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文学的灵性化叙事*

2021-12-07马静静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灵性万物文学

马静静

(西华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灵性化叙事是赋予万物生命与性灵意识的叙事,以尊重敬仰生命为其叙事宗旨。“灵性”最基本的含义是指人的智慧、人的自然情感,灵性化叙事是一种含有灵性思想的叙事,将人的灵性情感、智慧赋予所描写的对象从而赋予它们一种人所独有的生命意识。灵性化叙事包括动物灵性叙事、大自然灵性叙事、民间神话灵性叙事等。19世纪以来,中外文学涌现了大批灵性化叙事作家,如俄苏文学中就广泛存在着对于大自然的无比钟情与热爱,从果戈里到艾特玛托夫,俄苏诞生了一大批讴歌自然、热爱生命、与破坏生态环境作斗争的以灵性化叙事为特征的自然主义抒情作家,他们同时也是全球化语境中倡导人类共同体的生态保护作家;中国以姜戎《狼图腾》《天鹅图腾》为代表的动物灵性化叙事,将关爱动物与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本文将论述灵性化文学叙事的界定、灵性化文学特征及灵性化叙事的文学影响及文学意义。

一、灵性化叙事文学的界定

“灵性”一词中的语义中心在于“灵”字,而从“灵”的甲骨文、金文和篆书字形可以看出,“灵”字的构型含义和“雨”“巫”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说文》中“灵巫、以玉事神、从玉、灵声”[1]7,因巫在古代担任着祈雨弥旱的职能和沟通神和人的职能。可见在汉语中“灵”字起源于人的祈雨活动和人们对于神的信仰。随着历史的演进,“灵”的含义也在不断发展,逐步衍生出神灵、灵魂、善和美好、鬼怪、精神、感情、灵气、应验、有灵性者、有神灵者、聪明、尊称死者的遗体等含义[2]。

英语与“灵性”相对应的词是“spirit”,用来形容人的感情和品质,同义的有“mind”“feelings”“character”“courage”“loyal feelings”“attitude”;“灵”也指代食物的本质”意义,如“typical quality”“real meaning”“灵”还指灵魂、想象中的生灵“soul”“imaginary creature”[3]1693。其中“soul”指的是和肉体相分离的精神,它和“鬼魂”“幽灵”属于同一词项。中英文语境中的“灵性”一词都有两个基本的含义,即人的精神产物的神、幽灵、鬼魂和人的情感、精神,因此,灵性化叙事也离不开人类的情感、精神和神灵思想。

“灵”字除了本身的含义,还有宗教含义和审美含义,这些含义都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在宗教语义场中,存在着“万物有灵”和“灵魂禁忌”两种文化观念[4]。 在审美语义场中“灵”字的意指也非常丰富,中国古代有很悠久的“尚灵”的美学传统,表现了古人对于“灵”的推崇。陈灵芯在《“灵”及“灵”参构语词的语义分析及文化阐释》中研究了三种“尚灵”的审美范畴,“性灵”“空灵”和“灵感”。“性灵”的核心是尊重倡导人的自然情感,清代“性灵派”的文学主张即是遵循“诗写性情,惟吾所适”[5]12的原则。“空灵”融合了传统宗教的“虚”“无”“空”的思想,表现出“超脱悠远”“朴素简单”的审美品格。而“灵感”则指向人神之间的某种感应[6]。

虽然现代汉语词典上对于“灵性”一词的解释只有两种,智慧和动物经过人的驯养、训练而具有的智慧[7]803,但是文学领域对于“灵性”的认识和运用远远超出了这种狭义的文字学的解释。文学的“灵性”包括“生命”“情感”“智慧”“精神”;宗教文化层面上的“万物有灵”的观念和文学审美层面上的代指人的自然情感、本真情感的 “性灵”;美学风格上的“空灵”;创作论上的“灵感”等。

综上所述,“灵性”最基本的含义是指人的智慧、人的自然情感,灵性化叙事是一种含有灵性思想的叙事,即将人的灵性情感、智慧赋予所描写的对象,从而赋予它们一种与人同样的生命意识 。因而,灵性化叙事中还蕴含着丰富的人性意识、生态意识、深刻的人道主义的思想理念。

二、灵性化叙事文学美学特征

灵性化叙事主要赋予宇宙中大自然万物生命意识,从而对自然万物的生命予以足够的尊重与保护,并寻求人类与万物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生存语境。在灵性化文学叙事中,其主要特征表现为:万物有灵的生命体验观,追求人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观,赋予自然人格化抒写的创作观。

首先,灵性化叙事坚持万物有灵的生命体验观。“万物有灵论”是古代东西方文化共同认同的生命体验观念。东西方关于人类的诞生与创造过程,都以神创造了人作为人类起源的文化原初意识,将人赋予了神性,把人划为了“生灵”。中国古代道家文化非常发达,特别注重灵的体验与通悟,灵体与灵性无处不在,神灵、精灵、心灵、阴灵、幽灵、亡灵、灵魂、灵性、灵气、灵感、灵验、灵异、灵机、灵巧、灵丹妙药等,高山有灵,江海有灵,花草林木有灵,飞鸟走兽有灵,真是“万物皆有灵”。生命可以短暂,但灵魂却是永存,因此研究灵的学说很多,文学上形成了著名的“灵感说”“性灵说”及生物意义上的“灵学”,即生命科学。万物有灵论在文学上形成系统的理论并予以倡导,除了古希腊的神话传说及英雄史诗外,诞生于17世纪的“泛神论”哲学观念,为文学表现的泛神论提供了思想基础。斯宾诺莎是泛神论最大的哲学家,将自然与神等同起来,神具有思维的属性,又具有广延的属性,一切事物都存在于神内,神是万物的内因。德国的康德、费希特、谢林等哲学家普遍接受了泛神论思想,他们的哲学又对其他领域产生广泛影响,特别是直接影响了19世纪初期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印度泰戈尔的《园丁集》《飞鸟集》,中国郭沫若的《女神》,俄罗斯作家笔下的自然与大地,都充满了泛神主义思想与生命体验。在某种程度上,泛神论思想也为文学的个性主义、浪漫主义及人道主义的提供了思想培育的土壤。

其次,灵性化叙事追求人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观。“灵性化”赋予万物的是灵性意识,所以其文学理想是呼吁人类与万物共生,和谐相处,爱护每一片树叶,尊重每一种生命,保护好大自然的美好环境,以灵性化作为叙事的方法,形成了强大的自然主义抒情文学及生态文学。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思想与生态视角进行创作的文学,其核心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对现代文明侵袭破坏大自然文明,毁灭人类生存环境,残酷虐待杀害其它生命的行为予以揭露。灵性化叙事,因为赋予了自然以灵性,因此在文学叙事中充分反映了灵性被毁灭的悲剧,并深度揭露了造成悲剧的根源,那就是人类中心主义及人类的自私、贪欲、无限的物化追求与道德的日益堕落。全世界现代经济发展的模式出了差错,追求无限大的利益的时候却导致环境日益恶化,森林、田园、草原、海湖过度的开发与掠夺,动物生存的领地越来越少,许多动物遭遇灭绝的危险。如果大自然失去了灵性,人类自身也将消亡。灵性化叙事以人类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观呼吁热爱环境,追求生态的和谐、完整,作家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当下过度的物质主义与消费主义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进行了多层次的揭露批判。伴随着西方环境哲学的兴起,涌现出了一批生态作家和生态作品,如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爱德华·艾比的《大漠孤行》,法利·莫厄特的《鹿之民》《与狼共度》《被捕杀的困鲸》《屠海》等,虽然作家力求采用纪实文学的形式和科学研究的态度来描写大自然或者原始部落因为人类的行为所遭遇的破坏和不幸,表达深刻的环保及社会问题意识,但是作品中还是不经意地流露出了关于动物情感的灵性化叙事,如《与狼共度》中,对于狼族成员之间的情感的表现。

第三,灵性化叙事赋予自然人格化抒写的创作观。灵性化叙事文学,不同于纯粹的自然主义文学的叙事,对自然的描写,并不是纯粹的风景描写,环境渲染或者借景抒情。灵性化叙事是赋予天地宇宙及一切大自然以灵魂,万物有灵是其基本出发点,要求热爱并尊重宇宙间的一切生命。因此,在创作叙事时赋予自然人格化的特征。在人类早期历史阶段的神话故事中,最常见的灵性化叙事形式就是将自然界的动物、植物、以及神灵、幽灵等进行拟人化、人格化的书写,赋予它们人的意识和思想。这和神话的思维方式有密切的关系,神话思维不同于科学思维,它是一种形象思维,在神话中,意义和形象是融合的,先民们正是在对形象的直观中来体悟一种意义的[8]207-223。神话思维具有隐喻性、想象性、情感性以及形象的具体性和灵感的直觉性等特征[9]130-138。这些特征有效地解释了神话中的人化自然和生命意识的存在及原因。隐喻,是神话思维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组织世界和呈现世界的基本形式。隐喻发端于主体以自身的生命形式去体认、经验、观察和命名自然的活动中。在这些活动中,自然界的一切表现出一种与人的生命形式的类似性[10]。因此,神话中的艺术形象获得了深刻鲜明的人性色彩和生命意识。神话中的情感性在更高的层次上反映了这种主观性的生命意识,在万物有灵的目光中,人们把天空看成一个像自己一样有生气的巨大的躯体,天空翻卷着巨雷,闪现着疾电,被看作巨人的暴怒或强烈情欲的发泄。因此,当他们听到雷鸣或看到闪电之时,会感到强烈的恐惧和惊惶。而磁石对铁的吸引,则又能使人产生情欲和恩爱的情感[11]。总之,神话作为氏族社会和奴隶社会早期的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通过形象思维将人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精神情感投射在自身的客观环境中,赋予了神话深刻的人性内涵和生命意识。在以后的文学中神话思维以及蕴含的精神被继承下来,成为一种艺术思维方式和思想资源。

三、灵性化叙事文学的创作

在生态危机与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为了保护生态,一些良知作家主动以灵性化叙事作为文学手段,塑造了大量的生态文学。中国作家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灵性化叙事创作,鄂温克族作家乌热尔图的《七叉犄角的公鹿》《一个猎人的恳求》《琥珀色的篝火》曾获得1981年、1982年、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人与鹿》获得1988年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其作品充满了人与动物、自然、森林的灵魂沟通,反映了鄂温克族古老的神话与对美丽大自然的崇敬。当代著名女作家迟子建是灵性化叙事文学的代表作家,其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充满了灵性、神秘与慈悲,以鄂温克族驯鹿为叙事对象,具有泛神论思想与动物崇拜思想,充满了天人合一的生态意识,也反映了鄂温克民族不屈不挠,顽强的生存意志。张承志以灵性化叙事的创作方法,以作家独特的草原人生经历与感受抒写了《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黑骏马》《金草地》《金牧场》《牧人笔记》《阿勒可足球》《绿夜》……这些作品,抒发赞叹了草原的博大宽广,赋予草原母亲一样灵魂,草原以母亲般的善良慈祥温暖了无数知青的灵魂。张承志笔下的自然、动物都是具有灵性的美丽意象,而草原上的人又是那么真诚、热情、无私,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与诗意。在当代文学中,将灵性化叙事推到极致的是姜戎的《狼图腾》,狼群在草原纵横驰骋,英勇机智,充满了灵性与生机,但面临人类追杀的时候,它们宁死不屈,保护着狼群的自由与尊严。作家怀着极为崇敬的心情,以灵性化叙事,塑造了一群极为丰满的狼群形象,衬托出人类的野蛮与残酷。

俄罗斯作家的灵性化叙事具有世界文学意义。俄罗斯幅员辽阔、横跨欧亚、民族众多、拥有辉煌灿烂的文学艺术,以描绘自然,歌颂自然及探寻人与自然关系为主题的大自然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从十九世纪以来,涌现出了一代又一代对大自然怀着浓烈热情而进行抒怀赞叹的伟大作家,果戈里、屠格涅夫、蒲宁、帕乌斯托夫斯基、雷特海乌、卡扎科夫、瓦西里耶夫、谢苗诺夫、拉斯普京、科茹霍娃、艾特玛托夫、阿斯塔菲耶夫、索洛乌欣、列昂诺夫、奇维利欣、普里什文等众多诗人、小说家,以色彩斑斓的笔调描绘了俄罗斯大自然的壮美及对大自然的哲理沉思。在对大自然叙事的抒情文学作品中,灵性化叙事是俄罗斯文学重要的叙事特征。通过赋予大自然中植物、动物、山川、湖泊、河海等灵性,以“泛灵化”万物皆有灵为自然文学的一种信念,赋予万物生命以性灵意识,尊重敬仰生命,实现宇宙天地、大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从而形成了具有民族特征、地域特征及自然特征的俄罗斯灵性化叙事文学。艾特玛托夫是苏联时期吉尔吉斯坦作家,他的创作具有鲜明的灵性化叙事特征,其作品被翻译成一百多种文字,发行四千多万册。《白轮船》中的鹿母形象是善良的象征,也被称为吉尔吉斯族的母亲。鹿母拯救民吉尔吉斯族人,哺育他们成长却最终被人类杀害。鹿母象征着吉尔吉斯族的守护者。它救吉尔吉斯族于灭亡之中,赋予他们新的家园和后代,代表着大自然对于人类的恩赐,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的亲缘关系。鹿母是善良的象征,是小男孩在贫穷苦难世界里的精神寄托,这也是小男孩在母鹿被杀后失去希望选择自杀的原因。鹿母形象对吉尔吉斯族发出了警醒,作为有恩于人类的动物却被人类残酷虐杀,鹿母的善与人类的恶形成鲜明的对比,昭示了如果人类不从道德本质上改变自己,尊重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终会遭受报应。《断头台》中讲述了一对名叫阿克巴拉和塔什柴纳尔的草原狼夫妇三次繁衍后代都因为人类的行为而失败的悲剧故事。作品中给予了阿克巴拉和塔什柴纳尔极大的同情,从人性的角度、爱的角度为读者呈现了一对充满灵性的草原狼的形象。《花狗崖》中,万物有灵的世界观存在于整个尼福赫族人的心中,叙述者以全知视角,描述了大自然中的人、鱼女、巫师、星星、命运及天人合一的和谐生存理想。渔民们靠海吃饭,对大海充满了崇敬之情。大海有灵魂与思想,大海可以与人通灵。小说特意塑造了充满神话色彩的鱼女形象,她既是鱼又是海的女儿,她是尼福赫族人的母亲,是民族的祖先,也是民族儿女千百年来的守护神,是富有灵性的民族图腾。

四、灵性化文学叙事的意义

灵性化叙事文学最突出的思想意义表现在生态保护意识及人道主义思想。在生态文学中,灵性化叙事则包含着强烈的生态意识和人道主义精神。生态文学兴起于现代社会所面临的环境危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伴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类面临着的空前的环境危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环境问题,环境哲学应运而生。1962年,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的问世开启了现代环境运动,唤醒了大众深度沉睡甚至麻木的环境意识,迫使人们重新思考人与环境,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来说,是人与非人类自然之间的关系[12]8。 生态中心主义是环境哲学前期最有影响力的学说,西方生态哲学家提出了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的理论思想,他们将权利主体和道德共同体的范围从人类拓展到动物,再进一步扩展到植物和所有生命共同体,进而扩展到大地、岩石、河流乃至整个生态系统[13]14。生态中心主义思想在影响文学创作的同时也为挖掘灵性化叙事中的生态意识提供了哲学基础和现实依据。生态中心主义思想从人类中心主义粗暴地将自然工具化的角度强调自然界其它生命形式的权利主体性,在这一点上,灵性化叙事将自然外物人格化、主体化的叙事方式充分体现了生态中心主义思想所秉持的生态意识和理念,这就是灵性化叙事和生态意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生态中心主义首先是人道主义的,因为它是权利主体的扩大化,实际上是人道主义精神范围的扩大化。而且值得注意的是,一部优秀的作品所蕴含的主题和思想是非单一的,在生态文学中,灵性化叙事中的生态思想常常是和其它文学思想融合在一起的,而不是仅仅只有生态意识这一种思想。而且,生态中心后期主义过于强调自然的权利,而忽视了人类社会中的权利不平等现象,因此,灵性化叙事中对于自然界主体权利的保护和尊重是指在合理的和有限度的范围之内保护,而不是将自然和人类完全等同起来。

灵性化叙事文学在创作本体意义上丰富了叙事手法。灵性化叙事将人的主体意识灌注在动物、植物、森林、海洋、河流、湖泊,使他们成为拥有灵性精神的主体性存在。这种叙事方式改变了自然在人类面前的失语状态,通过自然生命的灵性化使它们发出自己的声音,这种叙事方式一直存在于文学创作的传统之中,在不同的时期承载着不同的思想意识,神话时期蕴含着人们对于异己力量的灵性化想象,启蒙主义时期的各种动物寓言将人的视角嫁接在动物身上,表达了对于现实社会的批判精神。浪漫主义文学中,常常将人的灵性精神、人格和情感灌注在对大自然的书写之中,表现人的精神世界与自然的契合融洽,寻求人的生命与大自然的有机统一,以应对启蒙运动以来的社会变化所带来的社会动荡、自然破坏以及人的精神的不安和困惑。体现了对于人的本真自由精神的追求、体现了深刻的人性内涵。

猜你喜欢

灵性万物文学
万物皆可折
万物生
我们需要文学
让小学作文课堂充满灵性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假如万物会说话,绝对会把你萌化
借助电子白板构建富有灵性的数学课堂
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灵性”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