入俱乐部课程体系,扎实课程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艺术创新能力。

(五)评,师生互评,共同进步

剪纸作品的赏析能力对于青年学子来说非常重要,它体现着学生的艺术涵养、审美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赏析评述能力是需要长期培养和实训的,通过“皖北剪纸艺术俱乐部”教学平台,引导学生去欣赏、去分析、进而分享一幅剪纸作品,通过艺术语言去表达,阐述作品呈现的内容、风格、特色,及对该作品有什么意见或建议,勇敢的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引导学生欣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佳作,提升青年学子审美品味,选择“皖北剪纸艺术俱乐部”的学生,基本都是剪纸爱好者,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终生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课堂实训、课后练习,同学之间互谈感受、交流心得、共同进步,把课堂的主动权和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在出现专业理论误区时及时更正,适时做好作品评述和总结,提倡学生尝试采用多种“剪”纸技法表达艺术作品,营造“自由开放、善于表达、勇于创新”的艺术学习氛围。

(六)展,作品展览,提升自信

通过“皖北剪纸艺术俱乐部”课程学习,学生在理论和技法上均打下一定基础,结课时教师可带领学生进行命题创作,如《崛起的中国》《万众抗议,中国加油》《我的家乡》等,教师通过个人示范或在线上搜集相关主题优秀作品,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创作,重点强调作品的“原创性”,培养学生艺术创新能力,创作中师生间、同学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通过剪纸作品结课展览,学生们在竞争中相互促进,在沟通中共同成长。剪纸作品展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个人展示的平台,提升学生审美素养,同时营造了良好的校园艺术文化氛围。激发师生对皖北剪纸艺术“教、学”精力的投入和艺术研究的热情,同时以“皖北剪纸俱乐部”为试点,探索提高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方法,为“高校艺术俱乐部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三、皖北剪纸推进“高校艺术俱乐部”教学改革的思考

“为发现学生体育和美育方面的兴趣、才能和潜力,2018年6月12日,安徽省教育厅针对深化高校公共体育艺术教育教学改革提出若干意见,要求各高校要在2018级新生中启动公共体育艺术教育教学改革,‘十三五’期间全面实现公共体育艺术教育俱乐部制教学改革。”[5]早在2005年,合肥学院就提出将“终身体育”理念贯穿体育教学全过程,给皖北剪纸推进“高校艺术俱乐部”教学改革研究提供了参考,通过对“皖北剪纸艺术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探索,得出四点想法。

(一)创新课程设计

高校艺术俱乐部要通过不断创新课程设计,“教学资源的建设以‘丰富内涵、牢固基础、转变观念’为遵旨,以‘着重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原则”[6],合理规划理论同实践、课上同课下、基础同创新之间的关系,形成内容丰富、选择性、针对性强的多元化、专业化“高校艺术俱乐部”课程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与改进,如开展社会公益服务活动,组织“皖北剪纸俱乐部”学员进社区、进养老院、进福利院,去村小和乡小等进行文化传播,致力于将中国传统文化惠到每个国人,让他们在欣赏和体验皖北剪纸的同时,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同时要注重高校艺术俱乐部的课程设计与课程实际及时代发展始终同频,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将创新课程设计与课程改革紧密结合。

(二)“金课”课程标准

“金课”教学标准的提出,对每位教师而言都是需要深入学习、研究、落实的课题。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课前预留新课学习要点,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互动,通过学生知识分享、教师引领总结的方式,提高专业学习的难度和质量,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热爱学习的好习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质量。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水平是课程质量的重要保障,“艺术俱乐部”凝聚着不同专业方向的教师,可通过进修培训、交流观展等方式,更新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技能,如剪纸虽然属于传统文化,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与魅力的体现,要求其要与时代发展同频,用拙朴的艺术方式表达艺术思想。不断提高教师综合素养,是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生的根本保障。

(四)建设开放的教学体系

高校艺术俱乐部制教学要结合学校办学特色,服务地方发展,结合实际需求开展“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系统设计并构建艺术竞赛体系,形成“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良性循环。采用多元化效果评价机制,如将学生学习、参赛、作品展等情况综合考虑,建立由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企业导师、学校教师共同评价的学分认定机制,对学生学分进行客观有效的评定。

四、结语

“高校体育艺术俱乐部”通过对当代大学生体育艺术爱好整合教学资源,结合浩瀚厚重的华夏文明、时代需求和地方特色,有针对性地开设如剪纸、书法、绘画、钢琴、古筝、舞蹈、篮球、瑜伽等多种俱乐部,供不同专业的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并获取相应学分。“皖北剪纸艺术俱乐部”的开展间接地减少了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的时间,培养学生艺术理论知识、艺术作品鉴赏和艺术传承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美学观,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艺术修养,达到了以“美”育人的初衷,希望通过对“皖北剪纸艺术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思考与探讨,能够为其他艺术俱乐部的发展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共同推进“大学生体育艺术俱乐部”在承担提升高校学子艺术素养的功能。

猜你喜欢

皖北剪纸俱乐部
摄影·美好安徽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皖北小麦病虫害防治
剪纸
剪纸
剪纸
皖北区域社会保障服务水平实证分析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