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话语权的建构*

2021-12-07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场域话语权话语

张 薇

(闽南师范大学,福建 漳州 363000)

在互联网时代,各种层出不穷的信息相互交织,共同组成了一个新型思想政治话语场。这为思想政治话语建构开拓了广阔的空间,但同时也带来了较大挑战[1]。新形势下如何重塑思想政治话语权威,占领网络话语场,吸引高校大学生注意力,实现高校育人目标,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话语权建构的新话题。

一、话语体系网络化:高校思想政治话语权时代现状

(一)思想政治话语场域扩张

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话语场域和场域构建的途径都出现了较大程度的转变。现今高校思想政治话语权已不再仅仅局限于社会、学校、宿舍这样的实体性话语场,而是更多地转变到网络这个极具赋权能力的虚拟空间之中[2]。互联网凭借其极具包容性、浓缩性和瞬时性,赋予了大学生更多发声的权力,使其能够最大限度地彰显自身的价值意图和利益目的,成为新时代另一个容纳高校思想政治的话语场。在这个绝对话语场里,大学生可以通过言简意赅的语句,随心所欲的意蕴,随时可弃的身份发表对国家、社会、民族等等事件的主观看法,而不会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在网络话语体系中他们是自己思想政治的绝对主宰,这种绝对主宰还体现在由大学生自己构建的高集聚场域方面。在网络世界中,大学生可以依照自己的政治偏好建构起志趣相投的话语团体,这种团体具有高度一致的观点认同性、高排他性和身份上的高容忍度[3]。在这样的团队中,可以将看似零散的、天各一方的独立个体的政治观点进行有效统一,他们一旦就某种价值观形成固定的认同,便会将开始零散的价值观上升为社会意识,从而被践行到大学生独立生活实践中,形成生活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念。这种思想政治场域搭建的方式已经完全脱离了传统的思想政治场域搭建束缚,是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话语场域扩张的产物。

(二)思想政治话语格局分散

话语权的建构包括两种方式,即形式逻辑话语权和对称逻辑话语权。传统思想政治话语权因其严格按照非线性、对称和系统性原则进行搭建,因此属于一种对称逻辑话语权。这种话语格局中,为了严格控制话语受众的既定性,其话语权往往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高校思想政治话语权自是要掌握在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手中[4]。对称逻辑话语体系必须严格按照传播者的既定思路进行传播,其模式固定化、内容规则化、手段单一化。这种格局导致高校思想政治话语权可以在既定的受众中间形成绝对的权威,从而帮助其传播。新时代大学生在互联网这个政治舆论场中,已经不会被束缚在“唯我独尊”的话语逻辑中。他们所建构的新型话语场,以鲜明的个体性、任意的勾勒性和细致的探求性为着力点,以追求政治话语的线性、非对称和还原性为目标,建构起传统话语逻辑与形式逻辑充分结合的新型的话语格局。新型话语格局中更加凸显了大学生个体对自身政治话语的自我建构特性,以学生的自我发展为建构目标,以“多对多”的传播为建构机制。在高校思想政治话语权建构过程中,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自我意识的觉醒方面实现学生思想政治思维的转变。

(三)思想政治话语主体多元

互联网形式下高校传播主体以主体间性的形式存在,包括传播主体、接受主体和主体间的互动三方面,且它们都超出了传统范畴。传统意义上的传播主体仅指在高校场所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主体,接受主体则为高校大学生群体,而在互联网时代这两种主体会以更为多元化的形象出现[5]。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是一个政治观念传播的主体,每个人也都是接受主体。在网络环境中,每个人都可以依照自己的政治观念进行发声,且在包罗万象的网络环境中,个体的发声因为志同道合即可的原则,每个人都会获得相应的政治对话对象,这样在共同的话语体系下,作为先发声的主体便成为先行的传播主体,而依照兴趣响应的主体则成为同一语境下的接受主体。在双方的相互交流对话过程中,两种话语主体也可能因为观念的认同性发生转变,即接受主体与传播主体发生角色翻转。因此在互联网场域中,思想政治话语主体表现出双重身份并存的形态。在此过程中,双方的交流互动也由原先的灌输模式转变为对话形式,改变了以往单向传输的主体交流模式,这也为高校思想政治话语权的建立拓展了新的建构思路[6]。

二、话语权式微:高校思想政治话语权建构之困

(一)思想政治话语权效缺位

互联网时代为高校思想政治话语权建构提供新契机的同时,也加剧了其建构的困境。互联网形态下思想政治话语场域拓宽、格局分散及主体多元,导致思想政治话语权的建构需要面对更为复杂的环境[7]。将思想政治话语权比作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圆圈,其场域的拓宽意味着思想政治话语权在确立时,要屏蔽更为宽广的非主流意识形态;其格局的分散意味着这个圆圈内的子圆圈更为繁杂,需要更为复杂的建构体系加以罗列与包容;其主体的多元意味着这个圆圈没有一个足够强大的领导主体,无法有效地借助主体的辅助作用提升圆圈的吸引力,需要圆圈自身核心力量足够强大,方可囊括多元的主体。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环境,高校在思想政治网络话语权的建设方面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在保留传统建构场域基础上,将微信、慕课、钉钉和qq等虚拟形态加入到教学实践当中;在传统课堂教育的基础上,加入了网络话题讨论模式;传统“以我为尊”的权威话语体系开始出现落地化,话语权的建构由权威要求转变为实践感染。但是随着话语体系的更新,话语权建构内涵却不能同时更改,出现话到权不到的状态。思想政治话语权的实质是说话的权力,话语权的大小取决于主体的智慧、学识和实力[8]。话语权的核心是智慧,而智慧的核心是思维方式。思想政治话语权建构的现状面对网络化新情况,仍停留在皮改肉不改的阶段,还无法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双重的跨越。

(二)思想政治话语传播管理困难加大

虚拟网络意识形态下,网络主体的共情要求也会变得极高,网络圈群是建立在具有共同兴趣爱好基础上的,这种圈群会具有强烈的排他性[9]。一方面,集圈的出现将共情主体与非共情主体严格地区分在不同区域内,使得教师难以将思想政治话语权的建设真正落实到学生的生活当中。而由于网络环境的高虚拟性,共情主体之间无法真正获知对方的真实想法,这就导致教师与学生主体在传统思想政治课堂之外的交流中没办法取得互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政治话语互动体系也就难以有效构建,思想政治的传播无法真正落实到学生的生活实践当中。另一方面,集圈的出现使得教师对学生的政治动态的掌握变得更加困难。集圈的高排他性导致网络环境中,政治话语体系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互斥性,广阔的网络场域中,教师无法真实地掌握到每一个学生的网络集圈状态,也较难真正了解到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动态。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下,学生思想政治话语体系的建构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集圈本身的正负向能量,集圈的正向能量则有助于思想政治网络话语权的建构,反之则会加剧思想政治网络话语权建构的困境。

(三)思想政治话语价值理念易受冲击

首先,对称逻辑话语体系一直是我国思想政治话语权建构的指导逻辑,但随着网络无界限的不断发展,另一种形式逻辑话语体系对当前学生思想政治话语权的建构更具影响力。线性、非对称和还原论的建构体系更符合当前“以我为中心”、个性、鲜活的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导致高校思想政治话语逻辑失去其建构逻辑场域[10]。其次,网络环境下,学生更倾向于接受与自身志趣相投的事物,且受制于青春期心理或个性化标榜心理影响,加上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与虚拟性,使得学生易于通过媒介来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由此获得标新立异的自我快感。这种极富自我主义色彩和极易偏向的价值观念,不仅会在其所处的社会圈层内产生蝴蝶效应,而且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同伴的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这就急需思想政治方面的正面引导。如果不及时正向引导,庞杂网络环境下的各种意识形态将对学生主流价值观造成冲击,虚拟网络中的各种非主流、历史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等负面因素无形中会混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在学生价值观和主流价值观之间形成一道无形的屏障,加大了高校思想政治话语权构建的难度。

三、话语权重构:高校思想政治话语权建构之路

(一)扩充高校思想政治话语强度

各种网络环境的危机,倒逼高校思想政治要因时而变,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针对思想政治话语自身吸引力不足的困境,首先,高校应加强自身建设,以内在价值观实力的提升为立足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问题追根究底还在其经济基础上。因此高校思想政治话语权的建立,本质上仍需国家从政策上进行调整,将实惠真正落实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手中,提高民众的幸福感,从而营造出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确立格局,提高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其次,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应充分发挥其自主能动性,引领物质世界的改变。主流意识形态应主动抓住时代的契机,吸收借鉴外来意识形态高吸引力的优点,不断自我完善,从宣传方式和引领方式上突破自身僵化的局限性,做到能够抓住大学生的眼球。最后,话语权建构的实质在于行为主体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能够抓住大学生的眼球是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第一步,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实现大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和行为实践的落实。因此高校思想政治话语权的建构还需要主动发挥先动带后动的榜样效应,通过“差序格局”式的影响,逐步建构高校思想政治话语权。

(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话语导向

更新思想政治话语传播方式、革新传播观念、搭建新型传播平台,从而增强思想政治话语导向,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话语权影响力的技术要领。第一,新闻媒体话语表达的画面、声音和文字编排方面的不同组织,会导致意识形态传达效果的不同。因此高校思想政治话语权的建构,需要抢占网络空间。通过画面空间的扩展、声音情境的渲染和文字编排方式的更新,不断刷新高校思想政治意识形态的存在感,占据话语权的主动地位。第二,媒体管理和网络监控,要对网络负面情绪进行梳理,而不是围追堵截,加强网络生态治理。网络话语权建构的目标在治不在管,通过治理手段的提高,可以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话语的接受程度,给话语权的建构提升空间。第三,提高高校思想政治话语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的提高包括对新型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充分应用,对网络流行词汇的合理运用,网络教学观念的改变和网络话语体系的借鉴。高校思想政治话语权的建构离不开高校实体场域,但是要及时借助网络媒介,提升该场域内的话语权效。

(三)贴合高校思想政治话语对象

大学生对话语权的践行与否是高校话语权建构成功与否的直接表现。因此高校思想政治话语权的建构要重点关注大学生主体心理状态和成长背景,按照事实依据、法理依据和情感依据原则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引导。新时代的大学生相较于以往的大学生而言具备更为成熟的思考方式,更为活跃的理念思维,更加宽阔的眼界。因此一方面当代思想政治话语权的建设还需要依据大学生自身发展背景,建构更为灵活、开放的、非对称的话语体系,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另一方面要拓宽思想政治话语体系的深度和广度。在已有思想政治价值观教育中,针对大学生的教育仅涉及浅层宏观的认知层面,但是对于当下认知较为深刻的大学生而言,这种程度已经远不能够满足其对知识的欲望。因此还应引进还原论思维,从更贴合实践的角度出发,从更为细节的地方着手,从生活上升到学术再从学术回归生活,提高学生的身心、思维感受性,从而达到思想政治话语权建构的目的。

猜你喜欢

场域话语权话语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百年党史场域下山东统战工作的“齐鲁特色”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