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在当代思政教育中的价值构筑探究*

2021-12-07龚潇潇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介体构筑教学资源

龚潇潇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一再强调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全党全国人民中传承红色文化基因。任何时候都不能丢下这些激励党和人民持续前进的理想信念火种,任何时候都要谨记这些事关民族精神与革命事迹的文化象征。只有保持着与革命历史的薪火相传,坚守着与红色基因的血脉相承,才能在价值多元化、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新背景与新形势下,交织交融以构筑文化自信为己任的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1]。

可以说,先进红色文化中蕴含的超越时空的震撼力与感染力,也直接决定了其在当代思政教育中的话语权与主旋律,既能够为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优质的本源性教学资源,又能够为思政教育实践提振中国精神与灌注文化基因。然而,结合红色文化与当代思政教育融合的实践探索结果来看,教育要素联系不紧、价值实效性不强、内化行动性不高依然是不得不面对且亟需解决的问题。对此,需要深入思考红色文化思政教育价值构筑的实现要素与现实困境,并以此把握并实现红色文化思政教育价值构筑的路径创新[2]。

一、红色文化思政教育价值构筑的实现要素

红色文化融合到思政教育教学实践之中,需要涉及或厘清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四项实现要素。作为思政教育的教学资源,红色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实现过程,可以概括为由“潜在价值”向“显性价值”的转变,而这个实现过程也是四项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即客体透过介体与环体,向主体进行灌注的过程。

(一)作为客体的红色文化资源

实现红色文化思政教育价值构筑,首先需要认识到,红色文化是作为客体并以教学资源的方式参与进思政教育之中的。作为客体要素,红色文化既包括物质层面的教学资源,也包括精神层面的教学资源。前者主要指革命遗址、纪念堂、纪念碑等,后者则指革命信念、理想、情操等。由于作为实现客体的红色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因而是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构成,并确保着价值构筑的实践方向。

(二)作为主体的施教与受教者

直接与红色文化教学资源相对应的是进行价值构筑的教育主体,需要明确的是,将红色文化灌注到思政教育的实现活动具有双主体特性,即教师与学生均为主体,区别仅在教学活动分工不同。教师是直接组织者与管理者,而学生为思考者与体验者。价值构筑的双主体性决定了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方式性与持续性[3],即教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具体展开实践活动?以及学生应该以什么样的学习态度对待其中的价值与意义?

(三)作为介体的具体呈现手段

红色文化能够充分拓展思政教育的教学资源,但是,还需要考虑承载红色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法,而这也正是价值构筑的介体要素。具体呈现手段同样包括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如选择组织学生参观游览革命遗迹、烈士陵园、博物馆与展览馆的物质呈现方式,以及通过编写红色文化校本教材、成立红色文化研究机构、借助新媒体构建网络宣传橱窗等形式的精神呈现方式。可以说,想要实现红色文化资源在思政教育中的价值构筑,采取什么样的介体呈现同样至关重要。

(四)作为环体的整体教育环境

而红色文化在当代思政教育中能够实现价值构筑,更需要综合考虑时代环境背景以及教育环境背景,并以此展开针对性且具体的实践路径探索。也就是说,在全球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新时代,价值观念趋于多元化,认知判断倾向个人化。此种背景与形势下,实现红色文化思政教育价值构筑,则必须将目光投注到作为环体的整体教育环境之中,在继承与弘扬红色文化资源纯洁性与先进性的同时,将其纳入到现代社会的文化语境之中,并与时代精神交织交融,确保红色文化资源具备鲜明的现代特质与浓郁的时代气息[4]。

二、红色文化思政教育价值构筑的现实困境

红色文化虽然拓宽了当代思政教育的教学资源,但其在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却没有得到应有或者充分体现。这也是红色文化灌注思政教育中面临的最大困境。鉴于此,则需要理性反思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并以此为基础继续追问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和路径破除这种困境?

(一)客体内容与介体形式结合松散

思政教育重在挖掘红色文化的精神性内容,并在实践方式上努力丰富红色文化的物质性呈现,但是精神性内容与物质性呈现却是脱离的,进而造成价值构筑的内容与形式结合不强。近年来,在介体呈现手段上,有关红色文化的基础性物质建设已经取得较大的成绩,且在对客体精神研究上,也立项了诸多国家级和省部级红色文化研究课题,然而在实际的思政教育中,却不能很好地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而且各类红色文化的组织实践活动具有明显的形式主义倾向,因而在价值构筑上难免不尽人意。

(二)施教主体与受教主体关系模糊

红色文化思政教育价值构筑具有双主体特点,然而在主体界定上则存在关系模糊问题。如选择红色旅游作为呈现手段的思政教育活动中,存在主体缺失问题,即在类似的实践活动中,教师主体脱离了课堂教学的“舒适区”,进而存在导向性不足问题;而学生主体完全处在“自由天地”中,无法深入红色文化的内部精神根基之中,进而陷入游离状态[5]。再如,将红色文化资源具体融入到思政课堂的情况,教师主体占据着绝对的主导权,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继而引发教师“自说自话”、学生“神离貌合”的教学局面。

(三)经济环体与教育环体角色迷失

针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还存在轻视教育价值,追求经济价值的困境。在经济全球化的现代社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观念在某些地方某些领域不同程度地存在。相较于红色文化教育价值的挖掘,地方或区域的重心更多集中在产业的经济功能建设上。更为严重的是,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大有成为促进有些地方经济效益“幌子”的不良局面,继而难以建设纯正的红色文化思政教育环体。

总之,客体内容与介体形式结合松散、施教主体与受教主体关系模糊、经济环体与教育环体角色迷失,是造成红色文化思政教育价值构筑实效性不强的重要原因[6]。

三、红色文化思政教育价值构筑的创新路径

破解红色文化思政教育价值构筑实效性不强之难题,需要探索教育主体、客体、介体、环体四项实现要素之间的规律运动,深入到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价值探寻与创新路径之中,以此实现红色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适应新时代思政教育新要求。

(一)创新红色文化的客体内容与介体表现形式

破解红色文化思政教育价值构筑实效性不强之难题,需要创新红色文化客体内容与介体表现形式,构筑物质与精神相融合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价值体系。换言之,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价值构筑的内在要求的主要内容,就是集内容创新与形式创新于一体的红色文化创新。

在红色文化内容创新上,需要理性把握或辩证看待红色文化内容的传承与发展,即需要将红色文化的民族化与时代化相结合,确保红色文化在具备鲜明的民族内容的同时,又携带浓郁的时代特点。就是说,红色文化内容作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与崇高精神的最初形态,其在本质内涵上是辩证发展的,而将红色文化融入当代思政教育之中,需要结合新的时代精神,挖掘红色文化的生动素材,贴近社会群体不同层次的教育需要,以此实现红色文化内容与时俱进。

在红色文化形式创新上,则需要根据时代发展具体状态,综合社会诸多价值表现形态,深入到新媒体传播方式与技术之中,结合红色文化创新内容进行介体呈现形式的创新,以此提升红色文化思政教育价值构筑的感染力与吸引力。例如可以结合现代声光技术、视频演示技术、场景模拟技术,实现红色文化介体呈现的形神兼备,以此激活红色文化思政教育的教学活力[7]。再如针对红色文化的实践活动,可以采取兼具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组织方式,以此实现红色文化思政教育的价值构筑。

(二)构建融合主导性与主体性的教育常态机制

破解红色文化思政教育价值构筑实效性不强之难题,需要在教育主体上构建融合主导性与主体性的教育常态机制,即在具体教学途径上,探索并构建红色文化思政教育“活动与体验”“灌输与接受”“主导与主体”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并在施教主体与受教主体的相互作用下,实现红色文化教育价值向个体意识渗透,且最终内化于个体价值行为与道德判断之中。

具体层面,教师主体既需要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教育理论之中,又需要精心组织红色文化课外实践,继而使得学生主体对于红色文化既具有理性判断又具有感性认知;而面对普通群众主体,则需要借助基层文化平台,并以贴近社会群体的组织方式,积极开展红色文化教育主题活动,创设红色革命文化空间;针对党员干部主体,则需要开展践行红色文化精神活动,制定组织红色文化学习计划,并最终将红色文化投射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工作热情之中。

为了能够全面实现红色文化思政教育价值构筑,还需要壮大红色文化施教主体队伍。即通过锻炼加强红色文化施教主体的教育资格,全面拓展红色文化骨干队伍建设,以此提高红色文化价值构筑教育主体的整体素质。如教师主体应创新红色文化研究内容,挖掘红色文化的时代气息与现代特征,继而提升自身作为“价值主导”的主体作用;学生主体则应深入到红色文化那段艰苦奋斗的历史进程之中,主动学习红色文化的精神,积极参与红色文化主题活动,进而在红色文化思政教育价值构筑中,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8]。

(三)形成红色文化教育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合力机制

破解红色文化思政教育价值构筑实效性不强之难题,还需要结合先进的红色文化思政教育环体建设,形成红色文化教育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合力机制。这是因为想要充分实现红色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价值构筑,需要正确认识到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在整体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且需要明确红色文化建设既具有教育价值的一面,同时也有经济价值的一面。因此,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价值探寻与创新路径,需要协调与平衡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与经济价值。

红色文化中蕴含着宝贵而丰富的经济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较大的旅游价值与名牌效应。因而,实现红色文化思政教育价值构筑,既需要保持经济价值与教育价值良性互动,又需要将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放在首位,并以此为基础优化红色文化社会经济环境。即在促进红色文化革命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发挥好其作为思政教育实践基地的重要作用。换言之,红色文化资源经济价值的提升与发展,是实现红色文化思政教育的物质保障,不能本末倒置,片面追求经济价值而忽视红色文化资源独特而宝贵的教育价值。

实现红色文化经济价值与教育价值协调发展统一,具体途径可以概括为优化传媒环境、优化政治环境、优化消费环境等方面[9]。在传媒环境上,需要明确各大媒体新闻传播的价值导向,既需要始终把继承、弘扬、发展红色文化理想信念与革命精神作为传播宗旨,又需要为红色文化思政教育价值构筑创设正确的舆论方向与文化氛围;在政治环境上,则需要加强党的廉政建设,制定相应政策法规,为价值构筑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气氛与切实的制度政策保障;在消费环境上,则需要提升红色文化地区市场规范与治安管理,做好新时代革命老区民风工作,继而为红色文化思政教育价值构筑奠定优良的社会之风。

四、结语

面对当今世界价值多元化、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形势,红色文化作为我国革命历史发展的见证与记录,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史料价值、政治价值,这无疑决定了红色文化融入当代思政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即拓宽思政教育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形成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筑。

猜你喜欢

介体构筑教学资源
丰富历史教学资源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利用漆酶-天然介体系统高效降解土霉素
介体不同投加方式强化低温污水生物反硝化脱氮
高校冰上教学资源社会开放的意义及管理模式
“一带一路”构筑“健康丝路”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漆酶介体催化的研究进展
构筑“健康家庭”,从容应对重大疾患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
践行治水方针 构筑安全保障