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之维*
2021-12-07张禹石
陈 建,张禹石
(1.西华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2.辽宁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这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出了开拓性和创新性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涉及道德与法律、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系列问题。在教育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蕴含了以实际体验为主的审美内涵,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介体。学术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其研究成果日众。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多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为主,这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着重要作用,但是关涉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诠释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审美文化、审美表现的研究成果较少。实质上,思想政治教育蕴含着丰富的审美资源和意蕴,尤其关系到主体、内容、方法等要素。本文基于跨学科的探究方式,深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议题,并且对其价值意义和实践路径进行探讨,从而促进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并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体系的完善、丰富提供有益参考。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属性
“善良和美都具有很高的绝对价值,美象征着道德,审美能力的不断提升,对教育来说也是一种基本的价值方向。”[2]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教化,体现在人们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促进人们各个方面不断地发展。这个功用的实现,除了思想政治教育行为的外在保证,还需要审美的参与,使人的道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而要实现这一目的,不可忽略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属性。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诠释传统美德观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种更深沉、更持久、更基本的力量。”[3]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多年的发展,孕育了悠久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被中华民族中的大多数人所认可并在实践活动中实际奉行的习俗道德规范,其内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的结晶。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看,教育者所具备美好的道德,是关于公正、善恶、敬业、诚实等方面的一种审美素养,它在教学活动中将行为和准则以审美的情感体现出来。自古以来,道德是人们的理性和有效性的行为,而美德是建立在人们心中的准则,并将这种行为以美的规律展现。换言之,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美德的体现并不是通过机械方式得以实现的,而是通过多种途径得到实现。
首先,由于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优秀文化成果,形成了今天人们所认可的道德规范及其相关体系。虽然这些道德规范并不具备强制性,但是它不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消减,相反还会不断得以创新和发展,并且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积极影响,这也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大学生作为民族的未来和期望,代表了我国文化创新发展的前景。拥有高尚品德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人生的走向和未来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清晰认识自己肩负的历史道德责任。在教学活动中,教育者应创造性地运用富有感染力的教育技能和技巧,使思想政治教育行为既有审美性,又能表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德行之美。并且,教育者应该以已有的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我,从自己肩负的责任中认识自我,使道德规范形成具有“美”的规律。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践行和谐社会理念。长久以来,我国就有不少关于对社会和谐思想的论述。例如,不论是道家提倡的寡民小国,主张无争、无欲,还是墨子倡导的“兼相爱”,亦或是儒家提出的“大同社会”,都体现了“和谐”的思想。这种思想已经沉淀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关键核心,在促进社会不断进步与维护社会的稳定等各个方面充分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要实现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社会,使人们发展达到真、善、美的统一,已然成为中国人的理想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前提。尽管真、善、美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成为了不同学科的研究对象,但实际上,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这些要素都是不可分割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指向是教育当中的“和谐”,使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并且受“和谐”思想的影响而形成对他人有利的教育行为。虽然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的行为是其自由的选择,但是这种自由的选择始终规范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秩序之内,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借助审美的方式,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践行和谐社会价值理念的有效方法。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表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内容相当丰富,而且涉及的方面非常广泛。从思想政治教育美学的角度来讲,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审美领域主要体现在主体、内容、方法和环境四个方面。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美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不仅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教育者,还包括具有思维能力和主体能动性的受教育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4]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发挥组织以及决策的作用,充分展现人格美。俄罗斯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有关教育的一切都是教师人格的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言谈举止和衣着穿戴,都对学生有着显著的示范价值。教育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行为举止的优雅、得体、亲切、自然,都会对学生产生情感优化和陶冶的影响;并且教育主体的思想、知识能力、品德等内在素质,对受教育者道德人格的奠定和心理健康的促进都有重要意义。在教学活动中,大学生不仅是自我教育的主体,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思想,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受教育者实现全面、和谐、自由的发展,将教学过程中学到的内容充分表现出来,体现自己自由的意志,按照美的规律去认识这个世界,并将这种审美的性质转变为提升自己素养的动力,这就体现了受教育者人格的主体美。总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活动,集中体现了主体对美的追求与向往。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美
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规定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思想政治教育涵盖多方面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唤起人的美感,是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美的基础。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主客体的思想道德情感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互渗透,促进主体与客体之间理性与情感的相互转化,使受教育者感同身受,内心受到启发、陶冶与同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对人进行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政治观等要素的教育,它在人们对社会不断发展的规律的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使每个人对生活和世界都有正确的看法。因此,在大学生的教育中,必须注意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性,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贯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想打造高质量的课堂,就应该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合理选择,让大学生在完善知识结构体系的同时,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趣味性。当前有的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知识点枯燥无味,对这门学科不感兴趣。为了有效改善这种情况,教师就可以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美,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更多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比如,在讲解法治观的时候,可以选取教材中贴近大学生生活的案例展开分析,让学生体会到法律知识在日常中的应用,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法律法规的热情和主动性。结合学生自身的发展规律和个性的特点,科学地选择课程内容,保障教学效果,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真、善、美统一的表现。因此,学生在道德素质方面得到提高的同时,学生也得到了审美需要的满足。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美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手段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没有明显的规定性,它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多变的因素。将外部影响内化到学生自身的结构状态,从而确保学生知识和行为的统一,最为关键的是教育方法选择的适当与否。在一定程度上,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即使有正确的教育目标和合适的教育内容,但是没有合理的教育方法,那么就无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教学方法是一种艺术的方法,是受各种目的明智地指引的行动方法。”[5]这表明,教学目标的完成必须以富有表现力的教育理念为具体指导。由于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中,思想政治工作者面临的情况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用的创造性和艺术性的要求就变得更高。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人和策划者,教师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在影响教学水平和学生素质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例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问题教学法,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提出相应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调动,促进学生学习效率提高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增强,让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造性和艺术性的运用,是正确引导学生追求美的主要举措。随着社会的进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这对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高,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使其成为更有针对性的教育有着重要作用。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美
马克思认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的本质。因为人们的思想情感与审美的情感是相辅相成的,所以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可以促进理性和感性的相互转换。环境对人的影响,很早就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和关注。人们的发展与生存、观念和行为都和环境息息相关。美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有助于大学生个人心理的调节和情感的净化。良好的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发展和道德情操的培养、形成完美的人格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指出美的环境能够熏染人、同化人;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主张对环境进行有效的控制,使其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意志形成积极影响。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美的内在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美以美的理论来观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以,高校在开展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对教学环境实现有效的创新。在讲解课程时,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教学的内容直观地呈现给学生,从而强化教学效果。简言之,教育环境美价值的创造和发挥,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提升教学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维度的研究意义
在当前的学术语境下,对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维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改变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促进教育和学生的各方面发展。
(一)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被提上重要日程。但就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发展而言,是随着党的发展而不断进行完善的,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积累了丰硕的实践经验。近二十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学科理论体系,呈现出鲜明的实践性、时代性和针对性等特色,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和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提供了良性的人文环境。但由于社会发展和全球发展在不同阶段具有多变性和复杂性的特点,由于不同阶层的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不同的看法,致使对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仍有弱化的趋势,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仍有削弱的倾向,这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一定的阻碍作用。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审美意蕴的研究,对于理性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科学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二)指导和规范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
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理论学习,同时也关注教育实践。虽然个体普遍具有审美修养的基础,但也往往止步不前,没有达到审美修养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功能。审美修养的形成是动态的,这种动态过程可以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通过“与美合一”的方式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实践是变革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引领时代变革的重要理论基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基于美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须以审美教育理念为基础。在实践活动中,高校需要明确审美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将审美教育的理念融于思想政治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从而实现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进一步深化。所以,从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研究视角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审美文化的意义,对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规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或许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参与社会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和途径。
(三)引领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6]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以优美的语言去鼓励学生,通过美好的事物去教化学生,可以更好地完成审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创新以美育人的教育方法,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推陈出新,与时俱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的特点,每一次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会对教育提出不同的要求,只有紧随时代潮流,开拓创新,才能满足社会的审美需求。高校应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充实教育形式,比如通过新媒体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让传统的美育素材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焕发新的生机;通过评选身边的好人好事,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交互式的审美体验中更加丰富多彩,不断创新,力求感人、有效、生动。第二,激发共鸣,怡悦心智。“所有美丽的事物都是出自于心灵,没有心灵进行映射,就不能称为美丽。”[7]美育的魅力在于使人达到思想上的升华,其本质是以美来熏陶人的情感,而人的情感是由美的事物唤起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陶冶人的情感过程,二者都具备共同的相互作用的情感属性。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利用美的事物和形象说理,拨动大学生的心弦,激起大学生内心世界的情感共识,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第三,寓教于美,与美偕行。教育部于2019年4月发布的《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强调:“促进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教育的相互融合,与各个学科、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紧密结合。”[8]这为美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遵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取之于美,用之于美”,将带有美术元素的电影电视、美术作品、优秀传统文化、先进事例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将爱国主义影视赏析、音乐鉴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于实践教学和课堂中,使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完成情感的升华与心灵的净化。
四、审美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路径
美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路径不是传播知识,而是一种融会贯通。[9]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真善美有着重要的作用。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审美艺术的提升有着重要影响。所以,应该切实发挥美育的优点,广泛探索审美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结合方式,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终目标的实现。
(一)转变观念,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审美教育进行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追求真善美的精神是文学艺术永恒不变的价值。艺术的真正实质是使人们的心灵受到洗礼,使每个人都能发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和心灵之美。”[10]审美教育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可以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陶冶情操、净化内心、启智增慧。高校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质量,需要积极探求思想政治教育与审美教育的融合路径。立足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更好推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变革,需要把审美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层面和层次,树立以美育德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教育机制上、形式上、目标上不断探索,注入“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理念,以此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审美教育进行融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浸透力和感染力,增强教育效益,引导学生不断追求美好事物,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
(二)提升素养,倡导思想政治教育从多种维度进行实践
当代的高校大学生承载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富有朝气、创新精神活跃,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生力军。所以,在目前的具体实践之中,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提高自己各个方面的素养,尤其是审美素养,以自己人格、道德的力量,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施加影响。美育在大学生能力培养过程和各个方面发展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功能和价值。拥有美育魅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创造巨大的教育能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思考和完善自身,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积极探索相关的美学理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引导大学生有效开展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大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提高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品德,促使其树立远大的理想,让他们在实际行动中践行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